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伽大師:離於本處,去往西方

2021-02-20 禪林網

僧伽大師常現十一面觀音相

僧伽大師聖像

來源:《佛教世界觀》、禪林App 2015/04/20

漢傳佛教史和中國的傳統民間信仰中有一位影響甚深的聖人——僧伽大師。大師世稱泗州大聖,又名泗州佛,據記載為唐代西域(自稱何國)僧人。

大師出家後誓志遊方,於唐龍朔二年(662年),自別迭裡山口入唐,經涼州、洛陽抵達江淮,止於嘉禾靈光寺。水鄉澤國以漁獵為生的民眾受其教化,多有裂網折竿、別謀事業者。

後來大師荷錫北上,到達山陽(今淮安),住龍興寺。大師數以神異度眾,現十一面觀音相,促建泗州普光王寺(注1),感應四方。

此後,唐中宗迎請大師至長安,尊為國師,中宗及臣僚皆執弟子禮。京城人聞名多來相求,有求必應,驗非虛設。景龍四年(710年)三月三日(《宋高僧傳》載為景龍三年三月三日、《佛祖統紀》載為景龍四年三月三日、《歷代三寶紀》載為景龍四年三月二日),僧伽大師於長安薦福寺示寂,世壽八十三歲。

大師法體將歸奉於泗州普光王寺,百官相送,哀慟都城。泗州普光王寺起塔供養法體,名僧伽塔。寺塔雖歷會昌法難、唐末動亂,感通仍層出不窮,為一方化險為夷,消災免禍。

自唐以後,僧伽大師受到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的禮敬供奉,尤其江淮一帶,信仰尤甚,正是「神跡靈異人共瞻仰,殿宇塔廟在處供養」(注2)。更有如李白、蘇軾等文人雅士對其崇敬備至,作詩讚禮(注3)。

後經戰火兵燹,天災人禍,普照王寺與僧伽塔屢有毀興,直至清康熙年間,淮水泛漫泗州古城,寺塔並沒。

但民眾對僧伽大師的信奉崇敬依舊長盛不衰,城鎮鄉村大小諸寺塑奉泗州大聖像者不可勝計,常有信仰者焚香供燭,頂禮祈求;僧伽大師像不僅供奉於塔寺,也分布於各種石窟,甚至流傳至日韓。

僧伽大師圓寂後,唐中宗曾問萬回法師大師為何人,萬回法師答曰「觀音菩薩」,此後民間多以僧伽大師為觀音菩薩化身。此外,大師還在歷史上留下了一部與其本際因緣相關的經典——《僧伽和尚欲入涅槃說六度經》(下簡稱《僧伽六度經》)。

這部經介紹僧伽大師在漢土度化眾生,不僅是佛法西來,更是因緣東回。經云:

正法興時,吾與彌勒尊佛同時下生,共坐化城,救度善緣。元居本宅,在於東海,是過去先世淨土。緣為眾生頑愚難化,不信佛法,多造惡業,吾離本處,身至西方,教化眾生,號為釋迦牟尼佛。

此言僧伽大師過去世本居東海淨土,因為眾生頑愚難化,便離開本處,去往西方,以釋迦牟尼佛之形象教化眾生,而「東國遂被五百毒龍陷為大海,一切眾生沉在海中,化為黿鼉魚鱉」,此後,僧伽大師才現比丘之身,從西域來到漢土,救度善緣。

這部佛經最早發現於敦煌藏經洞,共四卷,後被收入《大正藏》敦煌寫本部類的疑似部。被收入《大正藏》疑似部的經典多被現代學術界判為由後人託古聖之名偽造而成,並非佛說。

譬如有研究者根據世俗慣想,得出本經是僧伽大師門徒所編造的結論,又言僧伽大師的神異事跡「假多於實」,認為僧伽大師在漢傳佛教史上的影響,是由佛教中國化的過程將其人為推上「神壇」的結果,要將中國的「神祇」取代釋迦牟尼佛的地位。

得出這樣的結論,甚為草率,並且完全曲解和否決了這部經典的佛法內涵。雖然被收入疑似部,但本經的內容後學仍須再加著眼。這裡需要關注的是佛法流傳的因緣是否只能通過化身或所謂「信史」來確定?

大乘佛教認為佛有法報化三身,釋迦牟尼佛曆史上在印度的應化屬於化身弘法,此外更有「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以各種報身和化身適應不同因緣的眾生而作示現(注4)。且釋迦牟尼佛也是在久遠劫前早已成佛,以化身度眾亦是在隨順眾生因緣。

正因為是隨緣度化,則於眾生的物化執著日益嚴重之際,僅以化身因緣度眾是不夠的,甚至會令人更難脫離此執著。要認識到這一點,必須首先確立佛教的世界觀。因為,無論佛法以何種形式流傳,在本處或是從外來,正當時或是正衰弱,就其本質而言,都不違「一人一世界」的世界觀。

凡夫以實有物化為執著,對佛陀與佛法流傳因緣的認識與此執著相應,故而人們更願意相信眼見史載的化身弘法因緣,更願意相信佛教自3000年前由釋迦牟尼佛創立,從印度開始,由西向東弘傳。

文字的傳襲,信史的記載,考古的發掘,考證的材料固然提供了實物的佐證,但這種佐證因為建立在實有物化的世界觀上,所以即便是作出了所謂「真偽」的論斷,也與佛教世界觀無關,與佛法無關,結果只能是助長苛察歧疑的用心和加深實有的執著。

佛教世界觀談一切唯心造,佛法流傳的形態和方式縱有千變萬化,但始終不離於本處,不離於心。這是佛法般若智慧的根本境界。佛法固然在弘演,佛教固然有盛衰之相,但法本無來去,只有心的生滅有來有去。

在此認識上,即便經典不是從印度及西域傳譯而來,但它具備矯正世界觀物化偏移的錯誤的價值。因此,就佛教世界觀之用,依然需要重點理解。

僧伽大師在《僧伽六度經》中發大誓願,願在入涅槃後,其舍利本骨前往泗州城,慈愍後世一切敬其像、念其名、廣行善法的眾生,並與彌勒尊佛共同下生本國,使天龍八部在東海中心修造化城,攝六度(注5)弟子於化城中,使其悉得安穩。

僧伽大師的這一誓願正是時代當下所需要的。從時空兩方面看,「以印度為佛教的起源」僅是「權說」,若將此作為「實說」,則是為佛教的歷史找到了「第一因」,其基礎是一切實有的世界觀,其結果是背離佛教「一人一世界」的世界觀。

但這部經典不僅從教理層面宣說「佛遍滿三千大千世界」的至高境界,更以實例說明佛法不僅是從印度傳到中國,而且也從中國傳往印度。佛法的本際因緣不僅在印度,也在中國,甚至還有更多我們所尚未親證的。

這是此經最大的價值所在。很多時候,人們覺得與佛教的世界觀相隔甚遠,不易契入,那是因為沒有確認佛法在身邊的意義。而只有「身邊的意義」被確認,人們才不會認為「一人一世界」是遙遠的事,才不會把「一切唯心造,唯心最主要」當成遙遠的事。化身境界不代表整個佛法,法身無相、心境不二的境界才是佛陀以化身度眾最終所要指向的。

僧伽大師的示現是將佛法的最高境界落實於度化眾生具體因緣的有力說明。正如大師誓願所示,盡未來際,仍然還需要來弘揚這樣的經典,為佛法旨歸正本清源,引導眾生離開外境實有執著,獲得生命的究竟圓滿。

【注釋】

(1)本名普照王寺,後避武后諱,更名普光王寺。

(2)見《釋氏稽古略》。

(3)李白有《僧伽歌》傳世,蘇軾作《泗州僧伽塔》。

(4)《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云:是諸菩薩,若有有情應見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見菩薩身而得度者,現菩薩身而為說法;見獨覺身而得度者,現獨覺身而為說法;見聲聞身而得度者,現聲聞身而為說法;若見釋、梵、婆羅門、剎帝力、長者、居士等身而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為說法。菩薩如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化諸有情令得度脫。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云: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國土眾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闢支佛身得度者,即現闢支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為說法;應以帝釋身得度者,即現帝釋身而為說法;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自在天身而為說法;應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大自在天身而為說法;應以天大將軍身得度者,即現天大將軍身而為說法;應以毘沙門身得度者,即現毘沙門身而為說法;應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現小王身而為說法;應以長者身得度者,即現長者身而為說法;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身而為說法;應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宰官身而為說法;應以婆羅門身得度者,即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應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得度者,即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而為說法;應以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婦女身得度者,即現婦女身而為說法;應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現童男、童女身而為說法;應以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為說法;應以執金剛身得度者,即現執金剛身而為說法。

(5)《僧伽和尚欲入涅槃說六度經》曰:吾當度六種之人:第一度者,孝順父母,敬重三寶;第二度者,不殺眾生;第三度者,不飲酒食肉;第四度者,平等好心,不為偷盜;第五度者,頭陀苦行,好修橋梁,並諸功德;第六度者,憐貧念病,布施衣食,極濟窮無。如此善道六度之人,吾先使百童子領上寶船,載過弱水,免使沈溺,得入化城。

此「六度」乃六種具有得度因緣之人,非指「六度萬行」之「六度」。有學者研究以此「六度」與「六度萬行」的不同作為判定《六度經》為偽經的依據,甚為牽強。

公眾平臺聲明

以上內容並不反映或代表禪林之意見及觀點,轉發及引用請自行核實或抉擇。本平臺所有影音圖文,都各自註明來源及作者,請重編錄用者註明出處及作者,以尊重其著作勞動,否則將被視作侵權。

「禪林」微信關注方式

【微信號】:chanlinorg

【二維碼】:

「禪林App蘋果版」獲取方式:

【網址】:https://itunes.apple.com/us

/app/chan-lin/id957055597?l=zh&ls=1&mt=8

【二維碼】:

長按如下二維碼,點擊「識別圖中二維碼」,進入App Store下載頁面

相關焦點

  • 僧伽大師
    後來在泗州臨淮縣信義坊乞得一方土地,埋設了界標,要在這裡建造寺院。在埋設界標時,掘得古代的香積寺銘記,還有金像一尊,佛像上有「普照王佛」幾個字,於是就在這個地方建了一座佛寺。唐中宗景龍二年,中宗皇帝派遣使臣迎接大師進入宮內的道場,尊他為國師。不久,離開皇宮住在薦福寺。他常常獨處一室。他的頭頂上有一個洞穴,平日用棉絮堵塞著,夜間則拿掉棉絮。香菸從洞穴中冒了出來,煙氣彌滿全室,非常芳香。
  • 僧伽大師 人間觀音
    僧伽大師,西域人,俗姓何。唐高宗初年來到北方遊化,隸屬於楚州龍興寺。後來在泗州臨淮縣信義坊乞得一方土地,埋設了界標,要在這裡建造寺院。
  • 唐代高僧僧伽大師,開示天眼,猶如觀音菩薩轉世
    從這時候開始,僧伽大師的佛性日趨深厚。這天,他和弟子慧儼一起來到泗州臨淮,他想在這裡建一座寺廟,可是選址並不好選,沒有空閒之地。本地有個叫信義坊的地方,僧伽大師經過這裡時只看了一眼就預言這塊地的下面是以前古剎的舊址。
  • 人去世最終要去哪?駕鶴西去還是去往西方極樂世界?
    人去世最終要去哪?駕鶴西去還是去往西方極樂世界?文/一淺青絲煙的世界「你是誰?」「你從哪裡而來?」「你要到哪裡去?」如果按照宗教說法來的話,佛教中是說我們以後善人就會到西方極樂世界,如果是惡人那便會到地獄中去。如果是道教的人就會說我們通常不是駕鶴西去就是下地獄受苦。如果是基督教的話就會說我們一般不是上天堂就是下地獄了。不過基督教始終不是屬於我們中國的文化,我們就不多說,我們說說從古至今的道教還有佛教的,我們會發現都會說到的就是下地獄,這個我們暫且不說,就說說到底是會去西方極樂世界還是會駕鶴西去呢?
  • 僧伽
    《大智度論》中龍樹菩薩解釋說:「僧伽就是漢文的眾的意思;眾多比丘和合共聚一處,就稱為僧伽。」
  • 天堂有路你不去,地獄無門偏偏要往裡面去
    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 高僧傳:曇摩難提、僧伽提婆
    僧伽提婆十三僧伽提婆。此言眾天。或雲提和。音訛故也。本姓瞿曇氏。罽賓人。入道修學。遠求明師。學通三藏。尤善阿毗曇心。洞其纖旨。常誦三法度論。晝夜嗟味。以為入道之府也。為人俊朗有深鑑。而儀止溫恭。務在誨人。恂恂不怠。符氏建元中。來入長安。宣流法化。初僧伽跋澄出婆須蜜。及曇摩難提所出二阿含。毗曇。廣說。
  • 西方藝術史裡的中國大師
    中國藝術發生轉變的源頭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各個領域的發展都與那一代人有關,科學界有葉企孫,建築界有梁思成、林徽因,文學界有徐志摩、林語堂,音樂界有冼星海、馬思聰等等,而美術界的大師有林風眠、常玉等大師。林風眠是我很喜歡的畫家。
  • 慧遠大師與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之比較
    在慧遠大師所作的《西方發願文》之序中我們可以看出慧遠思想的特色,其序的大意是說自己的心,本來是佛,只要把心向裡面照,自然是清明的,然後持阿彌陀佛的名,念念不斷,念到一心不亂,自己的心和阿彌陀佛打成一片,到了這時候,心就是淨土,性就是彌陀,阿字和無字一般,彌是滿,陀是光和壽,阿彌陀就是無量光,無量壽,光無量就是智慧無量,壽無量就是沒有生死,沒有生死,就是了了生死,這就是大悟了
  • 新春,小道場裡僧伽有多不易?居1600米深山,住茅棚土屋,喝水靠下雨
    如果跟過去,有時山上會下來背著背簍的僧人,他們會熟悉的走向「遊客」,接過沉重的物品放到自己的竹編背簍裡,領著他們繼續往峰頂攀登。他們在生活上,第一不方便的是吃飯,住在崗巖山峰的僧人,是沒有土壤可以種植作物的,所以,食物的解決方式,要麼去山下採購,幾小時背上山。要麼去撿一些野菜板慄充飢。
  • 當代僧伽的責任與擔當
    沒有誰能夠迴避緊張和壓力,生活的高低起伏,又何嘗不是生活的活潑潑的節奏,對修行人而言,更是一種成全和改變,修己的過程,就是那些瑣瑣碎碎的煩惱,如同生命的鐘鼓,歷練心地的寧靜與豁達,在一次次煩惱裡突破,在一次次煩惱裡覺醒,真切地去實踐並感知煩惱即菩提,從而得到生命的升華。  立德。作為一名僧人,修行和德行是密不可分的,德行,可以體現在一個的志向、擔當、胸懷,更體現在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
  • 僧伽是什麼意思?
    一、僧伽的名稱和概念 僧是梵語(古印度語)「僧伽」的簡稱。
  • 馬丁·雅克:不質疑中國 部分西方國家的臉往哪兒放?
    所以,中國走自己的路,讓他們說去吧! 馬丁·雅克:中國抗疫表現令人讚嘆 有西方媒體和政客指責中國抗疫失敗,甚至有人說「如果中國早點採取行動,疫情就不會擴散到我們這兒」,對此,馬丁·雅克稱這種指責是胡扯,是妄想,單單只是為了怪罪中國。
  • 常空法師:受持《僧伽吒經》是快速積累功德和福德最好方法?
    「南無僧伽吒」,公認是進入僧伽吒法界壇城的一個捷徑。僧伽吒這三個字就是無上密乘一咒語,會產生一甚大法力風輪,可破壞身心中惡因程序,使過去世造作的一切業障, 所產生的不順、災難、困苦等,身心不受, 只在夢裡幻受。
  • 僧伽羅語版《張文宏教授支招防控新型冠狀病毒》在斯裡蘭卡面世
    新華社科倫坡7月31日電(記者唐璐)由中國駐斯裡蘭卡大使館和斯裡蘭卡知名智庫探路者基金會共同舉辦的僧伽羅語版《張文宏教授支招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新書發布會30日在科倫坡舉行。中斯政府、企業商會以及斯裡蘭卡華僑華人聯合會等各界代表應邀出席儀式。
  • 【星雲大師全集】參學瑣憶──太虛大師
    我從小在叢林生活,就有希聖希賢的觀念,希望佛教界能有一位領導者,可以讓我追隨,而太虛大師就是我想追隨的對象。 太虛大師(一八八九~一九四七),浙江海寧縣人。他為了佛教的復興,針對佛教叢林的積弊,提出了── 教理革命,重在自利利他的精神,增進人與人間的互助互愛。 教製革命,改革僧伽制度,培養出真正能住持佛教的僧團。
  • 給我十年,我要超越西方所有大師!畫壇狂人之——崔如琢
    給我十年,我要超越西方所有大師!畫壇狂人之——崔如琢眾所周知,畫壇有兩大狂人,一位為屢創中國畫拍賣新高的崔如琢;另一位是飽受爭議的範曾。的確崔老在中國畫家的拍賣上可謂是獨佔鰲頭,曾單件作品拍賣三次破億,全場作品拍賣七次破億,(計價單位為:人民幣)創下了中國在世畫家拍賣最高價,但是與西方的那些逝去的大師相比較,其拍賣價格遠不及人家畫作的價格,而崔老現今已是74歲高齡,離他夢想中的年齡已經只差六年!
  •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一一皆有念佛往生意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這段開示,說法藏菩薩發了四十八願,一一願都說第十八願。為什麼說四十八大願都說第十八願?因為沒有十八願「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絕對救度,其它四十七願就沒有意義。比如說,第一國無惡道願,法藏菩薩誓言,他成就的西方極樂世界沒有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
  • 擔心弟弟往西方路程:鶴搭到了嗎
    ▲曾國城擔心黃鴻升往西方路程的進度。#黃鴻升#曾國城說,聽到人過世後會榮登極樂、接引西方西方去到哪?極樂嗎?不知道,充滿太多想像了。」因為2020年的失去,也影響的曾國城對感情及生活的安排,把握當下避免失去,儘可能及時行樂。他日前夢到黃鴻升,只見小鬼在夢裡笑,曾國城對夢境印象深刻:他那爽朗的笑聲,哈哈哈,然後就不見了,我看到了,要找他就不見了,太想他還是怎麼了,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