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利滔天的大將軍何進,怎麼會事敗身亡呢?

2020-12-18 千萬知小齋阿

董太后,解瀆亭侯劉萇之妻也。初因桓帝無子,迎立解瀆亭侯之子,是為靈帝,靈帝入繼大統,遂迎生母於宮中,尊為太后。

貴人何氏,因生皇子劉辯,被立為皇后。美人王氏,頗受靈帝寵幸,因而深為何氏嫉妒,被何氏鴆殺,其子劉協為祖母董太后養於宮中。

靈帝偏愛劉協。董大後曾勸說靈帝立劉協為太子,正中靈帝下懷。靈帝病篤,為立劉協,允納了中常侍蹇碩「先誅何進,以絕後患」的諫議,宣何進入宮斬殺。何進,乃何太后之兄也,仰其國舅身份,得大將軍重任。何進奉召行至宮門,得司馬潘隱密告,大驚,急歸私宅,召諸大臣計議對策,欲盡除宦官。

劉協劇照

靈帝駕崩,何進採納曹操諫議,用袁紹率御林軍入宮,斬殺蹇碩,扶立劉辯即皇帝位。

董太后見劉辯即位,何太后得勢,妒火中燒。在與張讓等宦官商議後,垂簾聽政,封劉協為陳留王,國舅董重為驃騎將軍,張讓等共理朝政。

何太后對董太后專權甚為不滿,設宴勸說董太后深居九重,不幹朝政。董太后大怒。何太后急召何進入宮密議,以董大後原系藩妃之名,將董太后逐出國門,遷於河間安置。後又暗使人鳩殺。

袁紹見張讓等到處散布何進鴆殺董太后之事,力諫何進儘快誅除張讓等宦官。左右將此事密報張讓。張讓等立即轉告早就重金賄結的何進之弟何苗,懇請他急奏何太后。何太后聽納何苗之言,斷言不允何進誅殺張讓等。何進唯唯應諾。

袁紹劇照

袁紹見此,再諫說:「可召四方英雄之士,勒馬來京,盡誅閹宦。此時事急,不容太后不從。」何進說:「此計大妙!」於是將召各路兵馬赴京的檄文發至各鎮。當時陳琳就勸阻說:

「不可!如今將軍仗皇威,掌兵要,若欲誅宦官,如鼓洪爐燎毛髮耳。只是當立斷速行。如今不這樣做,反而外檄大臣,使各懷一心的各路英:雄臨犯京闕,這正是倒持幹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反生禍亂。」

何進笑說:「此懦夫之見也!」曹操在旁擊掌大笑說:「此事易如反掌,何必多議!若想將宦官治罪,則當除元惡,此事僅付一種吏足矣,何必紛紛揚揚地召外兵呢?欲盡誅宦官,事必宣露,我料想那必然失敗。」

何進怒斥曹操。曹操退下,說:「亂天下者,必進也。」

何進劇照

果然如陳琳、曹操所言,何進此舉,不僅使自己被張讓等以何太后詔見之計伏誅於宮門內,導致宮內的一場虐殺和少帝及陳留王驚劫於北邙;而且給早就眈眈於國柄的虎狼之徒董卓以廢帝篡政的可乘之機,導致天下盡崩,群雄割據。

中國歷史上,圍繞著選擇、確立「接班人」問題所展開的一場場鬥爭,從來都是一幕幕充滿刀光劍影、血雨腥風的慘劇。靈帝駕崩後發生的這場宮廷絞殺,即是其中的一例。

這幕慘劇以何進擁權、閹宦被抑、劉辯即位開始,以何進被誅、董卓篡權、劉協踐位告終。讀解這幕慘劇,透過刀光劍影,人們可以看到許許多多用血寫成的智言警語。

董卓劇照

一,做事必須力戒虛驕輕狂,必須量力而行

何進叱曹操不知「朝廷大事」,其實,不知「朝廷大事」的正是他何進自己。他以為擁有何太后這座靠山,握有大將軍這個權柄,就可以一下子把宦官勢力剪除,這實在是虛驕輕狂到了有眼無珠的程度,不自量力到了有頭無腦的程度,無知無識,可悲可笑。他似乎沒有意識到,自己雖然身為國舅,眼下又執掌兵要,但是,畢竟尚缺乏雄厚的實力:自己出身微賤,缺乏足夠的聲望與根基;妹妹何太后亦外強中千:雖身為太后,但並不為靈帝寵幸;

兒子劉辯亦不受靈帝喜愛;對面怒目而視的是一位輩份高、權勢大的強悍的董太后。而宦官的狀況則不然。誠如曹操所言:宦官之勢,由來已久,他們深受皇帝的信任,被委以重任,執掌要津,在朝廷上下形成了盤根錯節的龐大網絡。這樣一個有根底、有實力的勢力,絕不可能被一下子斬盡殺絕。誰想把它一下子斬盡殺絕,只能惹來大禍,招致失敗;而要剷除它,只能實行擒賊先擒王的策略,誅除首惡,從長計議。

縱觀歷史,凡如何進一般虛驕輕狂、不自量力者,沒有不失敗的。

曹操劇照

二,凡事除惡務盡,力戒婦人之仁

回劉辯即位、蹇碩被誅之後,何進本該不顧何太后的婦人之見,採納袁紹的諫議,乘勢誅殺張讓等閹宦,以絕後患。可是,「本無決斷」的何進並沒有這樣做。他「一廂情願」地認為,設謀加害於他的僅僅是蹇碩,因而不容別人「多言」,決意對其他宦官不再「安加殘害」。正如袁紹當時就指出的那樣,何進如此斬草留根、姑息養奸,必將釀成大禍,使自己成為張讓等閹宦的刀下之鬼。

歷史上,得禍於除惡不盡和自己的婦人之仁者。「力拔山兮氣蓋世」,頗具英雄形象的項羽,實質上是一個頗乏丈夫氣概的儒夫。鴻門宴上,他為婦人之仁所誤,優柔寡斷,坐失良機,不能果斷地斬殺劉邦,結果放虎歸山,致使自己日後自刎烏江,徒留千古浩嘆與笑柄於後人

看來,「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實在是至真至切的至理名言。一切與敵手誓不兩立,切不可做幾為毒蛇喪生的「農夫」和險些葬身惡狼之腹的「東郭先生」

何太后劇照

三,凡事力爭大題小做,切忌打草驚蛇

對於何進來說,誅除宦官卻是一個「大題目」。但是,憑宜官被抑、董重自刎、董太后已除,而自己目下皇威浩蕩、兵要在握的有利形勢,他完全可以小做」,即只「付一獄吏」,迅雷不及掩耳地將宦官們收拾掉,絕對沒有必要檄召外兵鬧得滿城風雨。如此大張旗鼓,勢必打草驚蛇,使宦官們抓緊時間做好各種應對的準備。這實在是一種愚蠢的行為。

俗話說:「咬人的狗不露齒」。確實,尚未做事,就已張揚得家喻戶曉的人,做不好什麼事。而古今中外的成大事者,多是那些神不知鬼不覺中就把事情做成了的人。打草驚蛇,實乃兵家之大忌;大題小做,確是成功之妙招。

董太后劇照

四,切忌「前門拒狼,後門進虎」

何進為誅閹宦,檄召外兵,大動幹戈,不僅打草驚蛇,促使張讓等先行下手,使自己慘死於張讓等的亂刀之下;而且使董卓不費功夫地獲取藉口和時機,「名正言順」地臨犯京闕,篡政奪權。這是一個典型的「前門拒狼,後門進虎」的愚蠢之舉。

這種愚蠢之舉,歷史上不乏其例。南朝時,貪婪昏愚的梁武帝與東魏爭鬥,為貪得東魏的土地,招納東魏的叛將侯景,結果釀成了引狼入室的「侯景之禍」,致使梁國內部大亂,失去廣大的土地,他自已亦在侯景攻入臺城後被活活餓死。

人類應擺脫愚蠢和短淺,走向睿智和深邃。小至個人做事,大到民族抉擇,都不該顧此失彼,不該全力在前門驅狼而忘記了於後門拒虎,或者為驅前門之狼,而引後門之虎。

梁武帝

五,謹防「家賊」

張角起義,皇帝的幸臣封請反做張角的內應;起義之事敗露,全因張角弟子唐周的叛變和告密:蹇碩不是被何進捉斬,而是為同黨郭勝所害;張讓等閹宦一再得何太后憐護而沒有被何進誅殺,皆因何進之弟何苗受張讓等重金賄賂後再三向何太后奏諫

。此類事說明,最壞事、最易致自已死命的,往往不是公開對壘的敵人,而是自己「一百個放心」「自己人」。中外歷史上,為自己身邊的「朋友」所害的人,確是屢見不鮮的。譚嗣同等六君子被害,康有為、梁啓超亡命,「自己人」袁世凱的出賣不是一個重要原因嗎?因此,謹防「家賊」是十分要緊,也是十分困難的。

參考資料:《三國》

作者簡介:本文系李小曉得的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何進身為漢朝大將軍,竟被10個宦官所殺,導致了今後400年亂世
    但實際上,有一個人,本可以避免這場持續400年的災難,他就是東漢末年的大將軍何進。東漢末年,雖然經歷黨錮之禍,但朝廷依然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天子依然可以調動天下州牧,地方的實力派,雖然擁有自己的軍隊,但仍然無人敢反抗天子的威儀,那時,反對天子,就等於反對天下,會遭到全天下諸侯的共同聲討。而在朝廷中,最有威望的莫過於大將軍何進,漢靈帝劉宏死後,他頓時成了全國最有權力的人。
  • 東漢末年何進身亡,天下大亂,為何屠夫出身的何進一死天下會亂?
    熟讀歷史者,皆知,東漢末年,何進一死,天下大亂。何進,一匹夫也,無德無才,靠關係上位,為皇親國戚,加官進爵,先後被封郎中、虎賁中郎將、潁川太守,其妹成皇后,何進地位水漲船高,又被封侍中、將作大匠、河南尹。黃巾起義後,靈帝重用何進,命其為大將軍,坐鎮洛陽,指揮盧植等人作戰。
  • 富尚品三國:23 何進「誅宦官」背後的心思
    被逐出宮的中常侍小黃門忐忑不安齊赴大將軍府請罪,請何進給條活路,當時也同樣在場的袁紹建議何進趁機把來上門求饒的宦官們都殺個乾乾淨淨,一了百了,袁紹一而再,再而三,連勸了三次,被何進非常堅決拒絕了(何進立場可堅定著呢,哪裡看出優柔寡斷了)。何進指給張讓等宦官一條活路,「天下匈匈,正患諸君耳。
  • 何進集團(上)
    如果選擇何後,她有個兄弟何進,在朝野也算一派的人物,嘗過權力滋味的人怎麼會容得下別人對自己的權利分一杯羹,到時候何進一定會對自己有所謀。選董太后吧,她就一個老女人,文官集團沒有多少爪牙,並且她還沒有其他親戚在朝野上,將來自己操作起來還是比較容易的。對於董太后來說,暫時自己人在朝廷上,並且何後已經有殺人先例:難保到時候不會對自己下手。
  • 陳琳反對召外軍進京,何進為何不聽,蹇碩張讓之死與何進有關嗎
    大將軍何進所以,蹇碩之死,其實是漢靈帝埋下的禍根,漢靈帝生前為了提升蹇碩的實力,還任命蹇碩為西園八校尉之首,統帥袁紹、鮑鴻、曹操、趙融、馮芳、夏牟、淳于瓊等其餘七校尉,就連大將軍何進也歸蹇碩節制,何進雖然不才,但也有一些小能力,起碼他在黃巾起義爆發前,破獲了黃巾軍在洛陽的分支馬元義部,使洛陽地區免受兵戈,因此而立下大功,進而被封為大將軍。
  • 何進為什麼會死
    2016-04-17 上回寫大將軍何進的文章被刪了。嗯。
  • 為什麼漢末何進死會導致天下大亂?
    也就說明了:何進之死與天下大亂沒什麼關係。何進死了就死了,如果太傅袁隗玩穩一點,把軍權都交給袁紹、袁術兩位愛侄,好好的團結一下大將軍府剩下的那幫有兵權的幕僚,袁氏一家人壟斷朝廷,也就沒董卓什麼事了。偏偏袁隗要派人去顯陽苑拜董卓為司空,讓他進了城,才有了大將軍府的吳匡等人投奔董卓,呂布殺丁原投奔董卓,張遼也投董卓,王匡鮑信沒投,而是跑路了。
  • 三國時的四位「破虜將軍」:除了孫堅,另外三人分別是誰?
    在漢末三國時期,雜號將軍是比較常見的武將官職。秦漢初期至漢文帝,武職將軍名號只有大將軍、車騎將軍、驃騎將軍、衛將軍、前將軍、後將軍、左將軍、右將軍、偏將軍、裨將軍。後來,因為立下戰功的武將越來越多,西漢就設立了不少雜號將軍。
  • 何進,政治鬥爭中的低能兒
    何進是《三國演義》當中最先出場的大將軍。他本是個出身低賤的人——屠沽小輩。就是說他家是殺豬賣酒的人家,和張飛出身是很相似的。這樣的人家出身知識水平和文化程度是不會有多高的,張飛就是個明證。而且在東漢士族門閥大行其道的時代何進是不可能出人頭地的。但是,何進卻被封為大將軍,權傾朝野。
  • 何進自己有兵,為何還要召董卓進京,他不明白這是引狼入室嗎?
    二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大將軍何進之所以徵召董卓進京,目的就是為了誅殺宦官,並且給何太后施加壓力。說到這,可能有人要問了,何進既然是大將軍,手中直接握有兵權,為何不自己直接帶兵誅殺宦官,反而要藉助於董卓等在外領兵的武將呢?對此,在筆者看來,究其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兩點。一方面,在筆者看來,這是因為何進誅殺宦官的計劃,遭到了何太后的反對。
  • 蜀漢猛將黃忠,還有一段輔佐何進的經歷?這恐怕是一次美麗的誤會
    有一種說法,黃忠曾經是大將軍何進的人,還是一個名望非常高的人,這個說法從何而來?又有怎樣的可信度呢?黃忠輔佐何進,出自《後漢書》與《後漢紀》黃忠輔佐何進的說法,在《後漢書·申屠蟠傳》與《後漢紀·孝靈帝紀》中都有記載。這個說法是沒有問題的,關鍵在於此黃忠到底是不是彼黃忠。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這個故事。
  • 歷史上戰無不勝的四位將軍,一生未嘗一敗,無一人安享晚年
    我們常說「勝敗乃兵家常事」,可是,在我們國家的歷史上,卻有著這樣四位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將軍,他們每個人都是一代英傑,一生皆未嘗一敗,可喜的是,他們四人卻無一人壽終正寢!
  • 何進兵權在握,誅殺十常侍為何還要引董卓進京?原來另有隱情
    細究之後不難發現一個問題,董卓是大將軍何進引來的,目的是為了消滅十常侍這個宦官集團。作為漢朝權力最大的官員,大將軍完全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存在。何進這位大將軍手握重兵,殺十個太監為何還需要引董卓進京呢?如果將目光放到整個東漢的歷史上,會發現一個很荒誕的政治亂象:皇帝總是年幼、皇權被外戚和宦官輪流把持。
  • 何太后為什麼反對何進殺十常侍?
    何氏一當上皇后,父親被封車騎將軍,舞陽宣德侯,母親封宣德君。何後對宦官更是恭敬有加。 所謂的「十常侍」,這些人根本就沒有自己的政治目標,更沒有統一的政治圖謀,他們之間也存在激烈的鬥爭,請問這怎麼能叫「政治集團」?又怎麼能把他們歸於一類?
  • 何進,真的愚蠢嗎?
    因為在漢靈帝時期,何進在朝中的地位很低,而且太監的權力卻比官臣們還要大,但是他並沒有把朝中的太監當做是自己的首要目標,而是那些朝廷官員。所以他便勾結太監把朝中的大臣打壓下去,這時候大臣們十分憤怒,無論如何也輪不到太監來欺負自己,所以何進便再次勾結大臣將太監消滅。
  • 常敗將軍|王瑞鳳
    李常敗打開連結瀏覽一番,一個個花兒似的少年塗脂抹粉,不細看簡直分不清男女。李曉東穿唐裝打領結,手裡拿著牧羊鞭,雖然不倫不類,倒也公子無雙。李常敗剛想問參加這比賽有什麼用?李曉東南腔北調叫了一聲「爸比!」老李馬上沒了脾氣。 李常敗大號李昌佰,在外頭人五人六,回到家裡什麼事情都聽孩子和老婆的。
  • 將軍與太后私混20餘年,不但沒受任何處罰,反而被封為王爺
    但世事總有意外,古時有一將軍,名叫韓德讓,與遼國太后私混了20多年,不但沒有受到任何處罰,反而還被封為了王爺,在朝中權勢滔天,無人能及。那麼這位將軍憑什麼成了「例外」?
  • 常敗將軍備受恩寵,能力平平卻官至大將軍,諸葛瑾到底有何魔力?
    隨著時間的推移,諸葛瑾在東吳的官越做越大,常敗將軍卻備受恩寵,能力平平卻官至大將軍,諸葛瑾到底有何魔力? 諸葛瑾 諸葛瑾26歲的時候就已經是東吳長史,他沒有諸葛亮那樣的大才能,也沒有諸葛亮那樣壯志,在東吳效力期間的表現也一直比較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