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多大程度上了解自己,又多大程度上接近於真實的自己,這類問題只能用圍繞在我們周遭的關係來衡量,因此我們所謂的自我,實際上包含的多種含義和層次,生理的自我,心理的自我,以及人際關係的自我。「他人即地獄」,是現代存在主義的觀念,他者往往是我們痛苦和希望的源泉,在進化選擇中,我們進化成為群體性的社會關係,說明人際交往的利益大於它所帶來的弊端,他者是我們人格自我形成的物料,在循環往復的自我構建過程中,「自我」的基準點又在哪裡呢?
這本《自我的重建》,開始講述了一個非常有趣的話題,女人最需要的是什麼?女人需要的不是金錢和美貌,而是自主權。自主權是「自我」建設中非常可靠的物料。對於個體而言,個人自我形成的過程,就是於這個世界作戰的過程,就是建立自主權的過程,要想建立強大的自我,就是要讓我們應對生活的壓力,感受真實的現實,應對生活中的挑戰。
凡是壓力,都會給我們帶來生理或者心理上的反應,這個過程稱之為應激。應激反應有三個階段,驚覺階段,阻撓階段,衰竭階段,應激過程人的外在表現就是情緒。應激過程如果處理得不恰當,情緒如果不能通過相應途徑來解決,就會給個體帶來不良後果,如憤怒,攻擊性,抑鬱。
對自己面對應激所做出的情緒反應要有良好的覺知,分析反應的來源,我們越是保持樂觀的心態,也就越容易從應激所帶來的情緒衝擊中恢復。最為重要的減壓策略就是,要在採取行動之前停下來觀察,讓自己有妥善的時間來應對,而不是做出簡單的生理反應,逃避或者戰鬥。
在了解了壓力與應激之間的關係之後,作者指出面對壓力,重要的是我們要認清我們的認知,往往不是這個世界的全部,人所擁有的有限理性,所能認知可能會誤導我們做出不符合實際的情緒反應。我們對於過往時間的情景回想,也會帶來再一次都自我傷害,因為我們的大腦機制,往往趨向於耗能越小的運作模式。
我們要想獲得生活的自主權,要想從容地應對壓力,就要將應激源投放到你能控制的範圍內,我們能控制的資源是自己的時間、學習力和關注力,如果能夠控制這些,那麼你就會好建立起自己的影響力,從而建設起強大的自我認知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