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歷經數千年之滄桑,已成為漢族文化之根,閱盡世間萬卷書,不如讀懂一本《易經》,《易經》最早的從我國石器時期的伏羲氏研究的先天八卦基礎上,
經過後世歸藏易,連山易乃至後來的周文王、周公、孔子等做的周易和易傳一脈相承了幾千年流傳至今的,是經得起時間和空間的考驗的。
在周易中有這樣一句話:「自天佑之,吉無不利。」人們普遍都認為有天保佑,無論怎麼樣都是吉利的。其實並不是這樣。
何為「天」?「天」是「天道」,大自然的規律,「順天而行則昌,逆天而行則亡。」順應萬物的規律而發展,會越來越順利;反而違背萬物的規律發展,會慢慢的衰敗下去,甚至會滅亡。
《易經》:"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蘊含的道理規律值得我們深思
所以說,要成為"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的人,你需要知道兩條準則:一個準則是「天道」(萬物發展的規律),一個準則就是「人」。
「自天佑之,吉無不利」的原始出處是「大有卦」的上九爻辭。孔子在此就很明確的指出了「天助」其實就是「自助」,自己去順應「天道(萬物發展的規律)」。
「天助」似乎不可見,但其實是無處不在的,只要去順應「天道(萬物發展的規律)」,自然就可以得到「天助」,達成目標。
另一個準則就是「人」,什麼樣的人呢?
事在人為,自己努力,老天才會幫助我們,也就是「天助自助者」。這是一條屢試不爽的真理
當所有中原大國之君都沉溺太平時,是秦王嬴政「內修守戰之具,務耕織」,「外連橫而鬥諸侯」,西域偏僻之彈丸小邦,一夜之間崛起為問鼎中原之萬乘大國。
終以日,金戈所向,萬國俯首,自強的秦人實現了「序八州而朝同列」的帝王夢。
《易經》首卦「乾」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乾卦認為君子自我勉勵,當如宇宙運行不止那樣,不能有一暴十寒的毛病,做人處世,也應像天道一樣,自我力求進步,剛毅堅卓,發憤圖強,永不停息。
事在人助,在《周易》六十四卦,有「中孚」一卦就是講誠信之意的。《雜卦傳》中說道「中孚,信也。」《正義》「信發於中,謂之中孚」,「中孚象為中心誠信」。
《周易正義》中「既有誠信,光被萬物,萬物得宜,以斯涉難,何往不能?」故曰:「利涉大川。」「信而不正,兇邪之道,故利在貞也。」說明,只要有誠信,萬事皆好,如不誠信,必將大亂。守信可以使人終生受益,失信可以讓人身敗名裂。
所以,《易經》告訴我們,無論做什麼,一定要「與天地準」,順應「天道」規律,自強不息,誠實守信,做到能夠尚賢有善行,才可以得到「天」的保佑和幫助,便能實現「吉無不利」了。
不得不說,《易經》確實是一部大智慧書,對我們的人生有很大的指導作用,它可以教會我們如何按規律辦事,做出正確選擇,如何把自己的日子過得風生水起,紅紅火火。人生一世,真該好好學習下《易經》。
可依舊有許多人將其視為封建迷信。無數成功人士,甚至是科學界的泰鬥愛因斯坦,都曾直言,易經是中國人的財富。
中國的科學家也根據伏羲八卦圖,以《易經》為基礎,完成了愛因斯坦的統一場論,從而提出了全新的科學理論體系。
著名科學家楊振寧、李政道從《易經》此消彼長的原理中提出了原子能態二組的奇偶性,能量是不變的,也是不滅的,盛衰消長,循環往復,這一重大發現讓他們獲得了諾貝爾物理獎。
眾多科學證明易經不是封建迷信,是超科學,蘊含許多我們當前無法解釋的智慧,能看透一點便能受益無窮啊。
昭君身邊很多人都想研究一番,之前一位同事拿來一本從地攤上淘來的一本《易經》讓我看看,我的天吶,一看就是古書,天書,還豎著寫的,卦、卜、爻,拿到手不知該從左往右讀還是從右往左讀,都是一臉懵,晦澀難懂的文字,著實令很多人望而卻步。
直到一家茶館老闆向我推薦了一本《圖解周易》,
全注全譯全解,不只是單純的乾癟文字說教,他以圖解文的方式並配以事例來告訴大家到底每一卦講的是什麼,應該如何用這其中的智慧分析解決問題,每一個知識點都是能實際應用到生活、職場上的,再也不用擔心自己讀不懂了。
最重要的是大家看不懂的卦,也能根據圖文解釋搞清楚,讀易經再也不用一臉懵啦,可以真正的學習領悟,將其變成我們能用得上的大智慧。
古今中外欲成大事者都讀易經,李嘉誠將《易經》中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作為他的座右銘,馬雲也說他有如今的成就都得益於他自己讀易經比別人早。
人的一生,三分運氣,七分運作。時運有高低,人生有浮沉,若悟性通達,運作通透,時運必然好運, 運勢自然亨通。
一本正版硬殼裝只需59元,能有你一包煙錢貴?但能讓你受益終生,為了自己的幸福未來,點擊下方連結購買一套讀讀吧,說不定一下子就頓悟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