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雙十一」購物節比往年來得要早一些——10月20日的直播帶貨形式先行開啟了這個購物節,疫情影響、直播帶貨、「戰線拉長」都是今年「雙十一」的獨特之處。對於消費者而言,這個曾經買買買的節日似乎也漸漸變了味,從購物狂歡走向了「吐槽」「造梗」,這個「雙十一」你又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雙十一「購物狂」
「今年雙十一,我給自己定的購物目標是『不超過3萬』,因為去年雙十一花了3萬左右。不要問我去年雙十一買了什麼,因為根本想不起來。」熱衷購物的市民盧女士告訴記者,「今年雙十一活動從10月21日就開始了,當天我下了19筆預售單。為了搶一些限量產品,我事先列了一張搶購時間表,先搶哪個後搶哪個,至於那些拼尾款順序的就不用著急了。不過,一個個付定金太麻煩了。」她說:「雙十一活動分成兩輪進行後,雖然對於商家來說方便備貨以及及時調整購物策略,但對於消費者來說,購物氣氛弱了很多,沒有『全年搶購僅此一天』的快感。"
但即便如此,盧女士目前花在雙十一活動的購物費用已超過5萬,其中,網購平臺第一波活動花了2萬多元,第二波活動大概1萬多元,銀泰百貨購物1萬元,李佳琦和薇婭的直播間1萬元左右。第一輪活動中,為了充分享受滿300元減40元的優惠,盧女士經過反覆計算湊單,最後湊的總金額是20043元,覺得自己湊單很厲害。目前,盧女士總共有50筆雙十一訂單,已收到46個包裹。就在昨天凌晨1點,盧女士付完一些尾款後,結束了她的雙十一「購物戰」。
十一「局外人」
一分錢不花就是省錢
11月11日凌晨0:21,市民趙女士在微信群裡喊了一句:都買完了,可以睡覺了。其他群友雖然感嘆,今年結束「戰鬥」的時間好像特別早,但自己也大抵如此。
趙小姐告訴記者,第一波活動時,她在網上買了一些日用品,大概花費1000多元。之前關注的網店,雖然雙十一促銷力度不錯,但有臨時提價的情況,所以決定少買一點。「最近,各種群裡的淘寶雙十一擼貓漲人氣互助的消息一直在刷屏,我自己沒參加,也沒給其他人助力,覺得忙乎過十幾天,也不過分到幾十元的紅包,沒什麼意思。」趙小姐說,之所以昨天凌晨結束戰鬥這麼快,是因為在購物車裡的東西可以一鍵埋單,也沒有參與零點搶購。疫情發生後,網購平臺的日常促銷活動比往年頻繁,有些人可能習慣了社區團購群的購物習慣,分流了一部分消費力。
「看了看外套,放棄了;看了看首飾,放棄了。不買不買,買了都是積灰。」昨天凌晨0:32,市民吳女士在微信朋友圈感嘆,自己的雙十一花費竟然是0元,「也許這才是雙十一最省錢的操作吧。」
雙十一 「擼貓人」
一頓操作猛如虎,到手紅包十一塊五「今年雙十一淘寶的擼貓操作簡直喪心病狂,朋友互相助力人氣到最後都快被逼到沒有朋友了,」提及今年雙十一的感受,市民陳先生就忍不住「吐槽」,「精明的商家將優惠條件設置的越來越複雜,每天不僅還要看直播,設鬧鐘搶券、加門店會員,還要擼貓組戰隊參與人氣值比拼,根本停不下來。」
起初發給朋友助力的時候,還是都能得到回應的,「最多的時候一天要發給30多個朋友助力,」陳先生說,但由於今年戰線太長,每天打擾朋友也讓他覺得不好意思,於是,他便花錢僱人來給自己的隊伍助力,一場最多的時候花了20塊錢,最少也要8塊錢,雖然最後贏了比賽,他卻只分到十一塊五毛,陳先生直言:「每年都說自己不玩這些套路遊戲了,但每年還是會加入戰局,積極點看,起碼跟同事、朋友聊天多了個話題吧。」實體店加長版「雙十一」
算下來比線上還划算
「抓緊過來,時代阿迪達斯、耐克的五折活動都開始好幾天了」「銀泰化妝品補貨又到啦」 「開太內衣專櫃好多新款都打折了」……雖然昨天才是雙十一,但市區百貨商場的一些專櫃從10月底 就早早啟動了預售商品提前搶的模式。空前的促銷力度,讓不少市民陷入 「瘋搶」模式。記者發現,雖然今年線上網紅直播「帶貨」依舊火爆,但線下商場通過提前發力,優惠模式簡單直接、用餐飲拉動人氣、提升服務品質等方式又將消費者的注意力重新拉回到線下,「不拉人、不湊單、重體驗」 成了今年「雙十一」實體店消費的關鍵詞。
實體店「怒刷」存在感
同款商品優惠遠超直播間
「從11月1日一直買買買到雙十一當天,今年的商場的雙十一明顯變長了。」秦女士告訴記者,10月底她就在銀泰微信公眾號平臺了解到相關優惠消息,今年挑了幾天前去分批採購,再也不用像往年一樣在雙十一當天特意請假去人擠人了。
銀泰世貿店商場負責人表示,疫情無疑對商場業績造成了相當大的影響,為此,商家們對今年的雙十一也是高度重視,無論是促銷規模還是力度都是空前的。值得一提的是,商場今年也移植電商雙十一提前購模式,進一步延長活動時間,並搶先在10月就底提前推出優惠活動預熱,希望吸引更多的消費者,藉機拉動營業額。
「不蹲直播,不搶券,今年我的雙十一主戰場就在商場裡!」熱衷網購的陸女士今年「一反常態」,只網購了兩樣東西,「包包、靴子、睡衣、卸妝水、口紅,甚至首飾、洗髮水……這20多種商品,幾乎都在線下商場購入。」談到原因,她表示「算下來比線上直播間價格起碼省了 3000元」。陸女士舉例,她在商場購入的700ml的植村秀卸妝油,化妝品的折扣在加上INTIME365會員的9折優惠,只花費 652.5元,相當於0.93元/ml,而線上免稅店同類產品售價要1.3元/ml,經常還有缺貨、假貨的困擾。「在我購買金額滿足1000元後,商場還贈送了200元的購物券,相當於花了2元錢買到一款售價202元的褲子。」陸女士說。
少了點套路,多了些體驗
雙11線下商業這樣「玩」
相比線上預付定金再付尾款、加入會員送多重禮、湊單滿減、跨店滿減等模式,實體商業的促銷規則相對簡單直接,可操作性更強。同時,深耕餐飲流量,提升服務品質,帶給消費者不同於線上的購物體驗已經成為線下零售實體今年發力的重點。
以銀泰百貨 「豪氣」的補貼活動為例,今年擴大了商戶輻射面,從以往的美妝大牌、服飾等零售業態,新增了吃喝玩樂等體驗類業態,還發放了百萬份的各種免費權益。
萬象城今年雙十一除了常規的促銷活動外,還推出了用滴滴拼車低至1折、「11秒心動挑戰贏免單」、「單身狂歡夜全場10000顆糖果免費發」、「超甜拍照空間」等一系列現場互動項目,讓消費者更多體會到實體購物的樂趣。
時代廣場雙十一當天現場製作了18米超長蛋糕邀請消費者免費品嘗,同時還有木棲地鮮花免費領取等互動。
雙十一過後 網購消費如何維權?
監管部門提醒:看清規則,貨比三家
雙十一在11日暫告一段落,各大電商賣家也開始密集發貨,根據往年經驗,消費者在購物、收貨等環節都有可能遇到一些問題,尤其是在目前多數直播平臺還沒有完善的監管機制的情況下,消費者又該如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記者從市市場監管局了解到,每年雙十一前夕,溫州市場監部門都會重點對電商平臺的網店進行定向監測,對雙十一期間網銷商品是否存在虛假優惠折扣(先提價再打折、折扣幅度與實際宣傳的折扣價格不符、打折價或者優惠價實際高於日常銷售價格)等行為,以及商家銷量是否存在短時間內無故上升或者買家評論同質化嚴重的刷單炒信嫌疑等進行重點監測。從去年雙十一投訴舉報熱點可以發現,促銷活動問題、價格調整問題、商品質量問題、售後服務問題等都是「雙十一」期間消費者維權訴求最為集中的幾個方面。對於讓人眼花繚亂的打折促銷和網紅直播帶貨,市市場監管局提醒消費者,應看清商家規則,做到貨比三家。遇到消費侵權或糾紛時,應保留好相關消費記錄,首先可與經營者直接協商解決,如直接協商不能達成一致的,可要求網絡交易平臺客服介入,向經營者或平臺經營者所屬地消協投訴申請調解,或向經營者和平臺經營者所屬地市場監管、衛生、旅遊等相關行政執法部門進行申訴。
(來源:溫州商報,原標題:《雙十一,溫州人都花了多少,要怎麼做才省錢?》。編輯林如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