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村小康路|黃江鎮田美社區:撤村並居走出新天地

2020-12-16 東莞日報i東莞

■田美社區金湖酈城項目,是全市第一個由集體經濟組織自行改造,並完全實施舊村改造而來的項目 田美社區供圖

穿過黃江最繁榮的商圈,僅3分鐘路程就達到該鎮首個整村「三舊」改造項目——金湖酈城農民公寓。漂亮的商住樓小區,寬闊整潔的道路,景觀石「湖溪美鏡」花團錦簇,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呈現在記者眼前。

「這裡以前是破敗的舊村莊,治安也不好,不少地方處於無人管理狀態,嚴重空心化。」田美社區黨工委副書記梁何貴告訴記者,近年來田美社區以「美麗幸福村居」為核心,將「三舊」改造和集體經濟轉型升級相結合,全面提升社區品質,統籌建設新型社區。

田美社區是東莞首批村級體制改革社區示範點之一,由6個規模小、戶籍人口少,且分散的行政村合併而成,如今已是黃江最發達的社區。截至2019年底,社區總資產7.57億元,總收入1.03億元,純收入7782萬元。

改革開放40年來,田美社區先後經歷了從種植水稻到轉向種植橙柑桔,再到工廠企業的發展歷程,並逐步形成了「以工業為主體,多種產業共同繁榮」的經濟發展模式。

如今頂著省、市民主法治社區的光環,田美人以「三分離七統籌」推進基層社會治理創新,帶動工商業迅猛發展,成為商業網點密集,產業結構合理,經濟業態多樣,社會功能齊全,區域輻射優勢明顯的新型社區。

農民上樓

騰出生態空間 打造休閒場所

一排低矮的瓦房擠在一起,圍著一棟三層小樓,周圍雜草叢生,垃圾滿地——這組舊照片,很難與眼前的金湖酈城聯繫在一起。然而,這就是金湖酈城的「前生」——板湖舊村。

板湖舊村的房屋,大部分建設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為單層磚瓦房結構。隨著經濟發展,大量村民外遷,舊村嚴重空心化,道路不暢,消防隱患嚴重,逐漸成為存放垃圾的地方。

一場富有「黃江特色」的村級體制改革,讓板湖村舊貌換新顏,田美社區迎來蝶變。

東莞是一個不設縣的地級市,有著特殊的管理架構、發展模式和人口結構。為理順村級組織架構,激活集體經濟發展能力,增強其發展後勁等,以及提高治安、環境、公共服務、群體融合等方面的能力水平,2009年7月,我市以黃江、厚街兩鎮為試點,推進村級體制改革。

通過試點,黃江按照土地面積、人口數量、經濟總量、管理要求、歷史沿革等因素,將全鎮19個行政村、1個社區撤併後改制為7個社區。

田美社區是東莞市首批村級體制改革社區示範點之一,由田美、刁朗、板湖、勝前崗、玉堂圍、社貝六個自然村合併而成。改革前,各行政村分散、規模小、戶籍人口少。以玉堂圍和勝前崗為例,轄區面積分別為0.98平方公裡和0.95平方公裡,戶籍人口分別為590人和488人。

村級體制改革除了能集中力量辦大事,讓很多村與村之間的「籬笆」被拆除,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的同時,也讓共享共建成為現實。

2006年,黃江鎮決定徵收板湖舊村建設田美社區農民公寓,節約土地,集中安置田美社區下屬6個村的村民集體「上樓居住」,統籌建設新型社區,金湖酈城由此而來。

作為東莞首批獲得省政府審批的「三舊」改造項目,「金湖酈城」以「引進社會資金實施聯合改造」方式進行,成為全市第一個集體經濟組織自行改造並完全實施舊村改造的項目。

改造過程中,黃江堅持以群眾工作路線為指引,多次召集鎮「三舊」辦、田美社區黨工委、板湖經聯社及投資企業研究,充分利用「三舊」改造優惠政策,減少政府干預因素,發揮市場主導作用,保障群眾和集體利益。

金湖酈城項目佔地面積11.3萬平方米,容積率3.5,總建築面積47萬平方米,綠化率30%。村民回遷和回購面積達到9萬平方米,認購近700套住房,圓了村民的「住房夢」。

通過改造,田美社區還完善了交通規劃,完成了道路改造、公園升級、文化舞臺建設等多個亮點工程,有效改善了社區環境,大幅度提升了土地價值,實現了政府、社區、企業、村集體、群眾五方共贏的良好局面。2017年,田美社區先後獲得省、市民主法治社區和市「美麗幸福村居」稱號。

撤村並居

補齊民生短板 創新基層治理

村級體制改革最迫切的任務,就是圍繞社區居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加快補齊農村經濟和民生短板,讓群眾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梁偉斌是玉堂圍村的村民,回購了金湖酈城的房子。他告訴記者,住進新居最大的感受是垃圾不落地,治安也好了。「舊村改造緩解了村民住房問題,而且物業管理、環境衛生得到極大改善。」

不僅如此,田美社區還圍繞板湖村,打造集公共服務、高品質居住、新型產業於一體的高品質生活宜居城中村。其中重點是沿黃江體育公園、田美社區公園、田美社區廣場、新興產業園、板湖商業街以及黃江大道商業街,構建15分鐘慢行宜居生活圈。

記者了解到,在村級體制改革試點工作中,田美社區對區域、政務、綜合服務、環衛、治安、土地、集體經濟等七個方面進行了統籌改革,將行政事務、村民自治、集體經濟組織「三分離」,形成政務服務中心、居委會、集體經濟組織三者分工合作的新型管理體制,以「三分離七統籌」推進基層社會治理創新。

「以村組關係調整為動力,實現村級管理扁平化,社區政務服務更好,工作執行力更強。」梁何貴介紹,採取整合社區、撤村並居、撤銷村民小組等多種方式,促使村(社區)管理能力與管理幅度、人口規模相適應,構建扁平化管理結構。

田美社區採取「一村(社區)一中心」或「多村(社區)一中心」的模式,規劃建設田美社區政務服務中心,整體承接政府部門下派到村(居)委會的行政事務。

通過村級體制改革,田美社區各村新當選的村支書兼任社區政務服務中心副主任,原村的兩委幹部分流到社區政務服務中心任工作人員。區域整合後,市鎮村三級按比例承擔運行經費,社區兩委幹部、聘用幹部和治安員減少一半左右,僅工資一項,一年就可減少開支100萬元左右。

作為黃江鎮政府的派出機構,田美社區服務中心設置A、B角,通過專門服務大廳和專門窗口、專門人員,大大提升辦事效率和專業化水平。該中心的設置和調整按「最多跑一次」改革理念,承辦了政府職能部門在社區開展的121項公共管理職能。

基層工作往往是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田美村村民曾浩球說,過去一個村幹部對接好幾個政府職能部門,工作經常沒有安排到位,沒人處理。「如今有問題找社區,安排專人跟蹤負責、限期落實。」

整合發展

盤活土地資源 優化產業結構

產業興旺,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為有效提升集體經濟發展後勁,田美社區各村成立刁朗、社貝、田美、板湖、玉堂圍、勝前崗6個經聯社,獨立運營村集體經濟。

記者了解到,黃江全域劃分為7個社區後,《黃江鎮土地統籌開發利用方案》制定實施,提出了「五統一共」的統籌發展模式,通過整合土地資源引進符合鎮村招商產業規劃的項目,項目投產產生稅收的地方留成淨收入部分,按比例獎勵給社區,以此調動社區招商引資的積極性,提高集體土地規模效益。

田美社區通過土地連片改造和科學規劃,釋放出11.3萬平方米舊村宜居用地,騰出4萬平方米生態綠化用地,整理出3.5萬平方米土地作為集體後續發展保障用地,以引進高新科技項目,以及大型企業,保障了社區的發展後勁。

中央園著(金華庭)項目為玉堂圍玉裕工業區「三舊」改造項目,由2.5萬平方米舊廠房改造而成。項目以玉堂圍經聯社與開發商合作改造的形式進行,共投入約2.45億元,建築面積69926平方米,改造為商業和住宅,於去年底竣工。

「村組兩級收入主要靠商業,第一小組人均分紅每股3.3萬元。」田美社區政務服務中心副主任、玉堂圍村支書梁志何告訴記者,藉助「三舊」改造,玉裕工業區舊廠房蝶變為商業步行街,與黃江大道商業步行街形成一體、業態互補、共同繁榮,產業結構、人口結構、經濟質量不斷優化提升。

「三舊」改造最大限度保障了田美社區村民切身利益,又為集體經濟帶來巨大活力。勝前崗經聯社為合理利用資源,將偉城房地產「三舊」改造列為重點,帶動村集體經濟增收。2019年,這個不足500人的小村,總資產達到9809萬元。

近年來,隨著莞深融城深入發展,深圳的產業資源正在不斷向周邊輻射開來,這對毗鄰深圳的田美社區是個利好。該社區以「三舊」改造為核心,以工改工為依託,盤活土地資源,騰挪發展空間,改善居住環境,積極承接深圳、松山湖高新區的產業輻射,帶動農村集體經濟轉型調整和集約發展。

板湖「工改工」項目擬改造範圍21.4公頃,由工業自發集聚而成,域內缺乏強有力的工業園區統籌開發,因集聚了大量的低質量的私人廠房和商鋪,空間分布凌亂無序。改造完成後,將有效盤活閒置廠房,發揮優越的區位條件,接受更多優質產業輻射,帶動農村集體經濟轉型和集約發展。

「未來社區將著力打造田美科技產業集聚區,實現產業興旺的發展目標。」小康路上,田美社區下屬6個村集體奔跑。該社區有關負責人表示,將以升級改造鐵皮房、舊倉庫、老廠房等勞動密集型工廠,為企業開展自動化、「機器換人」提供硬體基礎、有利條件,推進產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構建鄉村產業體系。

記者 吳金華

相關焦點

  • 東莞這30條村將拆遷改造!又誕生了一大批千萬富翁!
    大嶺山鎮大片美村舊村 近日,市農村(社區)集體資產管理網發布公告,東莞市大嶺山鎮大片美村舊村城市更新單元已確認前期服務商。 東莞市大嶺山鎮大片美村舊村城市更新單元位於東莞市大嶺山大道北側,東莞市大嶺山大片美路以南,東莞大嶺山厚大路以東,總佔地面積約為27.96萬㎡(約419畝),實際用地面積、界線均以政府相關土地管理部門批覆的文件為準。
  • 溫州第一大城中村上田村撤村改社區
    今年3月,我市啟動村(社區)規模優化調整工作,上田村村改社區的方案被提上了日程。該村位於市行政中心區,由梅宅、黃宅、上田三個自然村組成,東至湯家橋路,南與甌海林村交界,西至惠民南路,北至市政府,土地面積約2.5平方公裡。「這個村很大,人口也多,工作開展起來相當不易。」在南匯街道駐村領導蔡峰看來,要做好這六千餘人的思想工作,必須舉全街道之力,發動更多群眾。
  • 「撤村設居」 漳州薌城區42個社區居民委員會統一掛牌
    閩南網6月24日訊(閩南網記者 張韓豐 實習生 陳婧怡 通訊員 劉欽賜 鄭文典)今日,薌城區謝溪頭等42個社區居民委員會統一掛牌,此次「撤村設居」工作,共涉及2.6餘萬戶村民。薌城區於5月25日完成「撤村設居」工作,芝山、石亭鎮和西橋、南坑、通北街道辦事處涉及42個村委會,原村民委員會自治組織職能由新設立的社區居民委員會行使,原村民委員會成員自然過渡為社區居民委員會成員。
  • 7個新社區正式成立!湖東街道率先完成全域撤村建居工作
    8月4日下午,湖東街道舉行統一掛牌儀式,7個新社區正式成立。這也標誌著該街道原本下轄的8個行政村全部完成撤村建居工作,整個區域通過「撤、調、建」的方式統籌劃分為14個社區,有效促進了城鎮化發展中村社「二治」到社區「合治」的轉變。
  • 莞村小康路|大嶺山雞翅嶺村:莞香傳承六百年,重振「香村」啟新程
    以發展女兒香產業為突破口,重振「香村」雄風——新時代之下,雞翅嶺的發展路徑被重新定義,祖輩延續下來600年的莞香文化再次出發,雞翅嶺人的小康生活將開啟新篇章。溯源:「女兒香」綿延600年「這些年莞香樹栽種率逐年增長。」
  • 青島西海岸新區首個「撤村改居」試點社區運行良好
    、社區居委會和堯頭股份合作社在熱烈的剪彩儀式中正式掛牌成立,成為青島西海岸新區首個「搬遷改造、產權改制、撤村改居、轉型城市社區」的「三改一轉」的樣板,為西海岸新區搬遷村改居轉型發展闖出了一條新路。作為先行者,經過運行,新社區組織體系在治理和發展等方面都開創了全新的局面,為社區建設注入了新的內生動力,為「村改居」社區黨建提供了樣板標杆。「和」成一種思路,讓居民看到美好前景首個試點村的工作應該怎樣做?
  • 通州這108個村(名單)將「撤村建居」,8村先試點!
    本文來源於:通州小兵  副中心155平方公裡範圍內108個村撤村建居!  近日,政府信息公開專欄發布了「區民政局紮實推進撤村建居工作」的公告。開展撤村建居工作專題調研,對副中心155平方公裡範圍內108個村的人口、土地、資產情況開展細緻摸排,全面掌握實際情況。  3.堅持試點先行。全面研判各村民情村情,初步選定永順、梨園、潞城鎮的8個試點村,積極推進試點村的撤村建居工作。  何為「撤村建居」  撤村改居含義是指撤銷行政村建制,建立社區居委會的一項重大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
  • 橋頭胡街道完成「撤村建居」方案表決
    寧海新聞網訊(記者何莎莎通訊員楊宵傑王宣傑)日前,橋頭胡街道橋頭胡村和林家村「撤村建居」方案順利通過表決,並張貼表決結果公告,標誌著兩村的撤村建居工作進入尾聲。此次表決兩村共計1539戶村民參加。  據悉,為了順利推動此項工作,街道臨時成立撤村建居辦公室,製作撤村建居工作相關問題解答清單,張貼《致全體村民的公開信》,及時解決村裡群眾的疑問,並在廣泛徵求意見、論證研討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各項因素,召開3次方案論證會,制定了撤村建居方案。
  • 東莞新一批舊改確認!這25條村將要更新改造!
    一批城市更新計劃 快來看看這次輪到你家了沒南城街道01南城蛤地社區南城街道蛤地社區蛤崗片區地塊城市更新項目,東至規劃中迎賓北路、南至環莞快速路、西至大新路南四街、北至大新路,擬劃定更新單元總面積約為174331平方米
  • 莞村小康路⑧|中堂鎮潢湧村:黨旗引領小康路,兩個文明結碩果
    而這條路,潢湧已經走過了15年。2005年7月,黎錫康成為新一任的潢湧村書記。頂著「億元村」光環上任,心裡裝得更多卻是對造紙業未來發展的擔憂。多年的粗放式發展造成了效能不高、產品低端、競爭力不強等突出問題。黎錫康下定決心,要帶領全村忍住陣痛,從產業轉型升級中謀求突圍。
  • 跟上城市化進程餘杭求解「撤村建居」社區精細化治理
    「撤村建居後,社區居民越來越多元,勢必要求社區服務主體也要更多元。」餘杭區民政局相關負責人顧穎振說,「隨著人口的增加,特別是撤村建居社區,新居民、年輕人湧入,除了社區幹部外,社會組織、志願者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海澱區田村路街道社區「硬核」力量登場
    在田村路街道瑞和園社區,有這樣一群叔叔阿姨,他們雖然已經退休,但是思想緊追「時尚」,在社區擔任多角色。在疫情初期,他們身體力行,甘當社區的「守門員」「快遞員」「調查聯絡員」。5月1日北京市新修訂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施行,他們又立即上崗垃圾分類指導員。他們是社區真正的「硬核」力量!
  • 東莞這18條村將拆遷改造!又一批人要發達了
    01 南城蛤地社區 南城街道蛤地社區蛤崗片區地塊城市更新項目,東至規劃中迎賓北路、南至環莞快速路、西至大新路南四街、北至大新路,擬劃定更新單元總面積約為174331平方米(折合261.5畝)。
  • 龍洞街道三舉措堅決打贏撤村建居攻堅戰
    街道成立以黨工委書記任組長的專項工作領導小組,建立40餘人的包聯駐村工作隊,直扎現場,合力攻堅。迅速結合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制定行之有效的「一村一策」撤建方案和推進計劃。二是增效提速,強力推進。4個包聯駐村工作隊利用主題黨日、村民代表大會等載體召開會議16次,發放明白紙2000餘份,講清講透撤村建居目的意義、政策措施、方法步驟,廣泛徵求意見建議,全面掌握信息動態,進一步統一思想認識,消除群眾疑慮,為撤村建居營造氛圍、掃清障礙。西蔣峪村、孟家村、老石溝村、龍洞村均以高票通過村民表決。實施中嚴格依據法律和政策規定推進,做到步驟規範、合法合規。
  • 黃江鎮婦聯新領導班子名單出爐
    四、至善至美,傳遞人間溫情。會議肯定了黃江鎮各級婦聯組織在強化思想引領、服務經濟建設、創新家庭工作、維護婦女權益等方面工作。其中,黃江創新打造的歌曲《寶山腳下好家風》獲東莞首屆短視頻創新獎,策劃的《家暴目睹兒幹預計劃》被評為第五屆中國公益慈善項目大賽社會創新百強項目。
  • 田村路街道玉海園一裡社區封閉樓門解封
    測溫、查證、驗碼、登記……海澱區田村路街道玉海園一裡社區出入口秩序井然。自7月6日0時起,該社區封閉樓門正式解除封閉管控,實施封閉式管理。7月5日晚,玉海園一裡社區封閉樓門的每戶居民都收到一束康乃馨、一封感謝信和一直期盼著的解封通告。
  • 海寧撤銷3個村,5個社區正式掛牌!
    據了解,為進一步優化城市規劃區社區布局,推進城鄉一體新社區建設,通過調查分析,今年6月,馬橋街道形成了撤村建居規模調整方案。按照程序完成各項工作後,馬橋街道新場村、柏士村、先鋒村撤銷,成立新場社區、柏士社區、先鋒社區。   新場社區
  • 信宜市開展村(社區)黨組織書記、村(居)委會主任全員培訓
    茂名網訊 7月15日上午,2020年信宜市村(社區)黨組織書記、村(居)委會主任全員培訓班開班。信宜市委書記羅漢傑出席開班儀式,要求認真學習,學以致用,提升履職能力,為信宜市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推動鄉村振興勇擔當、樂奉獻、善作為,充分發揮「頭雁」作用,推動村級工作全面邁上新臺階。羅漢傑為參加培訓的學員開講第一課《發揮頭雁作用,推動村級工作全面上新臺階》。
  • 智庫丨城鄉中國視角下的「撤村並居」研究述評
    如此一來,在全國耕地總面積保持不變、18億畝紅線不曾突破的前提下,城鎮「憑空」新添了可供商業開發的大片土地。那麼,關鍵的一點是,怎樣才能縮減農村建設用地並將其變為耕地?很簡單,通過「撤村並居」或「合村並居」,把整個村莊的農戶從傳統的農家平房院落集體搬遷至同城鎮居民住房一樣的樓房裡就行了。於是,一場「古今中外、史無前例」的和平時期大規模村莊撤併運動在全國範圍內展開,無數村莊被平復,無數農民被上樓。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稻村」走上現代農業新路
    根據部署,此次主題採訪報導把視角聚焦在「人民眼中的小康」,將圍繞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講述普通群眾用勤勞雙手創造美好生活的小康故事,展現廣大群眾為過上好日子的拼搏與奮鬥,激勵廣大幹部群眾堅定信心攻克難關、同心同德奔小康。小康故事,小康人生;小康家庭,小康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