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僧伽的名稱和概念
僧是梵語(古印度語)「僧伽」的簡稱。「僧伽」samgha(讀「桑嘎」),其義是「向善尊」。又可稱為人中尊,或眾中尊之意。出家人能拋棄世間種種俗事,依正法修行,而希求無上之道,是最為尊貴的。通常意義是指出家的「僧眾」或四位比丘以上的「僧人團體」。
佛教有出家、在家兩種學生。
出家僧人分: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
比丘是梵語Beuksu的音譯;又為「乞食行善之士」;
沙彌是梵語Samaiye的音譯,義為」從善」;
沙彌和比丘是受戒的層次差別,如沙彌有十戒,也有三十六戒。比丘要守持俱足戒(漢地通用具足戒為二百五十條戒)。
比丘尼和沙彌尼,為防護自我,戒條會更多一些,要求也更嚴格。
在家學生為近事男、近事女(即現在所說的男女居士),要守五戒,有些居士會守菩薩戒。
僧是佛教弟子中職業修道之士,是佛陀偉大人格,崇高思想品德的繼承人,是行持、保護、弘揚佛法的核心力量。僧的思想言行,要合乎經、律、論的原則。僧人的慈悲、和善、真誠、無貪、平等、謙虛等崇高的品德,是佛陀精神的體現。因此,僧在佛教團體中有很高的地位。
佛教的發展和壯大,要看僧團組織存在不存在。要看僧人戒行存在不存在。
二 、僧人的分類和層次
僧人分兩類:聖僧、凡夫僧。三乘見道以上的僧人可以稱聖僧,未見道者即是凡夫僧。聖、凡的標準或界線是見道。
證得見道就是破除了見惑。生出無漏智慧——見道現觀智。見道智慧也叫「超世第一智」。佛法中常說的開悟見性指的就是證得見道,獲得無分別的現觀直覺定中智慧。在修行未「開悟」前,要努力修善行和禪定、智慧,要經過資糧道和加行道的勤奮,精進修持。沒有基礎道行的修持,是不可能達到開悟見道的真智。這種見道的智慧,是自己修德,修禪,修止觀的結果。不是金錢可以買到的,也不是個別人手中的「專利產品」。未得見道智慧前,任何的善行和覺悟智慧都是有漏的,屬世界範圍的,證悟之後就變成超世的,彼岸的功德和智慧。
從僧人的層次來判:聖僧有聲聞、緣覺、菩薩乃至佛陀四種聖人。按道位分聲聞,緣覺有四向位,四果位八階位聖僧,菩薩乘從初地到十地的層次之分。甚至密法中講,菩薩從十住、十行、十回向到成就十三地圓滿正覺金剛持位,要經過五十三個次第修學的過程。三寶中的僧寶,指的就是聖位僧人。
凡夫僧是指進入資糧道以上的僧人,共有七個層次,即低級、中級、高級三個資糧道和暖道、頂道、忍道、世間第一法道等四個級別加行道的僧人。
入道的標誌——正信、皈依三寶、發菩提寶心,嚴格持分別解脫戒和菩薩戒,行持六度,為進入資糧道,修禪定,達到心不散亂,身心輕安自如,為進入加行道。
未入道的凡僧,是指未到達上述標準的僧人。未入道者也分上、中下三等凡僧。雖未入道而信念堅定,戒行純真,堅持戒定慧學修者為上等凡僧;「三學」修持雖差,但信念堅定,能嚴守五根本戒者為中等凡僧;基本的信念堅定,嚴守根本戒都達不到者為下等凡僧。
出家僧眾,不守戒,沒信念,白吃信眾的供養。這種不能算是佛的弟子,應是佛門中的「蛀蟲」。
皈依的標誌不是皈依證;僧人的標誌不是光頭和僧服。主要的標誌,是信念堅定,戒行純真,品德高尚。見道以上的聖位菩薩,未必都是剃光頭,穿僧衣,現出家相的。
佛經中有個故事:佛為眾比丘說法時,來了一位穿著華貴俗服,佩戴珠寶瓔珞的貴族,來到現場,佛很尊敬地請他坐在身旁。法會結束,眾比丘紛紛議論,大迦葉尊者對佛說:「他是一個在家貴族居士,應該受到普通人尊敬。但是我們在座大眾,有許多已經證得阿羅漢果,成為人天之尊。為什麼能讓他坐在我等比丘大眾的上席?」佛回答:「你們看錯他了。他是文殊菩薩。」
面貌像佛者,未必都是佛,面貌不像佛者,未必都不是佛。不能以相看佛,以貌取人。金剛經中說:「若以三十二相見如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此言真實不虛,當為我等初學之警語!
敬請大家常念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
三寶如意海祝願:佛法的人生伴隨你;觀音的慈悲充滿你;文殊的智慧帶領你;地藏的願心加持你,普賢的行願成就你!願你在佛菩薩的加護下,一切善願悉皆成就,一切善語悉為妙音,一切善行悉能圓滿,一切善事悉作吉祥!一切惡業、罪障悉皆清淨!
好消息!好消息!三寶如意海紀念創號一周年,並為了迎接新一年的元旦以及春節。本公司開始舉行結緣品隨機贈送活動。祝願大眾安樂康寧、增福添壽。關注本公眾號,並且閱讀5次以上的同學、朋友們,都可向我們申請噢申請流程及結緣品種類請點擊下方的閱讀原文(另:如果向我們提交100字以上讀後感的同學朋友,會大幅度提高獲贈機率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