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國殺裡——何太后的「鴆毒」與「十常侍」亂政
何進就是東漢末年的大將軍——何太后何氏的哥哥。其實何進並非想亂天下,他只是想把那些亂政的宦官除去,可是走著走著就把漢朝帶向戰亂了。
-
陳琳反對召外軍進京,何進為何不聽,蹇碩張讓之死與何進有關嗎
蹇碩當時是漢靈帝最為寵信的宦官之一,與其他宦官不一樣的是,蹇碩掌控著禁軍,是除張讓、趙忠、夏惲、郭勝、孫璋、畢嵐、慄嵩、段珪、高望、張恭、韓悝、宋典十二個宦官之外最有權勢的宦官,蹇碩想聯合十常侍一起對抗何進扶持漢靈帝所鍾意的劉協為帝,但是十常侍並不同意,因為十常侍把寶押在何太后這邊,所以十常侍出賣了蹇碩,還把蹇碩的信給何進看。
-
何進兵權在握,誅殺十常侍為何還要引董卓進京?原來另有隱情
細究之後不難發現一個問題,董卓是大將軍何進引來的,目的是為了消滅十常侍這個宦官集團。作為漢朝權力最大的官員,大將軍完全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存在。何進這位大將軍手握重兵,殺十個太監為何還需要引董卓進京呢?如果將目光放到整個東漢的歷史上,會發現一個很荒誕的政治亂象:皇帝總是年幼、皇權被外戚和宦官輪流把持。
-
十常侍之亂
他們都任職中常侍,所以被稱為「十常侍」,其首領是張讓和趙忠。 他們玩漢靈帝於股掌之上,以致靈帝稱「張常侍是我父,趙常侍是我母」。十常侍自己橫徵暴斂,賣官鬻爵,他們的父兄子弟遍布天下,橫行鄉裡,禍害百姓,無官敢管。人民不堪剝削、壓迫,紛紛起來反抗。當時一些比較清醒的官吏,已看出宦官集團的黑暗腐敗,導致大規模農民起義的形勢。
-
在《三國演義》中「蒙冤」的權宦蹇碩,其實與「十常侍」貌合神離
在東漢末年,張讓、趙忠等中常侍被稱為「十常侍」,利用漢靈帝的信任為自己和親屬黨羽斂財;在漢靈帝後期的時候,又寵信一個叫蹇碩的宦官。在《三國演義》中將蹇碩列入「十常侍」之中,然而在歷史上,蹇碩和「十常侍」並不完全是一路人,後來蹇碩還受到「十常侍」的出賣被殺。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蹇碩這個人物。
-
引爆三國的「十常侍之亂」,到底是怎麼個「亂」法?
三國時代的形成,從外在表現上來看是「十常侍之亂」所引爆的,它是東漢統治的終結,同樣也是群雄割據的開端。「十常侍之亂」不是一次兩次的政變,而是在漢靈帝以及漢少帝、漢獻帝三任皇帝在位的時間裡出現的宮廷權力爭奪現象。
-
何進,政治鬥爭中的低能兒
但是問題是,如果讓劉協接班,劉辯的舅舅也就是何進必然會抵制甚至會造反。為了確保皇位的平穩交接,中常侍蹇碩建議殺掉何進,以絕後患。蹇碩提這樣的建議說明何進平時和這些宦官的關係不融洽。否則,蹇碩也不會建議殺掉何進,除了殺掉還可以削奪他的兵權,把他投閒置散。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何進在處理與十常侍的關係上的拙劣。
-
歷史故事——十常侍之亂
郎中張鈞在給漢靈帝的奏章中明白指出,黃巾起義是外戚宦官專權逼出來的,他說:「張角所以能夠興兵作亂,成千上萬的人願意跟著他,其根源都在十常侍,把他們的父兄、子弟、親戚、賓客放到各州郡,獨佔財利,侵奪百姓,百姓的冤屈無處申訴,所以圖謀不軌,聚積成為盜賊。應該殺了十常侍,把他們的腦袋懸掛南郊,以此向老百姓請罪。再派使者布告天下,這樣可以不須用兵,而大寇自會消散。
-
細讀經典《三國》:十常侍亂政中的十常侍何許人物?
郎中張鈞在給皇帝的奏章中明白指出,黃巾起義是外戚宦官專權逼出來的,他說:「張角所以能興兵作亂,萬人所以樂附之者,其源皆由十常侍多放父兄、子弟、婚宗、賓客典據州郡,辜確財利,侵略百姓,百姓之怨無所告訴,故謀議不軌,聚為『盜賊』。」 在小說《三國演義》裡,十常侍指的是指張讓、趙忠、封諝、段珪、曹節、侯覽、蹇碩、程曠、夏惲、郭勝十人朋比為奸,號為「十常侍」。
-
禍國殃民的'十常侍'你知道幾人?
他們都任職中常侍。漢靈帝時的宦官集團,人稱「十常侍」,其首領是張讓和趙忠。他們玩弄小皇帝於股掌之中,以至靈帝稱「張常侍是我父,趙常侍是我母」。十常侍自己橫徵暴斂,賣官鬻爵,他們的父兄子弟遍布天下,橫行鄉裡,禍害百姓,無官敢管。人民不堪剝削、壓迫,紛紛起來反抗。當時一些比較清醒的官吏,已看出宦官集團的黑暗腐敗,導致大規模農民起義的形勢。
-
何進為什麼會死
再看何家之間的分歧,原本何皇后和四常侍控制內朝,何苗控制西苑8部隊,何進控制朝廷的分工很明確,也很穩固。但是不停傳出風聲,十常侍要謀害何進,甚至不停有人告密,且不論十常侍是否真的要除掉何進,這三人成虎,不管你信不信,反正何進是信了。至於這謠言和告密是誰搞的?
-
三個人打呂布基本上是不要臉了為什麼還稱三英戰呂布?
董卓作為地方軍閥,能進京全拜大將軍、國舅何進和司隸校尉袁紹所賜。袁紹遊說何進,讓他誅殺十常侍。何進優柔寡斷,十常侍賄賂何進之弟何苗,讓何苗去遊說何太后,何太后不允誅殺十常侍。何進無奈,再找袁紹,袁紹獻計:召四方英雄之士,率兵進京,盡誅太監。曹操進言:應當除掉十常侍中的元惡,只要把他們交付獄吏就行,不必召外兵。欲盡誅之,事必宣露,吾料其必敗也。何進竟懷疑曹操有私心。
-
何進,真的愚蠢嗎?
而此時朝中已經是人心惶惶,何進自然就成了其中的領導者,也就是這樣翻來覆去的勾心鬥角,何進成了朝中的一號人物。何進心中的目標自然是雄踞天下坐上皇位,但是在群雄紛爭的年代,他貿然稱帝必然會遭到討伐。何進眼中,最礙事的便是那群宦官,以他的實力想殺那些宦官很容易,但是何太后卻百般阻攔。何進之所以能夠擁有至高的權力是靠何太后給他撐腰,所以他不能不聽何太后的話。這時董卓野心蓬勃,不久之後何太后被鎮壓,而這罪魁禍首看似是董卓,實則是何何進。
-
為什麼漢末何進死會導致天下大亂?
儘管漢靈帝並不再怎麼待見這個來之不易的兒子並且沒多久就有了他心愛的次子劉協,但是因為何氏超漂亮,又有心機,懂得團結皇帝最信任的十常侍,所以即便她毒死了劉協的母親王美人還是在十常侍的幫助之下穩穩地當她的皇后。按照東漢王朝,以宦官和外戚死掐,皇室在背後搞平衡的傳統,何後的兩個哥哥何進、何苗的步步高升也就成了必須的。
-
何進集團(上)
何進去到宮門都沒有醒悟這重病時候被宣召進宮意味著什麼,直至幕僚把最壞的結果告訴何進何進才醒悟過來。回到家後,面對何進衝動想殺盡宦官的做法,注意曹操對何進說的一句話:「朝廷滋蔓極廣,安能盡誅?倘機不密,必有滅族之禍。請細詳之。」
-
富尚品三國:23 何進「誅宦官」背後的心思
被逐出宮的中常侍小黃門忐忑不安齊赴大將軍府請罪,請何進給條活路,當時也同樣在場的袁紹建議何進趁機把來上門求饒的宦官們都殺個乾乾淨淨,一了百了,袁紹一而再,再而三,連勸了三次,被何進非常堅決拒絕了(何進立場可堅定著呢,哪裡看出優柔寡斷了)。何進指給張讓等宦官一條活路,「天下匈匈,正患諸君耳。
-
何進身為漢朝大將軍,竟被10個宦官所殺,導致了今後400年亂世
但實際上,有一個人,本可以避免這場持續400年的災難,他就是東漢末年的大將軍何進。東漢末年,雖然經歷黨錮之禍,但朝廷依然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天子依然可以調動天下州牧,地方的實力派,雖然擁有自己的軍隊,但仍然無人敢反抗天子的威儀,那時,反對天子,就等於反對天下,會遭到全天下諸侯的共同聲討。而在朝廷中,最有威望的莫過於大將軍何進,漢靈帝劉宏死後,他頓時成了全國最有權力的人。
-
權利滔天的大將軍何進,怎麼會事敗身亡呢?
美人王氏,頗受靈帝寵幸,因而深為何氏嫉妒,被何氏鴆殺,其子劉協為祖母董太后養於宮中。靈帝偏愛劉協。董大後曾勸說靈帝立劉協為太子,正中靈帝下懷。靈帝病篤,為立劉協,允納了中常侍蹇碩「先誅何進,以絕後患」的諫議,宣何進入宮斬殺。何進,乃何太后之兄也,仰其國舅身份,得大將軍重任。
-
十常侍的故事
漢朝人對數字比較馬虎,明明是十二常侍,偏說十常侍,叫開了,約定成俗,也就這樣了。當時中常侍還不止這十二人,但作惡多端的,就是他們這幾個。常侍在西漢,原本是皇帝的侍從之一,到了西漢晚期,才有了中常侍之名,無論什麼官員,只要有了這個頭銜,就可以進宮隨侍皇帝了。屬於明確的「中官」,跟外官不同。常侍跟眾多皇宮裡的官員一樣,在西漢,既可以是正常人擔任,也可以用宦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