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故|傳統相聲說的方言為何多為山東話?

2021-01-13 齊魯網

經常聽相聲的朋友,都知道,傳統相聲說的方言大部分都是山東話,如《雙學濟南話》、《學四省》、《山東二簧》、《關公戰秦瓊》等。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

為什麼相聲這門藝術對山東話這麼親睞呢?

首先要明確一點,相聲演員取材於生活,生活中哪種方言最有特色,聽眾又最熟悉,還能找到笑料,相聲演員就學習哪種,模仿哪種,而山東話正好符合相聲演員的要求。

(老北京天橋,早期相聲演員表演的地方)

從地理位置上來說,山東距離相聲的發源地北京非常近,路途比較便捷,在清朝,到北京謀生的山東人非常多,為此還形成了許多特色。

比如說,咱們山東人比較吃苦耐勞,性格憨厚耿直,因此,在北京城裡面一些以髒、苦、累的行業,很快就被山東人佔據了,比如在飯店跑堂、挑水、掏糞、殺豬、宰羊等等。

還有一部分山東人,在北京做漕夫,服務於京杭運河的漕運。漕夫們按照地域出身為區分,合夥抱團,形成漕幫實力,其中實力最強大的就是山東籍漕夫的派系,晚清到民國,上海最著名的黑社會組織「青幫」,就是以漕幫為基礎發家的,裡面的成員也以山東人為主。這些做漕夫的山東人,把持著北京的碓房、木場生意,你要買個米,做家具,甚至置辦棺材,都免不了和山東人打交道。

從這些行業中,我們可以得知,在清末,山東移民北京居住生活的人,尤其底層人民較多。在舊社會,有些北京人對這些從事體力勞動的山東人有歧視,稱之為「怯老趕」、「山東兒」(必須有兒化音)或者「三兒」,比如山東人在北京送水的多,就被一些北京人稱之為「水三兒」,當然,這是個充滿地域歧視的詞彙,現在已經沒有人這麼說了。

其實,不僅僅是山東人,其它省份在北京打拼的人也備受那時北京土著的歧視,比如他們稱天津河北人為老坦兒,稱山西人為老西兒,稱東北人為白帽子,稱江浙人為臭豆腐或老豆腐等,甚至具體到北京城內,北城的人(內城、高官富商居多)也瞧不起南城(外城,平民居多)的人,稱之為南蠻子。這些稱呼都是中國城市文化非常有意思的一部分。

(北京瑞蚨祥,開辦者為孟洛川,山東濟南人)

當然,咱們山東人也有富商在北京做生意,涉足的行業主要有商行、布店、飯莊等日常生活和經濟命脈的行業。這些富商來北京的時候,都帶有大量的僕人、夥計、家眷,因此在北京上流社會,山東話也是大家比較熟悉的方言。

相聲,正如郭德綱說的,一開始並不是什麼陽春白雪的藝術,而是底層人民喜聞樂見的藝術。在舊社會,如果要表現一個人物傻而憨厚,取悅那些高官富商的辦法應當是使用方言模擬人物,讓這些人在歡笑之餘還能有點兒小小的優越感。而就當時來說,內城人接觸的長期居住北京而鄉音不改的多是山東人,就北京人語音來說,很多人自小兒都能不自覺地模仿幾句山東話,而河北的其他口音比如唐山話亦可,卻感覺在非常遙遠的河北而不貼近生活,天津話或許是比較好的選擇,但是,由於大量的藝人遊走於京津兩地或本身是天津人,對於通過模仿天津話取悅於內城人的行為有天生的牴觸,所以多採用同樣讓內城人感覺出"老坦兒"味兒的山東口音。

同樣境遇的方言還有河北深武饒安(深州、武強、饒陽和安平)地區的方言。

最後再說一句,這裡面所說的地域歧視的詞彙,都是發生在舊社會的事情。新中國成立之後,大家都是同志,工作也沒有了高低貴賤之分,這些不友好的稱呼早就淹沒在歷史長河中了,我寫這篇稿子的目的也是就事論史,請大家讀完這篇文章後不要帶情緒,畢竟我們都是中國人。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朱文龍,圖片來源於網絡)

[責任編輯:楊凡、彭芳]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夥伴。

相關焦點

  • 說相聲為什麼都愛拿山東人找包袱?傳統相聲倒口山東方言大有文章
    每行每業都有自己的基本功,對於相聲演員而言,四門基本功正所謂「說學逗唱」。雖說是基本功,但真正能佔全的鳳毛麟角。單就「學」而言,可謂包羅萬象。相聲演員在臺上常說:「學都能學點什麼啊?什麼天上飛的,地下跑的,水裡浮的,草窠裡蹦的,戲劇戲曲,大小買賣人吆喝,各省人說話,都得學。」這其中學各省人說話的段子佔了很大比例,也就是內行常說的「使倒口」。
  • 賈玲演小品各地方言學得像,有個人天分,也有相聲的功勞
    作為一名喜劇演員,賈玲在相聲和小品中用各種方言說過話,包括河南話,也包括其他地方的方言。其實賈玲是湖北襄陽人,為什麼一個說話普通話並不標準的湖北人,各種口音都能模仿得那麼像呢?畢業之後賈玲參加相聲大賽獲得大獎,可以說開了一個好頭兒。而後她上春晚,辦酷口相聲俱樂部,把上學時學到的本事包括方言學習進一步進行實踐。相聲術語中管方言不叫方言,而是叫倒口,學哪裡的方言就是倒哪裡的口。其實不光是賈玲,很多相聲演員都有仿學各種方言的本事。
  • 相聲大師馬季在東江說相聲
    那時的農村,家家戶戶都有一個廣播匣子,通過這個小匣子,大夥知道了讓人發笑的相聲,也知道了說相聲的馬季。東江人初見馬季,沒聽他的相聲就先笑了,都說他長得也忒喜慶了,不笑下還真對不住他那張臉。馬季來的那天,村裡的大喇叭下通知,晚飯後都到大隊院裡聽馬季說相聲,有一位老太太,急著燒鍋做飯,心裡想著關上雞窩好去聽相聲,也是忙中出錯,把點著火的一把柴草沒送進灶膛,卻送進了雞窩,上演了一出「火燒活雞」的喜劇。
  • 土味河南話又火了!河南方言正一步步走向全國
    其實,近年來,河南方言正在走出河南,受到各地人們喜愛。 河南籍德雲社相聲演員嶽雲鵬,更是為河南話起了個名字「豫語」,把河南方言融入作品中。 曲藝名家陳紅旭把河南話裡意指聊天的詞「噴空」,拿來演變為一種新曲藝形式,走出河南「噴」向全國。 年輕人也加入到傳播河南方言的實踐中。 2013年,創作人郭棟創作的洛陽方言撲克在春節廟會走紅,7天售出2萬副。
  • 觀瀾|齊魯醫院醫療隊編方言手冊:湖北方言是個什麼「梗」,和山東話...
    本次山東醫療隊去的地方,一是武漢,一是黃岡,齊魯醫院醫療隊在武漢,黃岡是山東對口支援地。武漢話在語言分區上屬於西南官話,黃岡語言則相對複雜一些。官話是漢語一級方言,也俗稱作北方方言,是最接近普通話的方言,官話是八種次方言「東北官話、膠遼官話、北京官話、冀魯官話、中原官話、江淮官話、蘭銀官話、西南官話」的合稱,我們平常所說的普通話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官話為基礎形成的。
  • 郭德綱于謙相聲裡的幾個北京方言俚語 很有趣
    常聽郭德綱于謙相聲的都會發現,他們倆的相聲不像趙本山趙家班的小品有濃厚的地方語言特色。一點也沒有也不現實,相聲本來就是出自京津,郭德綱于謙相聲裡偶爾也會出現一些北京天津的個別方言詞彙。郭德綱曾經在一段相聲裡說過相聲普通話和北京話之間的關係,既不是完全的普通話又不是北京話,是介於兩者之間的一種語言。方言俚語會讓特定的人群感覺親切,當這些方言俚語被藝術大師們包裝和傳播以後,就不僅僅是對一種方言的傳播了,同時傳播的也是一個區域的文化。以下是郭德綱和于謙相聲裡出現過的幾個方言詞彙。
  • 山東話到底有多洗腦?
    (真好玩)↓↓↓毛數,山東方言一角錢的不定數一毛(角)左右【造個句兒】雙十一過後我口袋也就剩個「毛數」了 竟天價,意為整天價,詞尾不過現在更多使用的是「整天價」同樣「價」也是詞尾意思上跟「竟天價」是一樣的【造個句兒】王大姐對兒子說
  • 中國最難懂十大方言排名,看你的家鄉話上榜沒?「妹陀」啥意思?
    NO.1 山東話山東屬於中國華東地區,山東話基本上來說都能聽懂個大概,而且山東話的語音語調無不突顯出他們樸實的性格,他們喜歡簡練的語言,比如說「你們」他們會簡稱為「嫩」,但是有些還是很難理解的,比如「一大盼子了」小編就請教好幾個人,原來是「一段時間」的意思。NO.2 東北話東北話是北方比較典型的方言,而且話語間總是充滿幽默。
  • 天津話為嘛這麼「哏兒」?-虎嗅網
    走在天津街頭,聽兩個本地人聊天,甩出來的包袱、說出來的段子,幾乎都自成一派。天津話,為何如此與眾不同?介到底似為嘛呢?天津,一座「方言島」「天津與北京距離不過二百裡,為什麼語言差別那麼大?」曾有人這樣向生於天津的作家馮驥才發問。
  • 為什麼以前港片電影都喜歡說山東話?為的是增加電影的人文趣味性
    警務人員與底層民眾打交道時有蠻橫,口碑較差,因此後期香港電影出現山東口音者,以醜化見多。天津的城門就是威海人代表大英帝國打下來的,英女王還授勳了,由於威海人老實忠實,所以排到香港從事警察等工作,經常老港片中還能看到有香港警察說威海話!
  • 中國十大最難懂方言排名,有你的家鄉話嗎?
    扯犢子——閒扯、不幹正經事那嘎噠—— 那個地方;稀罕——喜歡 ;滾犢子——滾蛋;鐵子、老鐵——哥們,好朋友排名第九:天津話天津話可以說從骨子裡就透著那種天津人的幽默,相聲藝術經常用到天津話,以達到更好的搞笑效果。
  • 你還會說家鄉話嗎?代際傳承斷裂,方言瀕危
    《繁花》通篇以多為三至七言的短句、極具上海韻味和節奏的話本體,鋪陳開一幅橫跨近四十年、展現市井和世俗百態的滬上「清明上河圖」。滿紙滬語是《繁花》最為引人關注的特色。金宇澄對《中國新聞周刊》說,選擇方言和話本體敘事,是他為了應對國內長期以來泛濫的譯文腔所作的實驗,運用方言更能生動展現人的豐富性,表現地域特色。
  • 山東17地市方言,看哪兒最有意思~
    難揍——廣泛運用為形容人不好對付,性格怪異或泛指人脾氣不好。力巴——厲害,給力的意思。多用於感嘆。小北兔,北又北——小白兔,白又白。青島話特徵是舌音比較重,常常把「th」音加在「sh」、「x」、「s」上。要把普通話轉成了青島話,只需把普通話的聲調改一改,把第四聲保持不變。說青島話的竅門,就8個字:「一三互換,二四歸四」。
  • 青年團隊紮根貴州11年說相聲 「讓傳統文化講好『新故事』」
    瞿宏倫 攝中新網貴陽6月8日電 題:青年團隊紮根貴州11年說相聲 「讓傳統文化講好『新故事』」記者 張偉 瞿宏倫 實習生 劉正揚長衫、布鞋、醒木、快板······貴陽市2020年首家復演的小劇場——春黔社內掌聲與笑聲此起彼伏。
  • 中國「超難懂」的3種方言,廣東話上榜,老外:中文8級都聽不懂!
    中國幅員遼闊,而且中國也是一個多元化的國家,無論是人文風情還是民俗文化,都有自己的特點,而且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方言。但是,今天要告訴大家的是中國的「最難懂」三種方言,中國「超難懂」的3種方言,廣東話上榜,老外:中文8級都聽不懂!
  • 中國傳統文化之「相聲」
    何為相聲相聲(Crosstalk),一種民間說唱曲藝,它以說、學、逗、唱為形式,突出其特點。著名相聲演員有張壽成,馬三立,侯寶林,劉寶瑞,馬季,侯耀文,蘇文茂,郭德綱等。相聲發源地中國相聲有三大發源地:北京天橋、天津勸業場和南京夫子廟。相聲藝術源於華北,流行於京津冀,普及於全國及海內外,始於清末,盛於當代。表演形式主要採用口頭方式表演。表演形式有單口相聲、對口相聲、群口相聲等。
  • 歌頌型相聲到底有多不受待見?馬季用傳統相聲回擊傲慢與偏見!
    相聲傳承百餘年至今,經歷了諸多變革創新,但有一點始終沒變,那就是諷刺。不管是傳統相聲還是解放以後的新相聲,以諷刺為核心的作品佔據了絕大多數。善於寫諷刺型相聲的作家往往會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比如:何遲、王鳴錄、梁左。
  • 「相聲」單弦流雅韻,快板奮精神。學逗相聲巧,因緣啼笑真
    直至民國初年,象聲逐漸從一個人模擬口技發展成為單口笑話,名稱也就隨之轉變為相聲。後來逐步發展為多種類型的單口相聲、對口相聲、群口相聲,綜合成為名副其實的相聲,而經過多年的發展,對口相聲最終成為最受觀眾喜愛的相聲形式。  晚清年間,相聲就形成了現代的特色和風格。主要用北京話,各地也有本地的「方言相聲」。
  • 天津不是相聲的發源地,但他將相聲藝術發揚光大
    雖然天津不是相聲的發源地,但他賦予了相聲更多的公民性格,使其更具吸引力。俗話說,北京是串音的來源,天津是相聲的聚集地。另一種說法是北京是相聲的發源地,而天津是相聲的發源地。有理由說,出生地和出生地是同一個意思,但這樣說的人可能想表達天津促進了相聲。早年也有人這麼說,如果有人想在相聲中發出聲音,他必須去天津接受天津觀眾的測試,這樣他才算在相聲界有了穩固的立足點。天津的相聲觀眾非常專業,如果你說得不好,他們可以聽到,根本不會收買你,相反,如果你真的說得好,他們很願意表揚別人,熱情地表揚你。
  • 東北話四川話陝西話,如果沒方言,這些影視劇可能不會那麼吸引人
    在多年來的各種影視劇中,我們能聽到各種各樣的方言,包括東北話、河南話、陝西話、山東話、四川話、湖南話、湖北話、廣東話、雲南話,還有北京話和天津話,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方言,都在影視劇中露過面,有很多都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