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二姐
同學小麗漂亮、賢惠、能幹,是個女強人,可是卻遭遇了婚變。她自己怎麼也想不明白的是:自己到底哪裡不好,為什麼丈夫就背叛了自己?
同學聚會上,她一直情緒低落,深陷離婚的傷痛中。
她說離婚讓她的整個世界坍塌了,感情的破裂使她體會到了傷筋動骨的疼痛。
她不相信,更不明白自己怎麼會遭到背叛。這令她充滿了深深的挫敗感,她開始自我懷疑,感覺自己再也不會相信愛情了。
一段親密關係的結束,對經歷過的人來說,除了是苦痛的回憶,更應該多一份成長。
心理諮詢師陳海賢老師說:
"親密關係是一場值得的冒險。所有的冒險故事裡都有危險,但這些危險不是重點,主人公藉由這些危險獲得的成長,才是重點。"
每一段經歷都是命運饋贈的禮物,就算是分手的苦痛,也同樣有獨特的價值。
只是,經曆本身其實並不能讓人獲得經驗和成長,對經歷的思考和理解才是最有用的東西。
那麼,怎樣才能化悲痛為力量,化絕望為希望,走出分手的傷痛,獲得成長,重新擁抱幸福呢?
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本心理學著作《分手心理學》,就是教大家如何理性思考、重建自我的。
這本書的作者將引領讀者分五個步驟,一步步地深入思考,讓讀者在自我認知和親密關係方面不斷重建自我,進而走出傷痛,真正明白:
有自我,才能有愛情;能獨立,才能有親密。
第一步,從崩潰中爬起來
分手後,人的心理往往很脆弱。
對很多人來說,分手帶來的羞恥感會一直困擾在心頭,人們會想要傷害自己,心中充滿怨恨和悔恨。
分手後的憤怒最容易讓人傷害自己,而這種憤怒不僅包括對他人的憤怒,還有對自己的憤怒。
因為分手意味著對自己的否定,特別是當自己付出很多時,對方提出分手,不僅否定了這段感情,還否定了自己。同時,這種否定背後還有自己感受到的不公平和不甘心,於是產生雙重憤怒。
那麼,怎樣應對這種憤怒的情緒呢?
曹雪敏博士給出了兩點專業的建議。
一是使用空椅子療法(在眼前放上一把椅子,想像對面正坐著和自己分手的那個人,對著空椅子把想說的話一股腦兒地都說出來,不要修飾,也不要欲言又止,全都說出來),說出自己憤怒的話語,以平復自己的心境;
二是敘事療法中的日記療法,把自己想說的話都寫下來,留下"憤怒",這樣不僅不被憤怒控制,還有機會使用自己的憤怒。
分手後,除了情緒崩潰外,人的身體也在承受著痛苦。
如何讓身體走出痛苦?
曹雪敏博士在書中給了我們切實可行的辦法,比如,主動在熟悉的環境中製造陌生感、出去曬曬太陽、做些有氧運動、注意飲食、看自己喜歡看的影視劇等等,總之就是讓自己身體舒服,進而緩解心靈上的痛。
重建自我第一步小結:
重建自我的第一步,主要是管理好自己的大腦和身體,讓情緒放鬆下來,不做過激行為;
身體上的痛苦逐漸減少,以讓身心重新獲得活力和掌控力的感覺。
第二步,繼續生活
就算是情感世界經歷了驚濤駭浪,只要是天還沒塌下來,日子還得過下去。人要學著接受這一切,慢慢尋找自己的真心,重整旗鼓。
儘管現實殘酷,自我已經破碎不堪,但我們要知道,這段時間極為關鍵,因為這是人生的脆弱期,也是重塑自己對感情的理解、重建自我的最好時期。
讓生活繼續下去,降低感情破裂造成的幹擾,需要做好三件事:
第一件事,用"坦白、捨棄和啟動"進行時間管理。
比方說最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告訴自己,要把有限的精力都用在必須做的事情上,放棄對自己的高期待;試著找到每一件小事的"最小啟動',以緩解自己內心的壓力。
這個低迷時期的時間管理,就是本著"開始做了"就好,懂得先捨棄再啟動,更重要的是,這是在重整自我。
第二件事,用"主動放手"減少對前任的強迫性關注。
分手後,我們很容易想起前任,關注前任,甚至為此"感到困擾"。
其實,這種關注前任的行為,一方面是因為懷念,還有一個原因是想通過過去的戀情來認識自己,目的還是為了重整破碎的自我。
第三件事,用權力視角重新決定要不要複合。
千萬不要放棄對平等關係的追求,不要哀求對方複合,因為"求"來的,並不是真正的愛。
當我們做好上述三件事後,就會意識到,生活只要在繼續,未來就有更多機會接觸到美好和愛。
重建自我第二步小結:
重建自我的第二步關鍵在於放下這段經歷,繼續生活下去。
過去是我們的一部分,我們要做的是讓過去對未來產生積極的影響,引領我們繼續探尋,獲得真正的親密和幸福。
第三步,尋找真正的真相
這一步的真正價值在於自我審視。
蘇格拉底說過:
「未經審視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
任何事情都可以成為個人成長的源泉。
分手是我們成長的重要契機,只有對這段逝去的感情進行仔細的審視,才能實現重塑自我的目的。
曹雪敏博士在書中跳脫單一的"愛與不愛"的視角,從"心理需求"的角度幫我們重新審視了那段關係。
第一點,要弄明白一個問題——"他為什麼要離開你或出軌"。
對方為什麼會提出分手,或出軌,是這個人本身有問題,還是這一段關係有問題,還是他所處的環境有問題。
弄清這些問題,我們才能明白,在今後親密關係的經營中,是應該增強自己的識人能力,還是應該改進維繫親密關係的能力,其實這就是認識自己的過程。
第二點,認清現實—"感情的裂縫是怎樣產生的"。
一段關係由親密走向破裂,無外乎"變化盲視"和"背叛盲視"。
也就是說,伴侶之間分手,和彼此都沒有看到"變化"和"背叛"有關。
變化,實際上發生在每個人的生活中。如果意識不到這一點,人的需求就很難得到滿足,自然為感情的破裂埋下隱患。
背叛,並非單指出軌的行為,而是包括所有故意背離幸福和親密的行為,比如,假裝看不到對方的難過、拒絕表達和溝通、忽視對方的付出和努力等等,這些行為都是背叛。
重建第三步小結:
分手的原因未必是兩個人完全不愛了,但一定和需求的變化有關。
只有了解了人的需求變化,才能理清分手的原因,發現真相。
這一步其實正是在審視自我,通過一段關係來加深對自己的理解,為以後重塑自我做好準備。
第四步,看見自己,重建自我
分手後帶來的傷痛,有時候可以隨著時間漸漸淡去,但是有些卻會長期纏繞在心頭。
我們要做的就是看見自己,而這一步,是重塑自我最為關鍵的一步。
怎樣才能看見自己?最重要的一點,做到自我接納。
曹雪敏博士告訴我們:
"無條件接納的對象從來不是行為,無條件接納對象的是你的感受。"
自我接納,也就意味著,要看見受傷的自己。
對於自己難過和傷心的感受要做到不壓抑、不排斥,也不評價,而是試著找到這些感受正在告訴自己什麼,同時找到感受對自己和生活的啟示。
正如作者曹雪敏博士說的:
"感受其實是一個探照燈,既照亮那些快樂和幸福,也會提醒你關注自己內在警覺和受傷的那部分,提醒你做出行動來改變。"
怎樣才能重建自我?
重建自我意味著能夠自由地做自己,曹雪敏博士在書中給我們介紹了4個步驟:
其一,找到自己想要追求的價值,比如工作中希望自己很傑出、生活中希望自己過得充實有意義、親密關係中希望自己獲得支持和愛等等;
其二,設定一個立刻就能做的小目標,比如看5頁書等等;
其三,設立一個中短期目標,比如前面說的"小目標"計劃堅持多久等等;
其四,設立長期目標。問問自己,希望5年後的自己是怎樣的,或10年後的自己是怎樣的等等。
如果我們按照上述步驟一步一步走下去,就會獲得真正的自由。
重建自我第四步小結:
重塑自我的目的,就是重新思考人生目標,做出符合自己內心的選擇,過上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第五步,重新認識親密關係,再次出發
能夠用嶄新的視角看待愛和親密關係,意味著自我在成長。
曹雪敏博士在書中強調:
"人們會在關係中認識自我,關係就好比人們認識自我的一面鏡子。"
而我們重塑自我,就是通過破裂的關係來認識自我,讓自己重新看待愛和親密關係,以再次出發。
曹雪敏博士通過"尋找相似性"和完成"修正模仿"練習,讓我們做出改變,逐漸走出原生家庭的桎梏,超越原生家庭。
當然,這是一個艱難的過程,需要時間和耐心。
在再次出發之前,我們一定要試著無條件地愛自己。
無條件的愛,只有一個地方存在,那就是對自己的愛。
也就是說,我們要對自己無條件地愛,包括接納自己的所有感受,然後根據感受發現自己想要什麼,再之後把時間和精力花在真正想要的東西上。
在真實地愛自己,才能夠真正地熱愛身邊的這個世界,
進而找到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的親密之愛。
結束語
在感情世界裡,從來就沒有一勞永逸。
要想享受感情的甜蜜果實,必須得悉心經營,這當然離不開每一天的努力和不斷學習。
不過就算一段感情關係結束,現在分手了,我們也要明白:「分離」並不全是生活的災難,每一次喪失都是自我覺醒最好的時機。
覺醒之後,人們將迎來更有能量、更自在的生命體驗。
一段關係的結束,也是下一段關係的開始。在破裂的關係中更容易發現真實的自我,並真正發展出擁有親密關係的能力。
我們要始終相信:愛依然在,好的親密關係也在。
《分手心理學》用理性的智慧傳達出關於自我成長的科學理念和實戰方法,想獲得更多精彩而實用內容,不妨一讀。
李再見,哲學碩士,曾做過教師、編輯。
終生學習踐行者,關注兩性關係和女性自我成長。
給人撫慰心靈的溫暖和力量,歡迎關注,歡迎評論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