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陝西和甘肅一帶,為什麼把吃飯叫「咥」?咥活的意思很豐富

2021-01-11 西部人文地理

提示:咥,就是多人站在一起吃,哈哈大笑著吃,波瀾壯闊地吃,很粗野也很雄壯地吃。它也許還有兩種寫法,三口加宜,或者,喋。是陝西關中、甘肅河西走廊一帶的方言土音,是吃的一種方式。本義為收拾、拾掇。引申的意思有:咥人,很過癮地打人;咥飯,很過癮地吃飯。現在常用的意思是引申含義,本意已不使用了。

我是在陽關那個地方想起那個字的,dié,怎麼寫,我不敢肯定,隨後想到了那首歌,陽關三dié。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但在其之後,我強烈地想起了dié。

一dié:霜夜與霜晨,遄行遄行,長途越度闗津。惆悵役此身,歴苦辛,歴苦辛,歴歴苦辛,宜自珍,宜自珍。

二dié:依依顧戀不忍離,涙滴沾巾。無復相輔仁。感懐,感懐,思君十二時辰,商參各一根。誰相因,誰相因,誰可相因。日馳神,日馳神。

三dié:。芳草遍如茵,旨酒旨酒,未飲心已先醇。載馳駰,載馳駰,何日言旋軒轔。能酌幾多巡。千巡有盡,寸衷難泯。無窮的傷感,楚天湘水隔逺濱,期早託鴻鱗。尺素申,尺素申,尺素頻申,如相親,如相親……

Dié是什麼呢?字的意思是重複。一首詞的下片為Dié。在不斷地重複中唱的是,餘音餘韻。這陽關三dié的dié因此也有多個版本,人們根據自身情感所需,傳唱著不同的dié。

請原諒,在這裡,我用拼音來書寫它,說文解字中說,dié是這麼寫的——曡。並解釋了其中的原由:以為古理官決罪,三日得其宜乃行之。所以,從日從宜。但是,後來人們覺得三日太盛,就改成了三個田字。三田加宜,這個dié字,我沒見過,但我想既然能這麼改,為什麼就不能改成三口加宜,也讓它讀作dié呢?一則吃飽了才唱,二則吃得好才唱。三品為品,一口代表一人,三人為眾,三口加宜就是大家吃得美極了!

你可以說我是個俗氣的吃貨,在這麼高雅的曲兒面前還想著吃,但是,沒辦法,民以食為天,更何況,在我們的漢字裡,吃至極致為dié的這麼個字——咥。字典裡還為其附上了這種解釋:陝西關中、甘肅河西走廊一帶的方言土音,是吃的一種方式。本義是收拾、拾掇。引申的意思有:咥人,很過癮地打人;咥飯,很過癮地吃飯。現在常用的意思是引申含義,本意已不使用了。

需要說明的是,我真不喜歡「咥」這個字,雖然它完整地表達了我要說的意思,但它實在是太瘦弱了,看著不雄壯、不過癮。因此,在我的概念裡分明還有這樣一個dié,那就是三口加宜,或者把它變成左右結構,在左邊再加個口,那才叫dié呢!但是,我又造不出字來,也就只能用這「咥」了。

「咥」讓我想到秦人,事實上,它也與秦人有關。今陝西關中、甘肅河西走廊一帶的秦人先民,他們站在一起咥飯,哈哈大笑著,轟轟烈烈地咥,很粗野,也很雄壯。所以,「咥」也有笑的樣子的意思。

有人給「咥」這樣一個基本要求,或者說是要符合以下條件才能達到「咥」的境界:第一,身體要好、食量要大;第二,從事重體力勞動且在餓透之後進餐;第三,飯菜可口且盛食器物要大。除此之外,「咥」時不必坐著、準確的姿勢應該是蹲,其次是站著,進食時還要能發出讓人唾涎的聲音且汗流滿面。

這個標準對於我們現在的人來說有些難,可以把它理解成老碗盛食,「狼吞虎咽」,吃出快樂,吃出氣氛。但在秦人的站姿與進食時的聲響以及大笑與汗流滿面裡,我想到了秦人由遊牧向農耕的轉變,「咥」也許就是從那時候起,被越來越少地應用了。甚至今日,已經基本不被用了。所以,我說的diédiédié應該還有一種懷念,是不斷重複的三dié,diédiédié的懷念。

為什麼叫「咥」呢?在這時意思已經很明顯了:一方面,那時糧食缺,人們體力過重,所以,在一起吃飯時,只顧敞開了大胃地吃,吃了笑、笑了吃,要吃個痛快、吃個爽快,吃出吃本身的境界與美氣來;另一方面,隱含著西北人健壯的體格與豪邁的個性,所以,吃在這裡成了「咥」。

今天,人們還可以在陝西關中、甘肅河西走廊一帶聽到這樣的對話:

「吃畢了嗎?」

「啊,畢了。」

有時,後面還會帶上一句:「咥美了!」

顯然,這「咥」在這裡還隱含著數千年前的秦人吃相。甚至,被滲透到了生活的各個方面。比如,咥活。

「你(娃)幹什麼去了?」

「打工掙了些小錢唄!」

「嘿,你(娃)肯定咥了個大活!」

啥是個「咥了個大活」呢?就是掙大錢了,辦大事了。這是明面上的,比較隱私的意思就不是這樣了——人們把夫妻之事,也可以說成咥活。

「那兩口子幹啥去了?」

「咥活呢!」

它指的就是造人之事。

人生在世,傳宗接代是大事,聯繫到秦人咥飯的樣子,古人所說的「食色性也」也會擲地有聲!

至於,引申的意思,當地的對話往往是這樣的:

「那娃怎麼了,讓你那麼咥他!」

「他就是個壞蛋,我不咥他誰咥他!」

很暴力,也不值得人們懷念,而我要說的是:今天,人們食色的雄風都去哪裡了?為什麼「咥」被起用得越來越少了呢?難道真的是因為文明了嗎?我們還有力氣咥人嗎?

最後,我想弱弱地說一句:咥,在當下還可以寫成這個字——喋,也讀dié,雖然被組成了喋喋不休的漢語成語,被經常用到,但作為動詞,它是口開合、吮吸的意思,喋呷即是形容成群的魚、水鳥吃東西的聲音。那一定很響亮吧?

這也許就是咥了,它在我們走過的漫漫長路上,是軍體拳一樣的有力舞蹈,是殺雞也要用牛刀!一個字,有時能照亮一個力量輝煌的超人時代,在這個字裡,人們就不難理解,秦人為什麼會在那個時候百折不撓地幹出那麼多大事情。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不過是離別時的一種歌唱,這個世界上還能有什麼比吃讓人感覺更美好的嗎?diédiédié啊!

本文配圖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相關焦點

  • 陝西美食——咥在西安!
    「咥」讀音為dié,咥,是陝西關中、河西走廊一帶的方言土音,是吃的一種方式,從字面意思看,吃至極致為之咥。
  • 方言朗誦:咥面
    不寫點咥面的事,總覺得對不住「我是陝西人」這幾個字。陝西的作家或作者,大多寫過咥面的文字。賈平凹老師和朋友開車幾個小時花幾十塊錢的過路費,就為了去耀縣咥當時一元錢一碗的鹹湯面。用賈老師的話說,咥面要咥出一頭汗來才叫過癮,才叫滋潤!陳忠實老師更愛咥面,有一回去戶縣,看著人家過喜事的臊子麵饞涎欲滴,硬是厚著臉皮要了一碗,結果一碗根本不解饞,又親自盛了第二碗。
  • 走啊,去甘肅咥(die)個面!
    後臺的留言區都被擠爆了陝西的鄰居,甘肅的吃貨們紛紛表示不服我們甘肅的麵食那也很好吃啊!位於隴山東麓的甘肅平涼,與陝西毗鄰,是關中西去北上的古道要衝。西北特有的豪爽與實在,也深深融入了當地無數舌尖美味之中。
  • 陝西和山西都愛吃麵,有什麼明顯的區別麼?三秦咥文化
    再諞滴美,重點還是個「咥」,一個口一個至,嘴一張開口水讓腳步停止不前,不由自主的產生品味的念頭;這個還有一個意思,同樣是動詞,通「打」,「不行就咥」老陝慣用的表達方式;「咥一頓」在飯店表示吃一頓,在雙方言辭激烈時,表示可以動手了,千萬不能馬虎。有人說給老陝一個饃就沒有不能夾的。這話不只是誇張,同時說明其人不了解陝西吃文化!夾饃其實很講究,不是外地人想的那樣。
  • 咥乾麵
    咥,據說是我們陝西關中的方言土音,是吃的一種方式,吃至極致謂之為咥。即為「極致」,就該是一件很為享受的事情了,這種享受在我的父老鄉親身上表現的淋漓盡致。但大嫂卻是一個性格十分活泛的人,她最大的吸引力就是能把周圍的人都聚集在一起,於是,每到中午吃飯的時間,大家仿佛約定好的一般,先後從各自家端著自己的乾麵來到我家門前那棵柿子樹下集合,有男人,也有女人,足有十多人,這才是一個真正的集體咥乾麵大會合,那時生活已經見好了,幾乎不見了「金裹銀」,還是那大老碗,但每個人的碗裡已換成了白的誘人的麥麵,大家碗裡的面一個比一個「厚實」,油辣子一個比一個紅的扎眼,看一眼
  • 打卡西安兩大標誌性的美食街區,帶你咥美陝西,品味不一樣的陝西
    去過西安旅遊的朋友們或許常聽到老陝人說「咥飯」、「咥面」,其實這裡說的「咥」是陝西關中一帶的方言土音,讀音為die(迭),是吃的一種方式,有「狼吞虎咽」,吃至極致的意思,也是陝西話中出鏡率非常高的字之一,先秦時期就產生了。常言道: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
  • 常紅梅:咥乾麵
    咥  幹  面咥,是我們陝西關中的方言土音,是吃的一種方式,吃之極致謂之為咥。既為「極致」,就該是一件很為享受的事情了,這種享受在我的父老鄉親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我的父親是一位文弱書生,吃起飯來似乎也難改「文縐縐」的樣子,即使在那個飢餓的年代,這讓我的伯父——父親的哥哥很是不悅,常常訓斥他不像咱關中的漢子。
  • 楊廣虎|咥碗搓搓面
    記的某年夏日,有一位外地女詩人來西安,看完秦腔和皮影,聽了一曲街頭流浪歌手的《長安夜:「一彎千秋月灑下滿城雪,風兒未動心搖曳,這頭人影亂那邊酒旗斜,我拉李白走過街,十裡長亭街與你相離別,遠處燈火在明滅。」晚上我請她吃飯,她點名要吃油潑辣子biangbiang()面,涼皮鍋盔肉夾饃,煎餅卷甑糕。現在有「網紅」引導消費流量,照她的辦。
  • 樣樣咥咥
    老人們曾告訴我,做糕是為了豐富過年食品,同時也有儲備乾糧之意。每到三四月間「春黃不接」之時,不管是學生在校求學,農民到田頭耕作,還是商人外出做生意,口袋裡放上幾塊米糕,總能抵擋一陣飢餓。  為了抵擋飢餓,在糧食收成不足的年代,他們還在米糕裡最大限度地摻進大豆粉、玉米粉,從而製作出大豆糕、玉米糕。
  • 是時候像個陝西人一樣去咥泡饃了!
    關中人素愛麵食,吃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一個饃不但可以夾萬物,一碗湯更是能泡萬物,今天安妹就跟大家掰扯掰扯,關於泡饃,陝西人都「折騰」出了些什麼花樣~牛羊肉泡饃是西安泡饃中最有名的一種,其實是煮饃,製作原料包括飥飥饃、牛羊肉、粉絲。出鍋以後不放調料,配上糖蒜、油潑辣子就是我們地道的吃法。
  • 陝西麵食研究報告...走,咥面!
    陝西人愛吃麵,也會做面。陝西人的咥面,需提前備好三四瓣蒜,油潑辣子潑的美美滴,坐在路邊的小凳上汗流浹背,管他上班下班先滿足下懷舊的胃。對,正宗的老陝都不說「吃麵」,而是「咥(dié)面」。以「老碗盛食」,在飢勞餓透之後奮力扒拉碗中的食物。興致起了,得要是蹲著或者站著,吃的時候發出令人垂涎的聲音且酣暢得大汗淋漓...咥面,是一種歡暢,是一種豪爽。
  • 在西安,有一種文化叫:咥面!!!
    先不說吃,光是提說一下「走走,咥面走」就來神。西安人外地回鄉下車第一句話「走,先叫我美美的咥一頓面」。  咥(die)是陝西關中的方言土音,是吃的一種方式,從字面意思看,吃至極致為之咥。其基本特徵為老碗盛食,「狼吞虎咽」,吃出快樂,吃出氣氛。
  • 追《大秦賦》,來涇陽咥一頓面,嫽滴太
    因為,今天有一種特別的美味 要推給各位~ 陝西人愛吃麵食這事兒,全國人民都知道。正宗老秦人,尤其是涇陽人愛吃麵。先不說吃,光是提說一下「走走,咥面走」就來神。涇陽人外地回鄉下車第一句話「走,先叫我美美的咥一頓面」。
  • 來啊,到平涼咥[dié]個面來!
    位於隴山東麓的甘肅平涼,與陝西毗鄰,是關中西去北上的古道要衝。西北特有的豪爽與實在,也深深融入了當地無數舌尖美味之中。鍋盔烙得又厚又大如鍋蓋,麵條也扯得寬寬長長,吃飯都要用海碗。各類麵食小吃看得人眼花繚亂,餄餎面、漿水面、生汆面、酸湯麵、炒麵、牛肉麵、燴麵、搓搓面、臊子麵、鍋盔、酥饃、苜蓿饃、爐齒饃、柿麵餅、油餅、炸果子、酥饃、牛羊肉泡饃、罐罐蒸饃、釀皮、麻食……不管吃什麼,都足以讓你「咥咥」不休!
  • 咥!
    吃這座城市的甘苦鹹淡吃這座城市的市井街頭吃這座城市的人情冷暖……陝西方言,把動詞「吃」叫做「咥」透過食物鏡像甑是一種底部有小孔,故而甑糕也叫勁糕。據傳,甑在原始社會後期已經產生,到了新石器時代又有陶甑,商周時代發展為青銅鑄成,鐵器產生後,又變成了鐵甑,如今也有用白鐵葉子焊成的。陶甑蒸出來的甑糕質量最好。甑糕以糯米和紅棗為原料,米棗交融,紅白相間,綿軟粘甜,風味獨特。
  • 【陝西麵食研究報告】你與陝西的一「面」之緣:走,咥面!
    地理條件和氣候條件的結合,很適合小麥的生長,也造就了陝西人愛吃麵的秉性。陝西人的咥面,需提前備好三四瓣蒜,油潑辣子潑的美美滴,坐在路邊的小凳上汗流浹背,管他上班下班先滿足下懷舊的胃。興致起了,得要是蹲著或者站著,吃的時候發出令人垂涎的聲音且酣暢得大汗淋漓...咥面,是一種歡暢,是一種豪爽。
  • 【吃在渭南】走,咥一碗踅面
    「走,咥一碗踅面去」。在合陽縣,這句話幾乎成為人們吃飯的口頭禪了。
  • 為什麼甘肅天水很不甘肅
    為什麼甘肅天水很不甘肅▲ 天水市武山縣,灘歌旋鼓舞。
  • 魅力臨汾(方言篇)|洪洞方言裡的咥乾麵
    咥(die) 在我們這裡是絕不可少的一個字。我們常說「咥乾麵」、「咥飯」、「咥事」、「咥架」、「咥人命」、「咥死活」……這裡的「咥」是狠吃狠打的意思。狠吃狠打,那可不是一般的吃和打,這吃就要吃得狼吞虎咽、貪婪饕餮,這打就要打得酣暢淋漓、死去活來。「咥」在我們這裡,其實是一種境界,吃到極致和打到極致的境界。
  • 咥一碗千陽乾麵
    只有「咥」這個字,豪壯有力,一下子就能把吃乾麵的這種痛快愉悅的感受表達了出來。而且,在說咥乾麵這三個字的時候,「幹」這個字的發音,一定要讀仄聲。如此一來,莫說咥一碗乾麵,只要一聽「咥乾麵」這三個字的標準千陽發音,頓時覺得滿口生香,渾身有勁。要是真能咥上那麼一大碗乾麵,一天裡的日子甭提多麼有多美啦!要想咥一碗地地道道的千陽乾麵,那就得用千陽山塬川道生長出來的小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