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都是被架空、同都是少年,為什麼康熙就可以用小侍衛將鰲拜拿下,而漢獻帝卻將傀儡從小做到大,都沒能拿下曹操呢?其實這個問題並不難,分析一下局勢便可以說明一切。
漢獻帝
漢朝末年、天下大亂、群雄逐鹿、奸雄鷹揚,大漢王朝氣數已盡,天下也被地方州牧或者是地方軍閥所把持,中央權力被一分為多,政令出不了洛陽城,就是出了也沒人聽。彼時彼刻,先是大將軍何進串通何太后立少帝劉辯,隨後董卓入京,廢少帝而立獻帝劉協,劉協的悲慘命運從此刻開始。
董卓被殺後,李傕郭汜禍亂京城,曹操乘機入京迎奉天子於許縣,開始奉天子以令不臣,隨後誅呂布、敗袁術、滅袁紹,一統北方。乃至後來曹操稱魏公建魏國做魏王,其子曹丕篡漢自立。看似經過了很多年,看似經歷了很多人,看似經受了很多事,看似一切都在變。確實,環境在變,敵對勢力在變,但有一點永遠沒變,那就是漢獻帝無兵無權。
自從靈帝之後,大漢朝已經沒有純粹的國家武裝,全部是地方勢力。毛主席曾說:「槍桿子裡出政權」,你沒有兵,你只能做一個橡皮圖章,軍閥用你是一刻,不用你也是一刻,你的命運完全在他人手中掌控。
雖然漢獻帝無能為力,但是大漢朝還是有一批所謂的「忠臣」在,他們敢於冒險,意圖發動政變奪權。但是誰也不能肯定,奪權成功之後會不會出現第二個曹操,所以我在這裡用所謂的忠臣來描述他們。這些人比起漢獻帝來是有些手段的,但是比起曹操來,那實在是差的遠。
建安五年,漢獻帝給車騎將軍董承傳遞了一份衣帶詔,結果東窗事發,董承等一系列參與其中之人全部被誅殺,馬騰被騙入京殺害,只有劉備腳下抹油跑得快,否則也難逃一死。其餘心有餘悸之人要麼投降曹操陣營,要麼被殺,荀彧在勸阻曹操稱魏公無望之後被害,朝廷內部已經沒有純粹的漢臣,而是全部成為魏臣。
無兵無將無人,別說是漢獻帝,就是漢武帝也無可奈何!
康熙帝
康熙的情況比起漢武帝來就好得多,首先,鰲拜掌握的只是部分政權,並沒有形成壟斷。在政治上,索尼、遏必隆、蘇克薩哈互成犄角之勢,牽制鰲拜。蘇克薩哈被逼死後,跳梁小丑遏必隆立刻與鰲拜串通一氣,但是索尼身為首輔大臣,在朝廷之中有一呼百應的能力,成為鰲拜在政治上最大的阻礙與牽制。
軍事方面,鰲拜掌握了八旗部隊與綠營軍,看似是掌握了大清所有軍隊,實則不然。滿清八旗旗主各領以旗為祖制,自皇太極始,兩黃旗就屬於皇旗,經過順治改革之後,上三旗與下五旗之間有了明顯的等級差別,而且旗主的共主為皇帝。
對於鰲拜而言,除了鑲黃旗,其他旗主都是各懷鬼胎,說不定哪一天就會拿著他的腦袋去邀功。對於各旗主而言,大家都在相互觀望,伺機而動。這樣的軍事團體不像是一家人,更像是大狼與小狼的鬥爭。
索尼死後,鰲拜權力達到頂峰,權傾朝野,但索尼的兒子索額圖充當起了為康熙分憂的職責,帶領著一批索尼舊部在朝堂上與鰲拜黨周旋。康熙則是想出了用布庫擒拿鰲拜的方法,先是將鰲拜的親信遣出京城,用自己的心腹取得了京畿衛戍之權,騙鰲拜入宮後一舉擒拿並下獄治罪。
鰲拜被抓之後,其親信遁逃無形,八旗將領也都表示與鰲拜沒有任何瓜葛,鰲拜從萬人之上瞬間掉入深淵。他的失敗與其面對的敵人能力出眾有關,也於自己的莽撞有關,更與當時大清國初定的國情有關。但無論如何,鰲拜之於曹操是不如的,漢獻帝之於康熙又是不如的,強遇弱,弱遇強。相對強的帝王在國家穩定之時遇到了相對弱的對手,豈有不勝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