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老師】中國隱士

2021-02-08 傳承網

功遂身退

天之道也

     研究中國哲學史文化史的,要特別注意,我看到近百年來著作,好像對於隱士方面沒有搞清楚。中國文化幾千年來,影響最大的並不是孔孟,也不是老莊,而是隱士。

     中國文化對隱士思想的推崇,極為高遠。這是代表文化精神的一個招牌;甚至歷史上已經出名的高士、隱士,都受文化思想的批評,這個民族思想是非常特殊的。所以我們要瞭解,道家思想形成了隱士學派;三千年來,二十六代的歷史上,佔了非常重要的位子。而他們在國家時勢危急的時候出現,撥亂反正,救世救人。等到天下太平了,有許多連名都不留就走了,就是老子所說的,「功遂身退,天之道也」,這是中國文化的另一面。我們青年同學研究中國文化,對於這個問題,應該密切注意。過去一百多年來,好像所有的著作,都沒有提到這一方面,甚至於忽略,乃至說不瞭解。

——《莊子諵譁》

     隱士思想,歷來佔據傳統文化精神最崇高、最重要的地位,只是它如隱士的形態一樣,一向採取「遁世不見知而無悶」的隱逸方式,所以被大家輕易忽略,而容易忘記。如果強調一點來說:隱士思想與歷史上的隱士們,實際上,便是操持中國文化的幕後主要角色。

     相傳歷史上的隱士,在三代之際,便有許由、巢父、卞隨、務光等人,這些人物,大多都是「視富貴如浮雲」,所謂:敝屣功名,薄視帝王而不為的角色;同時,又說他們的學問、道德、人品,都是有超人的成就。正因為他們浮雲富貴,敝屣功名,所謂「天子不能臣,諸侯不能友」,因此使我們歷史上所推崇的聖帝明王,如堯、舜、禹、湯等人,都為之禮敬景仰有加;換言之:凡是上古的聖君名王,無論為政為人,最顧忌的,便是隱士們的清議與輕視。

     尤其在野的知識份子,和民間的心理,對於隱士們態度的向背,非常重視,到了秦漢以後,司馬遷作《史記》,特別點出隱士一環的重要,把他和謙讓的高風,合在一起,指出中國文化,與中國文化人高尚其志的另一面目。因此他寫世家,便以《吳太伯世家》做點題;他寫列傳,便以《伯夷列傳》做點題,尤其他在《伯夷列傳》中,借題發揮,大發其歷史哲學與人生、世事哲學的議論,比他的自序,還要進一層,深刻透露出文化哲學的觀點,強調隱士思想的背景,與其崇高的價值。

     其次,如眾所公認我們大成至聖先師的孔子,大家都知道他是一個心存君國的救世主義者,他要面對現實,反對逃避責任,但在他的一生裡,卻極力讚歎伯夷、叔齊和吳太伯等人的讓位逃隱,推崇他們的人格。他也講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遜」的處世方法,同時提出「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的觀感等等。這是說明孔子儘管自己具有入世救世的願望,但對於隱士思想「賢者避世,其次避地」的做法,仍然非常贊同,甚至,他有的處世方法,也不得不取與隱士思想雷同的態度。

     我們要瞭解,中國歷史的演變,及其興衰成敗,與學術思想的關鍵,幾乎有一共通不易的定例;那便是凡當撥亂反正的時期,大多是道家人物與道家學術思想的功勞;到了天下太平,坐而論道,講究修齊治平之學的時期,就成了儒家的天下了。「隱士」的道家人物們,對於過去中國歷史政治具有這樣舉足輕重之勢,除了「通古今之變」,如司馬遷等少數人以外,一般人幾乎不明實況,所以把真正道家的人物,與真正道家的學術思想,就一直蒙在冤枉的檔卷中了。

——《禪宗與道家》

「用九」

中國文化最高的哲學精神

   《易經》的乾卦有一句話,「用九,見群龍無首,吉。」「群龍」就是指這六爻,六條龍無首,沒有頭的,這是大吉大利。六條龍都沒有頭為什麼大吉大利呢?「用九」,從政治哲學、歷史哲學立場來講,「用九翩翩」是謙虛到極點,自己決不做首領,也不佔任何位置。我常說中國文化裡的隱士之道,是帝王學的領導,隱士決不佔任何位置,也不要任何權益。

     所以「用九」這個群龍無首,也可以說是真正的大民主的精神,平等平等。自己不在其位,一概不用,當然大吉大利。一個人幫助團體得益很多,他自己什麼都不要,飄然而去,這個人就是「用九」。「用九」當然「見群龍無首」,所以大吉大利。

——《我說參同契》

     我在以前講《論語》的時候,說過中國文化注重道家的隱士們。歷代的隱士們和當時歷史時代的開創有絕對的關係,可是在歷史的記載上都找不到他們,如三國時代的諸葛亮,是誰培養出來的呢?是他的老丈人黃承彥和老師龐德這些隱士。像他們就是用九,改變了歷史的時代,而自己又不受環境的影響,所以要用九。

     見群龍無首,不從那裡開始,永遠沒有開始,也永遠沒有一個結束,既不上臺,當然也不會有下臺。用九最高明,用九者不被九所用。換句話說就是告訴了我們做事的道理,以現代話來說,就是做事要絕對的客觀,不是與時代沒有關係,而是處處有關係,這是真正領導歷史時代的作法。「群龍無首」,是一個圓圈,完整的,所以大吉大利。

     從做人來說,人到無求品自高。曾子也說:「求於人者畏於人。」越是有求於人家就越怕人家,無求就是用九的道理,用九是元亨利貞,並不是潛龍勿用,潛龍勿用有待價而沽的意思存在,用九則已經忘我了。以現代話來講,用九是中國文化最高的哲學精神。有人說儒家是捧帝王的政治哲學,這是不對的,儒家、道家的思想,都是從《易經》來的。把今日的西方文化拉過來講,真正的民主,就是群龍無首,大吉大利,天下太平,人人都天下為公了。

——《易經雜說》

相關焦點

  • 周勳男先生:南懷瑾老師與永明延壽禪師《宗鏡錄》
    那裡有一座木塔還保留完好,我進去從一樓爬到頂樓,每一層都有不同的佛菩薩像,還有道教的神祇也在裡面。為什麼這個塔能夠保留這麼好,因為吳越王知道爭不過趙匡胤,所以他乾脆就投降,不動幹戈了,讓老百姓免受戰爭之苦。所以南懷瑾老師最後晚年會選在太湖是有原因的,因為他很喜歡這個地方。
  • 王小強:交老師一份作業
    在香港南懷瑾老師身邊結識她,小20年了,這次因為老師逝世轉眼週年,約稿紀念文章,特意明確囑咐劉雨虹老師親自召集。我答應考慮考慮。「什麼,考慮考慮?」海英明顯詫異……        第二天上午去牙醫診所,剛進門,看到海英連續三個手機簡訊:每次老師說起你,我都能感受到他對你的愛,非常的真,非常的純,沒有條件。
  • 薛仁明:南懷瑾的學問與修行
    南懷瑾的粉絲,層面甚廣、範圍頗大,三教九流都有。罵他的人,倒很集中,不外乎知識分子、學院學者,以及受他們影響的年輕人。這些人,均雅好讀書,也都頗有學問。不過,他們從不認為南懷瑾有學問,或者說,他們總覺得南懷瑾的學問大有問題。南懷瑾有無學問,其實是個偽命題。真正的關鍵在於:他們和南懷瑾,本是迥然有別的兩種人;所做的學問,更壓根不同回事。
  • 南懷瑾老師:夏天出點微汗是最好,貪著涼快會得冷氣病
    追隨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學習國學,啟迪智慧,傳承中華民族文化命脈;造福子孫萬代!!     我以前同美國的教授談,你們講衛生是消極的,中國文化是講養生之道,道家叫「攝生」,攝就是抓來,自己把生命控制住,就叫攝生。所以道書上叫攝生之道,這是積極的。——《禪與生命的認知初講》
  • 先生留了醒夢棒丨南懷瑾先生著作權案上海市高院二審判決書
    2012年10月4日,南小舜、郭姮妟、李素美等在吳江太湖大學堂共同商談南懷瑾後事,李素美談到:「這個地方老師晚年……開始選址,都是他一個人,全部反對之下,他一個人堅持要來,選了這塊地,所以它的規劃,一草一木都是他親手做的……」「另外,老師的著作的這個叫做Royalty(版稅),這個版權的話、版稅的問題,這個於理於法都是屬於南家的子孫。因為老師在的時候,我們都知道老師是一手支配這些錢。
  • 南懷瑾先生 | 如果中國強盛起來,非把它變過來不可
    我們現在用西元二零零五年,可是我們中國文化是黃帝紀元四千七百三十九年了。西元是以耶穌出生的那一年開始,我雖然並不反對耶穌,但我們不是耶穌的子孫,為什麼要用耶穌的紀元?我們有自己的紀元呀!——《南懷瑾講演錄》     我們現在改用陽曆,從文化立場來講,我始終不以為然,這個是奉了洋人的正朔。
  • 【南懷瑾老師】如何降妖伏魔?
    中國漢字:「鬼」「人」「神」     這個田地的「田」,田字上面加一點,出了頭叫做「由」,「由」是什麼意思?電能就上下通的,這就叫做「神」,我們當年讀書先學認識中國字開始,中國字為什麼神字這樣寫,鬼是這樣寫都有道理的。講到中國傳統文化講「聰明正直,死而為神」這是天道。善人沒有中陰身,這裡一死另外一個生命就抓住了,還是這個生命。    你們大家說怕鬼,沒有什麼可怕的,我小的時候很怕鬼,後來學佛以後我一點都不怕,鬼是人變的嘛!人死了就變鬼,你怕它幹什麼?
  • 劉志偉老師訪談紀要
    2015年9月至2016年1月,劉志偉老師應邀至臺大歷史系擔任客座教授,學期結束前,我們有幸能訪問劉老師(2016年1 月9日),請他講述求學經歷、學術關懷,以及研究領域與臺灣史、東亞史得以相互取益之處。雖然劉老師自言不善與學生互動,但在訪談過程中,我們看到的是一位關懷學生、言詞懇切而溫和的長者。
  • 國產HIFI品牌的中國聲 揚聲器篇
    國產HIFI品牌中的中國聲文 | 校長_Chrisalex 近年來,國外知名音響在中國生產已屢見不鮮,很多國產品牌還提供海外OEM/ODM服務,什麼是OEM,什麼是ODM?品牌植根中國大陸,從頭開始就是國內團隊設計製作生產的,擁有成熟音響產品類目的,方稱為國產HIFI品牌。
  • 南懷瑾先生 | 中西方歷史上那些驚人的巧合,你知道多少?
    像我小時候,看到這個世界非常有趣,是兩個老太婆在管理世界,一個是英國的伊莉莎白,一個是中國的慈禧太后,外搭一個被日本人暗殺了的韓國的明成皇后。然後是邱吉爾、戴高樂、羅斯福、蔣介石、毛澤東。一百年後都沒有了,後面不知道出了哪一個英雄。中國文化過去幾千年,融匯古今中外的東西非常多。
  • 在田野中閱讀文獻──吳滔老師訪談錄
    ▲吳滔老師更重要的是,當時中國大陸正處於一個新的轉折,相當一部分人熱衷文化熱、哲學熱,反思中國傳統文化,企圖回到五四,再度啟蒙;史學界的解釋體系,也逐步走向多元化。吳老師還分享道,學生時期想看的書,有時買不到或買不起,因此他抄了不少書籍。閱讀過程中不一定完全了解,透過抄寫,先讓自己對困惑之處有些印象,之後再反覆咀嚼,這一習慣對於後來做研究有較大幫助。大學畢業之後,吳滔老師進入南京農業大學中國農業遺產研究室(下稱農遺室),並就讀碩士,合計經歷九年時光。老師生長的環境多半是在城市,與農業沒有太大關聯,因此他認為這是全新的體驗。
  • 南懷瑾老師:世法懂了,佛法就通了
    中國文化一直在講人情,所謂「人情」,不是過年過節的時候,提著一隻火腿,前街送到後巷,左鄰送到右舍,在外面送來送去地轉了個把月,說不定又轉回來物歸原主了。這只是情禮的象徵,中國文化所講的「人情」是指人與人之間的性情。人情這兩個字,現在解釋起來,包括了社會學、政治學、心理學、行為科學等學問都在內,也就是人與人之間融洽相處的感情。
  • 安蘭老師託特塔羅教學 隱士牌
    九隱士牌這是一張處女座的牌隱士牌牌下的左邊希伯來文Yod,這意味著手。
  • 四川的小朋友福利來了:徐晉如老師近期講座信息(一)
    都江堰國學院12月新課預告課程名稱:讀經識文授課時間:2015.12.25~2016.1.1授課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