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消息顯示,截至2月14日24時,各地共派出了217支醫療隊,25633名醫療隊員前往湖北,這些都大大超過了汶川特大地震時期的規模。
因為方言差異,各路醫療隊伍和當地人之間存在一定的溝通困難,為此,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醫療隊進駐武漢48小時內便組織策劃編寫出了《國家援鄂醫療隊武漢方言實用手冊》和《國家援鄂醫療隊武漢方言音頻材料》,以解全國醫療隊溝通急需。
醫患溝通對醫治效果的影響不言而喻,所以,齊魯醫院編寫方言手冊當然極其重要。那湖北方言是個什麼「梗」,它真的很難懂嗎?
國內語言學界對湖北方言的研究很早。早在解放前夕,《湖北方言調查報告》由商務印書館在上海出版,編著者是趙元任、丁聲樹、楊時逢、吳宗濟、董同龢,排在最前面的趙元任,大名鼎鼎,是語言學泰鬥。《湖北方言調查報告》是20世紀30—40年代漢語方言地區性調查研究的代表性著作,該書對湖北方言的研究至今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調查報告在對比各地記音材料、分析各地方言特點的基礎上把湖北全省方言分為4區:第1區西南官話,第2區楚語,第3區贛語,第4區湘語。第1區(西南官話區):包括武漢、恩施等縣市;第2區典型的楚語區:包括孝感、黃岡等縣市;第3區(歸入贛方言區的):包括通城、鹹寧等縣市;第4區(特殊方言區):包括松滋、公安等。
籠統一看,湖北話似乎比較複雜,但實際上這是一個「錯覺」:因為在湖北話中,西南官話是主體,它覆蓋了全省面積和人口的2/3,贛語和江淮話在湖北是弱勢方言。
本次山東醫療隊去的地方,一是武漢,一是黃岡,齊魯醫院醫療隊在武漢,黃岡是山東對口支援地。武漢話在語言分區上屬於西南官話,黃岡語言則相對複雜一些。
官話是漢語一級方言,也俗稱作北方方言,是最接近普通話的方言,官話是八種次方言「東北官話、膠遼官話、北京官話、冀魯官話、中原官話、江淮官話、蘭銀官話、西南官話」的合稱,我們平常所說的普通話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官話為基礎形成的。
官話使用最廣,分布最廣,官話和南方方言的分界線,其東線在南京-鎮江,西線則越過長江,到達雲貴一帶。官話主要特點包括大體上無入聲,新增了平上去入以外的輕聲。從主要特點上說,屬於西南官話的武漢話,和屬於北方官話的山東話之間,共同點很多。歷史上,西南官話是北方人南下形成的語言,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安史之亂之後。
古入聲已在現今普通話和大部分北方話中消失,進入今天的四個調類,而依據趙元任的定義,西南官話主要特徵是「古入聲今讀陽平」。在語音上,武漢話的特色是:沒有翹舌音,和北方大量的翹舌音相比,武漢語音中沒有zh、 ch、 sh 、r這些翹舌音;前鼻音和後鼻音分不清,武漢話裡,「陳程」不分、「身生」不分、「真爭」不分。
這些讀音上和山東話的差別,都有規律可循,山東人理解武漢話的難點,主要還是因為地域生活差異而形成的不同詞彙。比如說:起簍子,原意是撒網捕魚後,起網時撈起很多魚,形容一下子發財了,這就與江漢平原的水鄉生活有直接關係,山東人不接觸無法理解。再就是一些稱呼、說法上的不同,比如老頭[te,發音為第二聲] 意味爸爸,這種差別,熟悉之後交流也無妨。
整體而言,因為武漢方言和山東方言都屬於官話,雖然各有一些小特點,但畢竟屬於同一個方言大類,共同點遠大於不同點。
山東醫療隊對口支援的黃岡,在語言上要比武漢複雜許多。
黃岡和孝感在方言分區上合稱黃孝片。1987年《中國語言地圖集》出版,黃孝片劃入江淮官話。但學界認為,只有黃孝片的東部是無疑問的江淮官話,語音特點和江淮官話一致。江淮話在詞彙、音韻等方面與北方官話相比具有較大差異,江淮官話區別於其他官話方言的主要特點是保留入聲,存在nl不分、en和eng不分、in和ing不分現象,是所有官話中離普通話最遠的。
但整個黃孝片區是否屬於江淮官話存在爭議。趙元任認為:「這第二區(指黃岡,孝感一帶方言)可以算典型的楚語」。黃孝區語音特點與江淮官話有較大差別,如入聲不是短調,而是長調,比其他聲調還長。
古楚語核心區位於長江中遊一帶,楚國覆滅後,楚人大都轉移到其南部即湖南一帶,他們的語言也就逐步發展成今天的湘語;而其北部即湖北一帶的方言逐漸被北方同化,形成了如今的西南官話。楚語中有一些詞彙是在現代漢語中沒有的,比如老虎叫「於菟」。
無論是屬於江淮官話,還是屬於楚語區,黃岡話和山東話差異較大。比如,除縣級武市外,大多黃孝片方言聲調是六個:陰平、陽平、上聲、陰去、陽去、入聲,這對於只使用四個聲調的山東人,聽起來會有一定難度,至於因地理條件差異形成的詞彙差異則更大,黃岡話至今存在大量的「無字音」。所以,山東醫療隊對口支援黃岡,語言上需要多下一點功夫。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周學澤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