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太后,解瀆亭侯劉萇之妻也。初因桓帝無子,迎立解瀆亭侯之子,是為靈帝,靈帝入繼大統,遂迎生母於宮中,尊為太后。
貴人何氏,因生皇子劉辯,被立為皇后。美人王氏,頗受靈帝寵幸,因而深為何氏嫉妒,被何氏鴆殺,其子劉協為祖母董太后養於宮中。
靈帝偏愛劉協。董大後曾勸說靈帝立劉協為太子,正中靈帝下懷。靈帝病篤,為立劉協,允納了中常侍蹇碩「先誅何進,以絕後患」的諫議,宣何進入宮斬殺。何進,乃何太后之兄也,仰其國舅身份,得大將軍重任。何進奉召行至宮門,得司馬潘隱密告,大驚,急歸私宅,召諸大臣計議對策,欲盡除宦官。
靈帝駕崩,何進採納曹操諫議,用袁紹率御林軍入宮,斬殺蹇碩,扶立劉辯即皇帝位。
董太后見劉辯即位,何太后得勢,妒火中燒。在與張讓等宦官商議後,垂簾聽政,封劉協為陳留王,國舅董重為驃騎將軍,張讓等共理朝政。
何太后對董太后專權甚為不滿,設宴勸說董太后深居九重,不幹朝政。董太后大怒。何太后急召何進入宮密議,以董大後原系藩妃之名,將董太后逐出國門,遷於河間安置。後又暗使人鳩殺。
袁紹見張讓等到處散布何進鴆殺董太后之事,力諫何進儘快誅除張讓等宦官。左右將此事密報張讓。張讓等立即轉告早就重金賄結的何進之弟何苗,懇請他急奏何太后。何太后聽納何苗之言,斷言不允何進誅殺張讓等。何進唯唯應諾。
袁紹見此,再諫說:「可召四方英雄之士,勒馬來京,盡誅閹宦。此時事急,不容太后不從。」何進說:「此計大妙!」於是將召各路兵馬赴京的檄文發至各鎮。當時陳琳就勸阻說:
「不可!如今將軍仗皇威,掌兵要,若欲誅宦官,如鼓洪爐燎毛髮耳。只是當立斷速行。如今不這樣做,反而外檄大臣,使各懷一心的各路英:雄臨犯京闕,這正是倒持幹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反生禍亂。」
何進笑說:「此懦夫之見也!」曹操在旁擊掌大笑說:「此事易如反掌,何必多議!若想將宦官治罪,則當除元惡,此事僅付一種吏足矣,何必紛紛揚揚地召外兵呢?欲盡誅宦官,事必宣露,我料想那必然失敗。」
何進怒斥曹操。曹操退下,說:「亂天下者,必進也。」
果然如陳琳、曹操所言,何進此舉,不僅使自己被張讓等以何太后詔見之計伏誅於宮門內,導致宮內的一場虐殺和少帝及陳留王驚劫於北邙;而且給早就眈眈於國柄的虎狼之徒董卓以廢帝篡政的可乘之機,導致天下盡崩,群雄割據。
中國歷史上,圍繞著選擇、確立「接班人」問題所展開的一場場鬥爭,從來都是一幕幕充滿刀光劍影、血雨腥風的慘劇。靈帝駕崩後發生的這場宮廷絞殺,即是其中的一例。
這幕慘劇以何進擁權、閹宦被抑、劉辯即位開始,以何進被誅、董卓篡權、劉協踐位告終。讀解這幕慘劇,透過刀光劍影,人們可以看到許許多多用血寫成的智言警語。
一,做事必須力戒虛驕輕狂,必須量力而行
何進叱曹操不知「朝廷大事」,其實,不知「朝廷大事」的正是他何進自己。他以為擁有何太后這座靠山,握有大將軍這個權柄,就可以一下子把宦官勢力剪除,這實在是虛驕輕狂到了有眼無珠的程度,不自量力到了有頭無腦的程度,無知無識,可悲可笑。他似乎沒有意識到,自己雖然身為國舅,眼下又執掌兵要,但是,畢竟尚缺乏雄厚的實力:自己出身微賤,缺乏足夠的聲望與根基;妹妹何太后亦外強中千:雖身為太后,但並不為靈帝寵幸;
兒子劉辯亦不受靈帝喜愛;對面怒目而視的是一位輩份高、權勢大的強悍的董太后。而宦官的狀況則不然。誠如曹操所言:宦官之勢,由來已久,他們深受皇帝的信任,被委以重任,執掌要津,在朝廷上下形成了盤根錯節的龐大網絡。這樣一個有根底、有實力的勢力,絕不可能被一下子斬盡殺絕。誰想把它一下子斬盡殺絕,只能惹來大禍,招致失敗;而要剷除它,只能實行擒賊先擒王的策略,誅除首惡,從長計議。
縱觀歷史,凡如何進一般虛驕輕狂、不自量力者,沒有不失敗的。
二,凡事除惡務盡,力戒婦人之仁
回劉辯即位、蹇碩被誅之後,何進本該不顧何太后的婦人之見,採納袁紹的諫議,乘勢誅殺張讓等閹宦,以絕後患。可是,「本無決斷」的何進並沒有這樣做。他「一廂情願」地認為,設謀加害於他的僅僅是蹇碩,因而不容別人「多言」,決意對其他宦官不再「安加殘害」。正如袁紹當時就指出的那樣,何進如此斬草留根、姑息養奸,必將釀成大禍,使自己成為張讓等閹宦的刀下之鬼。
歷史上,得禍於除惡不盡和自己的婦人之仁者。「力拔山兮氣蓋世」,頗具英雄形象的項羽,實質上是一個頗乏丈夫氣概的儒夫。鴻門宴上,他為婦人之仁所誤,優柔寡斷,坐失良機,不能果斷地斬殺劉邦,結果放虎歸山,致使自己日後自刎烏江,徒留千古浩嘆與笑柄於後人
看來,「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實在是至真至切的至理名言。一切與敵手誓不兩立,切不可做幾為毒蛇喪生的「農夫」和險些葬身惡狼之腹的「東郭先生」。
三,凡事力爭大題小做,切忌打草驚蛇
對於何進來說,誅除宦官卻是一個「大題目」。但是,憑宜官被抑、董重自刎、董太后已除,而自己目下皇威浩蕩、兵要在握的有利形勢,他完全可以「小做」,即只「付一獄吏」,迅雷不及掩耳地將宦官們收拾掉,絕對沒有必要檄召外兵鬧得滿城風雨。如此大張旗鼓,勢必打草驚蛇,使宦官們抓緊時間做好各種應對的準備。這實在是一種愚蠢的行為。
俗話說:「咬人的狗不露齒」。確實,尚未做事,就已張揚得家喻戶曉的人,做不好什麼事。而古今中外的成大事者,多是那些神不知鬼不覺中就把事情做成了的人。打草驚蛇,實乃兵家之大忌;大題小做,確是成功之妙招。
四,切忌「前門拒狼,後門進虎」
何進為誅閹宦,檄召外兵,大動幹戈,不僅打草驚蛇,促使張讓等先行下手,使自己慘死於張讓等的亂刀之下;而且使董卓不費功夫地獲取藉口和時機,「名正言順」地臨犯京闕,篡政奪權。這是一個典型的「前門拒狼,後門進虎」的愚蠢之舉。
這種愚蠢之舉,歷史上不乏其例。南朝時,貪婪昏愚的梁武帝與東魏爭鬥,為貪得東魏的土地,招納東魏的叛將侯景,結果釀成了引狼入室的「侯景之禍」,致使梁國內部大亂,失去廣大的土地,他自已亦在侯景攻入臺城後被活活餓死。
人類應擺脫愚蠢和短淺,走向睿智和深邃。小至個人做事,大到民族抉擇,都不該顧此失彼,不該全力在前門驅狼而忘記了於後門拒虎,或者為驅前門之狼,而引後門之虎。
五,謹防「家賊」
張角起義,皇帝的幸臣封請反做張角的內應;起義之事敗露,全因張角弟子唐周的叛變和告密:蹇碩不是被何進捉斬,而是為同黨郭勝所害;張讓等閹宦一再得何太后憐護而沒有被何進誅殺,皆因何進之弟何苗受張讓等重金賄賂後再三向何太后奏諫
。此類事說明,最壞事、最易致自已死命的,往往不是公開對壘的敵人,而是自己「一百個放心」的「自己人」。中外歷史上,為自己身邊的「朋友」所害的人,確是屢見不鮮的。譚嗣同等六君子被害,康有為、梁啓超亡命,「自己人」袁世凱的出賣不是一個重要原因嗎?因此,謹防「家賊」是十分要緊,也是十分困難的。
參考資料:《三國》
作者簡介:本文系李小曉得的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