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仲淹深沉邊塞詞,長煙落日孤城閉,寫的是哪裡?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裡,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徵夫淚。」宋朝範仲淹《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
和唐朝不一樣的是,宋朝關於邊塞的詩詞非常少。這是因為唐朝尚武,許多文人可以通過幕府,投筆從戎,尋求軍功,而且唐朝崇尚的是,「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而且許多通過節度使幕府,從事和軍事相關的工作,比如岑參,就曾經是軍節度使判官,比如李商隱,晚年能真正在軍中做幕僚,引以為驕傲。
在唐朝,高級文官和幕僚是可以帶劍和刀的,這無疑給文人增加了英雄豪氣和精神動力。而武官的尊重度比文官高。
但是在宋朝,這一優良的歷史傳統和制度被廢止。宋朝為了防止軍人權力過大,採取重文輕武的國策,選拔的文官充斥各種國家崗位,武官不但選拔少,升遷難,而且不受重視,所以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派文官去軍隊去訓練督戰。而邊防的將士文化程度偏低,所以邊塞詩作非常稀少。
但宋朝也自食惡果,一個不注重邊防的國家,不培養軍事將領保家衛國的朝代,最終被敵國的鐵蹄碾得粉碎。
所以範仲淹的邊塞詩就極為可貴。
他雖然是一文官出身,遭受多次貶謫,從京官貶地方小縣令,但是範仲淹慷慨務實,作風紮實,憂國憂民,有很多關於現實政治的真知灼見和身體力行,「處廟堂之高而憂其民,處江湖之遠而憂其君。」在封建時代,一個官員如此的作為,是超乎了時代的,他是真正的愛國,愛著這一個國家的江山和人民。
1040年,不受皇帝和朝臣待見的範仲淹已經51歲了。六年前他因為郭皇后誤傷宋仁宗,宋仁宗想廢后,範仲淹以朝廷諫官的身份阻止廢后,皇帝一紙詔書,將他放到睦州做知州,反正在範仲淹的仕途裡,這也不是第一次。於是他就在睦州小地方呆了六年。
但是49歲這年,邊境發生了大事,党項人李元昊稱帝,建立大夏國,並且屢次進犯邊境,延州被圍,邊境告急。朝廷這才想到起用範仲淹。範仲淹也真是宋朝的一座佛,一拜就靈,三年左右,就用他的實幹和謀略安定了邊境,直到李元昊請求議和,向北宋稱臣。
這首詞就是寫在範仲淹知延州期間。他從一個文官轉變成安定邊關的主帥,留下了深沉慷慨的邊塞詞。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範仲淹蘇州人,他年輕時也曾經效力軍中,有過短暫的廣德軍司理參軍的小崗位,但是南方的軍隊和軍營和北方到底不一樣,最明顯的就是氣候。這也和範仲淹所有做官的地方不一樣。
延州就是今天的延安,三山並立,兩水交會,是宋朝與西夏的邊境地區,屬於多山的黃土丘陵地帶,平均海拔都在1200米左右,在秋天,乾冷少雨,容易出現霜凍,而冬天之風雪更加寒冷凜冽。
所以範仲淹一句話,這地方秋天風景和別處真的不一樣,是大雁南飛,看到這裡都不肯停留。荒涼苦寒之地呀!
「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可以說延州在宋朝就是在荒山裡的孤城,北宋的將士百姓戍守在這裡,易攻難守。元昊奪此城的心早已有之,他是高原遊牧部落,經常帶兵馬騷擾此城。可忴延州經常處在元昊的圍困當中,那四角邊聲,是敵人來了的預警,官兵和百姓卻沒有寧靜的黃昏,在烽火煙霧和落日餘輝下,關閉城門,做嚴防死守。
而延州在頭兩年屢遭元昊劫掠,每次戰爭都是對這座邊關小城的摧毀,但是是不屈的將士和百姓一次次讓延州活過來,沒有落入元昊之手。
但是範仲淹,也看到了延州的可忴,它象努力存活在荒山的孤兒,一座很難有及時救援的孤城。
當黃昏關閉城門,不是為了寧靜的安睡,是不得已的生存和抵抗。而他就是城中的主帥,百姓中的一員,等待的是生存還是死亡的戰鬥。
考驗著延州的,是他的心臟,是將士和百姓的心臟和生命。生或者死,今夜能否過去?
電視劇《孤城閉》裡,有這樣一句臺詞「我們都困在孤城裡了」。這是對這首詞的另類致敬,在宋朝,曾經就會有人,有時光,有生死困在一座孤城裡。
那麼讓我們用鏡頭深入這座封閉而緊張的城池裡吧,看看那裡的人是一個狀態。
「濁酒一杯家萬裡,燕然未勒歸無計。」
範仲淹和所有的駐守邊關的將士是一樣的,他們並沒有退路,因為萬裡之外的家,他們回不去,不單是因為責任,而且也是因為現實,因為這座孤城被元昊包圍了。
這是絕境。在這個時候,只能用酒來緩解壓力,家是用來思念的,但明顯此時此境,會激起心裡最深的疼痛,因為或者回不去了。
一,從眼前講,不打敗元昊,沒辦法出城。
二,從遠一點講,邊關不平,作為他自己臨危受命,也不可能沒有結果,沒有戰功就回去。
三,從自己的愛國思想和一貫的主張風格,也是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革馬裹屍還的大無畏。
但為什麼此情此景,還是讓他深深動容?
因為他50多歲了,他更知道這人世間正常的幸福應該是怎樣的,是和平,是安泰,是各有所求,並相對圓滿,這不是蒼老,這是政治家和軍事家的情懷。世界不該是這樣的,哪怕我深陷在此。
「羌管悠悠霜滿地。」
這句話很奇特,這是哪邊的樂器?是邊城延安裡的少數民族的樂器,還是那圍困延州的敵國部隊所發出的?在這樣黃昏之後的夜色裡。
「人不寐,將軍白髮徵夫淚。」
範仲淹百感交集。也只有身在這種環境裡才會真正百感交集。北宋輕邊防,固然控制了內亂,皇權穩固,但是如何抵抗外辱?延州在太平時只是邊陲小鎮,但是一旦被覬覦徵服,那是會起連鎖反應,塞上鐵騎長驅直入,何來家國之太平?
他不能不反思宋朝的軍事制度。不被重用的將軍,沒有地位的士兵恰恰是保家衛國的最直接的人,他們是用真正的血淚守護著宋朝的生命線。
而此時延州又一次陷入孤絕之境,將軍頭上又多了白髮,委屈的下層士兵是含著淚水用生命做抵抗啊。範仲淹從前只是理論上的,這次他是深深和他們捆綁在一起了。
他要改變。
第一,沒有必勝的把握,不打硬仗。
第二,加強防禦設施,建設基地,訓練能作戰的官兵。
第三,聯絡其他少數民族,比如讓羌族脫離西夏,讓明珠滅藏兩部落歸順宋朝。
第四,要打就打痛對方,比如1042年十月,範仲淹率領六千人,攔截狙擊西夏,英勇之師迫使西夏退到塞外。
那麼我們可以看到範仲淹用兵的特點,不盲目用兵,減少將士死亡,用安撫的方式分解拉攏歸順元昊的少數民族和部落。
這正是是一個政治家和軍事家的胸襟,但同時又兼顧了普通人的情懷,少傷亡,少貪功,破除孤城之絕境,長治久安。
三年之後,西夏向北宋稱臣。
宋朝由於時代弊政所致,關於邊塞詩詞的作品相對少,但是範仲淹這首,出手就讓人震撼,被歐陽修說,這是寫邊塞詞的最高境界。放在宋朝,這也當得起。這類似相國之手筆。
範仲淹六十四歲去世,死後追贈兵部尚書,楚國公,諡號文正。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