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儺圖
方相氏
北寨漢墓畫像,石面縱120釐米,橫47釐米,減地平面線刻。上刻朱雀,正面展翅而立;中為方相氏,虎首,張口露齒,四肢長毛,左手執戟,右手舉刀,左足握劍,右足握刀,胯下立一盾;其下為玄武,龜、蛇相繞。此圖與龍、虎圖共同組成「四神圖」。
臨沂吳白莊漢墓畫像 石高135釐米,寬30釐米,淺浮雕。上部一神獸類方相氏,虎首,頭頂弩機,左手持斧,中刻一大鳥銜珠及一有翼的兔,下刻一鳳鳥銜綬。臨沂吳白莊漢墓畫像,石高149釐米,寬53釐米,淺浮雕。上刻二鳳鳥相對,銜綬;下刻一神獸類方相氏,虎首,頭頂弩機,一手持錘,一手持斧;再下是鷹捉兔;最下是二人交談。天神出行、大儺圖
嘉祥武氏祠畫像,畫面分四格:上格,天神出行,天上七星高懸,捲雲飄飛,天神在一眾仙人護衛和迎接下,乘龍車出行;下一格是「雷神」「電神」出行;再下是大儺場景,方相氏帶領一眾神獸舉行大儺儀式;最下格是狩獵圖,有大力士逮獸、扛獸、拔樹形象。雷神乘雲車在一眾仙人的牽引,及後面風神風吹下向右行進,雷神坐在雲車上,一手持錘舉起,車後立一鼓,此系布雷神器。電神作業(局部)
三電神一手持錘,一手持鐵,敲擊生電。有二龍相交,龍頭倒懸,下一人跪伏於地,一電神正在其上持器大力敲擊。
一眾神獸在方相氏帶領下正在舉行大儺儀式,方相氏頭頂弩機,手腳各持刀、劍、戟、鉤鑲四種兵器。
1、伏羲、女媧。東漢王延壽《魯靈光殿賦》中有「伏羲鱗身、女媧蛇軀」的說法,而現今所出土的漢代石刻畫像與磚畫中伏羲、女媧常常高擎日月以人首蛇身作交尾狀的形象存在。日月是光明的象徵, 儺舞是光明之舞, 伏羲、女媧手舉日月和方相氏「黃金四目」的作用是一致的。
伏羲
臨沂吳白莊漢墓畫像 石高117釐米,寬35釐米,淺浮雕。上刻伏羲,人首蛇身,右手持規,胸前一日輪,內中有金烏、九尾狐,下面是一「山」字形座,有玉兔搗藥、神獸、仙人等在左右。臨沂吳白莊漢墓畫像 石高116釐米,寬32釐米,淺浮雕。女媧人首蛇身,左手執矩,胸前一月輪,輪中有玉兔搗藥和蟾蜍。下刻二鳥銜魚,再下一大樹,樹間一鳥棲樹上鳥巢,樹下一人推樹,一人執杆搗鳥巢,此是急於升仙的人們在尋找仙藥。青龍
石面縱120釐米,橫29釐米,減地平面線刻。刻一條青龍:雙角,口有利齒,唇上生須,口銜瑞草,草與龍相纏繞。
石面縱120釐米,橫30釐米,減地平面線刻,局部殘缺。刻一白虎:張口露齒和舌,豎耳,周圍捲雲飄飛。
北寨漢墓畫像,石面縱120釐米,橫47釐米,減地平面線刻。上刻朱雀,正面展翅而立;中為方相士(蚩尤),虎首,張口露齒,四肢長毛,左手執戟,右手舉刀,左足握劍,右足握刀,胯下立一盾;其下為玄武,龜、蛇相繞。此圖與上兩幅圖共同組成「四神圖」。費縣劉家疃漢墓畫像,淺浮雕。畫面刻白虎,張口露舌,長尾有翼。臨沂吳白莊漢墓畫像,石長117釐米,寬31釐米,淺浮雕。畫面左刻一龍,右刻一虎,間有兩隻鳥,一小獸似虎。石面縱120釐米,橫47釐米,減地平面線刻。上部刻一獸首神怪,長毛大耳,雙手捧一物噴火;其下刻兩虎嬉戲。北寨漢墓畫像,石面縱118釐米,橫50釐米,減地平面線刻。上刻一羽人,騰空而飛,下一青龍、兩翼虎、一朱雀,亦作騰飛狀。費縣劉家疃漢墓畫像,淺浮雕。上刻一朱雀展翅正面立,孔武有力;下刻一鋪首銜環。長清大街漢墓畫像,拓本長245釐米,寬64釐米,減地平面線刻。畫面左端刻二虎相戲,右刻二龍交頸,中間上部刻二朱雀相對而立,下有四羽人,再下是玄武,龜蛇相繞,二頭靠近。畫面另有二人物,一神獸,有榜題「左交龍、右白虎」,上部是捲雲紋。陝西綏德劉家溝漢墓出土,西安碑林博物館收藏。上部為孔子見老子,老子居左,孔子居右,中間項橐;下為人物比武、拜見;最下是玄武。3、神荼鬱壘。東漢王充《論衡》卷二十二《訂鬼》引《山海經》講神荼鬱壘二神將住在東海的桃都山上,監視著各式各樣的大鬼小鬼,如果發現在人間禍害人的惡鬼,馬上捆綁起來扔到後山餵老虎。由於其善捉鬼,具有威懾惡鬼的聲名。
漢畫像石中二者的形象都是十分兇惡的「鬼相」。
第三部分 養生溯源
在氣勢洶洶的疫病面前,單獨靠大儺儀式和虛無縹緲的仙界寄託顯然是不夠的,它只能帶給人們以精神的撫慰,關鍵的還是要靠提高人們的抵抗力,清潔的環境,中藥醫治等措施。而且歷來我們提倡未病先防,重視「不治己病治未病」、「防患於未然」。
1、強身健體。漢代以蹴鞠、雜技、博戲、投壺等門類為主的休閒娛樂體育,使漢代祖先求得了身心的愉悅與體質的增強。
南陽兩漢畫像石,右起第一人高髻長袖,腳踏雙鞠作舞。四川博物院漢畫像磚,畫面中左為十二案重疊,一頭上疏雙髻女子在案上表演反弓,有人一邊表演跳丸,丸有三。中間一女子持長巾踏鼓起舞,舞者足下倒覆七盤和二鼓。角牴起源於戰國,盛行於兩漢。南陽漢畫中的角牴畫像數量多,形象生動感人。表演形式可分為人與人鬥、人與獸鬥、獸與獸鬥三種。前兩種又包括徒手搏鬥、持械搏鬥等形式。鬥獸畫像中常見的動物有牛、虎、熊等。河南新野漢畫像磚,反映了漢代高超的雜技藝術。是險象環生的雜技表演場面,畫面中共有兩駕馬車,前面馬車上,面朝後站立一個藝伎,與蹲在後面馬車橫杆頂端—個小託盤上的藝伎共同拉起一根前低後高的斜索。南陽漢畫像石《投壺圖》,畫面中置一壺,旁有一酒樽,上放一勺。壺左右各一人,全神貫注,執矢投壺。右邊一人似為司射。左邊一人,已酩酊大醉,被侍者攙扶離席。力士圖
徐州漢畫像石藝術館,畫面中為七力士,有背牛、扛鼎,還有拔樹、伏虎等,雕刻精美傳神。
建鼓樂舞
滕州漢畫像石,畫面中央豎一建鼓,兩小鼓,兩人邊擊邊跳。左下有撫琴、倒立、擲丸者;左上有七首神獸、貓頭鷹。右上一樹上有羽人飼鳳,樹旁有一人;右下有羽人格鬥、猴子、祥禽。四周雙邊框內填刻斜線紋。
2、清潔環境。在漢畫像石中,站在庭院門闕前的,除了門吏、小史和武士之外,還有手持掃帚的人。他不僅是禮儀的代表者,也是環境清潔者,稱為擁彗。擁彗即抱持掃帚。司馬貞《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索隱:「謂為之掃地,以衣袂擁帚而卻行,恐塵埃之及長者,所以為敬也。」
北寨漢墓前室南壁畫像。上方橫額是一座兩層的官府大門,兩側是一對子母闕,兩邊車水馬龍,人來人往。下邊三圖是大門的特寫:中間是兩亭長捧盾,並配備了武庫兵欄;兩側是人擁彗與擊鼓。整體配備可謂嚴密。灑掃圖
石面縱118釐米,橫37釐米,減地平面線刻。畫面二層,上層刻一神怪及四隻雞;下層刻五脊幹欄式廁所,一婢女彎腰除掃,旁置虎子和水缸。
墓室東北角的廁所
據發掘報告講,此廁所原來前邊還有扶手,已被破壞。將廁所安置在墓室東北角,不僅有使用價值,更為重要的是可以闢邪。漢代人認為鬼魅都是從東北方向進入,而鬼怕髒,所以廁所也是闢邪的重要一環。
3、香囊清疫。古人發現具有芳香的植物似乎可以拿來驅蟲避穢,經常在房子四周裝點香草,後來演變為把具有一定功效的芳香類藥物佩掛身上作為防疫措施之一。現代藥理學研究發現,香囊中的有效揮發成分在抑菌抗病毒,調節免疫方面有一定的作用。石縱120釐米,橫65釐米,減地平面線刻。畫面分二層,上層刻倉頡、神農:左一人四目,披髮,長鬚,衣獸皮,榜題「倉頡」,右邊一人坐於獸皮上,與倉頡交談,有榜無題,此人可能是神農,倉頡四目,相傳是他發明了文字,神農嘗百草是中醫的鼻祖。下層刻二人,皆帶有旒的冕,佩劍,有榜無題,此二人是古代帝王。石面縱119釐米,橫68釐米,減地平面線刻。畫面分二層,上層刻孔子見老子:老子在左,佩劍,身後有一枚鳩杖,孔子在右,佩刀,二人在交談,上部懸一磬、一幢。下層亦刻二人:皆佩劍,左一人頭戴進賢冠,背後持一匕首,身後有香囊、玉璧等垂飾,右一人頭戴通天冠,右手握劍,仰面,有榜無題,此可能是豫讓刺趙襄子的故事,持匕首者是豫讓。石面縱120釐米,橫72釐米,減地平面線刻。畫面分二層,上層刻二人相鬥:左者舞劍至頭頂,右者頭戴通天冠,驚恐萬分,雙手舉起,有榜無題。此可能是聶政刺俠累故事,左者是聶政。下層刻荊軻刺秦王故事:左一人身材臃腫,佩劍,右一人為荊軻,佩劍,上身赤裸,左手持梃,足下一方盒,兩人中間有一楹柱,柱上穿一匕首,兩人背後各有一香囊。4、醫者仁心。疫病來勢兇猛,死亡率高,人們十分恐懼,為了抵抗疫情,漢代人巫醫兼施並行,《淮南子·說山訓》:「病者寢席,醫之用針、石,巫之用糈、藉,所救鈞也。」 然而巫術更多的是人們對疫病無法採取有效治療手段時,將其歸結於鬼神致病的精神慰藉,並不能真正根除疫病,救人於水深火熱之中。人們渴望得到名醫、神醫的醫治,漢畫像石中也不乏行醫題材的內容,這些畫像石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醫者、醫術及醫治情形。扁鵲是春秋戰國時期名醫,其醫術高超,曾用針灸術使虢太子死而復生,因此名聞天下,到漢代,流傳下來的扁鵲已被神化,尤如仙人,早期的扁鵲代表一個以鳥為圖騰的氏族,此氏族善針砭術,所以漢畫像石中的扁鵲成為特殊的鳥醫形象。(圖片網絡)倉公是西漢初期名醫,《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倉公,姓淳于,名意,齊臨淄人,曾任齊國太倉令,故又稱太倉。師從公孫光,學黃帝、扁鵲脈書,能辯證審脈,治病多驗。雖然西漢齊國臨淄良醫淳于意之所以又名倉公,是因為曾任太倉長,與禽鳥無關,但正像伏羲鱗身耦對女媧蛇軀那樣,東漢任城、山陽一帶的石工為了狀如『山鵲』的神醫扁鵲,終於在『倉生』的鳥身上加了人面人手,創造出了這種神醫倉公的形象。1954年山東濟南大觀園漢墓墓室南門東西兩壁出現扁鵲和倉公形象對出,但為人像,非神化的人首鳥身像。此畫像石上有羽人、鳳鳥,樹下二人張弓仰射,一人牽馬,右上羽人人首鳥身,旁刻「山鵲」,左上鳳鳥嘴含仙藥,旁刻「倉生」。
第四部分 長生未央
對中國神話傳說中掌管罰惡、預警災厲的長生女神西王母的膜拜,詮釋漢代人健康長壽的祈望。迎來送往、車騎出行、迎賓拜謁、庖廚宴飲等一幅幅精美漢畫像不僅是漢代社會生活的反映,而且是當時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北寨漢墓畫像,石面縱123釐米,橫42釐米,淺浮雕。上刻一翼虎,張口露齒和舌,蹲坐姿勢,其下一獸類虎;下刻西王母端坐在山字型高座上,左右各一玉兔搗藥。一虎穿行於座間。離石石盤村漢墓畫像,高129釐米,寬31釐米,厚12釐米,離石漢畫像石博物館藏。上部為西王母坐在兩層雲柱懸圃上,身著斜領紅色寬袖長袍,頭梳高髻插斜簪,手持不死藥,前植神樹,後飛祥雲。下部為一位頭戴高冠、著寬袖長袍的門吏。離石吳執墓畫像,高125釐米,寬30釐米。上部刻西王母,頭頂華蓋,梳高髻,著長袍,手執仙草,跽坐於束腰雲柱之上,雲柱之下、山巒之上刻一闢邪;下部刻一牛首神人,身著長袍,持節,身前刻神樹一株。高135釐米,寬53釐米,厚19釐米,1972年離石交口村徵集;離石漢畫像石博物館藏。上有一神龍,身修長,曲頸張嘴,長尾上翹,做前撲狀;下橫刻繪為二十四位騎吏策馬飛奔,他們各具風姿,隊列中有飛禽走獸,又豎刻繪又佇立守衛仙境的二隻神鳥。離石左表墓畫像,高110釐米,寬93釐米;1919年離石馬茂莊村西魚塌梁出土;山西省藝術博物館藏。上為四鹿駕一華蓋雲車飛行,馭者頭梳雙髻,揚鞭勒韁,主人戴冠著袍,穩坐其後;中為一「三叉」形圖案,三面空間內有神物。下丘峰上有一虎,肩生翼,張口追逐逃命之狐;一梟立於左側,有驅魔闢邪之意。畫面左、上邊飾為蔓草狀勾連雲紋,右邊飾為蔓草狀連線雲氣紋的雙紋飾。車馬出行 長193釐米,寬32釐米,厚14釐米;1997年4月離石石盤村出土;離石漢畫像石博物館藏。上層邊飾佔畫面三分之一,刻連續不斷的雲氣紋圖案,墨線勾邊,間施紅彩。下層為車馬出行圖。左行一位戴冠導騎在先,三乘軺車隨後,每輛軺車內均坐有一位頭戴黑冠之人,馭者均執鞭策馬,其中第一乘軺車由一棗紅馬駕車;人物的五官,衣袖紋褶等細部均用墨線勾繪。又從騎一位,棚車一乘隨後,棚車廂體施紅彩。 車馬出行 1980年出土於離石縣交口鎮「吳執仲墓」。長292釐米,寬30釐米。上部刻方折捲雲紋以作邊飾。下部為車馬出行圖。從右至左分別刻有吹奏步卒兩名、軺車兩輛、駢車一輛、從騎三名、軺車一輛、吹奏步卒兩名、從騎兩名、軺車一輛、輜車一輛、軺車一輛。水榭、樓閣人物、車馬出行 滕州市漢畫像館藏
水榭垂釣、庖廚 滕州市漢畫像館藏
結 語
「天地風霜盡,乾坤氣象和」。漢畫有情,一幅幅圖片描繪出古人面對瘟疫時的心理、生活和情感世界,感受古人在面對災害所表現的頑強抗爭和不懈努力。「借問瘟君欲何往,紙船明燭照天燒」。相信在不遠的將來,新型冠狀病毒這個「瘟神」,一定會被我們徹底「送」走,早日回歸喜樂祥和的人間仙境。
感謝山東臨沂北寨漢墓博物館提供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