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天下大亂的是東漢帝國分裂、崩潰、走向滅亡的開始。
天下大亂的起因是董卓之亂。
董卓之亂的根本是:關東士族(主要是名滿天下的汝南袁氏)對董卓這種涼州人掌控中央的不滿,造成地方起兵,與中央武裝對峙。
董卓之所以能夠成功上臺,早期有太傅袁隗的扶持,更重要的是在雒陽,他掌控了絕對的軍權。
說到這裡。也就說明了:何進之死與天下大亂沒什麼關係。何進死了就死了,如果太傅袁隗玩穩一點,把軍權都交給袁紹、袁術兩位愛侄,好好的團結一下大將軍府剩下的那幫有兵權的幕僚,袁氏一家人壟斷朝廷,也就沒董卓什麼事了。
偏偏袁隗要派人去顯陽苑拜董卓為司空,讓他進了城,才有了大將軍府的吳匡等人投奔董卓,呂布殺丁原投奔董卓,張遼也投董卓,王匡鮑信沒投,而是跑路了。
袁隗這位官場老手肯定不會不知道軍權有多重要,他就是太相信董卓是自己人了。
《太平御覽·卷196·居處部二十四》引《續漢書·獻帝紀》:昭寧元年(189年),董卓住兵屯[顯]陽苑,使者就拜司空。外戚、宦官、士族也是夠了。這三根臺柱子的論調看得生厭。
加上「軍閥」,四根臺柱子
真要是有軍閥,涼州羌亂不至於弄成幾十年吧?皇甫規在涼州呆久了,朝廷有人彈劾他,他都嚇得要上書自辯,末了還得到朝廷當官以示清白。
就說靈帝時期,靈帝當皇帝第二年,涼州羌亂就被段熲給掃平了好吧?然後十幾年(截止中平元年之前)沒羌亂了好吧?
交州鬧個叛亂,朱儁帶點家鄉的揚州兵去平叛了,打完了就得「振旅還京師」,交出兵權當光祿大夫好吧。
「涼州三明」哪個不是打完仗就得到雒陽交兵權報導的,東漢政府一貫玩這樣的流程,《百官志》裡寫的各種將軍「事後罷」,真當是寫著玩的嗎?
這樣的玩法怎麼可能會產生「軍閥」?真是奇了怪!
要真說中平末有軍閥,那也是兩家,一個韓遂馬騰,就是造反軍,中平四年直接把涼州拿下了,靈帝在五年設西園軍時就是想徵西呢;他們能被賦予合法身份也是董卓執政末期的事了。
第二個就是黑山軍,結果是給靈帝招安了好吧,封了個黑山校尉楊鳳(張燕是平難中郎將),給了黑山軍自治權。
靈帝死時,真要能被稱為軍閥的也就這兩家而已,其他的絕對是叛亂軍,除了青徐黃巾軍有點耐操,荊州南那撥人給孫堅搞定了,幽州二張給劉虞搞定了。
在這裡張口閉口就是「地方做大」,「軍閥林立」的人,對當時全國形式完全沒有了解!
再者,要是地方上叛亂問題還那麼嚴重,何進、袁紹哪還有閒心點艹張讓這幫宦官刷聲望玩。
益州劉焉、幽州劉虞、豫州黃琬、荊州王叡、徐州陶謙、冀州賈琮,除了王叡沒傳,其他人傳記擺在那裡,他們平叛的工作都做到位了吧(大部分都是到任後不久,轄地叛亂平息的記載)?沒有哪個是政治能力近似於白痴的慫包吧?
再說「州牧導致地方做大論」,這絕對是千古神論!
始作俑者是劉昭,就因為在《續漢志》裡就這個重置州牧的話題噴了一波靈帝,於是從此就沒人願意去看書研究當時形勢,想當然地認可這個觀點。
東漢十三州,中平五年設3個州牧(益州牧劉焉、幽州牧劉虞、豫州牧黃琬),其中2個是劉姓自家人。——全國3/13的州牧就能證明「州牧導致地方做大」?
中平六年設并州牧董卓,董卓沒去;董卓入朝後,就廢豫州牧黃琬, 立冀州牧韓馥。
後來大家知道了,除了韓馥參加了反董,另外兩個州牧可以說是中立。
刺史倒是有兩個,劉岱、孔伷這兩個刺史還是董卓時期任命的,才幾個月,這兩個名士就暴露了軍閥本質?難道他們驕傲了嗎?膨脹了嗎?
要知道反董聯軍大部分都是太守好吧,他們都是擁兵自重的軍閥?覺得頂多能拿來黑一波長沙太守孫堅(誰讓他當太守的時間長,帶的兵多);至於張諮、張邈這種都是臨時上任沒幾個月的好吧。
張邈能站隊到反董聯軍中,這是和袁紹當初就建立起了政治友誼好吧!韓馥能站隊到反董聯軍這邊,一是他本來就是袁氏故吏,二來從事劉子惠告訴他,「興兵為國」,這樣直接把董卓推到國家的對立面去了,當時不都是打著愛國的旗號來造反的。
真要假裝認真點,就乾脆直接說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設太守,導致太守軍政兩全齊備,在地方上做大,導致了漢末出現「地方對抗中央」,覺得這特麼絕對有理有據!(滑稽臉)
如何評價大將軍何進?
劉軒鴻
黃巾之亂 外戚發跡
皇帝選妃這種事兒,按說是從貴族裡選美少女,小門小戶家的閨女就是再漂亮也很難出頭。但是貴族就那麼幾家,門當戶對、世代通婚導致血緣關係太近,造成越是老牌兒貴族生育能力越沒有保障,而屠夫何進的妹妹何氏那是真了不起,在東漢王朝已經六十一年沒把一個皇子養大成人的情況下給漢靈帝誕下了一個健康的小男孩兒劉辯。儘管漢靈帝並不再怎麼待見這個來之不易的兒子並且沒多久就有了他心愛的次子劉協,但是因為何氏超漂亮,又有心機,懂得團結皇帝最信任的十常侍,所以即便她毒死了劉協的母親王美人還是在十常侍的幫助之下穩穩地當她的皇后。
按照東漢王朝,以宦官和外戚死掐,皇室在背後搞平衡的傳統,何後的兩個哥哥何進、何苗的步步高升也就成了必須的。趕上黃巾之亂爆發,何進終於一步登天,升到了位極人臣的大將軍。剛上任的何進就幸運地得到了黃巾軍叛徒的告密,將洛陽城內的黃巾軍一網打盡,其弟河南尹何苗也擊敗黃巾軍立功升為車騎將軍。儘管在平定黃巾之亂這個重大項目上,何進並沒有什麼值得稱道的表現,主要是靠叛徒告密和各地方武裝出力,可作為該這麼大一個項目的主持者,何進還是擺脫了出身低微的陰影,無論權勢還是威望都是如日中天。
立儲風波 僥倖獲勝
為了制衡日漸權勢燻天的何進,漢靈帝一邊捧著他,讓他舉行了全國閱兵儀式,一邊設置了西園八校尉分何進的兵權,這西園八校尉可不容忽視,當中有不少是我們的老熟人:
上軍校尉---蹇碩,靈帝親信宦官,西園八校尉首領,大將軍也要受其節制,受靈帝指示扶持劉協。
中軍校尉---袁紹,西園八校尉副首領,出身於四世三公的袁家,後一度成為中國最強軍閥。
下軍校尉---鮑鴻,平定黃巾軍有功,不久既因貪汙軍餉被處死。
典軍校尉---曹操,初代奸雄魏武帝、政治家、軍事家、詩人。
助軍左校尉--趙融,後任蕩寇將軍,光祿大夫。
助軍右校尉--馮芳,袁術嶽父,曾任大司農。
左校尉----夏牟,擔任西園八校尉之後史書中再無記載。
右校尉----淳于瓊,後投靠袁紹,官渡大戰時守備烏巢,被曹操所殺。
說漢靈帝是個昏君那真是半點不委屈,他要制衡何進沒問題,他要何進也受蹇碩節制就有點扯,仗著皇帝在也還勉勉強強做得到。可立接班人這種事兒哪能沒個準主意?要麼選定劉協步步為營廢長立幼,要麼選定劉辯接班讓西園八校尉也扶持劉辯省的外戚一家獨大。可他偏偏是猶豫不決,一個皇帝卻像個給皇帝打工的官僚一樣不解決問題,把問題往後推……漢靈帝耍的這點兒小聰明不過是把難題留到他死後,把希望寄托在一個武裝宦官身上,這就是標準的懦夫。東漢之亡實亡於靈帝,由於他死前不明不白的交代,他死後有很多人都有過機會去改朝換代,這當中,頭一個就是何進。
蹇碩非常清楚,自己離開了靈帝其實什麼都不是,抓住靈帝駕崩這最後的機會要在宮中伏殺何進,但他實在沒人麼人緣兒,十常侍中的其他人和他的手下都出賣他,何進稱病不入宮他就沒轍了。等到外甥當上皇帝,何進彈指一揮間就滅了蹇碩。到此為止,何進的表現雖然沒什麼亮點但是也沒出過什麼錯,半點看不出豬頭的意思,但一個盟友的加入,徹底改變了這一切。
謀誅宦官 引「郎」入室
少帝繼位,大將軍何進與太傅袁槐共同輔政,這倆人有著共同的敵人——宦官集團。中國歷史上的政治勢力除了皇族就還不就是文官、武將、外戚、宦官這四撥人嗎?這當中對皇權威脅最小、名聲最臭、最遭人恨的始終都是宦官集團。當此時,最熱衷於消滅宦官集團的,是一個叫做袁紹的年輕人,他是文官世家出身的武將,太傅袁槐的侄子,蹇碩死後他成了西園八校尉的首領,同時是何進的副手,作為兩位輔政大臣都看重的人,只要消滅了討厭的宦官們,他不僅前途無量而且能夠贏得空前的聲望!袁紹加盟之後,對何進說:宦官掌權這麼久了,現在又抱上了太后的大腿,大將軍您應該選拔人才、撥亂反正,砸了宦官這幫王八殼子。這時何進第一次展現出了他豬頭的一面,宦官集團不僅對他構不成多大威脅、而且對何家有救命之恩,更與何家沾親帶故(十常侍之首張讓的兒媳婦就是何進的親妹妹)。可何進居然被袁紹一通為民除害的演講忽悠地要跟宦官集團火拼了!當然,如果他成功了,也會被認為是公而忘私,主持正義,為天下人除害,沒準兒人們還會說何進沒有被汙濁的名利場和醬缸文化染透,仍然有著屠夫的純樸,嗯,他是個好人啊。
何進的權力來源於他如今已經是太后的妹妹,這麼大的事兒,不能不請示。但太后堅決不同意,說你腦子有泡啊,把內臣都砍了,讓老娘直接面對外臣?他們說話我都聽不懂的好不啦?這時何苗因為平時跟宦官集團處的不錯拿了不少好處也站出來反對。這事兒何進本來就不是多想幹,既然弟弟妹妹都反對那就算了吧。可袁紹又勸他說:太后她就是是個女人,您可以密召地方軍隊進京向太后施壓啊,到時候太后還不是只能聽您的嗎?估計何進也不願意被妹妹管著,覺得可以用這個辦法找回長兄如父的尊嚴、徹底獨攬大權,所以曹操提出的不需要引外兵進京直接走司法程序的建議被無視了。這件事因為說明了何進、袁紹的愚蠢和曹操的英明而廣為流傳。如果董卓進京的時候,何進還活著,何進未必不能如願以償,但歷史是不能假設了,況且史書是由勝利者書寫的,何進的如意算盤終究成了他是豬頭三的鐵證。
就在何進滿懷期待地等著各路大軍進京,即將過上幸福生活的時候,宦官集團已經得知了何進的計劃(籌謀太久,不洩密才怪)。十常侍之首的張讓跪求自己的兒媳,也就是何太后的妹妹說情。太后聽了氣壞了馬上召何進進宮,太后並不傻,這時關乎她立身之本的大事,如果何進不聽話就用何苗取而代之(何苗可是她同父同母的哥哥)。何進被妹妹一通數落,只好表示再也不敢了。可是剛回家就得知太后又要召自己進宮,何進挺高興,以為太后改主意了興衝衝地就要去,袁紹覺得蹊蹺建議帶兵護送,小心點兒總沒壞處,何進沒有理由反對。到了宮門,門衛說只能讓大將軍一個人進去,按說這是規矩也沒什麼好奇怪的,太后畢竟是自己的親妹妹,門外又是自己的兵馬,宮內設伏那一套都老掉牙了,誰還稀罕用?何進心裡很踏實,就大大咧咧的一個人進宮了。沒曾想門一關就被抓了起來,張讓指著鼻子問他:天下大亂,又不光是我們老哥兒幾個造成的。當初先帝要和太后鬧離婚,差點把太后廢了,我們又哭又鬧,每個人都下了血本買了一堆奢侈品哄先帝高興,不就是指望你們何家將來做個靠山嗎?現在你這個白眼狼居然要把我們殺光光,太過分了吧?你說我們這些內臣貪汙受賄,你們那些外臣難道就乾淨?說完就把何進給剁了,人頭扔出牆外,說何進謀反被誅。
乍一看,何進的滅亡不是他無能,只是他實在想不到內有太后外有兵馬,宦官們還是敢殺他。他更想不到在蹇碩伏殺失敗後竟然還有人用同樣的招數對付他。
可能是與袁紹的親密接觸使何進那個純樸屠夫的大腦變得有些彎彎繞了,於是最簡單的魚死網破、最無奈的只此一招他都想不到了。說到這裡好像何進不是坑了隊友而是被隊友坑了。其實何進麾下有不少大名鼎鼎的明白人,比如曹操、荀攸、逢紀、陳琳……,大才子陳琳就曾用他華美的言辭反對召外兵入城的計劃:「《易經》說『鹿放走了,想抓回來就難嘍。俗話說啊,蒙著眼睛抓家雀兒那是扯淡嗎。抓個家雀兒尚且不能自欺欺人,國家大事,怎麼能用這種昏招來處理呢?現在將軍就跟皇帝一樣,掌握兵權,龍驤虎步,或高或下,全都聽您招呼。收拾宦官,就像火爐子燒頭髮,有什麼難的?幹這事兒,上合天道下順民心,現在呢竟然是現成的小弟不用,炮去借外援。各路人馬要是到了洛陽,誰胳膊粗誰就是老大,這就是江湖傳言中幹戈倒持,把柄給別人,這麼幹能成功那是活見鬼!白白給壞蛋搭臺階。」何進的反應是我不聽我不聽我就是不聽。何大將軍只愛聽袁紹講話,曹操、陳琳說的他都不愛聽,這兩位都碰了一鼻子灰,你讓別人還怎麼給他出主意?奇怪之處在於,何進為什麼對袁紹這麼言聽計從呢?用心理學來分析,一個人最缺什麼就最喜歡什麼,何進大權在握,號令天下,他缺少的只有高貴的出身了,就像越是土大款越是敬重高學歷的人一樣。而袁紹正是當時豪門大族中最優秀的代表人物,他最富裕的東西正是何進缺少的,在何進眼裡就成了閃閃發光的偶像。
大多數人對何進生平的了解就像郭德綱順口溜一樣:花二百塊錢買一何進,吱吱殺豬,咯吧咯吧當大將軍,接著牆頭扔出去,吱的一聲,您猜怎麼著? 死了.
「殺豬」一說出自《演藝》,即便看歷史上何進最為人所熟知的畫面,還就是頭從宮裡扔出來(那畫面太美我不敢看)。隨後便是董卓進京,拉開了三國的大幕。人們普遍認為何進之坑在於引狼(董卓)入室,可總覺得他是坑在引「郎」(袁紹擔任過的第一個官職為「郎」)入室。何進之後,中國歷史上的著名外戚如楊堅、如長孫無忌、如傅恆都是歷史評價較高的人物,再也沒有哪一位外戚能夠與何進比蠢。一個人的地位應該與能力匹配,本事不夠,底蘊不足卻佔據高位從來都不會有什麼好下場。三國前夜,第一個有機會延續漢室或者問鼎天下的何進,卻葬送了東漢也葬送了自己,無可避免地以一個豬隊友的形象被銘記在了歷史的滾滾長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