黑鐵山起義,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五軍

2021-01-11 騰訊網

黑鐵山位於長(山)桓(臺)益(都)臨(淄)四縣邊界地區。大革命時期,在共產黨的領導下,這一地區曾爆發過如火如荼的農民運動,群眾基礎較好,國民黨統治相對薄弱,便於組織和發動群眾。黑鐵山起義是以長山中學為蓋達組織發動起來的。

長山中學校長馬耀南是著名愛國人士。在學生時代,他就積極參加了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國共兩黨實現第一次合作後,正在天津北洋大學求學的馬耀南參加了國民黨,並與在國民黨天津市政府擔任管理群眾團體工作的中共黨員張友漁聯繫密切。1930年,馬耀南作為天津學界代表參加國民黨的代表大會,目睹了蔣介石的倒行逆施和國民黨的黑暗,憤然參加了「倒蔣」活動,被國民黨開除了黨籍,並遭通緝。後輾轉回到家鄉長山縣,受聘任長山中學校長。他希望在教育事業中造就人才以救國,因此,積極致力於教育改革,使長山中學成為當地的教育中心。

現鄒平市長山中學

「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使他對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極為佩服,認為中國共產黨是拯救中國的唯一領導力量。七七事變後,馬耀南逐漸認識到,要想救中國,必須奮起武裝抗戰。他寫道「上海炮火異常兇猛,全國己入血戰狀態,自顧尚在此安逸消閒,能不愧死!自即日起,應特別振奮,求有所報命國家,獲取較大的代價之犧牲,方不愧生世間」。他下定了武裝抗日的決心,斷然拒絕了國民黨對他的收買拉攏,逐步接受了共產黨的抗日主張。

1937年9月,共產黨員林一山受中共山東省委的委託,在去膠東之前來到長山中學。林曾在長山中學附小任教,與馬耀南有半年舊交。林一山向馬耀南宣傳了共產黨的抗日主張,介紹了國內外形勢,講述組織抗日武裝和鬥爭的方針策略,並介紹他參加了「民先」。經林一山介紹,馬耀南於1937年10月初,去濟南找到了山東「民先」組織的領導人孫傳文(孫陶林),說「哀莫過於心死,苦莫過於亡國。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我願盡一切力量在長山中學師生中發動組織抗日力量。」要求派有鬥爭經驗的人去領導。

省委決定派出獄不久的共產黨員姚仲明去長山中學,以教員身份為掩護,以長山中學為立足點,團結爭取具有強烈愛國心的馬耀南,開闢濟南東部小清河流域這一地區的抗日武裝鬥爭。

黑鐵山

不久,山東省委又派紅軍幹部廖容標和原在魯北特委工作的趙明新到長山中學積極籌劃、發動這一地區的抗日武裝鬥爭,由姚、廖、趙三人組成一個直屬省委領導的特別黨小組,姚仲明任組長。在校長馬耀南的支持下,黨小組將黨的抗日主張貫穿到教學中去,組織學生編印《抗日快報》,向民眾進行抗日宣傳,並在學校內發展「民先」組織。同時,還在學校以開辦「民眾學校」的名義,舉辦抗日遊擊戰術訓練班,由姚、廖、趙分別講授統一戰線、遊擊戰術和中國革命問題等課程,對來自長山、鄒平、桓臺等縣的抗日積極分子進行培訓,為抗日武裝起義培養了一批骨幹。附近農村的進步青年紛紛來到長山中學,長山中學成了當地抗日活動的中心。

長山中學的抗日活動,引起了國民黨頑固派的注意。在共產黨組織的支持下,馬耀南堅決拒絕了國民黨山東省教育廳關於中學以上學校一律南遷的命令,使長山中學成為山東留在敵後抗戰的一所較完整的中學。

1937年12月,中共山東省委派楊滌生到長山中學了解武裝起義的準備情況後,傳達了省委指示:當前工作必須及時轉向工農群眾,儘快選擇適當的遊擊根據地,並著手培養一批武裝起義的骨幹力量。還詳細介紹了省委關於武裝起義的準備、起義的時機、武器籌集方法、部隊初期的番號及給養來源等方面的具體意見。中共長山黨小組就創造抗日武裝起義的條件作了研究。

考慮到這一地方尚無黨的統一組織,黨的活動影響還不廣泛,因此,必須堅決依靠群眾,認真貫徹黨的統一戰線政策,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黨小組並就起義的地點和應有的準備工作進行了商討。根據當地各方麵條件確定將位於長山九區、桓臺二區交界處的黑鐵山地區作為武裝起義的立足點。趙明新、周次溫曾先後到這一地區指導「民先」活動,發展「民先」隊員人黨,建立了黨的基層組織,有較好的群眾基礎。同時,這一地區民間槍枝多,地理條件有利,是較理想的選擇。會後趙明新、周次溫等到黑鐵山一帶,就地負責指導、協助長桓「民先」區隊長孫鐵民等籌備起義。

12月下旬,形勢急轉直下,日軍由齊河、濟陽以東分兩路南渡黃河。國民黨山東省政府主席兼第三集團軍總司令韓復架率10萬大軍不戰而逃。24日晨,日軍飛機轟炸長山縣城,長山縣國民黨官吏和軍隊棄城南逃。長山中學黨小組召開緊急會議,當即決定去黑鐵山發動武裝起義,開展抗日鬥爭。當晚,姚仲明、廖容標帶領長山中學師生及當地青年共60多人,連夜奔赴黑鐵山下的太平莊,與先前到達做起義準備的趙明新、周次溫領導的「民先」隊員及抗日群眾會合。馬耀南去長山三區和八區組織人員籌備糧款和槍枝彈藥。

黑鐵山抗日武裝起義雕塑

26日,100多名長山中學師生、訓練班學員、部分民先隊員、青年農民集合在太平莊,舉行抗日武裝起義,宣告成立「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五軍」,廖容標任司令員,姚仲明任政治委員,趙明新任政治部主任。當時第五軍的全部裝備只有3隻步槍和8把大刀。幾天以後,馬耀南趕到黑鐵山參加了起義部隊。為了廣泛團結抗日力量,決定成立臨時行動委員會,由馬耀南任行動委員會主任,姚仲明任副主任,廖容標、趙明新為委員。一切行動由該委員會商定。姚仲明、廖容標,趙明新會同馬耀南籌劃和組織的黑鐵山起義,在清河平原上打響了武裝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第一槍,在當地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不久,桓臺縣花山一帶的農民遊擊小組,淄川礦區工委組織的抗日遊擊小組,洪溝黨支部發動的農民遊擊隊等,紛紛奔赴黑鐵山與起義部隊會合。國民黨長山縣大隊近300人也投奔了黑鐵山起義部隊,被改編為第一、二兩個中隊,黑鐵山起義部隊編為第三中隊。之後,將淄博礦區工委組織的抗日武裝編為第四中隊,周立浩帶領的桓臺二區曹村抗日武裝編為第五中隊。不久,原國民黨長山縣大隊長張殿臣心懷二志,脫隊逃跑,其舊部第一、二中隊走散。第五軍進行了整編,並開展軍事訓練。

相關焦點

  • 烽火如明燈 照我踏徵程——黑鐵山抗日武裝起義紀念館採訪紀實
    為了讓廣大群眾及時參觀黑鐵山抗日武裝紀念館,我們常常是實行全天開放。通過此項措施的落實,近年來遊客不斷增加,深受廣大群眾讚譽。」黑鐵山抗日武裝起義紀念館館長雋兆臣如是說。抗戰爆發後、姚仲明、廖容標、趙明新一批中共黨員受黨組織派遣來到長山,在長山中學校長馬耀南支持下組織培訓抗日力量,黑鐵山抗日武裝「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五軍建立初期不足百人,僅僅三支長槍八把大刀,半年內,這支隊伍發展到30多個中隊、近6000名戰士,成為一支無堅不摧的鐵軍,為民族解放立下不朽功勳。
  • 齊魯儒小賢|淄博的黑鐵山,有這麼一段光輝的歷史,咱必須得知道
    為救人民於水火,挽國家之厄運,中國共產黨立即發表了抗戰宣言,工農紅軍正式改編為八路軍,奔赴華北抗日最前線。正在延安抗大學習的紅軍團長廖容標,受命來到長山中學,與共產黨員姚仲明、趙明新一起,團結爭取長山中學校長馬耀南,醞釀發動抗日武裝起義。
  • 山東黑鐵山起義老戰士朱可琨回憶戰鬥受傷以後
    (黑鐵山起義紀念碑)1940年,在一次圍殲日本鬼子的戰鬥中,一顆子彈擊中了我的左腿,造成粉碎性骨折,我被送進了後方醫院。在家時我曾聽老人們說起過,如果腫到小肚子,人就快沒救了。嚴重惡化的傷口,使我十分痛苦,我常常昏迷過去。最後,連飯也吃不下去。這一切,可把負責看護我的房東老大娘急壞了。她象對待親生兒子那樣照顧我,用鹽水一遍遍地為我清洗傷口。山裡老百姓, 糠菜半年糧,大娘家裡很窮,而每次給我送飯,都是高粱米糊、高粱煎餅、地瓜。
  • 鐵馬金戈 浴血鏖戰——貴州抗日救國軍堅持根據地的武裝鬥爭
    為了更好地貫徹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實施團結廣大工農民眾、一切愛國志士加入抗日隊伍,不分政治派別、不論成分,一致聯合起來組建抗日救國軍的方針;為在根據地更好地擴大抗日反蔣的影響,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感召性,中共川滇黔省委並設有立即將這三支裝備齊全,富有戰鬥力的隊伍編入紅軍,充實戰鬥力量,而是由任弼時命名,將席大明、周質夫、阮俊臣三支隊伍組建為貴州抗日救國軍,任命原辛亥革命時期貴州軍政府總理周素園先生為司令
  • 《血盟救國軍軍歌》:在東北抗日烽火中誕生的英雄壯歌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不甘做亡國奴的中國人民奮起反抗,在東北大地上譜寫了一曲曲英雄的抗日壯歌。這其中,撫順人孫銘武、孫銘宸兄弟與留日學生張顯銘等人組織的「血盟救國軍」,成為遼東地區第一支高舉義旗的抗日武裝隊伍,他們所譜寫的《血盟救國軍軍歌》,怒吼出了「起來!不願當亡國奴的人們」,在「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要「去戰鬥!戰鬥!戰鬥!」
  • 國軍中將王慧生,1949年聯合龍雲宣布起義,但解放後為何被槍斃?
    但鮮為人知的是,當時和盧漢一起宣布起義的國軍中將王慧生,卻在解放後被槍決,這是為何呢?他做了什麼事? 全面抗戰爆發後,王慧生率國軍52師開赴抗日前線,先後參加徐州、長沙會戰等戰役,頗有戰功,不久便升任國軍王牌第五軍的副軍長,與黃埔時期的同窗杜聿明並肩戰鬥。
  • 「忠義救國軍」的來龍去脈
    戴笠呈請蔣介石於1938年5月批准,將別動隊改名為「蘇浙行動委員會忠義救國軍」,總指揮戴笠兼任。分批開進江南敵後作戰略展開,同時進行宣傳,維繫陷區人心。 「忠救軍」總部也前進進駐浙江孝豐;後移駐安徽廣德縣王嶺。總指揮戴笠不兼後,先後由俞作柏、周偉龍及阮清源接任總指揮。
  • 東北抗日聯軍共有多少個軍?領導人是誰?你知道他們最後的結局麼
    1935年5月30日,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二軍獨立師擴編為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二軍,升任軍長,所轄4個團,總兵力達1200餘人。1936年6月,抗聯第一、二軍合編為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任第一路軍副總司令兼第二軍長。同時,被選為中共南滿省委委員。他在指揮作戰時不僅足智多謀,而且軍事技術好,步槍、手槍、機槍都打得很準,一向身先士卒,勇猛頑強。
  • 濱州六大名人:第一位是副司令員、第二位是著名院士,山東的驕傲
    抗戰初期回到家鄉,聯絡工友和鄉親開展抗日救亡活動,1937年12月下旬,日軍佔領了長山、周村。利用本家堂叔李金波的財力,組織了30多人的隊伍打遊擊。後參與了黑鐵山抗日武裝起義,帶領19人,攜槍17支,投奔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隊伍。
  • 「忠義救國軍」的由來:前身為「蘇浙行委別動隊」
    所謂「忠義救國軍」,在全國可以說男女老幼皆知,許多人也是從現代京劇《沙家浜》裡得知「忠義救國軍」一詞的。在這裡,筆者試從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史的角度談談「忠義救國軍」的由來。戴笠報請蔣介石批准後,擴大和強化江南敵後的「忠義救國軍」。他調代理總指揮阮清源少將去將官班受訓,邀馬志超中將出任「忠救軍」總指揮,派郭履州少將出任參謀長。又加派王春暉少將為副總指揮。  馬志超於1943年10月9日抵達王嶺,決定首先整編擴充隊伍。當時長江三角洲有不少地方抗日隊伍及江湖草莽英雄,把他們的武裝收編。
  • 四野第41軍轄四個師,先後有6位師長,為何就他授了中將軍銜?
    第四野戰軍第41軍的前身是由天福山起義編成的山東抗日救國軍第三軍,先後編為山東人民抗日遊擊第5支隊、膠東軍區第5旅、山東軍區第5師,抗戰勝利後進軍東北,編為第4縱隊,1948年11月改稱為第41軍。第41軍是被稱為「軍紀最好的部隊」之一。
  • 廣元國軍少將陶德淵率部起義,解放後多部門任職
    同年12月16日,國軍少將、廣元縣自衛總隊副總隊長陶德淵率部起義,為建立新政權立下了功勳。 年輕時的陶德淵(受訪者供圖) 陶德淵,號乾一,1903年6月生於廣元,1919年在國軍第22混成旅王鴻恩部從軍,後任29軍政治部宣傳委員、訓育部上尉科員、宣傳處少校處員、青年團中
  • 國軍十位抗日名將,為何只有三位黃埔生,有資格入選
    國軍抗日十大名將,有國軍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國軍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第5軍軍長杜聿明,新38師師長孫立人,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嶽,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衛立煌,第八戰區副司令長官傅作義,第五軍200師師長戴安瀾,第74軍軍長王耀武,第132師師長趙登禹。
  • 他是山東「唯一」朱姓開國將軍,曾任郵電部副部長,他是誰?
    「他是山東「唯一」朱姓開國將軍,曾任郵電部副部長,他是誰?」本文由百家號「江西老徐」原創,維權必究!山東是十大將軍省,山東「唯一」朱姓開國將軍是呢?帶著疑問,小編對我們山東的進行了研究摸底,給出了這樣的答案,給大家分享一下!他便是朱春和,山東省濰坊市壽光縣王高鄉巨家莊人,曾任郵電部副部長。
  • 探訪湘西苗民抗日革屯軍前敵指揮部舊址
    探訪湘西苗民抗日革屯軍前敵指揮部舊址湘西苗民抗日基屯軍前敵指揮部舊址位於花垣縣長樂鄉谷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