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查看視頻)
著名作家賈平凹說:「人的胃是有記憶功能的。」一個人在年少時喜歡吃的美食,在他的味覺裡會留下深深的烙印,即使長大了,也難以忘記。
在寧波人的味覺記憶裡,薺菜春卷的味道大概是無法被遺忘的鄉愁。在這樣的冬日裡,回鄉的遊子要是能咬上一口外脆裡嫩、帶著清香的薺菜春卷,大概頃刻間就能在充滿鄉味的美食中找回久違的溫存。
▲薺菜春卷
「在我們寧波,大年三十的菜場裡,春卷皮子和薺菜的價鈿,一路飆升,水漲船高。無論舊時,還是當今;無論望族,抑或平民,寧波人都會裹一盤薺菜春卷,但凡在年夜飯裡,吃膩大魚大肉後,席中端上一道『油炸春卷』,搵一碟玫瑰米醋,咬一口裹著薺菜、香乾、冬筍的春卷,一股濃濃的野菜香氣在口中迴旋,儼然已嘗到了早春的味道。」對寧波美食頗有研究的本土作家柴隆,在他的《寧波老味道》中這樣描述薺菜春卷的味道。
其實,寧波人並不只在早春的時候才會食用薺菜春卷,冬日的寧波,草木凋殘,田野間的薺菜卻開始萌發,抗嚴寒而獨芳。這時,寧波人的桌上就會端上一盤薺菜春卷,它的外形猶如黃金枕一般,咬上一口,外酥裡嫩鮮香可口,轉口之間,薺菜特有的清香瞬間瀰漫齒間,那一句「人間最美是清歡」也不過如此。
那麼,什麼場合最適合上這一盤薺菜春卷呢?寧波人會笑著跟你說,喝酒不知配什麼酒食的時候,就來一盤酥脆的薺菜春卷吧;酒酣耳熱,一道菜等著下一道菜的時候,就可以來一碟有細細薺菜香的薺菜春卷。可見,在寧波那一盤薺菜春卷真是眾人都愛。
現在,很多寧波人喜歡吃春卷,卻已經很少有人會自己做春卷皮了,一來是嫌麻煩,二來是很多人根本不會做,只能去菜場買現成的皮來,然後在自己家裡裹上餡。
家住中河街道東城社區的俞愛娟阿姨卻經常選擇在自家做春卷皮,然後裹上現制的餡料,讓家人吃到現做現炸的薺菜春卷。
▲和面
俞愛娟說春卷皮的製作方法其實頗有講究,首先必須選擇高筋麵粉,然後在盆中倒入適量的水,把麵粉倒入其中後,需要再放入少許鹽,這個鹽的作用是讓麵團更有韌性,接著還需要滴上幾滴食用油,而油的作用是在鐵盤做麵皮時更容易起皮。然後就可以把麵粉揉成麵團了,而此時揉成的麵團比較硬。接下來,俞愛娟會在麵團裡放入自來水,水量沒過麵團即可,就讓麵團這樣靜置兩個小時以上。
▲製作餡料的原料
這段時間,俞愛娟會開始製作餡料,餡料的食材比較簡單,主要是新鮮的薺菜、冬筍和香乾。薺菜可以選擇去菜場購買,但俞愛娟卻喜歡在空閒的時候到鄉下的田間地頭去挑薺菜,她說現在菜場裡賣的薺菜很多都是大棚種植出來的,少了那股野薺菜特有的清香。挑揀、清洗薺菜是製作餡料的重頭戲,首先要摘除壞葉,剪除根,洗淨莖、葉上的泥汁兒,清洗時必須根根分明,一樣都馬虎不得,接著就是把薺菜切碎備用。同樣,把冬筍剝除皮後,切成絲,把香乾也切成絲備用。俞愛娟說,也有人家準備餡料時,會把薺菜、冬筍和香乾先在鍋中炒一下,但她從來不炒,只是把這三種拌在一起,然後放極少量的食鹽。
▲做春卷皮
麵團在水中醒得差不多了,俞愛娟就把多餘的水倒出,用筷子像打蛋一般,向同一方向打,幾分鐘後麵團會變成具有流墜性的稀麵團。此時,預熱好的鐵盤就可以登場了,俞愛娟用勺子舀一勺麵團倒在鐵盤中,用手熟練地把麵團攤成一個圓形,當圓皮邊緣翹起時就可以捏著翹起的邊緣把麵皮揭起,翻個面再攤一會就可以起鍋了。
真正包春卷的時候其實很簡單。拿一塊麵皮把適量的餡料放在任一角,但總體要呈菱形,接著沿邊捲起覆蓋內餡,由外往內卷到一半位置時,左右兩邊的麵皮就要往中間對摺,順勢捲起來,最後把末端壓在卷身下。
▲包春卷
燒開一鍋油至七成熱,沿鍋邊緩緩滑入春卷,鍋中的春卷從白皮慢慢變為淡黃色,又漸漸成為金黃色,炸至顏色呈中間淡、兩頭深時,就可撈出裝盤。出鍋後的春卷像一根根黃燦燦的金條,微微透出玉綠,甚是誘人,不時散發出的淡淡香味,讓人垂涎欲滴,無論多麼嘴刁的人,都會提箸前傾,一品美味。
▲包春卷
今年51歲的俞愛娟其實是台州三門人,但是在寧波生活了30多年,所以她說自己早已把寧波當成了第二故鄉。
很多人知道台州的麥餅筒很有名,俞愛娟阿姨自然也是吃著它長大的。所以小時候看著大人做麥餅筒的麵皮,她也就慢慢學會了。
▲炸春卷
來寧波後,因為想念家鄉,俞愛娟也經常在家裡做麥餅筒吃,後來她發現菜場上買的薺菜春卷跟麥餅筒很相似,於是也買來嘗嘗。後來,家裡的丈夫、兒子都愛上了這種味道。有心的俞愛娟也會悄悄站在菜場邊上偷看攤主怎麼做春卷皮。「發現這個麵皮的做法跟麥餅筒麵皮的做法沒啥區別,於是我就經常在家做給他們吃了。」有時候,俞愛娟也會把包好的春卷拿給鄰居們分享,大家直誇她手藝好,連地道的寧波人都比不了。
俞愛娟說現在家裡的兒媳婦、小孫子也非常喜歡吃她包的薺菜春卷,有時候回老家,她也會動手包給家裡的親戚朋友吃,讓他們也吃吃寧波的特色菜。
其實,現在有些城裡的孩子還不十分清楚薺菜到底是何物。
薺菜是我國大江南北田野普遍生長的一種野菜,有些地方也叫「田菜」,屬十字花草本植物,其葉子呈羽狀分裂狀,花朵白色。
雖然現在薺菜早可以登大雅之堂,但在舊時,卻是窮苦百姓用來充飢的,因為薺菜在田野中俯拾皆是、唾手可得。《詩經·邶風·谷風》中寫道,「誰謂荼苦,其甘如薺」,可見這種十字花科的野菜,人們很久以前便開始食用了。
那麼,春卷薺菜什麼時候起成為人們桌上的美味佳餚?也許這個已經無從考證了。其實,春卷是由「春盤」演變而來,當時的人們是將菜和餅放在一個盤中一起食用。宋《歲時廣記》引唐《四時寶鏡》載:「立春日食蘿菔、春餅、生菜,號春盤。」 每年立春這一天,人們將春餅、蔬菜等裝在盤中,成為「翠縷紅絲,備極精巧」的春盤。
明、清時期,隨著烹飪技藝的發展,春盤演變成了春卷,色香味形得到了改善和提高。不僅是民間的節令食品,而且成為宮廷的菜餚,登上了御膳大雅之堂,皇帝對春卷情有獨鍾,在立春之日向百官賞賜春餅。明《燕都遊覽志》載:「凡立春日,於午門賜百官春餅。」清朝的滿漢全席一百二十八道菜點中,春卷是九道點心之一。
至於什麼時候開始春卷用薺菜做餡的也已經無從考證,有傳言是從蘇東坡開始,但是民間故事裡小吃美食託名才子、帝王早已見怪不怪。不過,蘇東坡對薺菜情有獨鍾卻是真的。蘇東坡曾向好友推薦薺菜羹說「食薺極美」,「若知此味則陸海八珍皆可鄙也」。可見,薺菜的那種清香美味,像蘇東坡這樣的文豪巨匠也喜歡。
現在,問老底子寧波人,無一例外地會告訴你,薺菜春卷是他們從小吃到大的美食,因為用料簡單,也因為實在太美味。
@鼻涕蟲寶寶:
作為土生土長的農村人,對於薺菜的記憶可是一籮筐,還沒上小學那會,就跟著媽媽提個籃子去田間地頭挑薺菜了。一開始,媽媽怕我薺菜和別的野菜分不清楚,就讓我拿株薺菜當參照。幾次比較後,我基本能區別薺菜和野菜了。後來,我還發現薺菜一聞就有股獨特的清香,其實很好區分。一個下午過後,我們娘倆就會挑上滿滿兩籃子薺菜,這個時候我就知道晚上又有口福了,媽媽肯定會做她最拿手的薺菜春卷。和媽媽一起挑薺菜、包春卷,然後吃著自己動手裹的春卷,別提有多滿足了。
@姍姍來遲:
在做寧波媳婦之前,我從沒有吃過薺菜春卷這道菜。我還記得那是第一年在婆婆家過春節,我發現每次正餐過半後,都會上一盤炸得金黃的小食,一直以為它算飯後甜點,直到老公說這其實是鹹的,讓我嘗嘗味道。我咬了一口,沒想到外皮很酥脆,但裡面的餡又有股淡淡的清香,真的很好吃,於是一連吃了三個。不用說,後來這道薺菜春卷就成了我最愛的寧波菜之一。
來源 | 鄞響客戶端
編輯 | 阿傑
更多新聞
有創意你就來!社區「三微」改造創意徵集大賽邀您參加!
關注 | 下雪了,高興之餘,你還得注意這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