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伽大師常現十一面觀音相
僧伽大師聖像
來源:《佛教世界觀》、禪林App 2015/04/20
漢傳佛教史和中國的傳統民間信仰中有一位影響甚深的聖人——僧伽大師。大師世稱泗州大聖,又名泗州佛,據記載為唐代西域(自稱何國)僧人。
大師出家後誓志遊方,於唐龍朔二年(662年),自別迭裡山口入唐,經涼州、洛陽抵達江淮,止於嘉禾靈光寺。水鄉澤國以漁獵為生的民眾受其教化,多有裂網折竿、別謀事業者。
後來大師荷錫北上,到達山陽(今淮安),住龍興寺。大師數以神異度眾,現十一面觀音相,促建泗州普光王寺(注1),感應四方。
此後,唐中宗迎請大師至長安,尊為國師,中宗及臣僚皆執弟子禮。京城人聞名多來相求,有求必應,驗非虛設。景龍四年(710年)三月三日(《宋高僧傳》載為景龍三年三月三日、《佛祖統紀》載為景龍四年三月三日、《歷代三寶紀》載為景龍四年三月二日),僧伽大師於長安薦福寺示寂,世壽八十三歲。
大師法體將歸奉於泗州普光王寺,百官相送,哀慟都城。泗州普光王寺起塔供養法體,名僧伽塔。寺塔雖歷會昌法難、唐末動亂,感通仍層出不窮,為一方化險為夷,消災免禍。
自唐以後,僧伽大師受到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的禮敬供奉,尤其江淮一帶,信仰尤甚,正是「神跡靈異人共瞻仰,殿宇塔廟在處供養」(注2)。更有如李白、蘇軾等文人雅士對其崇敬備至,作詩讚禮(注3)。
後經戰火兵燹,天災人禍,普照王寺與僧伽塔屢有毀興,直至清康熙年間,淮水泛漫泗州古城,寺塔並沒。
但民眾對僧伽大師的信奉崇敬依舊長盛不衰,城鎮鄉村大小諸寺塑奉泗州大聖像者不可勝計,常有信仰者焚香供燭,頂禮祈求;僧伽大師像不僅供奉於塔寺,也分布於各種石窟,甚至流傳至日韓。
僧伽大師圓寂後,唐中宗曾問萬回法師大師為何人,萬回法師答曰「觀音菩薩」,此後民間多以僧伽大師為觀音菩薩化身。此外,大師還在歷史上留下了一部與其本際因緣相關的經典——《僧伽和尚欲入涅槃說六度經》(下簡稱《僧伽六度經》)。
這部經介紹僧伽大師在漢土度化眾生,不僅是佛法西來,更是因緣東回。經云:
正法興時,吾與彌勒尊佛同時下生,共坐化城,救度善緣。元居本宅,在於東海,是過去先世淨土。緣為眾生頑愚難化,不信佛法,多造惡業,吾離本處,身至西方,教化眾生,號為釋迦牟尼佛。
此言僧伽大師過去世本居東海淨土,因為眾生頑愚難化,便離開本處,去往西方,以釋迦牟尼佛之形象教化眾生,而「東國遂被五百毒龍陷為大海,一切眾生沉在海中,化為黿鼉魚鱉」,此後,僧伽大師才現比丘之身,從西域來到漢土,救度善緣。
這部佛經最早發現於敦煌藏經洞,共四卷,後被收入《大正藏》敦煌寫本部類的疑似部。被收入《大正藏》疑似部的經典多被現代學術界判為由後人託古聖之名偽造而成,並非佛說。
譬如有研究者根據世俗慣想,得出本經是僧伽大師門徒所編造的結論,又言僧伽大師的神異事跡「假多於實」,認為僧伽大師在漢傳佛教史上的影響,是由佛教中國化的過程將其人為推上「神壇」的結果,要將中國的「神祇」取代釋迦牟尼佛的地位。
得出這樣的結論,甚為草率,並且完全曲解和否決了這部經典的佛法內涵。雖然被收入疑似部,但本經的內容後學仍須再加著眼。這裡需要關注的是佛法流傳的因緣是否只能通過化身或所謂「信史」來確定?
大乘佛教認為佛有法報化三身,釋迦牟尼佛曆史上在印度的應化屬於化身弘法,此外更有「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以各種報身和化身適應不同因緣的眾生而作示現(注4)。且釋迦牟尼佛也是在久遠劫前早已成佛,以化身度眾亦是在隨順眾生因緣。
正因為是隨緣度化,則於眾生的物化執著日益嚴重之際,僅以化身因緣度眾是不夠的,甚至會令人更難脫離此執著。要認識到這一點,必須首先確立佛教的世界觀。因為,無論佛法以何種形式流傳,在本處或是從外來,正當時或是正衰弱,就其本質而言,都不違「一人一世界」的世界觀。
凡夫以實有物化為執著,對佛陀與佛法流傳因緣的認識與此執著相應,故而人們更願意相信眼見史載的化身弘法因緣,更願意相信佛教自3000年前由釋迦牟尼佛創立,從印度開始,由西向東弘傳。
文字的傳襲,信史的記載,考古的發掘,考證的材料固然提供了實物的佐證,但這種佐證因為建立在實有物化的世界觀上,所以即便是作出了所謂「真偽」的論斷,也與佛教世界觀無關,與佛法無關,結果只能是助長苛察歧疑的用心和加深實有的執著。
佛教世界觀談一切唯心造,佛法流傳的形態和方式縱有千變萬化,但始終不離於本處,不離於心。這是佛法般若智慧的根本境界。佛法固然在弘演,佛教固然有盛衰之相,但法本無來去,只有心的生滅有來有去。
在此認識上,即便經典不是從印度及西域傳譯而來,但它具備矯正世界觀物化偏移的錯誤的價值。因此,就佛教世界觀之用,依然需要重點理解。
僧伽大師在《僧伽六度經》中發大誓願,願在入涅槃後,其舍利本骨前往泗州城,慈愍後世一切敬其像、念其名、廣行善法的眾生,並與彌勒尊佛共同下生本國,使天龍八部在東海中心修造化城,攝六度(注5)弟子於化城中,使其悉得安穩。
僧伽大師的這一誓願正是時代當下所需要的。從時空兩方面看,「以印度為佛教的起源」僅是「權說」,若將此作為「實說」,則是為佛教的歷史找到了「第一因」,其基礎是一切實有的世界觀,其結果是背離佛教「一人一世界」的世界觀。
但這部經典不僅從教理層面宣說「佛遍滿三千大千世界」的至高境界,更以實例說明佛法不僅是從印度傳到中國,而且也從中國傳往印度。佛法的本際因緣不僅在印度,也在中國,甚至還有更多我們所尚未親證的。
這是此經最大的價值所在。很多時候,人們覺得與佛教的世界觀相隔甚遠,不易契入,那是因為沒有確認佛法在身邊的意義。而只有「身邊的意義」被確認,人們才不會認為「一人一世界」是遙遠的事,才不會把「一切唯心造,唯心最主要」當成遙遠的事。化身境界不代表整個佛法,法身無相、心境不二的境界才是佛陀以化身度眾最終所要指向的。
僧伽大師的示現是將佛法的最高境界落實於度化眾生具體因緣的有力說明。正如大師誓願所示,盡未來際,仍然還需要來弘揚這樣的經典,為佛法旨歸正本清源,引導眾生離開外境實有執著,獲得生命的究竟圓滿。
【注釋】
(1)本名普照王寺,後避武后諱,更名普光王寺。
(2)見《釋氏稽古略》。
(3)李白有《僧伽歌》傳世,蘇軾作《泗州僧伽塔》。
(4)《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云:是諸菩薩,若有有情應見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見菩薩身而得度者,現菩薩身而為說法;見獨覺身而得度者,現獨覺身而為說法;見聲聞身而得度者,現聲聞身而為說法;若見釋、梵、婆羅門、剎帝力、長者、居士等身而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為說法。菩薩如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化諸有情令得度脫。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云: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國土眾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闢支佛身得度者,即現闢支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為說法;應以帝釋身得度者,即現帝釋身而為說法;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自在天身而為說法;應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大自在天身而為說法;應以天大將軍身得度者,即現天大將軍身而為說法;應以毘沙門身得度者,即現毘沙門身而為說法;應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現小王身而為說法;應以長者身得度者,即現長者身而為說法;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身而為說法;應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宰官身而為說法;應以婆羅門身得度者,即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應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得度者,即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而為說法;應以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婦女身得度者,即現婦女身而為說法;應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現童男、童女身而為說法;應以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為說法;應以執金剛身得度者,即現執金剛身而為說法。
(5)《僧伽和尚欲入涅槃說六度經》曰:吾當度六種之人:第一度者,孝順父母,敬重三寶;第二度者,不殺眾生;第三度者,不飲酒食肉;第四度者,平等好心,不為偷盜;第五度者,頭陀苦行,好修橋梁,並諸功德;第六度者,憐貧念病,布施衣食,極濟窮無。如此善道六度之人,吾先使百童子領上寶船,載過弱水,免使沈溺,得入化城。
此「六度」乃六種具有得度因緣之人,非指「六度萬行」之「六度」。有學者研究以此「六度」與「六度萬行」的不同作為判定《六度經》為偽經的依據,甚為牽強。
公眾平臺聲明
以上內容並不反映或代表禪林之意見及觀點,轉發及引用請自行核實或抉擇。本平臺所有影音圖文,都各自註明來源及作者,請重編錄用者註明出處及作者,以尊重其著作勞動,否則將被視作侵權。
「禪林」微信關注方式
【微信號】:chanlinorg
【二維碼】:
「禪林App蘋果版」獲取方式:
【網址】:https://itunes.apple.com/us
/app/chan-lin/id957055597?l=zh&ls=1&mt=8
【二維碼】:
長按如下二維碼,點擊「識別圖中二維碼」,進入App Store下載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