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為主,藝術為輔。」在2010上演的《喋血孤城》是以抗日戰爭為題材的電影,只有一個半小時的時間篇幅。主要有呂良偉、楊紫、安以軒等人出演。
該影片以抗日戰爭中的常德會戰作為背景,講述了第74軍57師8000將士保衛湘北重鎮常德的故事。常德會戰中57師的八千將士在師長餘程萬的帶領下與三萬日軍激戰,最後率兵突圍,只存活下了百餘人。
《喋血孤城》背後的常德會戰是一場八千守軍抗擊三萬日軍可歌可泣的戰爭故事。十年過去了,現在可能已經很少被播放了,但是它背後的歷史依然值得我們牢牢記住。
下面就讓我為大家揭秘《喋血孤城》背後的常德會戰到底是多麼的可歌可泣吧!
1943年,為阻擊日軍向西進犯,素有「虎賁師」的第57師進駐湖湘重鎮常德,開始了一場長達半個月的殊死守城戰役。
《喋血孤城》全景式細緻入微的力爭將戰爭進行還原,讓人能夠對當時戰爭的慘烈有一個直觀的印象。轟炸、毒氣、巷戰、白刃戰等戰爭形式在劇中都有所體現,讓人對抗戰先輩們更加敬佩!
面對日軍窮兇極惡的進攻,守衛常德的八千虎賁將士沒有畏縮、逃避。為了國家、民族、家人他們別無選擇,只能用生命捍衛他們腳下站著的土地,與敵人進行殊死搏鬥!
在劇中,守衛德山陣地的趙營長,在友軍逃跑撤退後,依然選擇堅持在陣地,與敵人拼命到最後一刻,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他撥通了給師長的電話說:「餘師長,我們沒給您丟臉吧?我們一百多個弟兄沒給中國人丟臉。」然後拉響了手榴彈與敵人同歸於盡。
在河洑山戰鬥中,新婚不久的馮葆華為了盡最大程度遲滯敵人進攻與敵死拼直至彈盡糧絕。正如屈原所說的「雖九死其猶未悔,亦餘心之所善兮」一樣。
劇中這些情節的真實性可能無從考證,但相信當年的戰鬥中,一定不乏有趙營長、馮葆華這樣的英雄兒女。
最終,由於彈盡糧絕、外援受阻,為最大保全部隊和民眾的餘程萬師長決定率兵突圍。
在突圍前,他曾給妻子的絕筆書中提到說「彈盡,援絕,人亡,城已破.餘已決定為國犧牲,誓殲頑寇,請勿眷戀於我.文天祥說的好,『男兒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訣別的時候,我謹將後句改為『留取光芒照武陵』,吾妻以為如何?非將敵寇驅退,絕不生離常德.如戰死,即葬常德可也.請勿過分悲傷,我死得其所耳.」
在絕筆書中的一字一句無不展現出中國軍人在面對外敵時應有的勇於犧牲,甘於奉獻的愛國精神。
在餘程萬率兵突圍不久之後,中國軍隊在經過頑強作戰之後,終於又從日軍手中收復了常德。常德會戰以中方成功收復常德勝利落下帷幕。
常德會戰北讚譽為「東方的史達林格勒保衛戰」,受到了當時世界反法西斯陣營的一直稱讚,甚至就連日軍內部也十分肯定57師在常德的殊死搏鬥。
《喋血孤城》在傳統英雄主義的基礎上加入了新的人道主義內涵。凸顯出了一個個普通人物身上所具有的不平凡特質。在今天的和平年代中裡,我們回首戰爭,才更知道和平的可貴與不易,更加讓人值得珍惜。
今年是抗戰勝利75周年,我們通過這樣的一部可歌可泣的影片去緬懷、紀念、致敬那些英勇抗戰的革命前輩們具有不平凡的意義。正因為有了像在常德會戰寧死不屈的八千虎賁將士,才守住了抗戰勝利的一份希望。他們的付出沒有白費,他們真正詮釋了生命的價值。
以上都是個人的一些理解,旨在學習交流,由於本人知識水平有限,如有侵權和不當之處請不吝指正,將立即刪除或修改,將十分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