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美社區金湖酈城項目,是全市第一個由集體經濟組織自行改造,並完全實施舊村改造而來的項目 田美社區供圖
穿過黃江最繁榮的商圈,僅3分鐘路程就達到該鎮首個整村「三舊」改造項目——金湖酈城農民公寓。漂亮的商住樓小區,寬闊整潔的道路,景觀石「湖溪美鏡」花團錦簇,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呈現在記者眼前。
「這裡以前是破敗的舊村莊,治安也不好,不少地方處於無人管理狀態,嚴重空心化。」田美社區黨工委副書記梁何貴告訴記者,近年來田美社區以「美麗幸福村居」為核心,將「三舊」改造和集體經濟轉型升級相結合,全面提升社區品質,統籌建設新型社區。
田美社區是東莞首批村級體制改革社區示範點之一,由6個規模小、戶籍人口少,且分散的行政村合併而成,如今已是黃江最發達的社區。截至2019年底,社區總資產7.57億元,總收入1.03億元,純收入7782萬元。
改革開放40年來,田美社區先後經歷了從種植水稻到轉向種植橙柑桔,再到工廠企業的發展歷程,並逐步形成了「以工業為主體,多種產業共同繁榮」的經濟發展模式。
如今頂著省、市民主法治社區的光環,田美人以「三分離七統籌」推進基層社會治理創新,帶動工商業迅猛發展,成為商業網點密集,產業結構合理,經濟業態多樣,社會功能齊全,區域輻射優勢明顯的新型社區。
農民上樓
騰出生態空間 打造休閒場所
一排低矮的瓦房擠在一起,圍著一棟三層小樓,周圍雜草叢生,垃圾滿地——這組舊照片,很難與眼前的金湖酈城聯繫在一起。然而,這就是金湖酈城的「前生」——板湖舊村。
板湖舊村的房屋,大部分建設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為單層磚瓦房結構。隨著經濟發展,大量村民外遷,舊村嚴重空心化,道路不暢,消防隱患嚴重,逐漸成為存放垃圾的地方。
一場富有「黃江特色」的村級體制改革,讓板湖村舊貌換新顏,田美社區迎來蝶變。
東莞是一個不設縣的地級市,有著特殊的管理架構、發展模式和人口結構。為理順村級組織架構,激活集體經濟發展能力,增強其發展後勁等,以及提高治安、環境、公共服務、群體融合等方面的能力水平,2009年7月,我市以黃江、厚街兩鎮為試點,推進村級體制改革。
通過試點,黃江按照土地面積、人口數量、經濟總量、管理要求、歷史沿革等因素,將全鎮19個行政村、1個社區撤併後改制為7個社區。
田美社區是東莞市首批村級體制改革社區示範點之一,由田美、刁朗、板湖、勝前崗、玉堂圍、社貝六個自然村合併而成。改革前,各行政村分散、規模小、戶籍人口少。以玉堂圍和勝前崗為例,轄區面積分別為0.98平方公裡和0.95平方公裡,戶籍人口分別為590人和488人。
村級體制改革除了能集中力量辦大事,讓很多村與村之間的「籬笆」被拆除,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的同時,也讓共享共建成為現實。
2006年,黃江鎮決定徵收板湖舊村建設田美社區農民公寓,節約土地,集中安置田美社區下屬6個村的村民集體「上樓居住」,統籌建設新型社區,金湖酈城由此而來。
作為東莞首批獲得省政府審批的「三舊」改造項目,「金湖酈城」以「引進社會資金實施聯合改造」方式進行,成為全市第一個集體經濟組織自行改造並完全實施舊村改造的項目。
改造過程中,黃江堅持以群眾工作路線為指引,多次召集鎮「三舊」辦、田美社區黨工委、板湖經聯社及投資企業研究,充分利用「三舊」改造優惠政策,減少政府干預因素,發揮市場主導作用,保障群眾和集體利益。
金湖酈城項目佔地面積11.3萬平方米,容積率3.5,總建築面積47萬平方米,綠化率30%。村民回遷和回購面積達到9萬平方米,認購近700套住房,圓了村民的「住房夢」。
通過改造,田美社區還完善了交通規劃,完成了道路改造、公園升級、文化舞臺建設等多個亮點工程,有效改善了社區環境,大幅度提升了土地價值,實現了政府、社區、企業、村集體、群眾五方共贏的良好局面。2017年,田美社區先後獲得省、市民主法治社區和市「美麗幸福村居」稱號。
撤村並居
補齊民生短板 創新基層治理
村級體制改革最迫切的任務,就是圍繞社區居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加快補齊農村經濟和民生短板,讓群眾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梁偉斌是玉堂圍村的村民,回購了金湖酈城的房子。他告訴記者,住進新居最大的感受是垃圾不落地,治安也好了。「舊村改造緩解了村民住房問題,而且物業管理、環境衛生得到極大改善。」
不僅如此,田美社區還圍繞板湖村,打造集公共服務、高品質居住、新型產業於一體的高品質生活宜居城中村。其中重點是沿黃江體育公園、田美社區公園、田美社區廣場、新興產業園、板湖商業街以及黃江大道商業街,構建15分鐘慢行宜居生活圈。
記者了解到,在村級體制改革試點工作中,田美社區對區域、政務、綜合服務、環衛、治安、土地、集體經濟等七個方面進行了統籌改革,將行政事務、村民自治、集體經濟組織「三分離」,形成政務服務中心、居委會、集體經濟組織三者分工合作的新型管理體制,以「三分離七統籌」推進基層社會治理創新。
「以村組關係調整為動力,實現村級管理扁平化,社區政務服務更好,工作執行力更強。」梁何貴介紹,採取整合社區、撤村並居、撤銷村民小組等多種方式,促使村(社區)管理能力與管理幅度、人口規模相適應,構建扁平化管理結構。
田美社區採取「一村(社區)一中心」或「多村(社區)一中心」的模式,規劃建設田美社區政務服務中心,整體承接政府部門下派到村(居)委會的行政事務。
通過村級體制改革,田美社區各村新當選的村支書兼任社區政務服務中心副主任,原村的兩委幹部分流到社區政務服務中心任工作人員。區域整合後,市鎮村三級按比例承擔運行經費,社區兩委幹部、聘用幹部和治安員減少一半左右,僅工資一項,一年就可減少開支100萬元左右。
作為黃江鎮政府的派出機構,田美社區服務中心設置A、B角,通過專門服務大廳和專門窗口、專門人員,大大提升辦事效率和專業化水平。該中心的設置和調整按「最多跑一次」改革理念,承辦了政府職能部門在社區開展的121項公共管理職能。
基層工作往往是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田美村村民曾浩球說,過去一個村幹部對接好幾個政府職能部門,工作經常沒有安排到位,沒人處理。「如今有問題找社區,安排專人跟蹤負責、限期落實。」
整合發展
盤活土地資源 優化產業結構
產業興旺,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為有效提升集體經濟發展後勁,田美社區各村成立刁朗、社貝、田美、板湖、玉堂圍、勝前崗6個經聯社,獨立運營村集體經濟。
記者了解到,黃江全域劃分為7個社區後,《黃江鎮土地統籌開發利用方案》制定實施,提出了「五統一共」的統籌發展模式,通過整合土地資源引進符合鎮村招商產業規劃的項目,項目投產產生稅收的地方留成淨收入部分,按比例獎勵給社區,以此調動社區招商引資的積極性,提高集體土地規模效益。
田美社區通過土地連片改造和科學規劃,釋放出11.3萬平方米舊村宜居用地,騰出4萬平方米生態綠化用地,整理出3.5萬平方米土地作為集體後續發展保障用地,以引進高新科技項目,以及大型企業,保障了社區的發展後勁。
中央園著(金華庭)項目為玉堂圍玉裕工業區「三舊」改造項目,由2.5萬平方米舊廠房改造而成。項目以玉堂圍經聯社與開發商合作改造的形式進行,共投入約2.45億元,建築面積69926平方米,改造為商業和住宅,於去年底竣工。
「村組兩級收入主要靠商業,第一小組人均分紅每股3.3萬元。」田美社區政務服務中心副主任、玉堂圍村支書梁志何告訴記者,藉助「三舊」改造,玉裕工業區舊廠房蝶變為商業步行街,與黃江大道商業步行街形成一體、業態互補、共同繁榮,產業結構、人口結構、經濟質量不斷優化提升。
「三舊」改造最大限度保障了田美社區村民切身利益,又為集體經濟帶來巨大活力。勝前崗經聯社為合理利用資源,將偉城房地產「三舊」改造列為重點,帶動村集體經濟增收。2019年,這個不足500人的小村,總資產達到9809萬元。
近年來,隨著莞深融城深入發展,深圳的產業資源正在不斷向周邊輻射開來,這對毗鄰深圳的田美社區是個利好。該社區以「三舊」改造為核心,以工改工為依託,盤活土地資源,騰挪發展空間,改善居住環境,積極承接深圳、松山湖高新區的產業輻射,帶動農村集體經濟轉型調整和集約發展。
板湖「工改工」項目擬改造範圍21.4公頃,由工業自發集聚而成,域內缺乏強有力的工業園區統籌開發,因集聚了大量的低質量的私人廠房和商鋪,空間分布凌亂無序。改造完成後,將有效盤活閒置廠房,發揮優越的區位條件,接受更多優質產業輻射,帶動農村集體經濟轉型和集約發展。
「未來社區將著力打造田美科技產業集聚區,實現產業興旺的發展目標。」小康路上,田美社區下屬6個村集體奔跑。該社區有關負責人表示,將以升級改造鐵皮房、舊倉庫、老廠房等勞動密集型工廠,為企業開展自動化、「機器換人」提供硬體基礎、有利條件,推進產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構建鄉村產業體系。
記者 吳金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