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文化〗雍和宮

2021-02-23 遼寧蒙古族交流平臺

雍和宮

01-雍和宮三百年

來北京旅遊,故宮是一定要去的。但是,北京有沒有比故宮更高的建築呢?有的,就是雍和宮。故宮是皇上的家,雍和宮是皇上的家廟。天壇,祭天;地壇,祭地;雍和宮,祭祖。

 中國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有幾萬所,但是三百年以來,雍和宮一直是無可爭議的第一,其性質跟故宮是類似的。有清一朝以來,故宮是發布政令的中心,而雍和宮總領天下釋教,是發布教令的中心。

 雍和宮始建於康熙朝,雍正、乾隆兩代皇帝生活於此,不光見證了康、雍、乾三盛世所有的重大歷史事件,也為今天貢獻了一大堆喜聞樂見的人物原型。《甄嬛傳》裡的鈕祜祿·甄嬛、《延禧攻略》裡的富察·富恆、《步步驚心》裡的四爺……可以說,清宮戲裡的一半在故宮,另一半的擔當就是雍和宮。

雍和宮不光是可以比肩故宮的歷史遺蹟,也是我們中國文化集大成者的一個展現。國學是我們文化裡的瑰寶,由釋、道、儒三家的思想和文化共同構成。其中,佛教文化是最重要的一支支流,它又分為兩支: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雍和宮就是它們的交匯點,是藏傳佛教在漢地的中心,也是西藏的民族文化在北京城內最重要的體現。

《雍和宮》這門課,將依託雍和宮宮內的實景,簡單地講解一下藏傳佛教的歷史、造像、繪畫、唐卡、藝術。帶★號的課,是深入的講解藏傳佛教密教部的理論來源,和基於這個理論構成的西藏的神靈系統,以及在密教理論指導下形成的藏傳曆法和藏傳醫學。

但是,雍和宮是三百年的皇家寺院,所能講的只是很小一部分,希望對遊覽雍和宮的同學能更好地了解佛教文化有所幫助。

02-雍和宮是躍龍池

中國的佛教寺廟有數萬所。

從宋朝以後,寺廟就是有等級的。宋朝開始了中國寺廟禪林的排名,叫做:五山十剎制。自清朝以後,中國寺廟無可爭議的第一,是:北京的雍和宮。別的廟都叫寺,只有它叫宮。

雍和宮的性質,可以看為是清朝的御用皇家廟宇,其日常要參與的皇家儀式和法事。根據《大清會典》的記錄就有四十一項。乾隆皇帝不止一次在御批裡提到雍和宮,稱之為「朕之中國大廟」。他在七十歲為雍和宮,寫過一首瞻禮詩:雍和宮是躍龍池,大報恩以轉法輪,躍龍悟道無心指,不失由來赤子心。雍和宮不光是「朕之中國大廟」,還是「躍龍池」;七十年後,回頭來看,還不失由來赤子心。

這種規模等級的寺廟以後就不會再有了。它現在是北京地區規模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在元、明兩朝,還不是最大的;元、明兩朝,北京地區最大的藏傳寺院是護國寺。坐地鐵二號線,雍和宮站出來就是。

雍和宮這個地方,東邊是元朝的皇寺——柏林寺;西邊是國子監;北邊是皇帝祭地的地壇,北京說方位都說東南西北。只有南邊沒有古建築,南邊現在叫簋街,以前這條街叫太保街。在明朝的時候,這一片地區是內官的監官房,在歷史上這一塊叫太保街官房,大概就是明朝某位太保住的住宅。

到清朝的時候,就改給了內務府官房,產權就歸了內務府。內務府拿這塊地方幹什麼?養駱駝。所以雍和宮這個位置,是清初的駱駝館。

康熙三十二年,內務府奉旨,就把這片官房中,撥出了一片,給了十五歲的皇四子胤禛,就是後來的雍正皇帝,改建成了貝勒府。根據清宗人府的記錄說,「康熙三十二年十二月,上諭宗人府皇二子胤礽、四次胤禛、五子胤祺、七子胤祐、十子胤䄉,俱以冊封分府,唯胤禛、胤祐二人俱為貝勒,所封府邸是親王府,規模違制,著由官房租庫,將前明內監房撥給胤禛……」。什麼意思?就是這些孩子都大了,冊封了府邸,但是老四胤禛和老七胤祐,他們的房子太大了,違制,所以給他們換一小地兒。四爺,禛貝勒,就被打發到了雍和宮這個地方來了,就是,著前明內監官房撥給胤禛。他原來住在哪兒呢?那沒記錄。

雍和宮這個位置的原址,最初修有兩處貝勒府:西側貝勒府是皇四子胤禛的;東側貝勒府是賜給皇八子胤禩的。我們看《雍正王朝》,經常鬥的死去活來的四爺和八爺,他們小的時候其實是住在隔壁鄰居,這跟他們的母親有關,他們的母親出身等級都不高。

宗人府領上諭裡有個詞兒,叫:冊封分府。這個詞一聽就懂,「冊封分府」嘛,表面意思。實際上,冊封分府,指的是清朝皇族的住房制度。明朝和清朝兩朝,皇族的住宅制度,規制是不一樣的。明朝叫做:分封歸藩;清朝的規制叫:冊封分府。

明朝就是在各省城內建設王府,叫做藩府。王,就叫:藩王。把皇子、皇孫封在藩府裡,不許出去,這個就叫做:分封歸藩。明朝滅亡的時候,各地藩王跑不了,都被起義軍殺了。所以清朝就接受這個教訓,就別住外地去了,別分散了,全集中起來。皇子都在北京城王府住著,這個制度就叫:冊封分府。府,可以是親王的、郡王的、貝勒的。

雍和宮在分給皇四子胤禛的時候,叫:禛貝勒府。因為胤禛受封的這個職務叫:多羅貝勒。「多羅」滿語就是部落的意思;「貝勒」就是首領的意思。所謂「多羅貝勒」,這個封號就是部落首領。但是這個職務是很低的。滿清從親王到貝勒序列有六級,多羅貝勒很低,所以官房改建的禛貝勒府,其規模不大,當時這兒附近左右都是民房。可以說,這跟他的生母有關。胤禛的生母烏雅氏,她本身的地位就比較低。她生皇四子胤禛的時候,只是德嬪,又生了一個女兒,又生了一個兒子(十四子胤禎),這才晉升成德妃。母不貴,所以子就不貴。

皇四子胤禛從多羅貝勒幹起,一直幹到康熙四十八年,積功而上,才被晉封為和碩雍親王。 

03-雍和萬邦-噶丹敬恰林

上一課講到皇四子胤禛,一直幹到康熙四十八年,積功而上,才被晉封為和碩雍親王。

和碩雍親王,和碩什麼、固倫什麼,是滿族封號常用的。和碩親王,是一個滿文和漢文混在一起的封號。和碩,是滿語的音譯,意思是諸侯之長,或者諸部落之長。清朝入關以前,在滿語裡,沒有王、侯、帝這類的詞,就是部落首長。部落首長就叫貝勒,都叫貝勒,弱小的叫多羅貝勒,強大的叫和碩貝勒。入關以後,就模仿漢制,把和碩這個詞按到了親王上面。公主也常用這種,一般固倫是嫡傳公主,其他的是和碩公主。

今天雍和宮的規模,實際是在皇四子胤禛升為親王之後,擴建的雍親王府的基礎上,再次擴建出來了。雍和宮經過兩次擴建,先從貝勒府擴建成親王府,又從親王府擴建成宮。並且當時的雍和宮規模比今天的雍和宮規模要大三倍,今天的只剩下了三分之一。

雍和宮改宮為廟之後的建築群,整個是分三路的——東路、西路、中路。東路叫:東書院,就是在現在雍和宮的東側;西路是關帝廟西側;中路是今天看到的雍和宮。

東路的東書院,實際就是皇帝的一個外書房,它已經毀於一九零零年的一場大火,現在就改成民房了;

西路的關帝廟,解放以後要在這兒建一條雍和宮大街,就把它給扒了,現在看到的雍和宮大街,就是以前西部建築群;

中路建築群保留比較完好,就是現在看到的雍和宮,有六萬六千平方米,合舊制是九十九點七畝。巧不巧,但就蓋的這麼巧,差一點兒一百畝。

雍和宮的第一個殿——天王殿,或者叫雍和門,以前實際上就是雍親王府的一個門房;

雍和宮第二個殿,以前是雍親王府的銀安殿——因為是親王嘛——皇帝的乾清宮就叫金鑾殿,所以親王的(宮殿)就叫銀安殿;

第三個殿叫:永佑殿,在王府時代是雍正皇帝的書房;

第四個殿是法輪殿,實際上是當時雍親王的家屬區,福晉啊、子女啊,都住在第四個殿這個位置,叫做法輪殿;

第五個殿——萬福閣,實際當時是親王府的最北端。在這邊,是一片觀音殿。

雍正皇帝在登基以後,在理論上,親王府是要讓出來的,王府是要封給別人的,不能每個皇帝登基了之後,原來的王府都留著。但是,他不樂意,不樂意讓別人再來住這塊地方,住這個王府,他就把這個地方列為了「龍潛禁地」,稱之為潛邸。

北京有很多王府,但是升為宮的很少,尤其是繼位做了皇上,把原來的民房升格為行宮,雍親王府就是一個特例。雍正皇帝借用了一個很獨特的理由,叫做:避痘制度,以避痘制度的名義,把他的民房改成了行宮。

清朝入關的第一個一百年裡,北京地區流行天花,而且流行的很嚴重,小孩得了天花是毫無辦法的。當時立康熙皇帝,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小的時候得過天花,還活下來了。對付一個病毒,只有兩個辦法:要不然殺死它,要不然就隔離它,遠離它。如果沒有治療的辦法,唯一的辦法就是把小孩隔離起來。這就是清初的避痘制度,要把小孩隔離起來。這個制度執行是非常嚴格的,比如順治帝,順治帝就沒有出過天花,他從關外來的,所以子女全部遷出宮外,實行避痘。皇子、皇女遷去的地方就是行宮。

乾隆皇帝是下一代皇帝,他就出生在雍和宮,長在雍和宮,所以雍和宮那就是皇子避痘的行宮,就以這個名義把他原來住的王府提成了行宮。但是,也不是都改行宮的,也有改廟的。比如,康熙皇帝避痘的地方就改成廟,叫福佑寺。

清初的避痘制度是非常嚴格的,嚴格到什麼程度呢?比如說,藏地和蒙地的活佛來北京覲見或者回去,中間都要實行避痘。今天看承德避暑山莊有外八廟,除了那讓活佛去休息,還有一個功能就是避痘。藏地的活佛來漢地,先要住在這個地方,等一陣兒時間再進京,回去的時候,先要住這裡一段時間再回去,因為天花這種病,有一個潛伏期,通過避痘制度,就可以知道到底傳染沒傳染。

雍和宮,其名字有一個「雍」字,這個我們知道,是來自於雍正皇帝做親王時的封號,雍親王嘛。賜雍親王這個「雍」字的時候,康熙皇帝是怎麼想的我們不知道。但是,為什麼叫雍和宮,我們知道。因為雍和宮改宮為廟的時候,乾隆皇帝寫了一個碑文,刻成四種文字,立在雍和宮兩側的碑亭裡,裡面寫了雍和宮名字的由來。

雍和宮的名字,首先要有一個雍正的「雍」字,這個字叫:主字,有了這個主字就好辦了。翻書,在四書五經的《尚書》裡找到了一句話,《尚書·堯典》裡說:「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協和萬邦」、「於變時雍」這就是雍和宮名字的來源。《孔傳》解釋這個「雍」字,「於變時雍」,說「雍,和也」——雍的意思就是和。《尚書·堯典》記錄的是上古的聖王——堯、舜、禹、湯,《堯典》,施政的典。就用了這句。所以在御製的雍和宮碑文裡寫了這一句,叫做「時雍協和,聖謨孔彰」。聖謨,就是皇帝的謀略;孔彰,就是宣揚;「聖謨孔彰」就是宣揚帝

王的謀略。帝王的謀略是什麼?時雍協和。「雍,和也」。就是說,雍正皇帝的謀略就是「和」。這就是名字的由來。但也不太對,因為我們知道雍正帝在清帝中,手段是最剛硬了,也沒看出哪兒和來;但也有可能,因為歷來統治者,他們越缺什麼,他們就越喜歡宣揚什麼。

雍和宮,漢語的名字是這麼定的。它有一個獨立的藏語名字,是首任堪布、總堪布三世章嘉活佛——章嘉若比多傑,上表,由乾隆賜的,叫:噶丹敬恰林,其漢譯,就是兜率天壯麗洲。

04-龍潛禁地-粘杆處衛士

上一課講了雍正帝把雍親王府升格為雍和宮,使用的理由叫:避痘。同時,他在改府為宮的時候,還欽定了龍潛禁地。

所謂「龍潛禁地」,一般人就不得靠近了,這就給後來各種民間傳說,提供了發揮想像力的空間。據傳說,胤禛,他以皇四子登基,必有霹靂雷霆的手段。他在任雍親王的時候,同時兼任著:領侍衛內大臣。

領侍衛內大臣就有管理大內侍衛的工作,在管理大內侍衛的過程裡,他建立起來了一個只忠於他自己的,獨立的特務組織,叫粘杆處。別的大內侍衛都叫:侍衛,只有粘杆處的侍衛叫:衛士,叫粘杆處衛士,是大內侍衛中權力最大的。民間傳說、武俠小說裡所說的血滴子,就是指他們。

粘杆處,名義上是屬於內務府系統的,其機關就應該設在皇宮內。但實際上,粘杆處的總機關,是設在雍和宮裡。為了掩人耳目,所以就把雍和宮定為龍潛禁地,這是傳說裡的理由。因為定為龍潛禁地,就可以採用非常嚴格的門禁制度,防止外人。而且,據傳說,這幫人是從來不走正門的,秘密武裝嘛,對吧,神不知鬼不覺,不能讓人看見。他們出入從哪裡呢?雍和宮最後一進院子——萬福閣大院的西側,有一個雅木達嘎樓,樓下有地道,當時直接通向雍和宮的西路。當時雍和宮的西路,就是今天的雍和宮北大街,當時蓋著一片關帝廟,直接從關帝廟裡出來。

支持這個說法的一個理由,是說:雍親王府在改為行宮以後,宮殿就應該使用黃琉璃瓦,但是,它升格為行宮,仍然使用了綠琉璃瓦,沒有改,改黃瓦是雍正帝駕崩以後的事情。換言之,升格為行宮十多年,小二十年沒有改,其中一個重要的理由就是:雍和宮名為行宮,實則是胤禛私人的特務機關衙署,所以才沒改。

粘杆處的特務機關的功能,一直發揮到了嘉慶、鹹豐朝,就失去了這個特務組織的作用,當時國力也衰弱了,這個機構就改為了皇子大伴,就是陪皇子日常去玩的。

雍正皇帝,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號,也就是公元一七三五年陰曆八月二十三,他暴死於西郊的圓明園暢春園中。

圓明園,實際就來自於雍正帝的字號。因為它最初是康熙四十八年,康熙帝賜給胤禛的一個賜園,是賜給其自己逛的一個園子。雍正帝是一代禪宗宗匠,所以,他自號:圓明。這是一個居士的字號,以後這片園子就叫圓明園。

雍正帝暴死於圓明園,同樣也是皇四子——那他自己就是皇四子,繼位的仍然是皇四子——皇四子和碩寶親王弘曆繼位,是為乾隆皇帝。

在他駕崩的當日,移棺進京停放於乾清宮,只停放了兩周。兩周的時間,雍和宮就把所有的綠琉璃瓦改成了黃琉璃瓦,那就正式升格為「宮」的建制規模。然後就把雍正皇帝的棺槨移到了雍和宮的第三個殿,就是今天的永佑殿裡。當時這個永佑殿沒有名字,就叫侯寢殿。

這種移棺,在清朝的規制裡是違制的。因為按照清朝的規制,皇帝的靈柩在乾清宮內停放半個月,然後要移到景山的壽皇殿。景山後面東邊有一個壽皇殿,皇帝的棺槨必須移到景山後山的壽皇殿。清初帝王、皇后都停靈於壽皇殿,但是雍正帝的棺槨卻直接移到了雍和宮。這種變動,可能就跟他暴死於圓明園有關。

這是清初四大歷史疑案之一,一直就沒有定論。

05-北京地區の寺廟地圖

上一課講了在雍正帝時代,雍和宮作為龍潛禁地,執行的是特務衙署機關的職能。改為藏傳的黃教寺廟,是乾隆登基九年以後——乾隆九年,為了紀念他爹給改的。這個地兒也不想讓別人住了。

雍和宮在成為北京地區最大的藏傳寺廟之前,最大的藏傳寺是護國寺。藏傳寺廟大規模地進入北京地區,是清朝以後的事,這之前主要是漢傳寺廟。元明兩朝,有,很少。

但是,北京地區出現寺廟是很早的事情,大約在公元五百年,就是南北朝時期的北魏時代。

南北朝時期——北魏到東魏,北京地區在史書上有記錄的寺廟就有二十多座。比如,現在通州的佑聖教寺、房山的天開寺、大安寺,憫忠寺(今天的法源寺),當時就有了。北京有句老話叫「先有潭柘寺,後有北京城」,這不成立,在潭柘寺之前,北京已經寺廟林立了。

北京地區,寺廟建設的鼎盛時期非常得長,前後分為兩段,也就是說有兩段時間,北京地區建寺建的非常的多。前一段是遼、金、元,以遼朝為盛。

遼朝的遼道宗,是一個狂熱的佛教愛好者。在那個時代,佛教曾經留下過三大藏——《大正藏》、《趙城金藏》、

《契丹藏》。這三大藏裡,《契丹藏》就是遼朝留給下來的。這是第一個興建寺廟的高潮,後半段主要就是明清兩朝。清朝,主要建的是藏傳寺。拋開雍和宮的興建不說,北京地區真正建設寺廟的高潮,是在明中期,明萬曆年間。

北京地區寺廟建設高潮為什麼會發生在明朝呢?這事兒其實好理解,因為,明朝擁有歷史上最龐大的太監集團,達數萬人。太監、后妃,這都是熱衷修廟的,尤其是萬曆皇帝的母親李太妃,號稱「九蓮聖母」。《明史后妃傳》裡說,說李太妃「好佛,(京師內外多)置梵剎,動費巨萬,帝亦助施無算」。她就愛蓋寺廟,皇帝還經常助施無算。但是今天要感謝萬曆皇帝的母親李妃,因為她信佛,今天的旅遊勝地——峨眉山呀、普陀山呀、五臺山啊,這些著名的佛教聖地,都是李太妃那個時代捐獻重修的,沒有她,我們今天很多地方都看不見,功德無量。

還有就是太監集團。太監熱衷於蓋廟,那這個事兒也很好理解。你這輩子再位高權重,對吧,也沒有什麼人間幸福快樂可言,對不對。佛教講來生,那就積德求一個來生。他們不光是修廟,北京有一個大鐘寺,在人大那兒,裡頭有很多大鐘,很多大鐘也都是太監捐獻的。

明,是太監鼎盛的朝代,歷代的太監機關:司禮監、九門太監,都要捐來生,都要修廟。雍和宮本宮,即正殿門口,有一座青銅須彌山,那就是萬曆年間司禮間掌印大太監馮保捐的。

當時北京地區修了多少廟?就光西山地區,就多到什麼程度,多到三百多座。當時有一句詩叫「西山三百七十寺,正德年間大創作」,就光西山地區就有三百多個寺。

在明朝以前,北京地區,附近有三個寺廟集中點。第一個,是在城區,指的是今天二環以裡,不到三環,二環邊兒上;第二個,是房山的白帶山;第三個,是平谷往東,北京天津交界的薊縣。

房山、白帶山,現在叫石經山,從隋朝開始,房山的山上就一直在刻經,那就是著名的房山石經,後來就改叫石經山了,本名沒人知道,書法愛好者值得一看;

另一個點兒在薊縣——平谷往東,薊縣這個位置。平谷和薊縣是連著的,以前平谷不屬於北京,屬於河北,歸唐山專署。後來,因為平谷和薊縣中間隔著一道山,解放以後,乾脆就把平谷一半劃給北京了。薊縣,這個盤山號稱是小江南,在清朝的時候也是一個寺廟聚集地,很多寺。乾隆皇帝經常去,有一段時間是每年夏天都要去薊縣。

房山和平谷兩個點兒,到了明中後期就荒廢了,北京的寺廟主要建設在市區和西山,為什麼?為了方便,蓋廟就是為了禮佛,得方便去。到了明朝結束的時候,北京地區共修廟達七百座,清朝對小廟做了清理,到了乾隆年間,北京有記錄的廟,還有三百多座。梁思成先生曾經說過,說「北京城每一寸土地的腳下,都曾經修過廟」。

藏傳寺廟大規模的進入北京,那是清朝的事情。但在明朝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修了。比如,真覺寺、大興隆寺、大能仁寺。到了清朝,那就更多。但很有意思的是,它始終保持著一個固定的比例。有清一朝,藏傳寺廟和喇嘛的總數一直佔北京地區寺廟總數的四分之一,以及出家人總數的四分之一,藏傳和漢傳的比例始終是一比三。

清朝就興建了雍和宮。還有,順治的時候,建了西黃寺、嵩祝寺、瑪哈噶拉寺,建了三十多座大寺,還有一些小廟。根據《大清會典》的記錄,整個清朝二百多年,共建佛寺八萬座,喇嘛廟四分之一,共建了兩萬多座,這可能是預先設定好的一個比例。

北京地區的寺廟,除了建設時間長,建設地理的範圍大之外,還有什麼特點?那就不用說了,就是地位高,政治色彩重,政治地位高。因為,畢竟幾個朝代,都是作為首都。什麼宗派,在北京蓋什麼廟,跟這個宗派的地位有關,跟當今皇上的支持有關。換言之,這個廟是什麼?就可以知道是哪個教派現在正在得勢。

元朝、明朝、清朝這三個朝代,他所支持的藏傳佛教的教派不同,所以分屬於這些教派在北京蓋的寺廟也不一樣。元朝支持的是藏傳的薩迦派;明朝支持的是藏傳的噶舉派;清朝支持的是藏傳的格魯派,也就是說,一個支持

花教,一個支持白教,一個支持黃教。這在藏傳佛教史裡頭已經講的很細了,就不講了。

06-格魯派&康雍乾的邊疆政策

上一課講元、明、清三朝支持的藏傳佛教教派是不一樣的。有清一朝,皇家都支持黃教——格魯派,這是從四世班禪、五世達賴遠赴蒙古和後金汗——皇太極結成同盟就開始了。

興建雍和宮是這種支持達到鼎盛的表現。這種支持首先,是一種宗教信仰的表現,這毫無疑問。但從另一個角度上看,這也是一種政治上的考量——通過宗教政策來影響國家的邊疆政策。乾隆皇帝在雍和宮儀道的石碑上明確寫了清初的宗教政策,叫做「興黃教,(即所)以安眾蒙古」。整個雍和宮的興建時間,跟清朝對邊疆政策的調整時間是重合的。

清初三帝,第一個順治帝,是虔誠的佛教徒,但,是漢傳佛教的。此後的清三帝——康、雍、乾,他們都是政治家,跟順治不一樣。雖然康、雍、乾也信仰佛教,但是他們對佛教和政治之間的關係認識非常清楚。他們跟順治不一樣,順治就是完全虔誠。

清朝初年,對於政府來說最大的政治危機是什麼?是蒙古問題。漢族不能打,藏族不能打,但是蒙古族能打。所以蒙古族上千年來,一直是中國的邊疆問題。

就怎麼看待蒙古,康熙曾經說:「蒙古惑於喇嘛,罄其家貲,不知顧惜,此皆愚人偏信禍福之說,而不知其終,無益也」。康熙皇帝的話(意思)就是,蒙古人傻,信了別人的禍福之說給騙了錢。這話說的其實不是很客氣,對吧,

「惑於喇嘛」。但是這跟雍正比,康熙帝對於蒙古的看法還是客氣的。

雍正皇帝這個人很特殊。首先,他本人是個虔誠的佛教徒,他是崇信佛教的,他號稱是禪宗最後一位宗匠級大師,他對佛教義理的了悟是非常精深的。

佛教通史禪宗後面一部分我們還沒有講到,雍正帝曾經直接參與了禪宗的一大教案,就是密雲圓悟和漢月法藏之間的法理之爭,這是清初的一大教案,可見雍正皇帝對佛教義理的了悟之深。但是,他對藏傳佛教始終保持著警惕,因為雍正是一個很務實,但又很堅決的人。康熙帝曾經說「堅鋼不可奪其志」,所以賜「雍」嘛。雍,和也,希望他和一些。

雍正帝對藏傳佛教始終採取一個表面崇信,但背後很務實的態度,用中國話講叫:帝王心術。西方馬基雅維利在《君主論》裡說過:好人是做不了君王的。甭管誰做最高統治者,好人做不了。這一點,在雍正皇帝身上體現的特別清楚。

在清宮檔案裡,有年羹堯奏摺集。雍正皇帝曾經給年羹堯的密奏,這麼批覆,說:「黃教,之無可畏不堪之處,一言難盡,到處皆然。而蒙古樂談……一提教字,拼命捨身相為,此種迷惑,實令人難解」。這實際就發表了跟康熙帝一樣的困惑——就是他們不堪之處,一言難盡,但到處都是這樣,但是蒙古人喜歡談這個事情,只要一提到「教」,一提到黃教,拼命捨生相為,這個簡直不能讓人理解。

他又繼續說,「內地這些不堪的賊喇嘛,當除即除為好,但必須有辭,千萬不可擔荼毒喇嘛之名,以寒眾蒙古之心」。這段就是告訴年羹堯,該辦就辦,但是千萬不能擔了「荼毒喇嘛」的名聲,要有說法,要以理服人,否則後果是要「寒眾蒙古之心」的。「須權巧不露,做沒奈何之景象示眾,方萬妥」,看最後這一段,真是帝王心術。「巧著不露,做沒奈何之景象示眾,方萬妥」——就是怎麼幹,我都教給你,就是製造口實,裝作萬般無奈的樣子——都是你們逼我幹的。

從雍正的這份密奏硃批裡,其實可以看出帝王心術的精妙。他對西藏的教務處理,表面上是教務,實質在乎的是「眾蒙古之心」。即「必須有辭,千萬不可擔荼毒喇嘛之名」,否則「以寒眾蒙古之心」。他在乎的就是這個「眾蒙古之心」。

因為西藏軍隊的戰鬥力不強,乾隆皇帝曾經三千鐵騎就直接攻進拉薩了。那蒙古就不一樣了,蒙古能打呀。蒙古以北、以西,一千多年,困擾了中原多少代的王朝,清初對政權威脅最重的就是眾蒙古。所以,跟蒙古各部的關係,在康、雍、乾三世都是非常受到重視的。

因此,對西藏宗教事務的處理,就有牽一髮動全身的作用。控制了藏傳佛教,就控制了西藏,就控制了政教權力的中樞,間接就控制了眾蒙古。因為雍正帝說的很清楚,蒙古人「一提教字,拼命捨生相為,此種迷惑實令人難解」。

雍正的宗教政策,就遺留給了乾隆,讓乾隆也遵守。他遺了兩首詩,叫做「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這就是此後,乾隆皇帝大興雍和宮,改行宮為寺廟(為黃教寺廟)的宗教目的——就是興黃教安眾蒙古;還有一句叫做「安藏輯藩,定國家清平之基於永久」。 

07-三大蒙古&年班制度

上一課講了「興黃教以安眾蒙古」,這是清朝的邊疆政策。我們常聽一句話,叫做滿蒙一家,就是滿族和蒙族是一家。那這個滿和蒙他們之間的關係到底是好呢?還是不好呢?也好,也不好。有一個跟誰好、跟誰不好的問題。

今天說蒙古,那就兩部分,內蒙古和外蒙古,已經分在兩個國家裡。歷史上的蒙古,可以說講跟中國相關的蒙古,因為俄羅斯那邊,中亞那邊還有蒙古,這裡就不談了。跟中國相關的蒙古不止兩部分,是三部分。

在中國和蒙古國的交界,有世界最北端的一個沙漠。沙漠最北在哪兒?就在中國和蒙古的邊境上,叫做戈壁沙漠。它不是一個純沙子的沙漠,是沙子加戈壁灘。蒙古族以這個沙漠為中心,劃分為三部分:

以大漠以南各部,稱為:漠南蒙古,就是今天的內蒙古——那還不是完全內蒙古,是內蒙古的一部分。內蒙古以前就分兩部分,像通遼、興安盟、呼盟,這是一部分;然後呢,另一部分綏遠,這是一部分。大漠以南的各部—

—漠南蒙古,就是常說的科爾沁部、喀爾喀部、察哈爾部、土默特部,這些個經常說的都在這一部。漠南蒙古跟清朝的關係是好的。

戈壁沙漠以北叫:漠北蒙古。那這個地兒就比較遠了,就像相當於外蒙了。比如說,喀爾喀蒙古的一部分,外蒙到新疆挨著俄羅斯這兒一部分。比較有名的是兩大部,叫:車臣汗部和土謝圖汗部。漠北蒙古,跟清朝的關係就是叫做面兒上很好,表面上臣服於清朝,但是有個風吹草動,還想整巴整巴。但基本上,漠南、漠北還可以。

大漠以西的各部叫:漠西蒙古。這在歷史上很有名,叫:厄魯特蒙古,也叫:衛拉特蒙古。這一部分跟我們不好,而且它也是一個規模很大的汗國,在清初的時候,衛拉特蒙古的規模跟清朝的規模差不多大。這個跟清朝(關係)就不好。清初打仗都是清朝在跟漠西蒙古打,大部分就是今天的新疆,東自阿爾泰,西至伊犁河,這一部分就是漠西蒙古。而且漠西蒙古各部都很善戰,比如:準葛爾部、和碩特部,土爾扈特部、杜爾伯特部、輝特部,這都比較善戰。前三部準葛爾部、和碩特部、土爾扈特部,都是特別有名的能打。

所以滿蒙一家,實際上就是跟漠南、漠北一家;跟漠西不是,一邊打一邊拉。

滿清皇室為了鞏固這一家的關係,就是跟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的關係,專門制定了一個年班制度。什麼叫年班制度?就是蒙古王公貴族每年要來北京朝見的一個制度。這既是蒙古各部歸順清朝的一個象徵,也是一個必須履行的義務。說叫年班制度,大家是自願的,其實也不是自願的——你想來就來,不想來就不來,這不行。

年班制度就是所謂「滿蒙一家」的體現。而且這個制度是有很嚴格的要求的,包括進京的班次、進京所走的路線、進京所帶的人的規模、進京之後的住處、包括要進貢的供品。當然,不是為了講究說進貢的貢品有多好,(貢品)不求貴賤,主要是要表達誠敬之心,但是,貢品有要求。而且放心,大中華歷來賞賜的,肯定要比進貢的要多得多,進貢就是個意思。

滿清對蒙古年班進貢的貢品,是有明確規定的,而且還就還怕進貢多了,都給規定好,就是一些土特產。比如,漠南蒙古各部,要進貢的就是:鷹(滿族有玩鷹的習慣)、犬、羊、馬、貂、羚;漠北蒙古也進貢的差不多是這些:羊、馬、駱駝、佩刀、藏香。

漠南蒙古裡也不是都要進貢,有兩個旗,明朝關係就不好,這兩個旗是不進貢的,就是土木特的兩個旗是不進貢的。漠北蒙古,因為離著比較遠,而且關係是那個面子上的關係,車臣汗蒙古和土謝圖汗蒙古,就不要帶東西來了,但是得要有一個儀式性的進貢,叫做「九白之貢」——就是進貢九個白,一種特色貢品:白駱駝一頭、白馬八匹,叫:九白之貢,是一個外交禮儀上的儀式,但是這個到清同治就停止了。

雍和宮,改宮為廟,實際上是改成一個佛學院。上學的這些人是哪兒來的學生?這些學生就是內蒙古的年班制度給帶來的——不光是內蒙,還有外蒙古。在雍和宮的學生主要都是蒙古族人,跟著年班每年一起來。

蒙古王公,每年年班的時候,需要在自己所在的旗盟選出小孩來,而且有規定:十二到十五歲之間,必須出過天花,而且天資聰穎,就每年帶到北京來。選派的這些叫:學藝喇嘛。不光要送來學藝喇嘛,而且還要替以前送過來學習的喇嘛交納學費。在雍和宮上佛學院也不是白上的,也是交錢的,這個錢由蒙古各旗王爺出。這是蒙古年班制度的重要任務——為雍和宮選送學員、繳納學費。你送來的,相當於公派,你當然得自己出學費了。

雍和宮的蒙古學僧定額是八十名,叫「八十保送生」,即蒙古各地到雍和宮的八十保送生。其中內蒙古六盟要送六十個人,外蒙古四部送二十個人。內蒙古六盟,跟今天的地圖基本上是能合上的:哲裡木盟(通遼)、卓索圖盟

(遼寧赤峰附近兩個旗縣)、昭烏達盟(赤峰)、烏蘭察布盟(集寧)、伊克昭盟(鄂爾多斯)、錫林郭勒盟。這就是內蒙古六盟,要給雍和宮送學員的六個部。外蒙古還有四部,但是因為現在已經不在我國之內了,就沒有什麼說的必要了。

08-寶坊院-牌樓的等級

參觀雍和宮,現在是走雍和宮北大街,然後從雍和宮的西牌樓進去。進去之後,東、西、北三面是牌樓,南面是一個巨大的影壁牆,它圍成一個廣場,現在這個廣場是停車場。以前這個廣場就是雍和宮建築群的第一個院子,叫做寶坊院。

最南邊現在影壁牆的這個位置,以前是一個三層的戲樓。這個戲樓保存的時間很長,它在雍和宮沒蓋之前就是戲樓,雍和宮建成之後,這個戲樓也一直在使用。

雍和宮改宮為廟的第一個建設周期,是在乾隆九年到乾隆十五年。建成之後,官方畫師曾經畫過一張雍和宮全圖,叫做:乾隆京師全圖,在這個圖裡就有這個三重牌樓——三重戲樓,但沒有影壁。關於何時拆了這個戲樓改成影壁牆的就不知道了,沒記載。所以緊鄰著雍和宮的這個胡同,牆外面就叫:戲樓胡同,就是這麼來的。

寶坊院是有三座牌樓的,東、西、北。但是,這三座牌樓的建築制式是不一樣的。東、西兩座牌樓是一樣的,等級相對較低,正北牌樓建築等級高。所謂東西牌樓的等級低,是相對於正北這個牌樓。它相對於其它建築群來說,這三座牌樓的等級就非常的高。

牌樓類的建築,怎麼區分它們的等級?有三個要點:第一個是房頂的制式。我們就不說琉璃瓦了。第一個是房頂的制式;第二個是房頂的數量;第三個是牌樓的花紋。

牌樓上是有房頂的,有好幾個頂兒,其制式、數量以及牌樓牌匾上畫的花紋,就可以看出等級來,雍和宮現在牌樓用的這個頂,在牌樓類建築裡也是很少見的,這個得有一點古代建築學的知識,這種頂叫做:廡殿頂,也叫:五脊殿——就是這個頂,有五個脊柱,橫著一條斜著四條就構成四個面。下雨的時候,就從四個面出水,所以這種廡殿頂,在古代建築裡,也叫:四出水頂。

它看著沒有什麼特別的,其實挺特別。因為寺廟建築,你們去看,最多用到歇山頂,就單簷歇山頂。廡殿頂是屬於皇家專用的頂,這類房頂,只有故宮有,其它地方沒有。還有比這種頂更高級一層的,叫做重簷廡殿頂,那只有太和殿用。像雍和宮牌樓,這三個牌樓用的房頂,上面的頂叫單簷廡殿頂,那就是僅次於第二層的制式。這是從房頂的制式來看。那也可以從房頂的瓦來看,(是不是)用琉璃瓦的。

第二個,就是要從牌樓上有的房頂的數量來看。我們數東、西牌樓,大房頂加小房頂一共是七個。正北牌樓—

—正門,大房頂加小房頂是九個。東西牌樓這種七個房頂兒,叫做:三間四柱七頂式,有三個門兒、四根柱子、七個房頂兒。而正北牌樓,這是最高等級的,叫:三間四柱九頂式,到了九了,等級就到最高了。牌樓等級的高低,除了看房頂的制式,屋簷的制式,廡殿頂,然後,看它的數量,七個還是九個。

第三點看牌樓等級高低的要點,是看它的彩繪,就是上面畫的花紋,還有鏤空的花紋。彩繪的圖案也是有等級的。中國寺廟和宮殿建築上的彩繪,很早就有標準,在宋朝就有。宋朝關於宮殿和寺廟上的彩繪標準,有一本書叫

《營造法式》。到了清朝,這個法式就成了定式。清朝的特色是在這個花紋上又加了梵文的六字大明咒,還有一些護法主尊的種子字,就是一個字母,來代表一個本尊或者一個護法,這叫種子字,或者是一句箴言的首字母。雍和宮的牌樓、碑亭、宮殿,全是這種彩繪,這種彩繪叫:定製式彩繪加咒語。

根據《營造法式》所傳的定製彩繪,分為兩大類,一類叫:和璽彩繪,就是中間一塊用金粉描的非常華麗的在大梁上面的;一類叫:旋子彩繪。

和璽彩繪,從圖案就可以看出它的等級高低,等級是依次往下的:最高等級的和璽在牌樓上,叫雙龍和璽——一根長梁畫兩條龍,或者是一個匾雕兩條龍,雙龍和璽彩繪,它是需要面積比較大的;次一支的,比雙龍和璽彩繪在牌樓上次一支的彩繪,叫:龍鳳彩繪——一邊是龍,一邊是鳳;再次一支的叫:龍草彩繪,就是一條龍,一個草,就是兩條龍畫不開了,一般是短梁。這是三種和璽彩繪的用法。對應雙龍彩繪、龍草彩繪的和璽,還有一種不常見的,就是雙鳳和璽和鳳草和璽,但是不常見。

和璽,一般是這種宮殿牌樓廟宇上面彩繪的主體,但是一般還要配一些襯託,這種襯託就是旋子彩繪,尤其是用在寺廟裡。旋子,就是一種上旋型的花,為什麼用在寺廟裡?因為這種上旋型的花兒,並不是一種具體的花兒,它叫:寶相花。是蓮花的一種抽象,蓮花加牡丹的一種抽象紋,所以叫上旋花。

這就是區分一個牌樓等級高低的三個要點——制式、數量和彩繪。

09-六牌匾-帝釋能仁,現真實相

上一課講了雍和宮寶坊院三個牌樓的制式高低。這一課,我們來解釋一下,這三個牌樓上面的匾額。

從雍和宮的西側匾額進入寶坊院,看到的第一個匾額,正面寫的是「十地圓通」,背面寫的是「福衍金沙」。「十地圓通」是一個佛教的典故,在淨土宗的課裡,有一課叫《佛是凡夫,不是聖人》,專門拆開講過這個「十地」。

「十地」是指菩薩成佛的道階,分為五十二級。這五十二級道階,拆開,會成為五組七等六個種姓。在五組裡,每一組菩薩又會分為十地:從初地,到二地、三地、四地,一直到十地。菩薩修到第八級——八地的時候就已經是很大的菩薩。所謂「十地圓通」就是五組的每一個等級,都這麼修煉上來,一直修煉到頂,修滿十地,那就進入了等覺和妙覺這兩個道階,那這兩個道階離成佛就只有一步了。所謂「十地圓通」就是已經進入了等覺、妙覺這兩級菩薩。

背面——「十地圓通」的反面叫「福衍金沙」。這是一句雙關語的吉祥話,也用了佛教一個典故。很多老師對這個典故不熟,對佛教教理不熟,所以這個典故就解釋錯了。「福衍」的「衍」,「衍」是衍生的意思,有水流出來的意思,所以解釋說:福衍金沙就是福氣就象金沙江的水一樣。那你不覺得「福衍金沙」和「十地圓通」作為一對匾額,它的意思對不上嗎?那肯定對不上啊,哪兒跟哪兒啊。

金沙在佛教裡是指宇宙,佛教管我們這個世界之外的世界叫什麼?叫周沙界。「衍」,衍生的意思,用的是引申意——遍及和充滿。而「福」字就是佛法「佛」字的同音字。在雍和宮裡不止一個地方,要用「佛」字的地方都用了「福」字做代替。比如說,最後一個大殿叫:萬福閣,實際那叫:萬佛閣。乾隆皇帝在題雍和宮匾額的時候,把該用「佛」的地方,他都用了「福」字做替代。所以「福衍金沙」這個匾額,原來是「佛衍金沙」,指的是佛法遍及了周沙界,佛法遍及宇宙。那聯繫一下這個匾額的背面,這個意思就很清楚了,「十地圓通」是指人人都修到了十地圓通,都成了佛,那佛法可不就遍及了周沙界;佛法遍及了周沙界,可不就人人都能修到十地圓通,對吧?這兩個意思是對著的。所以這個匾額,實際是應用了一個佛教典故講的雙關吉祥話。這是西邊的匾額。

寶坊院東邊的匾額,我們只能看到一面,「慈隆寶葉」。背面被一個大門擋住了,看不見,寫的是「四衢淨闢」。什麼是慈隆寶葉?慈,凡是在廟裡用「慈」字,解釋都是一個:慈悲的慈。《大智度論》裡說過嘛:「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隆」,不用解釋,隆重的、盛大的。慈悲隆重地給予什麼?寶葉。寶葉是什麼?就是佛經。因為佛經,最早是貝葉經,是寫在貝多羅葉上的,所以佛經早期叫:貝葉經,又叫:寶葉。那為了眾生樂,隆重地給予了佛經。雍和宮是改宮為寺嘛,改宮為寺幹什麼?就是一個藏傳佛學院,它就存的是佛經。這個慈隆寶葉指的是什麼?指的就是法輪殿東西牆下面的甘珠爾和丹珠爾,這就是慈隆寶葉。

它的反面叫「四衢淨闢」,這句話現在看不見了,這個詞也很少見,字也很難寫,是《後漢書》裡的一句話,就是指四通八達的道路,但是要注意,安靜,很乾淨。它實際就是一個提示的意思,說:這裡是佛門重地,注意清淨,叫「四衢淨闢」。

從東西兩個牌樓牌匾的意思,可以推測出一個結論:雍和宮以前,如果要進入第一個寶坊院,一定是從東邊匾額進去的——就是從「四衢淨闢」和「慈隆寶葉」進來的,跟我們現在進入雍和宮寶坊院正好相反。現在是從西門進去,先看到的是「十地圓通」和「福衍金沙」。為什麼?因為把這四個牌匾的意思串起來就很清楚了。「四衢淨闢」,就是說佛門重地,注意清淨;「慈隆寶葉」,就是這是一個隆重的收藏佛經的地方;「福衍金沙」,就是希望佛法充滿周沙界;「十地圓通」,就是希望人人都能證得十地菩薩的境界。所以如果從東門進,到西門、西牌樓,這兩個牌樓的四句匾額的意思是連著的,是順的。如果反過來解釋,根本就解釋不通,解釋不出它的順序來。只有從東邊進去,四個匾額的順序才是配的。

乾隆十五年那張《京師全圖》上,當時雍和宮的行在,就是說,在雍和宮辦公的這些人在哪兒呢?在雍和宮東路的東書院,就是現在從東邊牌樓出去的那個位置。換句話說,雍和宮留住辦公的人員都住在雍和宮現在的東側,就是東牌樓的外面。所以,他們肯定是要從東牌樓進來,他不可能繞一個大圈,像我們似的,現在從西牌樓進去。現在從西牌樓進去,是因為有雍和宮北大街,但這個北大街以前沒有。那,這就可以從牌樓匾額的意思,證明我們的推測:雍和宮門院,以前是從東邊進來的。

東西牌樓就講完了。東西牌樓之間夾的是正北面的主牌樓。正北面的主牌樓,等級最高,廡殿頂三間四柱九頂式,等級最高了,在中國宮廟牌樓中等級第一,僅次於太和殿。這個上面的匾額,也是兩句話,正面看「寰海尊親」,背面看「群生仁壽」。看著不起眼,其實這句話是雍和宮御製碑文中的一段話給拆開的,拆成的兩個匾額。

「寰海尊親」——寰海是指海內;尊親,親誰呢?你到了寺廟肯定是親佛呀,對吧?但是雍和宮的佛是誰?四海之內,莫非王土,你不該親皇帝嗎?對吧?這裡有一點小矛盾,就是你到雍和宮是親佛啊,還是親皇帝?這個答

案在《雍和宮御製碑》裡就給出來了。在雍和宮這個地方,雍正帝就是佛,佛就是雍正帝。乾隆皇帝在《雍和宮御製碑》裡有這麼一段,他說「我皇考向究宗乘,涅槃三昧,成無上正等正覺,(施恰萬有,澤流塵劫),帝釋能仁,現真實相,群生託命,於是焉在」。什麼意思?「我皇考」——我爹、我爸,我父親;「向究宗乘」,學問遍及佛教每個宗乘,三乘,學問遍及每個宗乘;「涅槃三昧」,已經證得了三昧涅槃;「成無上正等正覺」,成無上正等正覺在佛教裡,那就是成佛了的意思,叫成無上正等正覺;「帝釋能仁,現真實相」,「帝釋」——是指帝釋天,欲界的首領帝釋天;「能仁」——能仁這個詞,我們一般稱呼「世尊」叫:能仁。「帝釋能仁,現真實相」,就是我父親是帝釋天世尊在人間的真實相;「群生託命,於是焉在」,老百姓、眾生都把命託付給他,所以他在這裡。所以寰海過來要尊親,要親他。簡單的說,就是表達我們眾生的一個態度,我們都要尊您、親您,您就是佛的真實相。「寰海尊親」就是這個意思。

它的反面,我們進來之後看是「群生仁壽」。那,這就是一個一問一答的吉祥話。我們說「寰海尊親」,他說「群生仁壽」——佛對我們的一個祝願,群生仁壽。「群生」,就是指眾生,相對於佛來說,我們都是眾生,所以這個祝願很客氣。因為仁壽這個詞,花了一點小心思。「仁」這個字,是一個等級很高的字,其實「仁」這個字輪不到老百姓,完全這句可以是:群生幸福、群生福壽……等等。但是,因為這裡是雍和宮,而「仁壽」這個詞出自《論語·雍也》——「知者樂,仁者壽」,所以用「群生仁壽」就比用「群生福壽」顯得更加對點。

這就是雍和宮寶坊院三個牌樓的匾額。進來之後,就正對著雍和宮的輦道了。 

10-昭泰門-小往大來,吉亨

從雍和宮的正牌樓到雍和宮門院的大門就是「昭泰門」,這條路叫:昭泰門輦道,路不長,一百五十二米。現在大家可以隨便走,但是在清朝的時候,這條路是封著的,叫:輦道,又叫:御路。普通人不許走,只有皇上能走。皇上什麼時候走呢?他每年要來走三天,而且這三天是必須來:正月初三,一天;五月夏至,一天;八月十三,一天,都是陰曆。

這三天是皇帝到雍和宮祭祖的日子。祭祖,祭誰?乾隆皇帝就是祭祀雍正,後面的皇帝就是祭祀乾隆,向先帝的影像行禮。

乾隆皇帝來雍和宮祭祀雍正的時候是在永佑殿,雍正帝的影像掛的永佑殿。此後的皇帝來雍和宮祭祖,是在東書院,就是前課所說,一九零零年被燒掉的東路,乾隆皇帝影像掛在東書院。這三天是正月初三、八月十三和夏至,正月初三和八月十三沒有什麼意義,那是乾隆皇帝的忌日和生日,這兩天沒有什麼可講的。

五月夏至這一天,皇帝到雍和宮是最特別的一天,因為夏至這一天是皇帝祭地的日子。那,冬至祭天,祭地就在地壇。地壇在雍和宮的正北面,皇帝祭地祭祀完,從地壇就回到雍和宮,不直接回宮,他要回到雍和宮。然後就要走這條輦道。所以說每年要走三天,必須要走這條輦道。然後到各殿的佛像前去供奉新麥子,祭地嘛,祭完地要供奉新麥子。然後,到永佑殿給雍正皇帝的影像供奉新麥子。後面的皇帝,要到東書院給乾隆的影像供奉新麥子,這個儀式叫做:薦新禮——每年夏至的薦新禮。薦新就是「推薦」的「薦」;「新舊」的「新」,也有「心意」的「心」啊,兩層含義。

薦新禮完畢,皇帝就要在東書院用膳。每年夏至的用膳——中午的膳,皇帝是有固定食譜的——雍和宮龍鬚麵,就是用這一天的新麥子做的麵條。清朝皇帝每年夏至去地壇,祭完地之後都要到雍和宮吃這個雍和宮龍鬚麵;冬至去完天壇祭天以後,要回宮去吃八寶餛飩。皇上這麼幹,那滿族人,旗人也就這麼幹,最後帶著全北京人都這麼幹。這就是北京民俗,冬至餃子夏至面,這個典故,其實就是從雍和宮來的,雍和宮東書院來的。

皇上吃的面,叫龍鬚麵,又叫銀絲掛。其實它並不龍鬚,也不銀絲,只是那麼叫。因為以現在的角度看,既不龍鬚也不銀絲,但當時就很龍鬚很銀絲了。我們現在吃的面是白面,我小時候吃的面叫標準粉,是黑面,就發黑。清朝工藝更差,叫:伏地面,是石磨磨出來的。

伏地面怎麼加工?就是過篩,它也黑,不光黑,也粗,既不白,也不細。這種面粘性還很差,拉不了很長,不像現在機制麵粉,打四百目、八百目、一千五百目……有標準。磨的,它磨不出這個標準來。以前的工藝做到大天兒去,也比不上我小時候吃的那種標準粉——黑面,但當時,這種面已經是很細的很銀絲的。做出來就跟現在掛麵一樣粗細,但這種粗細就很了不得了,就叫龍鬚麵了。所以雍和宮的龍鬚麵,有一個專門的名字,叫:銀絲京掛。以前銀絲京掛是旗人專門做壽麵送禮用的,還是很高級的禮品。乾隆皇帝之後的五代帝王——-嘉慶、道光、鹹豐、同治、光緒,每年都要嚴格按這三天的日子來雍和宮行禮祭祖,走這條輦道,然後去吃這個麵條。

這條輦道的盡頭,就是雍和宮門院的大門,是雍和宮的正宮門叫:昭泰門。昭,是顯揚的意思;泰,這個字不是隨便用的。雍和宮的門叫:昭泰門,顯揚的是「泰」。「泰」字跟雍正皇帝的陵——雍正皇帝的陵叫:泰陵;康熙皇帝的陵叫:景陵——用的「泰」是一個字,跟他選的「陵字」是一樣的。

給先皇選「陵字」,是一個很重大的事情。因為,根據清史記載,給康熙帝選陵(字)的時候,南書房進了九個字,雍正帝他就咬破手指,用血圈了一個景字,康熙帝就是:「景」陵。皇帝的一大堆諡號,他的諡號是由一大堆字構成的,一般都是好字。比如說,雍正帝,都是臣下給供的好字,比如說,叫: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這是雍正。一大串好字。

但是陵字是兒子給父親選的,換句話說,雍正帝的諡號: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這是臣子們供的,天下供的。但是「泰」字是兒子內心對父親一生的一個認知,一個概括。「泰」字就是乾隆皇帝給雍正皇帝選的字,他對自己父親一生的總結,他眼中的父親。

「泰」這個字,取自《易經》的泰卦。泰卦叫什麼?它的卦辭叫「小往大來,吉亨,天地交則萬物通也,上下交則其志同也,內陽而外陰,內健而外順,內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如果熟悉雍正皇帝的一生,這個卦辭其實是非常貼切的。「小往大來」,雍正帝是以四子登基的,對吧,而且他確實也是「內健而外順」,「內君子而外小人」,他的手段還是很剛硬的。所以雍和宮的這個正宮門,乾隆皇帝題為:昭泰門。

昭泰門的門匾也很特殊,整個雍和宮的門匾都很特殊。清朝的門匾一般是兩種文字,就是漢文和滿文,一般就是這兩種文字,最多的是三文匾,故宮裡有三文匾。雍和宮的匾是非常罕見的四文匾,即滿漢藏蒙四種都有。漢字,全部是乾隆皇帝手題的,其它三種估計是章嘉活佛寫的。進了昭泰門,就是雍和宮的門院了。 

11-賜居佛倉-呼圖克圖的家

上一課講到,走進昭泰門就是雍和宮的門院兒,輦道還沒講完,回頭看一下。

昭泰門輦道兩旁,現在是兩片空地,很大,種的是護衛輦道的儀仗樹,這些樹以前是沒有的,以前也沒有這片空地,以前這片空地上是蓋滿房子的。輦道的兩旁,以前是四個佛倉,叫:內佛倉。在雍和宮的這個圍牆外面,就是雍和宮大街的位置和戲樓胡同,也是四個佛倉,圍牆外所以叫外佛倉。輦道邊上叫內佛倉,裡面有四個佛倉,外面有四個佛倉。

佛倉,就是活佛的住宅,為什麼用「倉」呢?漢族都是用糧倉,倉,就不是住人的,是擱東西的。我們的住宅,平民叫:宅;達官貴人叫:府。但是,蒙語裡沒有「府」這個字,用「倉」就相當於用「府」,「佛倉」就是一個漢蒙合璧創造出來的詞。

並且不是一般活佛的住宅叫佛倉,不是哪個活佛住的地方都可以叫佛倉,理論上說,只有大喇嘛,就是擁有「呼圖克圖」這一級名號的喇嘛,他們的住宅才可以叫「佛倉」。這個佛倉之間原來是宿舍,有25排連房,是雍和宮的聯排集體宿舍,供學習的喇嘛住。整個雍和宮的學習喇叭住在哪兒呢?就住在輦道兩旁的佛倉之間的聯排宿舍裡,換句話說,現在看整個昭泰門,之前輦道兩側的都是住宅,現在只有樹和草。

在北京,擁有佛倉就像現在在北京擁有住宅一樣,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在北京擁有佛倉,說明這個活佛的等級很高,活佛是分等級的,至少分五等。

在有清一朝,只有一等活佛,在北京內城擁有佛倉,叫:城內佛倉——就是今天二環以裡這個位置。只有一等大活佛才可以在二環以裡擁有本人的佛倉,即本人的寺廟,比如:章嘉活佛。二世章嘉就住在嵩祝寺,三世章嘉也住在這裡。

第二等的活佛,也可以在北京有寺廟,但是就不能在城內了,得住到城外去,叫:城外佛倉。其實,叫城外佛倉,今天看也不遠。比如:德勝門、西直門、安貞橋,就這個地兒的佛倉,叫:城外佛倉。那,現在這個地兒都算城內,但以前這都叫郊區。

外地的喇嘛來了,能住在哪兒,在清朝是有嚴格規定的。一般只準住在安定門外的西皇寺。即使在北京有佛倉的喇嘛,佛倉在城外的,也只準住到城外去,是絕對不準住到城內來的。不像現在,上師來了北京,想住哪兒住哪兒,酒店哪兒都有。

在雍正朝和乾隆朝,雖然制定了蒙藏兩地喇嘛來京住在哪兒的佛倉制度,但是很鬆散。比如,有一些二級活佛也擁有城內佛倉,比如,諾門罕活佛,他的佛倉就是普濟寺。外地喇嘛來了也是散住,並且雍和宮有八大佛倉——四個內佛倉、四個外佛倉,所以就經常住在雍和宮的佛倉裡。

但是,到了嘉慶八年,連續發生了兩起刺殺嘉慶皇帝的事件。宮門之變把皇上給嚇壞了,雍和宮是皇上經常要上香的地方,一年最少要來三次,這三次是必須來的,其實還要多。於是,就降旨要肅清門禁,嚴格外地喇嘛來京住宿的制度,並且也是嘉慶朝開始,肅清了雍和宮佛學院,肅清了喇嘛學員。自嘉慶以後,雍和宮的喇嘛就只有蒙族和藏族兩個族。在這之前,哪個族都有。

雍和宮的喇嘛在改宮為廟的時候,從開始,其實就一直是蒙古族主導,雍和宮的喇嘛一直是以蒙古族為主體的。但是,雍和宮作為藏傳佛教的最高學府,從建宮到嘉慶朝,學員一直有五級,什麼叫五級?就是漢族喇嘛,藏族喇嘛,蒙古族喇嘛,滿族喇嘛和番族喇嘛——漢、藏、蒙、滿、番。番族就是指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這種地方。

漢族喇嘛,對,想不到吧,喇嘛是可以有漢族的,但是最好不要做,因為雍和宮的漢族喇嘛,其前提是淨身,就是宮裡的一些太監要出家了,所以漢族喇嘛又稱為喇嘛太監。那,剩下的族就不用淨身了,漢族出家是要淨身的。所以,嘉慶肅清門禁之後,雍和宮只有蒙藏兩族的喇嘛。這裡說的是解放前,解放以後不是。

最高等級的佛倉,就是雍和宮昭泰門外的八大佛倉。這八大佛倉叫「賜居」佛倉,換句話說,它就是奉旨建設出來的。有資格住在雍和宮賜居佛倉的,那都是藏傳佛教裡最重要的活佛。第一,是他們在教內的政治地位高;第二,就是他們在雍和宮具有相應的職務。要上班嘛,所以就住在賜居佛倉。比如,嘉木樣活佛,是拉卜楞寺系統的;比如,土觀活佛,諾門罕活佛,濟隆活佛,策墨林活佛,阿嘉活佛,他們都是藏傳黃教史上非常重要的大呼圖克圖。

清朝認定的駐京呼圖克圖這一等級的有12個人,呼圖克圖就是大活佛的意思,一般四大活佛之下的大活佛都稱「呼圖克圖」。四大活佛就是黃教四大活佛——達賴、班禪、章嘉、哲布尊丹巴,這是四大;四大之下——呼圖克圖。藏傳佛教的一個教派,或者一個主寺能否在雍和宮建立佛倉,就意味著這個呼圖克圖在教內的宗教地位,不是誰都能建的,能建就說明你有地位。呼圖克圖在整個清初冊封了140位,到清末的時候封到了250多位。在最早,最有地位的稱為:巴撻呼圖克圖。他們大部分都在雍和宮建立過佛倉。

現在雍和宮佛倉是沒有了。但是,這些當年在雍和宮建過佛倉的活佛,都是藏傳佛教系統裡重要活佛。他們在本地都是有佛倉的,在本地都有重要的宗教場所。比如,曾經在雍和宮建過佛倉的,對應的在拉薩就有四大林,我

們經常說拉薩四大林——策墨林活佛在色拉寺邊上的策墨林;濟隆活佛的功德林,還有丹吉林和錫德林,這就是拉薩四大林——策墨林、功德林、丹吉林、錫德林。

輦道兩旁——四大內倉活佛及四大外倉活佛就講完了。 

12-雍和宮門院

進入昭泰門就是雍和宮的門院。

昭泰門現在所在的位置,在雍和宮還是雍親王府的時代,這個位置原來是個影壁牆。換句話說,昭泰門之外到寶坊院這塊位置,是改王府為行宮的時候圈進來的。雍和宮的門院就是從昭泰門到雍和門之間,這是一個典型的中式審美的門院,所謂中式審美就是對稱,所有東西都是對稱出現的,獅子一對兒,旗杆一對兒,中鼓樓一對兒,碑亭一對兒,東西阿斯門一對兒。東鍾西鼓,晨鐘暮鼓,就這麼放,所有的東西全是對稱的。

這個門院兒,是雍和宮的第一個廣場,以前很多活動都在這兒舉行。比如說,每年農曆的正月末到二月初一,有一個三天的,叫:大威德金剛驅魔神舞,每年這三天要在這門院表演,很多儀式都要在這門院兒表演。

所謂大威德驅魔金剛神舞,它是一種薩滿形式的舞叫:羌姆(音誤:狄)。整個是十四個場景,民間俗稱叫:跳布扎。在雍和宮我沒見過跳布扎,但在大昭寺見過,挺好看的。

廣場上的樹也是對稱的,有十幾棵古樹,短的一百多年,長的三百多年。按理說雍和宮這個門院是後建的,哪來這麼年頭長的樹呢?雍和宮門院原來就沒有樹,因為這兒新建的嘛。乾隆四十八年,皇上來了一次,覺得這門口實在太空曠了。雍和宮前後有兩期建設,一次是乾隆九年,一次是乾隆四十四年,有兩期開始動工了。第二次動工的時候,皇帝就覺得這個門口太空曠了。在雍和宮的西面,有一胡同叫:五道營。五道營裡有國子監和孔廟,這個年頭就很長了。皇上說,去那裡挖一些樹過來,所以雍和宮門院這些樹,都是槐樹,都是從國子監直接挖的,移植過來的樹,所以年頭很長。

雍和宮的正門叫雍和門,是宮殿的第一個門,雍和門前有兩個青銅的獅子,這也是乾隆十二年新造的,改宮為寺的時候新造的。在雍親王府時代,這兒也有兩個獅子,是兩個石頭獅子,這兩個石頭獅子現在還在,在哪兒呢?我們進入「寰海尊親」那個牌樓的時候,那個牌樓兩側有兩個石獅子,是原來這個位置上的,雍親王府時代的。

這個(正門銅)獅子的特點,資料上說,是一般的獅子沒有的,它的腿上披滿鱗片,我們看一般的獅子都是一個小胖腿,但它不是,不是小胖腿,是大胖腿,上面有鱗片;另一個特點是,它的銅質比較好,是用古銅鼎廬的殘銅鍛造的。古銅鼎爐,進了雍和宮會看到是在儀道上,因為銅質不同,所以這個獅子也閃出一種叫鱔魚青的顏色。

在獅子兩旁是兩個一模一樣的碑亭,前面講牌樓的時候提到過雍和宮御製碑,就在這裡頭,只看東邊就夠了。因為它就是一個碑文的四種語言,漢語、滿語,西邊是藏文、蒙文,寫的就是雍和宮改宮為寺的由來,乾隆皇帝親筆寫的,講述了為什麼不捨得,最終改成廟了。

雍和宮的匾額,凡是有漢字的,除了萬福閣裡有兩個不是乾隆寫的,剩下的都是乾隆皇帝寫的,門院東西兩側各有一個小門,這個小門叫阿斯門,阿斯門實際上是個滿語稱呼,漢語叫:轅門。

進入雍和宮是不能走正門的,出入這門院走的都是阿斯門,昭泰門不是給一般人走的,那連著輦道,是給皇上走的,一般人進雍和宮門院只能走東西兩側的阿斯門。

雍和宮建築群原來是個三路建築,從西阿斯門出去就是關帝廟,從東阿阿斯門出去就是東書院,東阿斯門出去接著是兩個院子,然後,後面才是東書院,它挨著的兩個院子,左右兩側一個叫方丈院,又叫:常住。因為雍和宮還有內廳,是跟皇上有「業務」,在雍和宮辦事處還有一些常駐的辦公人員,就住在這個方丈院,叫:雍和宮常住。另一個叫:銅鍋院,這個銅鍋院就很特殊了,現在在雍和宮廣場的西側,鼓樓下面有一個巨型的大銅鍋,這個銅鍋原來不在這兒,原來放在東阿斯門的銅鍋院裡,幹什麼的?每年煮臘八粥用的。

下一課就講一下雍和宮著名的臘八粥。 

【資料】

【密乘金剛舞】

密乘金剛舞,藏語稱為「羌姆」,是由專門經過訓練的喇嘛表演的一種儀式和規矩都相當嚴格的宗教舞蹈。「金剛神舞正式名稱《密咒續部大海之舞蹈》,系藏蒙佛教寺院年初法會中佔重要地位的活動之一。在《時輪空行海》、

《金剛帳》、《瑜伽續》等文獻裡也有關於金剛神舞情況的記載。金剛神舞起源於8世紀,追溯到吐蕃王朝藏王赤松德贊(742-797)時代,為修建桑耶永固天成大寺(簡稱桑耶寺)時,775年由蓮花生大師(梵語Padmasambhava藏語Pnamahyunggnas)傳到藏土。

 

【金剛神舞(智慧怙主-瑪哈嘎啦大黑天金剛護法舞)】http://blog.sina.com.cn/s/blog_3bb178c20102v59u.html 

密乘金剛舞,藏語稱為「羌姆」,是由專門經過訓練的喇嘛表演的一種儀式和規矩都相當嚴格的宗教舞蹈。「金剛神舞正式名稱《密咒續部大海之舞蹈》,系藏蒙佛教寺院年初法會中佔重要地位的活動之一。在《時輪空行海》、

《金剛帳》、《瑜伽續》等文獻裡也有關於金剛神舞情況的記載。金剛神舞起源於8世紀,追溯到吐蕃王朝藏王赤松德贊(742-797)時代,為修建桑耶永固天成大寺(簡稱桑耶寺)時,775年由蓮花生大師(梵語Padmasambhava藏語Pnamahyunggnas)傳到藏土。 

金剛神舞的法系是蓮花生大師之系統。今孟加拉國出身的靜命(梵語śantaraksita藏語Shibahsho)大師在藏地說:「十善法」和「十八界法」,給各地僧俗傳授「八關齋戒」等法,因此引起本地的惡神厲鬼不悅,西藏本土的宗教青塘古拉山(thanglhasdmarpori)的山神(yarklung)念惡咒雷撃紅山宮,亜拉波山(yarlhaśampo)的山神水淹旁塘(pangthang),十二丹瑪(bstanma)女神對人畜施放瘟疫。當此災難降臨之際,應藏王赤松德贊(西紀775年)所請,靜命大師推薦派遣使節前往印度迎請蓮花生大師,以降藏地諸惡毒天龍。蓮花生大師以神通感知從藏地派來使節,所以事前從印度啟程而來,遇使節於路途中,遂偕入藏,收伏惡毒天魔,於虛空中作金剛歩,加持地基修建桑耶永固天成大寺(bSayasgtsuglagkhang略稱桑耶寺)。 

金剛神舞,此乃勝喜金剛(dGahrabrdorje)等傳於蓮花生大師,無垢友(Bāimala)、婆羅門阿闍梨、屍曼殊、闍那九鳩摩(童智)、妙獅子(śrisengha)、慧經(dSanānasāutar)等諸位巳證殊勝成就「持明位者」傳到烏丈那(orgyan)、印度、尼泊爾,藏王赤松德贊(Khrisrongldebtsan742-797)時代傳到藏地。藏文《續部智能勇猛閃電經》(rGyudyeśesrnamgloglas)中有這樣的記載:choskunmñampahinangrtognas/bskulshingbskyodpathamscadkun/phyagrgyayinpardpahbosgsungs/ranggilhayitinghdsingyis/stangsstabshdilaganggnaspa/sangsrgasñidkyangskraghgyurna/dregspahitshogsltasmoscidgos//(11)通達諸法平等性,勸請作舞降魔祟,持咒結印現本尊,舞動顯示威嚴相,皆令讚嘆謂怖畏,諸魔惡眾皆制伏。

根據藏傳佛教記載,相傳釋迦牟尼佛在世間時,有一次於藏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期間,示現了種種神通變化,以制調伏眾多惡魔外道。後來,以此為理由,藏傳佛教將其定為大神變節,藏曆正月稱神變月,因而蒙藏佛教各大小寺院都要舉行大願祈禱法會附加金剛驅魔神舞,同寺進行大型佛事活動。 

金剛神舞也是為了紀念釋尊調伏惡魔外道和藏傳佛教的修行高僧拉龍貝吉多吉(吉祥金剛)為護佛法、消滅怨魔,殺死毀滅佛法的藏王朗達瑪(836-842)。正因為他是修行有成就的密宗行者,所以通過密宗舞蹈(金剛驅魔神舞)來表現他消除法魔,殺死藏王朗達瑪的歷史。 

金剛神舞本意與藏傳密宗金剛乘壇城儀式舞蹈裡舉行的地舞和供養舞結合。金剛神舞是藏傳密宗特殊的修行儀軌之一,古代只在密宗殿內進行,後來出現於僧俗大眾的場合,再現本尊護法真容,使眾生皈依佛法之心愈誠。喇嘛們裝扮成各種神佛的舞蹈,金剛神舞的舞姿,千姿百態,嘆為希有。 

金剛神舞藝術特點:「舞」以手勢為主,「蹈」以腳動作為主,合稱為舞蹈。手足二方皆為主為跳舞,也叫全身舞。

金剛驅魔神舞之舞蹈身態與九種舞姿相應。阿闍梨桑達拉云:上身猶獅子,腰部如盤繞,關節像幻輪,肌肉當放鬆,血脈似沸騰,舉止應尊嚴,作舞亦緩慢,膝蓋要彎曲,骨胳現安樂,皆勇顯威猛。 

金剛舞的殊勝功德、根本利益 

舉辦金剛神舞的主要目的是,以弘揚佛教止惡行善驅邪除障為宗旨,調伏諸惡魔包括舞者自己的貪,嗔,痴等惡習,修行者成就一切智慧時應驅除「內·外·密」等障魔,調伏惡魔軍,,以顯佛教的勝義法界,故依佛教方便法門的世俗諦破除幻惑,因而建立金剛驅魔神舞法門。制伏諸惡魔,給民眾帶來安居樂業的生活,在世俗娛樂中,包含佛教的慈悲喜舍的菩提行。 

創辦這種神舞的本懷,是要求舞者身與本尊、護法神德相相應,結手印而執法器;口誦真言,相續不斷;跳金剛

神舞時,要求舞者應心觀想本尊、護法神化威儀,且化靈光融入己之色身,以息災、調伏的密法制伏諸魔及自己之我執之敵及其它眾生之我執,一切悉皆攝收己身為一體,最後攝收的一切我執投入火中燃燒,使其達到圓融無礙的大自在境地,即成為無緣法界之境界中作為一種遊戲事業之舞。以保護佛教事業的興旺和百姓的安居樂業。 

蒙藏地區各大小寺院均舉辦金剛驅魔神舞,其中有米拉日巴的金剛帳舞、黒帽舞以及表現法王、吉祥天母與眷屬、馬頭明王、姊妹護法神(大紅可命主)、五身護法神、以閻魔護法神、永保護法神?五明王護法神等為主的多種形式的舞蹈來表演神舞。這種佛教藝術舞蹈在蒙藏佛教寺院各教派、各寺院、各地域也有各自的表演藝術形式。其表演藝術風格和場次多寡等方面,亦各有千秋,各地寺院舉辦的時間也不盡相同。金剛驅魔神舞舞蹈人數以大中小三種來區分。大的有三百人以上,中的七十人不等,小的或十人或一人舞蹈。 

金剛神舞主要意義 

《勝樂金剛續》中云:特為調伏諸惡魔而製作,以六聲調圓滿六義,舞動六勢度六眾。又雲:上求成就菩提支舞,下化諸障收支舞。就是說金剛驅魔神舞之舞蹈,要求舞者達到「上求菩提,下化眾生」的菩提行。 

其主要意義:1、體態威嚴,2、舞蹈動作與手印善巧教授相應,3、口誦真言相續不斷,4、心與其本尊所俱足之威義相應。並且皆應以5、明空無執加以印證。 

金剛神舞語義和種類 

其金剛神舞種類有以下幾種: 

1、供養舞(mChodgarhcham) 

金剛驅魔神舞之一供養舞是,為供養佛、菩薩、護法神等天女,將種種吉祥結、妙蓮、寶傘、右旋海螺、金輪、勝利幢、寶瓶、金魚八瑞相等作為供養的法具而獻舞。演奏法螺、螺杵、鐃撥、嗩吶、長號角、脛骨號筒、長柄鼓、雙面鼓、神鼓等樂器。 

《入菩薩行論廣釋》摘錄:別此亦獻供,悅耳美歌樂,願息有情苦,樂雲常住留。此外,我也要奏響最美妙的音樂,來供養諸法聖尊,願悅耳的樂音交響成樂雲,息除眾生的一切痛苦,長久地駐留在諸佛聖眾前。 

以各種清淨美妙樂音供養,一方面能使諸聖尊愉悅,一方面能令眾生聞妙音而息除痛苦,滅除眾生之苦,妙音供養聚如空中之雲,無量無邊,我們以之上供下施,樂音愉悅,出定而舞,實際上是對上師三寶最重要的供養和禮讚,也有對大地的禮讚。作為我們人,天地間的一個生命,對佛菩薩的禮讚、對大自然的禮讚,這也是生命發展到最高階段,懂得一個感恩,對於神聖的一種敬畏,一種恭敬。 

金剛歌舞,大都為麥彭仁波切所作,加持力不可思議,誰聽到或看到這種歌舞,便能種下解脫善根,與無上密法接上勝緣,而且在哪裡弘揚此金剛歌舞,哪裡的佛法就一定會興盛。亦可遣除弘法事業和修持菩提道上等為違緣。人間的吉祥來自於上師三寶的攝受和護法的擁護,所以降伏魔怨要供養護法。

 度化眾生需要廣大方便,隨順眾生,循循誘導。這種音樂歌舞供養實質上也是度眾生的一種方便,能引起眾生興趣,暫時給他們帶來歡樂,息滅煩惱,最終誘導他們解脫痛苦的方便法,願如同天空中無量雲一樣,永久地駐留在聖尊前,駐留在世間。 

2、地舞(Sagarhcham) 

地舞是建立開設密宗方面有關的殿堂佛像時為鎮地而舞,其中主要有密集金剛(gSangbahduspa)、大威德金剛(hJigsbyed)、勝樂金剛(bDemchog梵語heruka)、時輪金剛法門神舞(Duskyihkhorloriā梵語kalatsākra)等。

 3、米拉查瑪舞(Milahcham) 

米拉查瑪舞是藏傳佛教的金剛帳舞,為紀念藏傳佛教著名的即身成佛的修行者米拉熱巴(1040-1123)(18)的傳道說法而推出。 

米拉查瑪舞,是佛教舞蹈藝術的一朵奇葩,它以米拉熱巴傳道為中心,以二個狩獵的白頭老人和黑頭老人尋找自己的狗為線索,通過狗、鹿以及白頭老人和黑頭老人被米拉熱巴的「道歌」所感,反映了佛教所提倡的「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的真理。在蒙藏各地佛教寺院傳承下來的米拉查瑪舞,據說有600以上種類之多,流傳甚廣。近年來在英國、法國、荷蘭、日本等國上演。 

米拉查瑪舞,並不是一種純粹的舞蹈,而是在「唱、念、作、打」的過程中,念誦經典和結佛手印等來體現綜合的佛教藝術。米拉查瑪舞裡具備了藏傳佛教的諸佛、菩薩的手印。舞蹈強烈體現出佛教的藝術風格,將佛教的莊嚴肅穆與神秘色彩融為一體。 

「道歌」中的對白更是精彩,既詼諧幽默,又富於深刻佛理,引人發笑,笑中藏真,於笑中現藝術真情;可與我國傳統相聲媲美。 

4、二十一尊使者獻神飲舞,也稱黑帽度母舞(Shvahcham) 

二十一尊使者各自手執盛滿神飲(神飲,是以茶水、牛奶、酒、等適當比率的配料與金粉混合,施與經咒加持而成,成為一種特殊甘露。故稱為神飲(21)或甘露。藏語叫(bDudrtsi)梵語(amrta)。)的容器,作敬獻於上師,本尊、佛、菩薩、空行母、護法神和當方地神之舞,瑜伽行者為祈請上師、本尊、四續部的佛以及護法神等以此種殊勝神飲作為供養。祈求佛、菩薩賜福人間,滿足眾生所願,並祈禱金剛驅魔神舞之法會圓滿成就。 

一名黑帽度母、五人閻摩護法、永保護法、吉祥天女(吉祥天母)、姊妹護法(大紅可命主)、五明王護法。有四人阿雜拉(遊方僧)、四人骷髏、四名怙主羅叉、五人眷屬、吉祥天女和四季天女、二面舞者、七人眷屬、四人屍陀林主、二頭鹿、一頭小鹿、一頭大鹿與大鵬金翅鳥、四大天王、還有布袋和尚等舞者登場表演,金剛驅魔神舞裡包含了多種多樣形式的佛教藝術舞蹈。 

5、吉祥天母(Lhamo)同其四位部眾春天母、夏天母、秋天母、冬天母一齊登場。吉祥天母青面三目,頭飾五髑髏冠,口中橫咬羅叉,赤發上指,發上是半月,在月之上有孔雀的傘蓋。天母右邊耳環上飾有獅子,左邊耳環上是蛇。右手執金剛短杖,左手執盛血的人頭骸,猙狩可怖,好一幅降魔祟之相。 

6、四位阿雜拉(Atsara遊方僧)起舞,是感謝佛教最初從印度尼泊爾傳到西藏期間,有許多譯師、高僧、遊行僧、行腳僧、瑜伽咒師的幸勞之意。 

阿雜拉們從印度不光帶來佛法,也帶來了貴重的商品,阿雜拉們為回報當時來藏傳播佛法的諸師和使節的相助之恩德而跳各種形象之舞,故此阿雜拉們在金剛驅魔神舞中模仿各種舞姿發人嬉笑者甚多,隨著各種舞的舞伴出現,侍象徵著民族團結和友誼。 

7、接下來是永保護法(mGonpo)同其四位待從眷屬起舞,「永保護法」藏語稱「貢波」,謂觀世音菩薩的化現,永保護法,以一面二臂、一面四臂、一面六臂和四面四臂多種形相出現,一般一面六臂為多見。永保護法青面三目圓睜,頭戴五骷髏冠、張口捲舌,發向上,右手執月形彎刀,左手持盛血骨頭顧器,頸上掛條長蛇,表明他降服龍王和其它一切妖魔。 

8、四人屍陀林主(Thurbthagbshi骸骨)作舞。屍陀林主又稱屍林主即屍林之神。屍陀林主是勝樂金剛(藏語bdemchog梵語heruka)的男女之神變,也是勝樂金剛的護法。屍陀林主為三目骷髏面,頭戴五骷髏冠,頭二側有扇形蝶翅狀飾物,故一般僧俗誤稱為蝴蝶舞之說。 

9、五位閻摩護法神(Chosrgyal)作舞。鼓樂激昂,舞者佼健,五位閻摩護法神威風凜凜地登場。閻摩護法神,又稱地獄主;水牛面、三目張牙、頭飾五髑髏冠,發上指、右手持髑髏頭連脊梁的人骨杖,左手持絹索。 

法王因降服了閻摩王,並以閻摩王的形象出現。閻摩王是分別一切善惡的首領,凡對做惡者,法王即用以左手的?色絹索縛其頸,用右手的骨杖可令其做惡者粉身碎骨。手中法器即顯示其意。 

法王地獄主是文殊菩薩的護法,是智慧之神。相傳藏傳佛教格魯派祖師宗喀巴(1357-1419)是文殊師利菩薩的化身,因此法王地獄主也是宗喀巴的護法。所以這就不難想像其在格魯派寺院的地位是極高的。

10、鹿面神和牛面神作舞。接下來是鹿面神和牛面神雙舞,據說這二神是閻摩護法的眷屬,今為驅除怨魔之事業而盡興狂舞,鹿牛二神一邊起舞,一邊將放置於魔場地中心木盤中象徵惡魔的人形物碎屍萬段拋灑淨盡。 

11、四位戴髑dú髏面具者(Thodskambshi)之舞。四位戴髑髏面具者手持拘牌翩翩起舞,十分優美,他們也是閻摩王的使者,記錄眾生的善惡果報於閻摩王。骷(髑)髏舞,也表示人身難得、生死無常、解脫輪迴、離苦得樂。 

12、諸護法神之舞。除四位髑(骷)髏面使者外的如上護法神眾的集體舞蹈,以示掃盡惡魔,佛法弘揚,人天歡喜。 

13、大鵬金翅鳥(Garuda)之舞,最後一場是大鵬金翅鳥舞,大鵬金翅鳥口叨長蛇,手執十種法器,雄猛無比,大有摧毀一切魔軍,所向披靡之勢。舞大鵬金翅鳥,又寓意鵬程萬裡,終不得解脫,破除無明障,方離輪迴苦。 

朵瑪(藏語gtorzor蒙古語sorqayaqu漢語稱放咒)儀式。金剛神舞結束後便是「拋擲除祟朵瑪咒儀式」,也稱放咒儀式。人形物朵瑪,其寓意為將布滿十地之一切怨魔的血肉骨胳等,堆積得如須彌山,通過法力經咒加持,將其化為無上甘露,奉獻於上師、本尊、佛、菩薩、空行母、護法眾,此時三角人形物成為朵瑪供。 

又念誦經咒於其上,將其化為閻摩護法神之骨杖,成為擊碎一切怨魔生命的鋒利武器,這時它便是朵瑪咒。 

拋擲除祟朵瑪咒儀式有三種方法。

第一柔軟方法有甘露法門。

第二調伏方法中有鋭利武器之法門。

第三壓制方法之中有如須彌山生起之法門。金剛驅魔神舞之身、語、意的工巧明具足。

藏文《天界舞》(Lhahirolgarlas)中有以下記載:Lusnilhayirnamhgyurrolgarcan/nagnigsangsnagsdbyarnaltabursgrog/yidnibskedrdsogszunghsincan,tshadldanrigsnagshchangbahdirmadbyung

 身與本尊德相相應起,口誦真言如獅吼雷鳴,心念生圓雙運入等持,具足明咒行者稱希奇。(拋擲除祟朵瑪咒儀式時,最先二名僧人抬著朵瑪,其後是法會主持高僧、僧人儀仗、樂隊、金剛驅魔神舞全體人員,寺院僧侶成二行走出山門。於寺院外的空地上,法會主持高僧帶領眾僧誦經念咒,然後主持高僧將三角人形物朵瑪頂(尖)端對外,投向點燃的熊熊烈火之中,表示一切惡魔悉皆清除。

 每年的最後幾天,所有的噶瑪噶舉寺院皆會舉辦大黑天金剛大法會和殊勝的護法舞。金剛神舞的整個場面氣勢恢宏,波瀾壯闊,舞姿強健優美,引人入勝。

 法會開始前幾星期,喇嘛們先製作各種不同的「朵瑪」食子,尤其是一個高大的瑪哈嘎拉「朵瑪」,上有十字幻網,名「虛空」。喇嘛們也細心地製作瑪哈嘎拉壇城「曼達拉」。法會開始後,眾僧念誦啟請文,讚嘆文和供養文。間中當主壇上師敲鈴擊小手鼓時,聖樂響起,包括低沉的長黃銅號角「同千」,嘹亮的嗩吶「嘉令」,嗚咽的人骨號

角「剛令」,大鼓,鑼,饒鈸等合奏聲。供養對象除了三寶和三根本外,也包括各類出世間的智慧護法,和世間的世俗護法,大黑天金剛和明妃,其他各種不同的瑪哈嘎拉,長壽女和四姐妹,密咒主,淨界主,大寶法王的護法眷屬,誓願金剛善,羅剎王,羅候羅,藥叉,北多聞天王毗沙門,各種財神,空行,勇父,空行母,天人,龍,廿四聖地和卅六國域的地方護神,季神,年神,月神,日神,時神,不可勝數的伴神及眷屬,他們都曾在某時發願護持佛法。這一切護法依怙皆被迎請進瑪哈嘎拉的壇城內,接受各種外,內,密和密密的實有及觀想之供養奉獻。

 連續七日,上師和喇嘛們不停地虔誠祈求瑪哈嘎拉和其他護法,提醒他們所發的護持佛法大願,行四佛業,即息,增,懷,誅。因此,護法們的強大能量被啟發。一切障礙,妖靈,邪魔,惡鬼,疾病,對福祿壽的障礙,皆被聚集後粉碎成塵土碎片,再以空性轉化其身為甘露供養諸護法尊,其意則被度入法界。此外,惡夢,天災,瘟疫,巫術,詛咒,黑法,邪崇,貧苦,饑饉,及其他不善皆被清除。智慧護法旋即施予二種悉地成就,即共同成就和殊勝成就。一切所願,如和平,繁榮,幸福,財產,健康,吉祥和長壽等皆獲得,同時在究竟時證得大手印的勝義。

 如果我們能參加此法會及不停斷地修持供養大黑天護法,我們肯定能得到他和其眷屬的護佑,他們如影隨形跟著我們,一直護佑我們到證悟。

 能親見法王(噶瑪巴)跳金剛舞,是我們俱足德福所感召的善妙因緣。佛經中曾說,亦有行者能以金剛舞利益眾生和增益自身修持。密續經典中,蓮花生大士說過,《時輪密續》中也記載,依金剛舞之事業而利益眾生,以此可以獲得金剛持果位;即使傍生眾生(畜生道)藉由觀看金剛舞修持的功德,亦可漸次淨障積福而獲得佛果位。只要親見金剛舞修持,即是象徵自己罪障可漸次淨除、功德可逐漸增進,即使僅只是眼見,也可淨罪積福德,金剛舞的功德是如此不可思議。

 瑪哈嘎拉舞是在寺廟裡的表演,常與法會祈求儀式或薈供連接在一起。

 瑪哈嘎拉舞的表演是有多重目的的,第一項就是禪修舞者的禪修,是依據瑪哈嘎拉薈供的法本儀軌來進行,當他起舞時,舞者也就溶入而成為薈供的一個特定部分,瑪哈嘎拉一般都是由僧眾來表演的。

 哈嘎拉是慈悲的憤怒尊,任何一種瑪哈嘎拉祈請儀式的目的,都是想要克服汙染及負面的事物,這是種最強而有力的方式。觀眾席中若有人了解祈請而且修行高深,則可以在精神上與舞者同步,舞者自身是透過姿勢、舞蹈與吟唱來表演修行的。至於跟不上舞者的世俗人們,在參與的過程裡也可以獲得薈供的加持,使他們得以克服障礙。參與者只要發心正確,即使不會做禪修,也同樣可以獲得瑪哈嘎拉的保護。這類形式的宗教儀式,同時可為環境祈福,使它轉化成保護者瑪哈嘎拉的曼達拉(Mandala)壇城。曼達拉是指瑪哈嘎拉所保護的、淨化的空間。這個舞蹈清楚的界定了舞者與觀眾所在的清淨空間。

 宗教儀式裡的舞蹈,是需要做很多準備工作的,領舞者通常是窮其一生的精力從事此藝術,一個舞者通常需要經過許多年的練習,技巧方臻精煉。表演的僧侶,必須學習各種樣態的姿態和動作、法本的意義,和觀想等。舞者必須很嚴密的遵行瑪哈嘎拉薈供的法本,它是源自於密續裡實修的法本。每一舞步和每一舞姿,在每個大廟宇裡都依其對瑪哈嘎拉密續修行法,有各自傳統的解釋,而進化成特殊形式。舞者的裝扮衣飾,也都是依據法本所載及傳統西藏的肖像來穿戴的。例如緞袍的顏色和型式;手工製作的面具,如保護者、動物或其他於薈供所見的造型;舞蹈中所用的象徵飾物,這些都不是偶然的,而是承襲古代宗教及藝術的傳統而保留下來的。

 在每一個舞裡面,舞步的位移與順序,也全都是參照法本而循序安排的,第一節的舞是為當地祈福、以做好準備,並迎請偉大的保護者,這段舞是由強朋(Champon),也就是領舞者來跳的,他的穿著是密續裡的黑帽(blackhat)服飾,接著的一節是瑪哈嘎拉及侍從的到臨及迎請。代表著瑪哈嘎拉及瑪哈嘎利(譯註:Mahakali,即瑪哈嘎拉的明妃),隨從行列裡的次要護法及動物的舞者,帶著彩色面具及鑲邊綴飾進場。之後的舞蹈顯示著瑪哈嘎拉清除了所有負面的障礙。障礙是以一個小的塑像來代表,舞者用儀式中的法器象徵性的將其破壞,此法器是代表專屬於瑪哈嘎拉的特別武器。當汙染被降服之後,觀想一切化為虛空。接下來的舞則是向保護者獻供。結尾的舞,則是對瑪哈嘎拉的讚揚與謳歌。此外,還有些舞者扮演其他角色,也都參與在這節目裡,如墳場的大師(CremationGround),四方的本尊,鹿或其他神聖動物,或是護法等等。雖然,這些象徵,各寺廟依其不同的習俗會有不同的變化,但是基本的儀式仍是相同的。

 結束語

 金剛神舞在蒙藏地區作為一種宗教藝術流傳至今,是因為這種宗教藝術將佛教傳統藝術,成功地加以融合與本民族固有的藝術風格。

 法會之舞的作用是多層次的,它用動作、音樂、色彩、時間,和空間去演出在身體層面的舞劇,而於此同時它也進行了深刻、精密的心靈修習。法會之舞是另一種融合身、口、意的方法,以表達及經驗究竟的真理。心靈訓練或曰禪修,與身體世界兩者間的和諧,是這實修的根本。 

藏人親眼目睹護法舞的表演,虔誠祈禱護法和通過焚燒大黑天「朵瑪」之儀式,能清除摧毀一切身,口,意的邪惡和障礙,而迎進美好之新的一年。再者臘月又是一年之始,既是對過去一年多回顧和總結,也藉此酬謝諸佛過去的關照,亦有以求對即將到來的新一年的祈盼,並祈願在新的一年裡吉祥如意、福壽康寧、財源廣增、業消智朗、障盡福崇,疾苦災難,普願消除,先亡鹹生淨土,所求無不遂意,並令歷劫冤親、法界含識,同沐三寶恩光,共結菩提緣種。佛法永駐世間

 13-傳說-雍和宮臘八粥

上一課講到雍和宮門院的東阿斯門出去,有一個銅鍋院。在門院西側擺著那個大型銅鍋,就是在銅鍋院裡的。銅鍋院實際就是個大廚房。雍和宮不是有熬臘八粥的傳統嗎?銅鍋院的三間房,每年就是給雍和宮熬臘八粥的地方。現在不熬了,就擺在鼓樓下面,讓遊客參觀。當然熬也不能拿這個熬了,這個鍋是養心殿造辦處在乾隆九年,就是改宮為廟的時候造的。多重呢?八噸。那你想想怎麼用吧,這個鍋現在擺在門院,你可以想一下它怎麼用。

第一,平地上壘灶臺,八噸重的鍋,這灶臺是撐不住的;

第二,大鍋底部,跟地面的距離不夠,為什麼?這鍋很大,如果要放足夠的柴火,鍋離地的距離就得有足夠的空間;

第三,如果做一個灶臺,撐住了,底下的空間也夠,那你想想這個鍋邊離地得有多高?那煮臘八粥,就得踩著梯子去煮這個粥,拿一個特長的杆兒在裡頭攪和,這不現實。

基於這個推理——銅鍋院現在進不去了,可以基於這個推理,推測銅鍋院一定有一個巨深的地灶,就是往下挖,鍋與地面齊平,灶是往下挖的。實際也是這樣,雖然進不去,推理和記載是一樣的,銅鍋院有一個深達六米的地灶。那,地灶也有一個問題,沒法換風,所以,專門有一批銅管往裡吹氣換風。

銅鍋院是一個廚房,但只負責煮粥,不幹別的,平時也不做廚房,每年就這三天做廚房。雍和宮喇嘛的廚房不在銅鍋院,在第五進院——雅木達嘎樓的後頭。

關於雍和宮的臘八粥,一直有一個誤會。就是每年雍和宮熬臘八粥給老百姓喝,現在每年雍和宮確實也組織這個活動,提前有一天就有人拿碗在這兒等著。這要是擱在清朝,肯定就餓死了。因為向老百姓施捨臘八粥這個事兒,有沒有?有。但從民國以後才有的。

雍和宮的臘八粥,就不是給老百姓喝的,是一種皇家禮儀。雍和宮熬臘八粥,有一套完整的儀式。熬好之後不光是給北京的文武百官喝,這涼粥你還要封到罐子裡,一種特製的罐子,送到各省總督、巡撫、三品以上的官員去喝,地方夠級別的也得喝。而且估計送到底下,也就不喝了,為什麼?也是供起來,對吧。你想,而且那個粥都跑了好幾天了在路上,還能喝嗎?(當然)臘八冷,也沒準能喝,熱一熱的話。

每年,雍和宮的臘八粥準備工作從農曆十二月初一就開始了。首先,內廷要任命一位蒙古王公,出任本年度的監粥大臣。還有監粥啊?只知道有監考,還不知道有監粥吧?從初一到初七準備東西。初七開始,早上生火,開始泡米、泡乾果、熬粥,光生火的柴火每年要準備一萬斤,乾果要準備百斤。初八,這一天的白天一整天,雍和宮全體喇嘛要在法輪殿,為這個粥念經!而且不光要念經,之前說有一位監粥大臣,皇上還會派四位蒙古王公作為聽經大臣代表皇上在這一天來聽經。初八。粥熬到初八晚上兩點——子時,此時第一鍋粥就出鍋了。蒙古王公就負責回宮復命,說這第一鍋粥已經出鍋了,禮成。(其實禮還沒成啊),熬出的第一鍋粥,雍和宮臘八粥的這個儀式的第一鍋粥不是吃的,是供佛用的,就是供到各殿的佛像前。它不光是雍和宮的各殿佛像前,故宮的,圓明園……佛像前全要送、全要敬。然後繼續熬,熬到初九日,臘八粥這個儀式才正式結束。

粥,熬到後面就越熬越快了,那第一鍋粥慢,熬到後面就越過越來越快,為什麼呢?因為這鍋大呀,八噸,難的是先把這個鍋燒熱了,鍋一旦熱了,那後面肯定就越來越快了。

整個臘八粥的儀式,式雍和宮要熬多少粥?要熬五鍋粥。就這個八噸大鍋要熬五鍋,還有一小鍋,那小鍋在哪我不知道,但是還有一小鍋,這五大鍋叫:甜粥,加奶油的,而且都是素粥。內容就是傳統家裡吃了臘八粥,各種乾果、各種豆子。奇怪的很,據記載,要專門熬一鍋小粥,第一,是這個小鍋我們不知道在哪,第二是這小鍋的粥很特殊,這小鍋粥是肉粥,是羊肉粥,鹹的,叫:羊肉臘八粥。加羊肉的,誰喝也不知道,反正一定要熬這鍋。

五鍋臘八粥熬出來,吃的順序是這樣的。為什麼說老百姓是吃不上的呢?第一鍋粥——供佛,我們剛才講了。那第二鍋粥不用說了,那供皇上,皇上、後宮、后妃、親王貝勒及跟皇上有親戚關係的這一大幹人等,這是第二鍋粥。

第三鍋粥,駐京的蒙藏各部王公以及大喇嘛,蒙藏各部還有王公住在這兒,還有大喇嘛住在這兒,這第三鍋粥。第四鍋粥,駐京的文武百官以及各省三品以上大員,全國各地的和北京的京官,這是第四鍋粥。

第五鍋粥,最後一鍋粥,雍和宮的眾喇嘛。那小鍋羊肉粥呢?剛才說過,不知道誰吃,資料裡也沒查到,但是有這鍋粥。

頭三鍋粥是不能動的:供佛的,不敢動吧!供皇上的,不敢動吧!供駐京的蒙藏各部王公和大喇嘛的,不敢動吧。就這三鍋粥是不能動的。能分的就是第四鍋粥,即駐京的文武百官及地方三品以上大員,這第四鍋和第五鍋,雍和宮眾喇嘛。第四鍋和第五鍋粥,如果吃不了的情況下,要象徵性的施捨給北京城的貧民。

但是可以想像一下,別看這個八噸的大鍋,吃剩下你覺得這事可能嗎?這鍋看著大,得想想他多少人分,幾百人分一鍋粥,每人一小碗,就不得了了。雍和宮常駐喇嘛多少人?鼎盛時期八百人,平時五百人,五百人分這鍋粥,

駐京外省官員,這第四鍋粥,駐京和外省三品以上官員那加起來就更多了,你自己算算,這怎麼可能有剩下的粥?就算有剩下的,這是粥,它不是餅,皇上御賜的粥,那多一口的事兒,就喝了對吧,怎麼可能給你剩下。所以雍和宮熬臘八粥,施捨百姓這件事情,就是一個象徵、就是個傳說,名義上有,實際上沒發生過這個事兒。

到民國有過幾次施捨的事,當然了我們現在就把這個民俗給恢復起來了,當有這個事兒就給恢復起來了。雍和宮臘八粥這個儀式,儀式很複雜,監粥大臣,聽經大臣,然後三天,還要念一天經。從同治朝以後就沒這

事兒了。為什麼?國力衰弱,也沒心情搞這事,對吧。為了喝一碗粥,勞民傷財,對吧,又不是搞運動會、大閱兵很提氣,就不差一碗粥的事兒,所以就不搞了。滿清政府還是比較務實的,也不是都不搞了,每年原來煮五鍋粥,現在每年就煮一鍋粥,大家分分,就是這個意思。

到了光緒朝,雍和宮臘八粥這個禮儀就徹底被取消了。主要原因,是因為慈禧老佛爺她就不吃這個。慈禧老佛爺這個人愛乾淨,大鍋粥她就不吃,她講究。她喝的是一種特殊的臘八粥。這還有記錄,叫:壽膳房特製蜜糖炒臘八粥。哎,聽說過嗎?沒聽說過,你也沒吃過。 

14-雍和門-伽藍七堂首殿

上一課講了雍和宮門院東側的銅鍋院和臘八粥。我們回到門院,正式開始雍和宮之旅,來看雍和宮的第一個建築——雍和門。

雍和門最早是雍親王府的門房。門房只有五間,它實際可以更寬,現在看,它的寬度可以更寬,但是當時沒有更寬。因為根據大清律:親王等級只能開門房正房五間,東西向展開五間房的寬度。但是在改宮為廟的時候,把它縱向深度翻了一番。

我們說,雍和宮有兩次大改建,第一次改建是從親王府升成行宮;第二次是從行宮,改宮為廟。從親王府升成行宮的時候,雍和門還是五間房,但是在改宮為廟的時候,就把它縱向深度翻了一番。什麼意思呢?就是我們看的這東西五間的開面不變,但是南北的進深給它翻了一番,那這房子不就是憑空大了一倍嘛。原來是單面的,現在南北翻了一番,變成雙面了。這種建築格局叫:五明十暗,就是透亮的這五間是五明,實際暗的有十間,明面看著五間房實際暗著的是十間房。

雍和宮有兩個建築是五明十暗的,一個就是這個雍和門,這是改建的。另一個是,第三進的院子叫:永佑殿。永佑殿蓋的時候就是按五明十暗蓋的,這雍和門的五明十暗是改的。為什麼要擴大呢?我們說,它從親王府升成行宮時都沒擴大,為什麼改宮為廟的時候,要把這個門房——雍和門給擴大成十間房呢?因為改宮為廟,整個雍和宮的建制,就要按寺廟建制去建。

漢地寺廟建制是有標準的叫:伽藍七堂制。所有的寺廟,進去看第一個殿是什麼?都是天王殿,放四大天王的,所以要改宮為廟,還是門房只有五間,這四大天王沒地兒放,所以就必須給它翻一番,改成十暗,改造雍和門。所以雍和門這一個房子,它前五間叫雍和門,後五間,就同一套房子的後五間,就叫:天王殿。實際是為了按照漢地寺廟規制「伽藍七堂制」去改的。進去之後跟漢傳寺廟的天王殿區別不大。只要去過寺廟都知道,正面一進去就是彌勒佛,兩邊是四大天王,背面是韋陀。

比較容易忽視的,包括這個殿裡的最值錢的古董,就是這個彌勒佛兩側各有一個紫檀佛塔,不注意就過去了,兩邊各有個紫檀佛塔。「塔」這種建築形式,印度佛教史課裡講過,塔不是中國的。印度最早的佛塔叫:窣堵波,從印度傳到中國的過程中經過中亞地區,就受到了希臘建築風格的影響,因為佛教北傳的路上有一個希臘化國家。佛教在拆空性的時候,就拆解義理空性的時候,經常會舉到一個例子,叫「那先比丘的車」,常舉的一本經書叫做《那先比丘經》,這個《那先比丘經》對話的那個國王,就是那個希臘化國家的。

佛教建築,印度的佛塔——窣堵波就是在經歷了這個國家的時候,受到了希臘化的影響,「塔」這種形式就傳到中國了。傳到中國之後,就跟中國亭臺樓閣的這種形式結合起來了,形成了中國式佛塔。不是說中國沒有塔,中國

(當時)沒有佛塔,這種佛塔叫:漢式佛塔。漢式佛塔有四角形的,六角形的,正圓形的(佛教建築也是可以展開一個系列的),這是漢式佛塔。

到了元朝的初年,藏式佛塔就傳進來了。所謂梵式建築模式就傳進來了,叫做:覆缽式佛塔。從尼泊爾通過薩迦派帶進了北京,就傳到了中國。所謂覆缽式,覆缽就是一個倒扣著的碗,當然,這個碗不是漢族的碗,中國的碗沒這麼高。覆缽式的塔,看著更像一倒扣的瓶子,所以也叫:瓶塔。中間那一部分,就是像倒扣的瓶子,叫:塔瓶。因為藏傳佛教常用這種模式建塔,叫:梵式塔,所以這種塔又叫:藏式塔,民間俗稱:喇嘛塔。比如,最有名的就是北海的白塔,就是這種塔,這塔是元以後才出現的。

彌勒佛兩側的佛塔,既不是漢式塔,也不是梵式塔,是一種很特殊的內塔。剛才說的兩種塔都是外塔,建在外頭的,這是一種擺在屋裡的塔的形式,叫:樓閣式佛塔。這種形式的塔常用於供佛,它裡頭擺的(是)佛。這兩個塔內主要供奉的是長壽佛,所以這兩個塔又叫:長壽塔。放在彌勒佛兩側。這兩個塔是紫檀木做的,高三米五,分九層,封建王朝分到九層就到頂了。它的橫截面積是個八稜形,兩個塔一共供奉了二百七十四尊擦擦,各高十釐米的擦擦。其中大部分是長壽佛,有一小部分是白度母。

擦擦,在藏傳佛教史課裡也講過,是藏傳的一種獨特的佛造像形式,叫:泥範小造像。最早是由藏傳的宗師米拉日巴所創製的。米拉日巴用泥和母親的血做成這種梵式的小雕塑,隨身攜帶作為紀念和禮拜使用。後來就發展成了藏傳獨有的一種佛造像藝術形式,就是擦擦。做了擦擦經常放在尕物裡,什麼叫尕物?就是一種藏傳的小佛閣,不大,一般擦擦做四五釐米,大的做到十釐米,放到佛閣裡隨身攜帶。擦擦就是用一個泥的範子壓出來的,形式上看像一個淺浮雕,但它不是刻的,它也不是塑的,就直接壓出來的,有點像我們做月餅。所以同一個「範」可以做一模一樣的擦擦,可以做很多個。

15-雍和門-四大天王&韋陀

上一課講到雍和宮的雍和門,相當於漢傳寺廟的天王殿,所以它的格局是定的——彌勒佛兩旁站著四大天王。雍和門內的四大天王樣貌、特徵和漢傳寺廟的四大天王一致,但是有個細節,大家都沒有注意,就是雍和宮的

四大天王的排列順序和漢地寺廟相反。東方天王不在東邊而是在西邊,西方天王反而站在東面。我不說你們肯定看不出來,奇怪嗎?不奇怪。這就是藏傳寺廟的特點。漢傳佛教是以左手為上首,藏地佛教是以右手為上首。北京建築都是北坐朝南的,彌勒佛的右側是西側,就是上首(就是藏地佛教的上手),所以東方天王反而要站在西邊。

雍和宮兩側配殿,西側殿等級都要比東側殿高一些,或者說右側殿的等級都要比左側殿對應的高那麼一點點。按照藏區的習俗,東方持國天王就在西側上首,旁邊是南方增長天王;東側反而是西方廣目天王,旁邊是北方多聞天王。

四大天王,本來是古印度神話裡的神。其形象是早於佛教形成的,但是被佛教吸收成了護法神,成為佛教的護法。早期把他們吸收進佛教的時候,並不是這個形象。因為,中國早期石窟造像裡也有四大天王,但是他們是護法力士形象,也不是今天這種形象。根據《大陀羅尼經》描述,這四大天王住在須彌山底層,四天王天,各鎮守一方。傳入中國以後,形象受到了中國民族風的影響,尤其受到西域地區民族風的影響,其形象是西域地區武將的形象。他們手中的法器,本來是一些印度法器,金剛杵、摩尼寶珠、繩索等,傳入漢地以後逐漸被漢化了,尤其受元明兩朝香卷話本的影響,在香卷話本,即佛教文學的推動下,四大天王手裡的武器就變成了今天看見的琵琶、寶劍、蛇、傘等。

四大天王腳下還踏著八個鬼怪,是四大天王的部屬。漢地寺廟,這八個鬼怪一般就被簡化掉了,很少有。但雍和宮,四大天王腳下還有,因為這八個鬼怪代表的是佛教的八部眾,就是金庸小說裡的「天龍八部」,也叫:龍神八部。就是:天神、龍王、藥叉、金翅鳥、歌神這些(天眾部、阿修羅部、龍眾部、大鵬金翅鳥部、夜叉部、香神部、歌神部和大蟒蛇部)。

天王殿的背面,繞過彌勒佛,背後是韋陀像。韋陀跟四大天王一樣,也是古印度的天神——韋琨,後來也被吸收進了佛教。他隸屬於南方增長天王,是南方天王手下的八部眾之一,他帶領三十二神將,所以又叫:韋陀天。據說,釋迦牟尼圓寂後,他的舍利子被盜,是韋陀天追回來的,因為此功績,就以護法的身份作為寺廟的守衛者。這就是為什麼他擱在天王殿,作為寺廟的守衛者和佛塔的守衛者。

關於韋陀護法的描述,漢地最早出現是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裡,但是供奉韋陀,唐和五代期間沒有。供奉韋陀是宋代以後才有的事兒。韋陀手中也沒有武器,所謂武器是後來加上去的——武器金剛杵,寓意是能斷一切煩惱。漢化的韋陀,手持金剛杵的方向跟禪林能否掛單有關。以前講過,就不再講了。

在天王殿,韋陀像的兩側,有兩張唐卡,可以注意看一下。由於尺幅不大,一般就錯過去了。但是請仔細看一下,可能也一時看不明白畫的是什麼。天王殿韋陀像兩側的唐卡畫的是關羽,關羽真相。據說中國有兩張關羽的真相,在湖北省荊州關羽將軍衙署裡,乾隆皇帝派人把關羽真相取回來,畫了兩幅再送回去。一幅掛在當時西路的關帝廟,一幅掛在宮裡,後來就改掛到這裡。這兩張唐卡就是關羽真像。

到此,天王殿就看完了。看完之後,就可以走出去,通向正殿的驛道,出了天王殿就是驛道。

16-北京三絕-古銅鼎爐

從雍和宮的第一個殿——雍和門出來,正對著後面的這條路,看似普通,但並不普通,這是一條等級很高的路

——儀路,它僅次於昭泰門前的輦道,輦道叫御路。儀路的規制和乾清門到乾清宮甬道的性質一樣,乾清門到乾清宮的路是皇上走的,所以叫御路。雍和宮蓋的時候,雍正是親王,對應乾清宮的就是雍和宮,一個是金鑾殿,一個是銀安殿,對應乾清門的是雍和門。所以從雍和門出來,走到雍和宮的這條路就叫:儀路,是專門陳列親王儀仗隊的甬道。

這條儀路看著挺寬,實際真正走的時候,以前雍親王走的時候,很擠的,因為儀路,儀路,就是要搞儀式的。帝王的儀路上人很多,親王的儀路上人也不少。這得站多少人呢?查了下《清會典》,《清會典》第一卷記載,宗人府所寫的定製,這條儀路上的親王儀仗有長史一人、一等護衛六人、二等護衛六人、三等護衛八人、四品典儀兩人、五品典儀兩人、六品典儀兩人,還有親王七品首領一人,帶領太監四十八人,親王儀仗人數加起來正好是一個吉祥數:六十六人。比劃一下,這條儀路上要站六十六人,那走起來就不算寬了吧。

儀路的中間正對著雍和門,在雍和門和碑亭之間,擺著一個古銅鼎爐,一般這古銅鼎爐會百分之百被忽視掉,就繞過去了,因為這個鼎爐看上去實在太普通了。你繞過去,你也覺得它普通。但是要說一下它的稱呼,你就要嚇一跳,它叫「北京三絕」。北京三絕,一個是:北海團城上面承光殿前的瀆海大玉甕(瀆山大玉海),是一個岫玉雕的巨大的甕;還有一個是:北海北岸真諦門前的九龍壁;還有一個就是:雍和宮儀道上的這個古銅鼎。

其實北海團城上的玉甕,以前也不在北海團城上,在哪兒?也在一個廟裡,就在法源寺裡。北京三絕的玉甕在法源寺,古銅鼎在雍和宮。導遊一般會告訴你這是北京三絕,但是到底絕在哪兒?他們不知道,只知道它叫:三絕。絕在哪兒?要說大吧,大鐘寺的大銅鐘,有得是比它大的;要說做工細,那也有得是比它做工細的。它到底絕在哪兒呢?

古銅鼎爐是公元1747年(乾隆十二年),養心殿造辦處專門造的。四米高,其頂尖、頂蓋是仿天壇的,天壇祈年殿的頂蓋兒就是這個頂的頂蓋兒樣式,叫:兩重簷攢尖頂。中部有六個火焰門,每個門上都有二龍戲珠,那精美肯定不用說了,皇家做的肯定精美。

它的底部——基座部有一個高浮雕的三獅戲珠,從側面就可以直接看到。平時常說「二龍戲珠」,比較少見的就是這種「三獅戲珠」,雕刻得也比較精美。

當然,體積龐大,造型精美,但是,年代也並不久遠啊,到底絕在哪兒呢?看不出來吧,請放心,你看是一定看不出絕在哪兒的。它絕就絕在它的材料,珍貴就珍貴在它的材料。它叫:古銅鼎爐,古銅鼎爐的「古(銅)」不是一個形容詞,是一個名詞,它是真正古代的銅。所謂三絕,絕就絕在這個用料上了。你看它的銅質,雍和宮裡的青銅器很多,雍和門外有一個大銅鍋,雍和宮門前有一個青銅的須彌山。看一下露天銅雕的銅質,再跟古銅鼎爐的銅質比一下,像一種銅嗎?就不像一種銅,這就是天上和地下室之間的區別。

古銅鼎爐雖然是清代製品,製成年代也並不久遠,一直到了乾隆十二年才造的,但是原料並不是清朝的。清朝內務府倉庫裡,收藏有很多自元明兩朝傳下來的銅器。銅,哪個年代的最好?明朝的,宣德,對吧宣德爐,宣德爐,不懂古董的也聽說過,不懂古玩的也聽說過宣德爐——宣德的銅是最好的。

古銅鼎爐就是內務府用收藏的元明兩朝的銅器化了作的,這麼大的一個鼎爐,猜猜化了多少個宣德爐?銅這個東西是很壓秤的呀,這麼巨型的鼎爐,得多少古銅器才能做出來。養心殿造辦處,就把幾代皇室收藏的銅器原料全給化了。所以這個古銅鼎爐的「古」是真的古,不是形容詞,是名詞,珍貴就珍貴在這裡,北京三絕就絕在這裡,這樣的原料不會再有了。鼎爐化完了之後,還有一些殘銅,就鑄造了門口的獅子。它的顏色特別古樸沉靜,是一種綠色,古樸沉靜的綠,有一種玉質色。中國人喜歡的審美,都是那種特別細膩,有玉質色的東西。用古玩的話說,就是包漿比較醇厚。

這樣的描述,是感覺不到差距的,只有到跟前一看,因為外置的銅器很多,具體一比就比出來了,都是放在外面的銅器,銅和銅的差距,這種顏色跟別的顏色,一眼就能看出區別來。這種顏色有個專門的名字叫:鱔魚青。

儀路不長,中間是古銅鼎爐,儀路的盡頭是一個碑亭,這個碑亭是雍和宮最後一個蓋的建築,一直到乾隆五十七年才蓋。碑亭裡記載著清朝的宗教政策,即前課裡說過的清朝的宗教政策,相關的是它的邊疆政策。碑亭裡記載的,就是「興黃教以安眾蒙古」的來歷和目的;後面是活佛轉世制度,金瓶掣籤的由來。整個碑文叫《喇嘛說》。下一課繼續講。

17-四體碑-八徵耄念,自強不息

上一課說到儀路的盡頭是一個御碑亭,御碑亭的中間是一個四面碑,它刻著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乾隆皇帝寫的《喇嘛說》全文。

我們管它叫「碑」,但它實際不是碑,為什麼?碑是兩面的,兩面都有文字,扁的,碑底下一般有一個像大烏龜一樣,叫「贔屓」,馱著。但是,御碑亭中間的這個碑,不是兩面的,它的截面是個正方形,四面都一樣的。高6.2

米,每邊長1.45米,整個碑是由五塊漢白玉拼接堆雕而成的。因為它是個立方體形的,底下橫截面是正方形,所以底下就不能拿贔屓——就是那個大烏龜馱著了,它底下是用一個覆蓮紋須彌座託起來的這個碑。

這個四面的碑是有正式名字的,剛剛說過,它不叫「碑」,這個字,在佛教裡頭常見,我們日常很少見,它叫

「幢」,我們講「正法幢」、「法幢」,什麼叫法幢?法幢就是刻著佛經的石柱,這個「碑」就是法幢。這個規制的法幢叫做「四體兩統碑」,這是它的學名。

在有清一朝,這種正方形的「四體兩統碑」不止一塊,也不止乾隆皇帝一個人寫過這種「四體兩統碑」。什麼叫

「四體兩統」?可以拆開解釋一下。所謂「四體」,就是把一種碑文翻譯成三種文字。那原文是漢語的,翻譯成滿語、蒙語、藏語,加起來叫「四體」,對吧。什麼叫「兩統」呢?「兩統」就是由皇帝寫一次審一次,統過兩次。

四體碑——在封建時代安排任何事情,看似普通但實際都是有巧妙用心的。就這四種文字,哪一個面刻哪種文字,都是設計過的。因為北京的建築,面南背北,所以四方裡頭以南為最上。從儀道出來,正對著看的方向就是南,所以就是滿文,是最上的。滿文的背面——向北,對著雍和宮的正面,那面就是「次之」,這是第二等的,就是漢文。東西兩側,在藏傳佛教裡,以西為上,所以西是蒙文;東是最後,那是藏文。所以就是:南最高——滿文、北次之

——漢文、西再次之——蒙文、東最後——藏文,這就是四體。

碑亭,剛才一開始說,它叫「御碑亭」,什麼叫「御碑」?大家都知道,皇帝寫的碑就是「御碑」?還不是。御碑在清朝也有定製——如果是皇帝自己撰寫的文章,皇帝寫東西,也打草稿,不是一次寫完。皇帝打草稿,皇上最後自己再謄抄一遍,打草稿寫得草嘛,專門再謄抄一遍,這個謄抄的過程叫「書丹」。如果是皇上自己打草稿,皇上自己書丹的碑文,那這個碑等級就高了,這叫「御筆碑」。

如果皇上寫了草稿,那就不改了,草稿寫成什麼樣也不謄抄了,也不書丹了,直接拿去刻,這是第二等的,叫

「御草碑」。這種碑等級也很高,北京也有,比如,白石橋、五塔寺裡就有康熙的御草碑。雍和宮這個,等級還要下一點,既不是御筆碑,也不是御草碑,它叫「御製碑」。那御製碑的等級就稍微低一點兒,為什麼呢?就是它也確實是皇上說的,但是書房給改的。一個御碑就有三個等級——御筆碑、御草碑、御製碑。

為什麼要說一下這個御碑呢?因為有清一朝,天下遺留下來的御碑非常得多。康熙、乾隆他倆人都愛題字,他倆人又活得都長,他倆人又都信佛,所以各種寺廟古蹟裡御碑很多,這種御製碑的量是最大的。

御製碑的製作過程是這樣的,先說一下皇上。皇上先說個大概意思(一般是說,也有自己寫原稿的),但是一般都有人趴在地上,直接就寫出來,順稿以後,指定南書房一個寫字好的翰林把稿子順一遍,然後謄寫一遍,這個過程叫「謄清」。謄清完的原稿是要收入勤政殿的,即當時寫的草稿,要到勤政殿備案,然後謄清的稿子交給武英殿,武英殿有一個專門的修書處——殿本的修書處。對於謄清的稿子,武英殿修書處要用紅墨臨摹下來準備刻,這個過程叫「漢文書丹」。那其它文字怎麼辦?武英殿修書處是清初北方最大的書局性的單位,是專門管出版的,它下面有很多翻譯房,就有專門翻譯滿語的——皇上自己也不會寫滿語,由滿語翻譯房翻譯並書丹成滿文。蒙文和藏文呢,那還得送出去,蒙文理藩院下面有一個蒙古房;藏文呢,有一個專門的叫「唐古特學校」,就是藏文學校,送去書丹完了再送回來。這四種文字全部書丹完畢,送給皇上再看一遍,皇上一說「行」,(那就)刻。這就是第二統,叫「四體兩統」,兩統,最後拿出去刻。

雍和宮,有兩塊御製碑,一個是在天王殿前面,左右兩塊,寫的是雍和宮御製碑亭,一側是漢文滿文,一側是蒙文藏文,裡面是乾隆皇帝自己寫的雍和宮小志。另一塊就是儀道盡頭的這個雍和宮四體兩統碑,這個碑文寫得是

《喇嘛說》。

《喇嘛說》的碑文,其原文結構很特殊,不是一個整篇,它是有主文有夾注。這種文字很特殊,全篇是兩千一百八十二個字,正文只有六百七十個字,但是呢,給這個正文的夾注寫了一千四百八十九個字,剩下的字是標題和尾款。

乾隆皇帝在寫四體兩統碑中間的《喇嘛說》的時候,他已經七十八歲了。《喇嘛說》主要交代了兩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就是為什麼要「興黃教」;第二件事情就是為什麼要制定活佛轉世制度的金瓶掣籤制度。通過《喇嘛說》,闡明了整個大清王朝對宗教信仰的政策。在《喇嘛說》的最後(全文我們下篇說),乾隆皇帝用了兩方印來表達他對這篇文章的態度。我們知道,古代文人寫什麼東西,用什麼印,有他對這篇文章的態度。乾隆用的一方印是「八徵耄念之寶」,一方是「自強不息」。

為什麼這兩方印就能看出乾隆對《喇嘛說》這篇文章的態度呢?「八徵耄念之寶」是一個很特殊的印,它是在乾隆八十壽辰的時候專門定下來的。「八徵」是指皇上管理國家的八種政事,比如:糧食、祭祀、教育、治安、軍事等……所以這一方印代表的就是一個國策,換句話說,蓋了這個印,這一篇《喇嘛說》就是乾隆皇帝給後代交代的宗教事務國策。他七十歲那一方印叫「古稀天子之寶」,八十歲這方印就是這個「八徵耄念之寶」。

還有一個是他的私印,叫「自強不息」。這個就更能看出乾隆皇帝對後代的一個態度。「自強不息」大家都知道,這是乾卦裡的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就是對後代的一個勉勵。所以這兩方用印說明,這篇《喇嘛說》就是國策,自強不息,就是希望後代遵守這個國策。

下一課就詳細的展開這個《喇嘛說》,能更清晰的看清楚乾隆皇帝蓋這兩方印的用心。 

18-喇嘛說-興黃教,以安眾蒙古

本課來簡單地講一下《喇嘛說》。

《喇嘛說》上來,首先交代了「喇嘛」的來源——「佛法始自天竺,東流而至西番,其番僧又相傳稱為喇嘛,喇嘛之字,漢書不載」,就是說原來「喇嘛」這個稱呼,在漢書裡就沒有;「蓋西番語,謂上曰喇,謂無曰嘛」,就是說在藏語裡,「喇嘛」的「喇」是上的意思,「嘛」是無的意思;「喇嘛者,謂無上」,那就是在漢語裡,我們所說僧人就是「上人」,某某上人,某某上人。在這裡,乾隆皇帝實際是用了傳統佛教禪宗的思想去理解「喇嘛」這個詞。

「無」和「上」,這都是禪宗的思想。

然後乾隆皇帝解釋了一下,為什麼要推崇黃教。因為,乾隆皇帝對藏傳佛教史不熟,所以他把很多藏傳佛教的教派混在一起說。就像我們對藏傳佛教的認識一樣,覺得都是喇嘛,其實人家也分得很細。藏傳史的課裡給講過,從薩迦,到噶舉,到格魯,有五大派,有五小派。乾隆皇帝對這(些歷史)是不熟的,(所以)他說「喇嘛又稱黃教」,你看,他一下把所有的喇嘛都封在黃教裡了,寧瑪、紅教、白教等全放進去了,還有花教;「始盛於元,沿及於明,封帝師、國師者皆有之」,他在這段正文的夾註裡(六百多個字正文,一千多個字的夾注),就把從明、元兩朝的國師被封的事情寫了一下。但是,從元朝的八思巴開始,到明朝的黑帽子噶舉和紅帽子噶舉,八思巴是薩迦的,黑帽子噶舉和紅帽子噶舉是噶舉的,這一個是花教,一個是白教,他全部都歸給了黃教格魯派。

因為他把喇嘛全部歸到格魯派了,所以他說「清遵從喇嘛教,只是對前朝信仰的延續」。他寫這段的目的是這樣的,就是:我們只是延續。並且清朝還做了改革。因為前朝(元、明兩朝)冊封的灌頂國師、法王很多,從明中期開始,紅帽子噶舉、黑帽子噶舉代代封。到了清朝,整個清朝做國師的喇嘛只有一個人,有且僅有一個人,就是跟乾隆皇帝一起長大的章嘉活佛三世——章嘉·若白多傑(又譯作:若比多傑;又名章嘉·益西丹貝仲美)。

對於班禪和達賴,就是「班禪大師」和「達賴尊者」這兩個封號,乾隆皇帝認為,這也就是對明朝的一個延續。他在《喇嘛說》裡這麼寫:「不過沿元明之舊,換其襲敕耳」。因為章嘉活佛是格魯派四大活佛之一,他又從小跟乾隆皇帝一起長大,所以乾隆皇帝對黃教的歷史——就是自宗喀巴大師開始起的格魯派,包括達賴尊者世系、班禪大師世系,比較清楚,所以他在後面這段夾註裡寫的黃教歷史,歷代都很清晰。

然後,寫完黃教的歷史,寫完前朝對喇嘛教的支持之後,他給出了一個支持黃教的理由,叫做:必須的「必」的理由。他說「蓋中外黃教總司以此二人」,就是他先寫了達賴尊者和班禪大師的世系,然後說「蓋中外黃教總司以此二人」——就是說都聽他倆的,達賴和班禪;「各部蒙古一心歸之,興黃教即所以安眾蒙古,所系非小,故不可不保護之,而非若元朝之曲庇諂敬番僧也」——這段話就是剛剛所說的,「不得不」的理由,必須的「必」。在這段話裡,最重要的就是國策,定出的國策,叫「興黃教以安眾蒙古」這八個字。

這段其實挺打臉的,因為皇上直接說得是,說:我支持黃教,是因為蒙古人信你們,對我(而言)安撫蒙古是件大事,我不得不保護你們,並不單純是信仰問題,跟元朝皇帝諂媚禮敬你們可不一樣。對吧,他說「蒙古各部一心歸之,所以興黃教以安眾蒙古,所系非小」,「不可不保護之」——我不得不的理由就是這個,但是我又不是像元朝一樣諂敬番僧。所以,這就是有清一朝,只有章嘉三世是宗教國師,其他就沒有了。

章嘉活佛的世系,在章嘉二世活佛的時候,跟雍正皇帝就是好友。當時章嘉二世活佛就住息在嵩祝寺,他們倆經常討論佛理問題,前課裡說過,雍正皇帝是一個佛理很精深的皇帝。他(章嘉二世活佛)轉生之後,雍正帝就相當於章嘉三世的一個養父的角色。當時章嘉活佛轉世之後,西邊正在打仗,雍正帝要求年羹堯一定要找到轉世的章嘉三世。最後找到了,送到京裡來了,那時他十幾歲,然後就一起在東書院,跟乾隆皇帝,他倆人一起在雍和宮的東書院長大。一到十七歲,雍正帝立刻就封他為國師。雍正皇帝還是信「轉世」這件事情的,所以他除了信仰之外,封他(章嘉三世)為宗教國師還有一個情義的問題,他(章嘉三世)跟乾隆皇帝就像兄弟一樣。

《喇嘛說》的上半段主要說的是清朝要興黃教的核心理由,就是「興黃教,即所以安眾蒙古,所系非小,故不可不保護之」,點出了「興黃教」這個宗教政策,在國家政治安全上的地位,這個地位叫什麼?叫「所系非小」。什麼事只要提高到國家安全的高度,那都叫「所系非小」。並且這指出了宗教信仰和政權之間的關係,這個關係叫「不可不保護之」,什麼叫「不可不保護之」呢?說得這麼勉強?這是一個政治上的自辯。

「不可不」是說給誰聽的?是說給天下漢人聽的。因為滿清入(主)天下,之所以能統治二百年,是因為他們

(雖然)從關外來,但是奉了儒家文化為正朔,對吧。中國人就認為,只要誰奉儒家文化為正朔,我們就承認其統治的合法性。但是藏傳佛教,可以說,佛教本身和儒家文化是有內生矛盾的,在理論上是有矛盾的,所以必須要做出政治上的解釋。你奉儒家文化為正朔,那就算推一個宗教信仰,也應該推漢傳佛教,為什麼一定要推一個藏傳佛教?所以他要做一個政治上的自辯:我們是不可以不如此,並不是諂媚,像元朝一樣去「諂敬番僧也」。

這是《喇嘛說》上半段的主體意思——就是指出來這個國策的重要性和定這個國策的理由。 

19-喇嘛說-佛本無生,豈有轉世

上一課說到《喇嘛說》這篇文章的上半段是說給漢人聽的,是定下了國家宗教政策的一個基本國策:興黃教。而下半段,是說給蒙古人和藏族人聽的,是要定下藏傳佛教的教策:就是金瓶掣籤的活佛轉世制度。下一段的《喇嘛說》,乾隆皇帝解釋了要建立金瓶掣籤制,作為活佛轉世制度的理由。

首先,他上來毫不客氣地指出了活佛轉世制度的弊端。他說:世風日下,所生之呼必勒罕(呼畢勒罕,蒙語,意為:活佛),率出一族與世襲爵祿何異,予以為大不然。乾隆皇帝直接指出了,這活佛制度,名為轉世,其實已經被大貴族所利用,什麼叫「率出一族」?——就是都是你們家出活佛,那與世襲爵祿何異?那與世襲爵位沒什麼關係啊。「予以為大不然」,予意為大不然這個口氣就很不好了。皇上就是說,活佛轉世制度就不是這麼回事。

這個「率出一族」,是在講一段歷史,如果不知道這段歷史,你就不知道乾隆皇帝為什麼一定要定這個金瓶掣籤制。後面的課,在講「班禪樓」的時候,會講到「率出一族」的這段歷史,這裡先提一小部分到前面講,不然大家不理解乾隆皇帝說的「率出一族」指誰?而且指得這麼憤怒,讓皇上都已經「以為大不然」了。

「率出一族」指的是六世班禪大師的家族。七世達賴圓寂以後,是由六世班禪大師主持認定的靈童——就是七世達賴轉生靈童由六世班禪來認定,認定出來的就是八世達賴喇嘛靈童轉世。但是就這麼巧,八世達賴喇嘛家族跟六世班禪大師是親戚;同時,六世班禪大師的哥哥仲巴活佛,是後藏第一大寺——扎什倫布寺的主管;他的弟弟噶瑪巴,是噶舉派第十世的紅帽子活佛——羊八井活佛。

前面課裡講過藏傳四大教派:寧瑪,薩迦,噶舉,格魯。進入清朝之後,寧瑪、薩迦這兩派勢極微弱了,剩下強勢的就是兩派——格魯派和噶舉派。格魯派兩大活佛,六世班禪大師是一個,他又轉世了八世的達賴跟他是家族的親戚;噶舉派兩大法王,紅帽子法王和黑帽子法王,又出了一個是他們家族的紅帽子法王,那藏區——前藏、後藏四大領袖,一個家族出了三個。這不叫「率出一族」嗎?而且這種錯綜複雜的關係,最終就引起了利益紛爭。而且這個利益紛爭,最終導致了十八世紀,廓爾喀軍隊侵略西藏,洗劫了扎什倫布寺。這件事情天庭震怒,乾隆皇帝下決心必須改革了,活佛轉世制度必須改革,必須爭脫出「率出一族」的弊端。這就是金瓶掣籤制度的核心起源。

因為六世班禪大師「率出一族」的教亂,所以乾隆皇帝在《喇嘛說》中說了一句很兇的話,而且深通佛理,他說「蓋佛本無生,豈有轉世」。這句話很厲害了,皇上是懂佛理的,佛是什麼意思?佛本無生,無生這個詞就是涅盤,成佛就是涅盤,本來是無生的,佛追求的是身灰智滅的涅盤,哪來的轉世?這句話是佛教理論的一個關鍵點,一句點醒夢中人。乾隆皇帝這句話是點誰呢?點諸大活佛。諸法性空,今生是空,來生也是空,轉世也是空,佛追求的是絕對寂靜的涅盤。你們轉世可以,但是,不可以都是你們家的。

按說,乾隆皇帝把這句話說完,活佛轉世這個制度就得熄火了,對吧,「佛本無生豈有轉世」。但是,乾隆皇帝來了個腦筋急轉彎,他接著說,若無轉世之呼圖克圖,則數萬番僧無所皈依,不得不如此耳。你看這個,前面是不可以不保護之,這裡說:不得不如此耳。這實際就是當年雍正皇帝批給年羹堯奏摺的密奏的套路,那句話是怎麼批來的?「必須有辭,千萬不可擔荼毒喇嘛之名,須巧著不露,做沒奈何之景象以示眾,方萬妥。」就一句話,都是你們給我逼的,最後我不得不了。

這段話的意思就是:如果沒有轉世的活佛,你們這好幾萬番僧,西藏的、蒙古的,就沒有皈依了。我不得不承認這個活佛轉世制度。乾隆皇帝把這個問題看得就非常清楚了,他解決的手段也非常得圓滑了。他先點,先拿理論點你——說,佛本無生豈有轉世;然後一轉彎又說,數萬番僧無可皈依,不得不……這叫政治的藝術,政治的藝術就是妥協的藝術。在這段正文的夾註裡,他舉了好幾個活佛轉世的例子,想說明什麼呢?就說明活佛轉世制度,現在已經徹底地腐敗了。比如,他先舉了一下噶舉派活佛,一個家族裡好幾個人都轉世成了活佛;然後又點了外蒙的哲布尊丹巴活佛,他們家也是這種情況,叔侄兄弟一家出好幾個活佛。甚至出現什麼事呢?甚至出現轉世活佛沒有出生,已經被確定了——就是馬上要出生的嬰兒,結果一出生發現是個女孩,那這就形成了醜聞了。

皇上不厭其煩的連續舉了好幾個例子,他什麼意思呢?第一,是點你們。「率出一族」這個事不是六世班禪大師一家的事,格魯派的活佛,外蒙的哲布尊丹巴,你們也有這個事,對吧,不光是藏區有,蒙區也有,你們家還搞出女活佛來了。第二點,他點出來,說,這也不是格魯派一派的事情,對吧,班禪大師、達賴尊者,這是格魯派的事情,但是噶舉派兩系法王——紅帽子、黑帽子,怎麼轉世也往一家子裡出?就是說,這不是格魯派的事情,其他派也有;那這不是藏區的事情,蒙區也有。第三點是什麼呢?就為什麼不厭其煩的要舉這些例子?就是雍正皇帝的遺訓叫「必須有辭,方萬妥」——就是,我必須有話說,不得不如此,方萬妥。

把這些例子的舉完,就是說,藏傳活佛的轉世制度已經到了不改不行的地步。那怎麼改呢?

20-喇嘛說-定國家清平,於永久

上一課講到乾隆皇帝在《喇嘛說》中指出,活佛轉世制度的弊端——率出一族,並且提出了,現在已經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了。怎麼改呢?

怎麼改,要先看一下以前活佛是怎麼轉世的。首先,選出靈童,然後由西藏的四大寺,就是:拉薩的三大寺—

—色拉、哲蚌、甘丹,加上日喀則的扎什倫布,派出活佛,舉行西藏原始的問卜儀式,即由四大護法問卜,確定哪位靈童是活佛轉世。這是不是有點像招標的時候,評標專家都認識(的)性質差不多?靈童是有好幾個,但選誰不選誰,這個操作空間就很大了。人為問卜確定候選人機制,產生弊端,那簡直是必然的。

這種機制有兩個弊端:第一,是候選人可以都控制——就是所有靈童都是你挑的,但是這個相對比較難。因為大家族一般都是聚居的,你不好說你選出五個靈童來都是一個村的吧?你得拉開距離,青海一個,康藏一個,安多一個,一拉開距離,就很難保證,是你們家族想要確定的那個小孩,對吧。再退一步說,就算你是個大家族,每個地方都有住著,很遠。但也不能保證那個家族當時正好有幾個小孩在出生階段吧?就是(指)剛出生。這是候選人的弊端。

還有一個,就是:候選制度的弊端——串標。四大護法全部買通了,那,這個相對的就好操作。因為這四大寺嘛——色拉、哲蚌、甘丹、扎什倫布,你把他們都串了,那就好操作了。率出一族,就是用後一種方法幹的。所謂把候選人都控制了,這個事兒比較難,但是把四大護法都買通了,這個比較簡單,所以,改的方法就來了。

乾隆皇帝說,佛豈有私,故不可以不禁,茲制一金瓶送往西藏。轉世之活佛,掣籤而定。就是說,「佛豈有私」

——就是活佛這個事兒怎麼能私相授受呢?所以,我不能不禁止這種私下串通的行為,特做一個金瓶子給你們送過去,以後活佛轉世,抽籤決定。這樣活佛轉世制度的兩個弊端,一下就給卡死了一個,對吧?剛才所說串標這事,四大護法買通這事,我就給你卡死了,你也得抽籤,有本事去搞另一個作弊方法——就是讓所有的候選靈童都是你們家的,你怎麼抽都是你們家的,這行。

這個制度就能徹底杜絕活佛轉世的弊端嗎?那也不能,皇上也知道不能。乾隆皇帝是個非常務實的人,他說「雖不能盡去其弊,較之從前,以一人之授意者或略公允」。這句話就是說,金瓶掣籤也不是最好的制度,但是比你那個一個人授意去操縱,這話已經點出來了,就是——你們以前是以人之授意幹的,總比你以人之授意幹要公平。

為什麼金瓶掣籤制度也有弊端呢?就不能盡去其弊?還有一個漏洞可以操縱候選人,它難歸難啊,但不是不能。比如說,五個靈童,你是很難,但如果這次就挑出兩個靈童來,都出在一個家族行不行?他也行。這就好像有一種很高級的偽民主制度,謊稱自己是民主,其實不是民主,就是給你選票讓你選,但是候選人是他定的——你只能選我定的候選人,(這)就(是)偽民主。

乾隆皇帝在那個時候,他就意識到了金瓶掣籤制度也會出現這種類如偽民主一樣的弊端。而且乾隆皇帝想得很細,他把操作上的弊端也給堵了,什麼意思呢?還有一個弊端,就是假抽籤。金瓶掣籤,是,都操縱不了。但是如果抽籤現場作弊呢?給一個象牙牌裡做了標記,對吧?打麻將的人就知道,一摸,就知道這個花色,都不用翻過來看。

所以金瓶掣籤制度,是有規範儀式的。首先,要各大寺派出活佛祈禱七日,念經;然後,由駐藏大臣,就是駐藏大臣和駐藏各大呼圖克圖同時到場,到大昭寺的釋迦牟尼像前,大家都到;將靈童的名字,出生年月,用滿、漢、藏三種文字寫在象牙牌上,抽籤認定靈童。到場主持這個儀式的,必須有達賴尊者,或者班禪大師一人。因為他們是師徒次第轉世嘛,肯定有一個人在,由一個人主持另一個人的轉世。然後,各大呼圖克圖必須在,而且駐藏大臣必須在現場見證每個過程,並且把過程寫成奏摺,向朝廷匯報。

那麼,當著這麼多大活佛,當著駐藏大臣,尤其是在大昭寺的釋迦牟尼像前面。用漢語的話說,這叫:人神共鑑。就是人神都在這兒,人神共鑑,看誰敢作弊。自從定了這個金瓶掣籤制以後,再沒有一個活佛出自(同)一個家族這種事情,就沒有了。

確立了這個金瓶掣籤制度,在藏區抽出過三位班禪大師,抽出過三位達賴尊者。有沒有不抽的?就一個的?有。有兩人不抽,一個的。

金瓶掣籤是個金的瓶子,叫:金奔巴瓶。它實際是仿照藏傳佛教灌頂用的一個法器,叫:金奔巴壺,改造的一個器物。密教課裡沒有講過,密教每一步需要灌頂,灌頂就需要用這個法器初步灌頂,叫:器皿灌頂——就要用到這個金奔巴壺。金奔巴壺,是有壺嘴的,就把這壺嘴給去了,把壺放大放高,就叫:金奔巴瓶。其樣式,是乾隆皇帝親自設計,造辦處一次就造了兩個金奔巴瓶,都是三十多釐米高,中間的圖案叫:時輪金剛咒。這個咒,漢地也叫:十相自在圖。

時輪金剛咒,時輪轉動,它意味著舊的就要粉碎,新的就要開始。時輪金剛咒是七個梵文字母構成的,然後有三個圖形表示欲界、色界、無色界。在戒臺樓(口誤班禪樓)有實物,可以看。

抽籤,就五個象牙牌,那(也)不是每次都用的,有的時候就兩個靈童,有時候三靈童。

這兩個金奔巴瓶,一個放在西藏,每次在大昭寺的釋迦牟尼像前抽,它只負責一件事——就是達賴尊者和班禪大師的轉世;還有一個金奔巴瓶就在雍和宮的戒臺樓,不在班禪樓,在戒臺樓——也是在雍和宮正殿的釋迦牟尼像前面掣籤,決定什麼呢?西藏以外,所有的活佛都由它決定,比如說,甘肅啊,青海啊,內蒙啊,四川啊——即四川和西藏交界、五臺山啊……這些地方的活佛,都是由雍和宮的這個金瓶掣籤,這就是雍和宮的宗教地位。

金瓶掣籤,自此就確立了藏傳佛教的教策,叫:活佛轉世的教策。上半段《喇嘛說》定的是興黃教的國策,下半段《喇嘛說》定的是金瓶掣籤的教策。其宗教目的,就是要徹底整頓活佛轉世的混亂局面;政治目的,乾隆皇帝是皇帝,他做任何事都是有政治目的。他不光是有宗教目的說:哎,你們這個宗教很混亂,我要整理整理。不是。他在《喇嘛說》最後說「今之新舊蒙古,畏威懷德,太平數十年可得乎」。這是個問句,一個政治家做事,他始終會圍繞一個中心,就是太平,「畏威懷德,太平數十年」,問一下,「可得乎」——就是說,我幹這件事情,就是為了保蒙古數十年的太平。

在《喇嘛說》的最後一句,乾隆皇帝提出了金瓶掣籤這次宗教改革的最終目的。一句話:合內外蒙古之願,安藏輯藩,定國家清平之基於永久。這就是整個《喇嘛說》這篇文章的核心。本來還想再解釋一下,但是覺得多餘。因為這句話很好聽,再說一遍,這課結束。

合內外蒙古之願,安藏輯藩,定國家清平之基於永久。

相關焦點

  • 〖三十六天罡〗——(城隍廟)
    地址:黃浦區方浜中路249號〖廣州城隍廟丨天佑城〗(祖上庇蔭)地址:武功縣都街(都城隍府)〖西安都城隍廟丨天傷城〗(元氣大傷)地址:韓城市金城區隍廟港〖青島城隍廟丨天英城〗(生不逢時)地址:歷下區東華街五號〖寧波城隍廟丨天異城〗(異鬼異象)
  • 可疑公眾號提醒:〖神的器皿 777〗
    近來,有數位讀者詢問一個名為〖神的器皿 777〗的公眾號(註:中間有一個空格。)其實,這個公眾號小護衛早就在批判〖神之道777〗的文章中提及過。
  • 主的〖八訓規〗
    主的〖八訓規〗Sri Sri Siksastaka【1】ceto-darpana-marjanam主的〖八訓規〗(跟讀)主的〖八訓規〗【視頻】主的〖八訓規〗Mayapur Gurukul主的〖八訓規〗 Atmarama 帕布吉他彈唱 1主的〖八訓規〗Atmarama 帕布吉他彈唱 2主的〖八訓規〗 Atmarama 帕布吉他彈唱 3主的〖八訓規〗 Atmarama 帕布吉他彈唱
  • 愛子說--京都料理老店〖菊乃井〗
    感覺一股洪荒之力在愛子體力要蓄勢爆發了,所以今天要帶各位去一家大有來頭的餐廳〖菊乃井〗。〖菊乃井〗創立於1912年,是一家名副其實的百年老店,經營傳統的日本料理,在這裡你可以品嘗到歷史的味道。這是〖菊乃井〗的名物,愛子生平第一次吃到,讓人不忍咽下想要細細品味,味道真的很難忘。
  • 《佛說阿彌陀經》超清視頻+〖原經文〗
    〖經文〗    《佛說阿彌陀經》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如是我聞    〖釋義〗    這部經是我阿難親自聽佛陀宣講的。    〖釋義〗    舍利弗,你知道那地方為什麼叫極樂世界嗎?因為那裡的眾生只有快樂而沒有眾苦,所以叫做極樂世界。
  • 〖原料〗Spice(上)
    古埃及文化衰落後,香料的秘密和使用方法,慢慢的傳到了中東、中亞和歐洲各國。主要作用還是用於烹調和保存肉類。古人發明了把鮮肉做成臘肉和香腸保存的方式。做香腸和臘肉更離不開香料,即使今天也一樣。另外香料還廣泛用於各種儀式,甚至用來治療常見疾病,用途廣泛。接下來就羅列一下西餐中的高頻香料,希望對你的烹飪有所幫助!
  • 美國娛樂雜誌〖US Weekly〗獨家報導:Britney's back!
    美國娛樂雜誌〖US Weekly〗獨家報導:Britney's back!
  • 〖蒙古部落〗蒙古諸部演變
    1206年,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汗國,成吉思汗四個弟弟被分封在蒙古草原東部和大小興安嶺附近地區,即元代東道諸王,其後裔部眾被統稱為「往流」(翁牛特),意思是「王屬」,又稱阿巴噶或阿魯蒙古。
  • 〖蒙古歷史〗蒙古人與蒙古帝國2
    使用蒙古語、布裡亞特語和卡爾梅克語,均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原住貝加爾湖以南蒙古高原,13世紀曾建立橫跨歐亞兩洲的蒙古帝國。  蒙古人擁有有自己的語言文字。蒙古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有內蒙古、衛拉特、巴爾虎布利亞特.科爾沁四種方言。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紀初用回鶻字母創製,14世紀初,經蒙古學者卻吉·斡斯爾對原有文字進行改革,成為至今通用範化的蒙古文。
  • 愛子說--〖Cave de Gamin et Hanare〗
    △ Photo by 愛子〖Cave de Gamin et Hanare〗的店招一看就是濃濃的法蘭西元素。〖Cave de Gamin et Hanare〗是木下廚師在法國的三星級餐館進修後開的店,廚師的和食有西洋流派的味道,使來的人著迷。另外,菜單上即使是沒有的料理,他們也能以「做出客人此時最想吃的料理」的待客之道,為很多名人和美食家所稱讚。分店有恵比壽、白金、中目黒,木下廚師會站在哪個廚房,也許需要確認一下。
  • 〖蒙古文化〗蒙古族鄂爾多斯部姓氏源流
    居住在蒙古高原的蒙古人,很早以前就以氏族的名稱稱呼部落。成吉思汗時期的蒙古氏族部落主要由:1、尼魯溫蒙古(蒙古人先租阿闌豁阿夫人後裔)的氏族和部落有:哈特根(哈答斤)、撒勒只兀、孛兒只斤、諾雅根、巴如剌思、巴如剌、布答嘎德、阿塔爾肯、烏如古德、芒古德、泰赤兀、巴蘇特、敖日那爾、洪哈坦、阿日剌德、蘇尼特、哈布塔爾哈斯、格尼格斯、主兒根(主兒乞)、札答闌、扎古日德等。
  • 〖蒙古部落〗四子部落
    現在的狀況是滿洲、蒙古已盡在麾下,後金的強大對手就只剩下長城以南的明王朝。塞北聽不到了戰爭的鼙鼓聲,皇太極便著手改革已歸順的蒙古各部,以適應日益擴大的戰爭需要。天聰九年,皇太極將原屬於滿洲八旗之外的原有蒙古牛錄再加上新來的內外喀喇沁蒙古合編成八旗蒙古,為規範蒙古各部的軍事制度之始。環視關外,已無敢側目者,皇太極看到了掃平寰宇的曙光,遂於次年易國號為大清,改天聰十年為崇德元年,即是清室初肇。
  • 〖醫療機構電子化註冊〗國家衛健委電子化註冊信息系統入口
    廣東衛生人才網同步中國衛生人才網考試動態信息:〖醫療機構電子化註冊〗國家衛健委電子化註冊信息系統入口,請考生多加關注。更多護士執業資格考試,護士電子化註冊信息系統,廣東醫療衛生考試,廣東人事考試的內容,請關注廣東衛生人才網考試動態頻道/廣東人事考試網!
  • 〖國內合法Airsoft〗場地推廣系列(第二期)
    2、〖第五期〗(番外)PLA玩家專屬-全系Airsoft玩具3、帶你們進入定製化Airsoft的世界(Airsoft可以拍得如此精美)《下期預告- 湖北省-Airsoft-場地介紹》>這裡是  CNWargame我們將持續對Wargame文化,正面並且合法推廣結合實體活動,讓更多人認知Airsoft
  • 〖蒙古電影〗強力推薦24部蒙古題材電影
    影片塑造了十位蒙古勇士的形象。雖然他們都是平凡的人,各有缺點,但是對信念的忠誠,對生命的熱愛,讓他們生死與共,不離不棄,突出表現了遊牧文化的精神內涵與「恪守信義、崇尚自然」的人文主義精神。他們來自兩個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非裔美國人文化和中亞遊牧民族文化,這樣的兩個人,跨越了漫長的文化距離和時空距離,留下Ginghis Blues這段傳奇故事。Paul Pena已經在2005年10月2日因胰腺癌去世。Kongar-ol Ondar目前大多數時間在美國生活和演出。
  • 坂田-正展逸園售樓中心—離地鐵口有多遠〖正展·逸園〗備案價&...
    坂田-正展逸園售樓中心—離地鐵口有多遠〖正展·逸園〗備案價&小區戶數是多少生態:」4公園+1小鎮「,其中佔地142公頃」雪象文化體育公園「,賦予逸園逸致真味 品牌:物業:優質物業團隊,盡享尊崇服務,以人為本構建非凡禮遇,五重安防,重重關卡提供安心保障智能:智能化區域管理,360度便利
  • 深圳-正展逸園營銷團隊—全新發布〖正展·逸園〗樓盤解讀┃均價多少
    深圳-正展逸園營銷團隊—全新發布〖正展·逸園〗樓盤解讀┃均價多少一、【基礎信息】項目基礎信息建築面積:約1.9萬㎡容積率:1.01車位比:1:3坂田〖正展·逸園〗樓盤解讀主力面積:128-159㎡(住宅)、202-220㎡(院墅)學區:萬科城幼兒園、雪象小學、深圳大學師範附 屬坂田學校學區地鐵:雙地鐵口--距在建10號線的華為站
  • 愛子說--大阪炸串老店〖知仙〗
    〖知仙〗店內每一道炸串都是極品,哪一個都是面衣較薄吃起來口感輕盈,把時令的美味濃縮進面衣當中。還有其他小份的讓人止不住的日本料理,也不斷地端出來,讓人表情不自覺放鬆下來。店內裝修成以前那種如同穿越的空間,讓人忘卻都市的喧囂,專心感受當季食材的味道,能用舌尖這樣感受日本的四季也是別有一番風味!請務必一試 ,馬上送上店址。
  • 〖挑戰答題〗2020/10/16
    〖挑戰答題〗2020/10/16 1、上單翼飛機多用於軍用運輸機;中單翼飛機多用於戰鬥機;下單翼飛機多用於客運飛機。 2、職工應當參加工傷保險,由用人單位繳納。 3、曾在長沙城北書堂山習字洗筆的唐代著名書法家是歐陽詢。
  • 〖五更詩詞〗《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五更詩詞〗《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 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捲簾人, 卻道海棠依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