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是吃西瓜的季節,想想小時候,你們肯定有過這樣的經歷: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但對於調皮的寶寶來說,進入身體裡的就不光是西瓜籽了,還可能有各種意想不到的東西
例如:7歲的毛毛在學校和同學玩變魔術的遊戲,竟吞下了5公分的鋼針…
5歲男孩把兩顆玻璃珠塞進下體,導致私部腫大、發炎...
1歲女嬰因誤食直徑長達2.5cm的「水寶寶「頻繁嘔吐,差點喪命...
來源:新聞晨報
如果說,養娃是場考試,那麼異物入體就成了這場考試中最難的附加題!
夏天到了,為避免悲劇重演,科大大這就帶大家聊聊異物入體的幾宗「最」。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1
最意想不到之:異物塞私處!
啥?異物也能塞進私處?別說,還真會!光是科大大看到過的新聞就不少:
①一名男寶把十幾個磁力珠塞到尿道裡;
②4歲女寶把發繩上的五角星塞進陰道;
③6歲女寶把海綿塞進陰道。
寶寶天生好奇心強,稍不小心,就會把危險物品塞進私處,那麼作為家長的我們,到底該如何判斷呢?
當你發現娃有如下情況:尿急、尿痛、私處流膿,內褲分泌物異常,伴臭味、下體出現血跡,經常喊疼...別猶豫: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2
最難發現之:異物入鼻、眼!
娃鼻腔、眼睛要是進了異物,家長很難發現異常,有的甚至繼發感染後才發現。
異物入鼻
這不,一名2歲男孩因貪玩,將一顆黑豆塞入鼻孔,直到3天後娃感到鼻子不通氣、呼吸困難,家長才趕忙送醫
來源:廣州日報
當娃鼻腔出現流膿、出血、還散發一股惡臭味時...家長就要高度警惕,是否存在異物入鼻的跡象。
這時,我們可以先讓孩子仰臥,用光照鼻孔觀察異物的位置:
①如果異物較軟,且離鼻孔出口近,家長可以用鑷子夾出來;
②如果異物向鼻腔後方移動,或是表面光滑的異物入鼻,就要停止夾動,帶娃迅速就醫;
③如果比較硬的異物完全堵塞鼻孔,可以試試「父母之吻」法。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異物入眼
還記得去年校園霸凌的案件嗎?
一名女生被男同學往眼裡塞了十幾張紙片,科大大看著別提多揪心了!
來源:人民網
千萬別以為娃的眼睛只會進沙子,一旦發現寶寶眼睛疼痛、畏光、眼紅、出血,眼及其眼瞼水腫,視力模糊...一定要帶娃速去醫院。
就醫途中,要用杯子、碗等罩住眼部再前往醫院,千萬不要讓娃用手去揉。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3
最驚險致命之:異物卡喉!
科大大接下來要講的異物卡喉,對娃危害最大,如果沒有及時發現,嚴重可危及生命。
據統計,我國每年因為吃下食物、異物所造成的氣道梗阻窒息死亡的孩子近3000名(來源:搜狐網)。一旦呼吸停止,4~6分鐘可能引起腦損傷。
為及時判斷娃異物卡喉,下面這些症狀一定要認清。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發現娃異物卡喉時,千萬不要用手去摳孩子嘴裡的東西,或是盲目給娃拍背。學會下面2種方法,關鍵時刻能救命。
1歲內的嬰兒:採用背部拍擊和胸部按壓法:
針對1歲以下的嬰兒:
1.抱起寶寶,將寶寶的臉朝下,使其身體倚靠在大人的膝蓋上,用手支撐寶寶頭部及頸部,頭略低於胸部。
2.用另一隻手掌掌根用力拍寶寶兩肩胛骨之間5次,再將寶寶翻正,在寶寶胸骨下半段,用食指及中指壓胸5次。
3.循環往復,直至嬰兒可以呼吸、咳嗽、哭泣。
注意:不要將寶寶雙腳抓起倒掛,不僅無法排出異物,還有可能造成頸椎受傷。
1歲以上的孩子:採用「海姆立克急救法」:
針對1歲以上的孩子:
1.站在孩子背後,雙手放於寶孩子肚臍和胸骨間,一手握拳,另一手抱住拳頭;
2.雙臂用力收緊,瞬間按壓孩子胸部;
3.持續幾次擠壓,直到氣管阻塞解除。
注意:如果成人發生氣管異物,也可以使用這個方法。
作為孩子的守護者,不論是老師還是家長,面對異物卡喉,必須掌握能快速救命的海姆立克急救法,才能避免不幸的發生,挽救孩子的寶貴生命!
如果用海姆立克急救法無效,孩子出現呼吸、心跳停止,發出聲音...要立即停止急救,帶娃迅速就醫。
4
避免異物入體,務必做好3件事!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想多了!一般來講,0-6歲的娃,會經歷一段洞洞敏感期!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對身體洞洞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家長要特別觀察,娃是否出現過上述提到的各個部位異物的反常現象。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與此同時,其他年齡段的娃,家長也不要放鬆警惕,日常生活中,依然要做好以下這3件事兒!
遠離危險物品/玩具/食品
①生活中這些用品,一定要離娃遠遠的。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②娃的衣服、鞋、帽子等日常用品上,不要有小貼片,避免誤食誤吞。
③磁力珠(巴克球)、玻璃球、彈簧、水寶寶等危險玩具不要給娃買。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如果給娃玩益智積木類的玩具,最好選擇大顆粒的,玩過以後,要及時收回,不要將任何一小塊遺漏在外。
④有些食物,娃在吃的時候很容易嗆到,比如下面這些: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除此之外,還有4個飲食原則,家長一定要注意:
切忌給4歲以下兒童硬或圓的食物;
給娃吃魚時,一定要確保沒有魚刺再送到娃嘴裡;
給娃吃帶核水果時,給娃去核再吃;
給娃吃帶骨頭的食物時,也要去掉骨頭,提醒娃慢點嚼。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不要給娃穿開襠褲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任何時段、任何年齡的娃,都不能給他穿開襠褲!
穿開襠褲不僅容易引起私處感染,還會增加異物入體的風險,同時也不利於建立娃隱私意識。
尤其是老人家:我們不能為節省一片紙尿褲的錢,毀掉娃後半生的命運。
對娃進行身體教育
娃的好奇心比較強,如果單純地給他講道理:身體哪些部位是脆弱的,哪些地方不能塞東西,寶寶未必聽得進去。
不妨通過讀繪本、講故事的方法教娃去認識自己的身體部位。
推薦的繪本有:《我們身體裡的「洞」》、《有趣的洞洞》、《身體裡的荷先生和荷太太》、《我寶貴的身體》、《乳房的故事》、《小雞雞的故事》...
今天的知識點到這兒就結束了,最後,科大大還要再提醒一句:
保護孩子安全,家長責任重大,孩子平安,就是父母的晴天。衷心祝願每個寶寶,都能健康、平安地度過整個夏天。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