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讀範仲淹孤城閉:塞下秋來風景異,長煙落日孤城閉

2020-12-14 騰訊網

範仲淹深沉邊塞詞,長煙落日孤城閉,寫的是哪裡?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裡,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徵夫淚。」宋朝範仲淹《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

和唐朝不一樣的是,宋朝關於邊塞的詩詞非常少。這是因為唐朝尚武,許多文人可以通過幕府,投筆從戎,尋求軍功,而且唐朝崇尚的是,「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而且許多通過節度使幕府,從事和軍事相關的工作,比如岑參,就曾經是軍節度使判官,比如李商隱,晚年能真正在軍中做幕僚,引以為驕傲。

在唐朝,高級文官和幕僚是可以帶劍和刀的,這無疑給文人增加了英雄豪氣和精神動力。而武官的尊重度比文官高。

但是在宋朝,這一優良的歷史傳統和制度被廢止。宋朝為了防止軍人權力過大,採取重文輕武的國策,選拔的文官充斥各種國家崗位,武官不但選拔少,升遷難,而且不受重視,所以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派文官去軍隊去訓練督戰。而邊防的將士文化程度偏低,所以邊塞詩作非常稀少。

但宋朝也自食惡果,一個不注重邊防的國家,不培養軍事將領保家衛國的朝代,最終被敵國的鐵蹄碾得粉碎。

所以範仲淹的邊塞詩就極為可貴。

他雖然是一文官出身,遭受多次貶謫,從京官貶地方小縣令,但是範仲淹慷慨務實,作風紮實,憂國憂民,有很多關於現實政治的真知灼見和身體力行,「處廟堂之高而憂其民,處江湖之遠而憂其君。」在封建時代,一個官員如此的作為,是超乎了時代的,他是真正的愛國,愛著這一個國家的江山和人民。

1040年,不受皇帝和朝臣待見的範仲淹已經51歲了。六年前他因為郭皇后誤傷宋仁宗,宋仁宗想廢后,範仲淹以朝廷諫官的身份阻止廢后,皇帝一紙詔書,將他放到睦州做知州,反正在範仲淹的仕途裡,這也不是第一次。於是他就在睦州小地方呆了六年。

但是49歲這年,邊境發生了大事,党項人李元昊稱帝,建立大夏國,並且屢次進犯邊境,延州被圍,邊境告急。朝廷這才想到起用範仲淹。範仲淹也真是宋朝的一座佛,一拜就靈,三年左右,就用他的實幹和謀略安定了邊境,直到李元昊請求議和,向北宋稱臣。

這首詞就是寫在範仲淹知延州期間。他從一個文官轉變成安定邊關的主帥,留下了深沉慷慨的邊塞詞。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範仲淹蘇州人,他年輕時也曾經效力軍中,有過短暫的廣德軍司理參軍的小崗位,但是南方的軍隊和軍營和北方到底不一樣,最明顯的就是氣候。這也和範仲淹所有做官的地方不一樣。

延州就是今天的延安,三山並立,兩水交會,是宋朝與西夏的邊境地區,屬於多山的黃土丘陵地帶,平均海拔都在1200米左右,在秋天,乾冷少雨,容易出現霜凍,而冬天之風雪更加寒冷凜冽。

所以範仲淹一句話,這地方秋天風景和別處真的不一樣,是大雁南飛,看到這裡都不肯停留。荒涼苦寒之地呀!

「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可以說延州在宋朝就是在荒山裡的孤城,北宋的將士百姓戍守在這裡,易攻難守。元昊奪此城的心早已有之,他是高原遊牧部落,經常帶兵馬騷擾此城。可忴延州經常處在元昊的圍困當中,那四角邊聲,是敵人來了的預警,官兵和百姓卻沒有寧靜的黃昏,在烽火煙霧和落日餘輝下,關閉城門,做嚴防死守。

而延州在頭兩年屢遭元昊劫掠,每次戰爭都是對這座邊關小城的摧毀,但是是不屈的將士和百姓一次次讓延州活過來,沒有落入元昊之手。

但是範仲淹,也看到了延州的可忴,它象努力存活在荒山的孤兒,一座很難有及時救援的孤城。

當黃昏關閉城門,不是為了寧靜的安睡,是不得已的生存和抵抗。而他就是城中的主帥,百姓中的一員,等待的是生存還是死亡的戰鬥。

考驗著延州的,是他的心臟,是將士和百姓的心臟和生命。生或者死,今夜能否過去?

電視劇《孤城閉》裡,有這樣一句臺詞「我們都困在孤城裡了」。這是對這首詞的另類致敬,在宋朝,曾經就會有人,有時光,有生死困在一座孤城裡。

那麼讓我們用鏡頭深入這座封閉而緊張的城池裡吧,看看那裡的人是一個狀態。

「濁酒一杯家萬裡,燕然未勒歸無計。」

範仲淹和所有的駐守邊關的將士是一樣的,他們並沒有退路,因為萬裡之外的家,他們回不去,不單是因為責任,而且也是因為現實,因為這座孤城被元昊包圍了。

這是絕境。在這個時候,只能用酒來緩解壓力,家是用來思念的,但明顯此時此境,會激起心裡最深的疼痛,因為或者回不去了。

一,從眼前講,不打敗元昊,沒辦法出城。

二,從遠一點講,邊關不平,作為他自己臨危受命,也不可能沒有結果,沒有戰功就回去。

三,從自己的愛國思想和一貫的主張風格,也是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革馬裹屍還的大無畏。

但為什麼此情此景,還是讓他深深動容?

因為他50多歲了,他更知道這人世間正常的幸福應該是怎樣的,是和平,是安泰,是各有所求,並相對圓滿,這不是蒼老,這是政治家和軍事家的情懷。世界不該是這樣的,哪怕我深陷在此。

「羌管悠悠霜滿地。」

這句話很奇特,這是哪邊的樂器?是邊城延安裡的少數民族的樂器,還是那圍困延州的敵國部隊所發出的?在這樣黃昏之後的夜色裡。

「人不寐,將軍白髮徵夫淚。」

範仲淹百感交集。也只有身在這種環境裡才會真正百感交集。北宋輕邊防,固然控制了內亂,皇權穩固,但是如何抵抗外辱?延州在太平時只是邊陲小鎮,但是一旦被覬覦徵服,那是會起連鎖反應,塞上鐵騎長驅直入,何來家國之太平?

他不能不反思宋朝的軍事制度。不被重用的將軍,沒有地位的士兵恰恰是保家衛國的最直接的人,他們是用真正的血淚守護著宋朝的生命線。

而此時延州又一次陷入孤絕之境,將軍頭上又多了白髮,委屈的下層士兵是含著淚水用生命做抵抗啊。範仲淹從前只是理論上的,這次他是深深和他們捆綁在一起了。

他要改變。

第一,沒有必勝的把握,不打硬仗。

第二,加強防禦設施,建設基地,訓練能作戰的官兵。

第三,聯絡其他少數民族,比如讓羌族脫離西夏,讓明珠滅藏兩部落歸順宋朝。

第四,要打就打痛對方,比如1042年十月,範仲淹率領六千人,攔截狙擊西夏,英勇之師迫使西夏退到塞外。

那麼我們可以看到範仲淹用兵的特點,不盲目用兵,減少將士死亡,用安撫的方式分解拉攏歸順元昊的少數民族和部落。

這正是是一個政治家和軍事家的胸襟,但同時又兼顧了普通人的情懷,少傷亡,少貪功,破除孤城之絕境,長治久安。

三年之後,西夏向北宋稱臣。

宋朝由於時代弊政所致,關於邊塞詩詞的作品相對少,但是範仲淹這首,出手就讓人震撼,被歐陽修說,這是寫邊塞詞的最高境界。放在宋朝,這也當得起。這類似相國之手筆。

範仲淹六十四歲去世,死後追贈兵部尚書,楚國公,諡號文正。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品味古詩詞的魅力: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漁家傲·秋思》北宋·范仲淹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層巒疊嶂裡,暮靄沉沉,山銜落日,孤零零的城門緊閉。飲一杯濁酒,我不由得想起萬裡之外的親人。可是,眼下外患未平,功不成名不就,又怎能半途而廢。遠方傳來羌笛的悠悠之聲,天氣寒冷,軍營裡早已結滿寒霜。夜深了,我還不能安睡,為操持軍計,我的鬚髮都變白了。戍邊人思念親人,也久久難以成眠,多少次夢裡流下眼淚。
  • 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論《清平樂》中的文學家
    《清平樂》是部寶藏電視劇,裡面有各種各樣的文史知識,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清平樂》中的文學家,包括我們熟知的晏殊、範仲淹、歐陽修,再細品一番他們的文學作品。一、晏殊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世稱晏元獻,撫州臨川人。
  • 十首《漁家傲》: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裡
    創調者是北宋名臣範仲淹。《漁家傲·秋思》: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裡,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徵夫淚。黃昏時分,號角吹起,夕陽西下,青煙升騰。戰事未平,功名未立,耳聽著遠方傳來的羌笛聲,眼看著霜雪滿地。在外徵戰的人思緒萬千都難以入睡。
  • 《漁家傲》——範仲淹(人不寐,將軍白髮徵夫淚)
    #拍一拍宋朝#漁家傲——範仲淹秋思,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千丈裡,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裡,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徵夫淚。提起豪放詞,的確是蘇軾、辛棄疾的作品更有名氣,也更為後世所熟知。然而,範仲淹才是宋詞裡豪放詞風的先驅者。
  • 範仲淹的《漁家傲·秋思》到底有何影射?他為什麼會因詞作獲罪?
    但劇情發展到第24集,第一首真正家喻戶曉的作品方才千呼萬喚始出來——西北邊疆大漠,範仲淹引吭高歌《漁家傲·秋思》: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裡,燕然未勒歸無計。
  • 古詩文學習071:九年級下冊,範仲淹《漁家傲·秋思》
    漁家傲·秋思[宋]範仲淹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詞的上片重在寫景,描寫塞下秋景。開頭一句「塞下秋來風景異」,首先點明地域是邊塞,季節是秋天。詞人特地用了一個「異」字,以統領全部景物的特點,突出塞下秋景與中原的不同。下面分別描寫塞下秋景之「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在秋天,邊塞的大雁過早地向衡陽飛去,而且毫無稍事逗留之意。
  • 範仲淹《漁家傲·秋思》,抒發戍邊苦悶之情,意境開闊,氣概蒼涼
    01原文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風景異:指景物與江南一帶不同。 ③衡陽雁去:傳說秋天北雁南飛,至湖南衡陽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飛。④邊聲:馬嘶風號之類的邊地荒寒肅殺之聲。角:軍中的號角。⑤嶂:像屏障一樣並列的山峰。 ⑥長煙:荒漠上的煙。
  • 《孤城閉》詩詞賞析:大放異彩的北宋,詞人名臣皆繁榮
    導語近日一部歷史劇《清平樂》熱度居高不下,話題度和討論度也有目共睹,該劇是改編於歷史小說《孤城閉》。範仲淹此書名字源於範仲淹在《漁家傲·秋思》中的名句「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而此書取詩詞中的「孤城閉」為名,一方面旨在取其悲愴蒼涼的意境,另一方面是暗示皇宮看似金碧輝煌卻只是一座封閉的孤城,外面的人在豔羨的同時,裡面的人卻被困住無法掙脫。
  • 《逆水寒》孤城閉任務怎麼做 孤城閉任務完成攻略
    導 讀 逆水寒孤城閉任務怎麼完成?
  • 範仲淹:一句人不寐,多少徵夫淚
    範仲淹的「孤城閉」前不久,由小說《孤城閉》改拍的電視劇《清平樂》霸屏,天天都能看到討論它的文章和帖子。「孤城閉」出自範仲淹的《漁家傲.秋思》: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裡,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徵夫淚。這首詞隱約中透著濃鬱的悲涼,和《嶽陽樓記》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雄姿勃發,判若兩人。此時的範仲淹,已經不是那個衝勁滿滿的年輕小夥子,戍邊以來,範仲淹不僅要面對朝堂上的唇槍舌劍,更看到了白髮人送黑髮人的人間慘劇。
  • 閱讀鑑賞讀範仲淹《漁家傲秋思》
    範件淹幼年喪父,生活清貧但志向遠大,流傳極廣的勵志典故「畫粥斷齏」的故事就是說的範仲淹。範仲淹的文學成就極高。千古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即出自範仲淹的文章《嶽陽樓記》。這是當今每個中學生必背的名篇。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今天試鑑賞範仲淹的另一篇《漁家傲秋思》。
  • 官場聖人範仲淹戍邊,寫下一首最蒼涼的秋思,句句都是千古絕唱
    在《清平樂》第24集中,同為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的範仲淹和韓琦兩人意見相左,韓琦執意出兵試探敵情,範仲淹則堅持依據堡壘守住邊境,畢竟大軍一動關係上萬人的性命,兩人爭論不休沒有達成一致,鬧得不歡而散。範仲淹送韓琦離開後,獨自坐在城外,一邊用石頭擊打佩劍,一邊吟唱著《漁家傲·秋思》: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 範仲淹被人遺忘的八首經典小詩,意境絲毫不輸他的詞
    文|丁十二前段時間《清平樂》熱播,讓中學「背誦默寫天團」之一的範仲淹又重回大眾視野。一般說到範仲淹一定繞不過他的文——《嶽陽樓記》,一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在千載之後的今天,讀來依舊熱淚盈眶。
  • 《清平樂》原著《孤城閉》|欲戴皇冠,必承其重
    電視劇《清平樂》開播的時候,朋友推薦我去看,說裡面有很多宋朝風土人情,最重要的是有詩詞歌賦,應該是我喜歡的風格,於是我第一時間是找來了原著《孤城閉》。「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借用範仲淹的《漁家傲》裡這一句詞作為書名,本身就自帶蒼涼。
  • 《逆水寒》孤城閉支線攻略 任務流程分享
    導 讀 逆水寒孤城閉支線任務怎麼做?孤城閉支線任務有什麼技巧?
  • 範仲淹的一首邊塞詞,最後一句充滿了人生的悲涼,令人讀後落淚
    其中北宋名臣範仲淹就是其中一位德才兼備的全才。範仲淹當真是文武雙全,他是一位心憂天下、悲憫蒼生的將軍,同時還是一位詩人、詞人。宋仁宗時代相對是太平的,但是邊境的騷擾依然存在。而範仲淹就是能委以重任的大將。1040年,西夏國李元昊稱帝,與北宋王朝開戰,當時的朝中大臣韓琦上奏保舉因為抨擊朝政被貶謫的範仲淹,於是宋仁宗重新啟用了範仲淹。
  • 小說《孤城閉》的悽美臺詞,「影子在公主腳下,懷吉在公主心裡」
    由小說《孤城閉》改編的電視劇《清平樂》正在熱映中,電視劇中極具文化底蘊的臺詞為很多觀眾所稱道。其實,《清平樂》的原著《孤城閉》中也有許多極具文化底蘊的句子,令人讀之難忘。小說《孤城閉》中的悽美臺詞,「影子在公主腳下,懷吉在公主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