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向陽 繪
一手實時簡歷每份3.5元左右,二手簡歷每份1元左右……日前,《新京報》記者調查發現,從售賣企業招聘帳戶到批量下載應聘者個人信息,再通過貼吧或QQ群銷售簡歷,其中存在一條完整的黑色產業鏈。很多剛畢業的求職者在招聘平臺上投遞簡歷後,便屢屢遭遇陌生來電和簡訊騷擾,內容多為「貸款」「博彩遊戲」「兼職刷單」等信息。
求職簡歷包含姓名、聯繫方式、求學經歷、社會經歷等眾多個人隱私,一旦洩露很可能為各種營銷公司甚或詐騙分子所利用。尤其是一些一隻腳剛踏出校園的應屆畢業生們,很可能因為涉世未深而上當受騙,導致工作還沒找到,卻先被詐騙分子盯上,損失財物。所以,簡歷被倒賣,不僅給廣大求職者尤其是畢業生們求職添堵添亂,更涉嫌非法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
從報導來看,簡歷倒賣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黑色產業鏈,甚至還有人在這條產業鏈上做起了「學問」,研究平臺監管機制確保帳號不被封禁,擁有高曝光量。黑色產業鏈形成的背後與求職者在選擇招聘平臺、招聘企業投遞簡歷時的隱私保護意識不強、疏於防範有關。但涉及簡歷倒賣的招聘平臺其實都是知名的大平臺,是求職者所無法避開的求職網站,所以,更關鍵的問題還在於求職平臺資質審核把關不嚴,疏於個人信息防護。比如,一些不法分子輕輕鬆鬆就能夠在招聘網站上註冊空殼公司,購買一個「提取器」,花幾十塊錢一天就能夠批量下載成千上萬份實時簡歷。甚至不少不法分子是通過「黑客」以及招聘平臺員工中的「內鬼」,來取得大量個人資料。對此,招聘平臺顯然難辭其咎,背後所指向的都是平臺管理漏洞。
面對記者的詢問,招聘平臺表示,如果遭遇簡歷洩露,可以在線舉報,記者的舉報信息也會反饋給平臺。相關法律人士則表示,用戶可以通過檢察院提起公益訴訟,甚至要求平臺承擔民事賠償責任以及行政處罰。這兩條建議看似都可行,但對於普通的求職者,一旦簡歷洩露,並開始在黑市流傳,損失就已經造成,即便反饋給了平臺,平臺介入了,也很難消除不良影響。而提起法律訴訟要求平臺承擔民事責任以及對其進行行政處罰,成本太高,很少有用戶會願意為了一份簡歷洩露而如此大動幹戈。所以,首要問題還是事前預防,斬斷簡歷倒賣黑色產業鏈。
對平臺來說,要真正體認到在個人信息保護上的責任。要加大對企業帳戶的資質審核力度,及時查清哪些企業帳號存在疑點,分辨出哪些帳號是在惡意收集信息,並及時查封;遇到非法招聘售賣個人信息的企業帳號,應加大處罰力度;要加強對員工的法治教育以及管理,從源頭上堵住簡歷倒賣。同時,要加大對平臺的監管處罰力度,追究平臺的相關責任,倒逼平臺落實個人信息保護的責任。而對於整個黑色產業鏈條來說,不管是售賣簡歷者、售賣企業帳號者、提供簡歷提取技術者還是購買簡歷者,均是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行為,對此必須繼續加大執法打擊力度,對涉嫌倒賣簡歷的各個環節進行精準打擊,涉嫌犯罪的應該追究刑事責任。
還要看到的是,個人信息洩露是數字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個「毒瘤」,不僅僅是招聘平臺的問題,在其他領域也存在,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換言之,治理簡歷倒賣還必須從更高層面出發。民法典將於明年1月正式實施,對個人信息保護、網絡數據利用、平臺責任認定都有明確的規定。在完善現有法律法規的基礎上,還需進一步出臺保護個人信息的相關細則和具體措施,敦促各類數字平臺升級個人信息保護措施,提高全民的個人信息保護意識和能力,共同織密個人信息保護網絡。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