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治能當上皇帝,多爾袞功不可沒,這讓順治應該感激多爾袞,但長大後,多爾袞仍然貪戀權勢,不願交權,這使順治對多爾袞由感激變為憎恨,多爾袞死後,順治立即將多爾袞處死。
由於多爾袞的專政,順治對輔政大臣比較反感,但遺憾的是,他當皇帝時只有6歲,必須要輔政,才能輔政;而順治死時,康熙只有8歲,又是少年皇帝,需要輔政,才能輔政。為了避免多爾袞再犯,這次他跳過愛新覺羅王族,選了4位外姓大臣為輔政大臣。
順治選了4位輔政大臣,分別是:索尼(正黃旗)、蘇克薩哈(正白旗)、遏必隆(鑲黃旗)、鰲拜(鑲黃旗),這4位康熙想要讓他們相互牽制,以完成輔政任務,但遺憾的是,康熙仍未能躲開權臣的專制。
順治安排四位輔政大臣,只是為了讓他們相互牽制,避免大臣專權,為什麼最後還是變成鰲拜專權?
這主要是由四位大輔臣所致,雖然順治為康熙留下了四位輔政大臣,但四位輔臣的能力和影響力,是不可同日而語的,這也導致他們之間不能相互制衡,不能相互牽制,這樣就形成了一家獨大的局面。
正白旗人,即多爾袞三兄弟陣營中的一員,在多爾袞死後,他見風使舵,選擇倒向順治,並協助順治搜集罪證,清算了多爾袞和他的黨羽,讓順治信任,把他安排給康熙的輔政大臣,但蘇克薩哈背恩忘義,協助順治清算了多爾袞的黨羽,被清算的人多是兩白旗大臣,讓兩白旗人恨之入骨,根本不支持他。
雙方不支持蘇克薩哈,讓蘇克薩哈空有輔臣之名,卻沒有輔臣之實。與此同時,多爾袞得勢之時,鰲拜、索尼等人一直沒有向他屈服,因此鰲拜、索尼等其他幾個旗的大臣,許多都看不起蘇克薩哈對多爾袞求榮的背信棄義行為,這讓蘇克薩哈在朝堂上也沒有什麼話語權,使他無法制衡鰲拜。
在康熙長大之後,蘇克薩哈為了讓康熙親政,提出解職為輔臣,願意前往先帝守陵。但是鰲拜不願意交權,他決定除掉蘇克薩哈,以保留自己的權力。康熙向蘇克薩哈列了24條罪狀,明知罪不應死,他不肯殺蘇克薩哈,但鰲拜攘臂上前,強奏累日,矯詔殺蘇克薩哈。沙沙哈死後,鰲拜少了一位政敵,但此事激化了康熙與鰲拜的矛盾,也給鰲拜帶來了一場殺身之禍。
遏必隆是四大輔臣之一,他與鰲拜同屬鑲藍旗人,鰲拜勢力強大有利於鑲藍旗的利益,比如曾經強迫鰲拜與其他旗人交換土地,都是為了鑲藍旗的利益,這使得鰲拜得到了鑲藍旗大臣的支持。禁衛軍在鑲藍旗上的影響趕不上鰲拜,所以他不敢冒犯鰲拜,不敢與鰲拜作對,以免成為鑲藍旗內的眾矢之的。
此外,遏必隆性格懦弱,不敢與鰲拜正面交鋒,即使康熙為了拉攏他,將女兒選入宮為妃嬪,但遏必隆卻始終不幫康熙對付鰲拜,而是處處依附他,讓鰲拜更有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