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上,乾隆皇帝和「五詞臣」之間,留下很多君臣佳話,他們在一起吟詩寫字,一派君臣和諧的景象。那麼五詞臣都以憑藉什麼本領,得到乾隆的青睞呢?他們的書法怎麼樣?
「五詞臣」之首:梁詩正(1697-1763),諡號文莊
入選理由:乾隆帝的老師,名師實友,理財高手,書法一流。
梁詩正在理財方面有遠見卓識,他向乾隆上奏建議採取屯田辦法以解決存在多年的八旗生計問題。使得採用這一政策的旗人,在嘉慶年間取得巨大成功。
乾隆帝對梁詩正的禮遇有加,賞賜非常豐厚。賜詩賜匾額,賜宅院。乾隆皇帝出關赴盛京(今瀋陽)祭祀祖陵後,宴請文武百官,親自給他最寵幸的幾位大臣斟酒,其中就有梁詩正。歸途中經過山海關,在澄海樓上,詩興大發,只單獨召見了梁詩正和張照兩人,和他們聯句賦詩。
梁詩正的書法溫潤平和,典雅和美。他是行書大家,他的行書有著清朝最美行書之稱。梁詩正在書法上匯集眾長,不斷精進,形成自己的風格。初學柳公權,然後學趙孟和文徵明,晚年又學習顏真卿和李邕,他不僅自己書法寫得好,還經常組織書法交流活動,梁詩正可謂名副其實的「書協官員」。還培養出了一個大書法家兒子梁同書,梁同還是「清中期四大書法家之一」,此外,梁詩正還主持編寫了《三希堂法帖》。
「五詞臣」之二:張照(1691-1745),諡號文敏
入選理由:書法被乾隆極力推崇,多才多藝,向乾隆分享「長壽秘方」。
乾隆對張照書法的推崇,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賦詩激賞:「書有米之雄,而無米之略。復有董之整,而無董之弱。」乾隆認為張照的書法超過了米芾和董其昌,是繼王羲之之後的又一大家。難怪乾隆對張照的書法如此誇讚,張照8、9歲時,能臨歷代名家碑帖,作擘窠大字。13歲時,因書法名動京城。
張照還有個特點,喝酒越多,字寫得越好,而且左右手都能自由書寫。乾隆每次詩作,必命張照抄寫並裝訂,供他賞玩,說張照的字「字無大小,皆有精神貫注」。張照「才品優長,兼諳法律,學問充裕,詞藻清新」。
張照還向乾隆皇帝獻製作「松苓酒」的古方,乾隆命內務府官員依法炮製後,偶爾飲用一些,便精力充沛,乾隆是我國歷史上壽命最長的皇帝,或許張照的松苓酒就起了不少的作用。
「五詞臣」之三:汪由敦(1672-1758),諡號:文端
入選理由:字好,文章好,記憶力超群
汪由敦的書法受到錢陳群的推崇,說他擅於寫各種書體,楷書博採眾長,尤為精到。汪由敦苦心臨摹宮中所藏曆朝名帖,堅持20多年,京城學習書法的人,都以得到汪由敦的書法為榮,奉作「枕邊書」。
汪由敦是乾隆的貼身秘書,對於乾隆的口諭,能立馬寫出,且一字不差,即使逢戰事吃緊,乾隆每天口授方略數千言,汪由敦也能拿起筆就寫完。汪去世後,乾隆皇帝懷念其書法,命詞臣將他的墨跡編排成《時晴齋法帖》。
「五詞臣」之四:錢陳群(1686-1774),諡號:文端
入選理由:家境貧寒,能吃苦,安分的讀書人,書法蒼老
錢陳群,父親早逝,家境貧寒,依靠母親的教育得以成才。他康熙末年中的進士,雍正即位後,他擔任文字工作數十年,一絲不苟,任勞任怨。連一向以勤政著稱的雍正帝,都稱讚他是「安分的讀書人」,可見其穩重。錢陳群在職期間,勤於職守,終於做到侍郎,乾隆稱讚其「老成」。
乾隆認為錢陳群論學問,當屬官員的領袖,經常與其唱和詩歌。還讓其把詩寫下來,書法或行書或草書,書法蒼老。
「五詞臣」之五:沈德潛(1673-1769),諡號:文愨(què)
入選理由:清代詩壇魁首
五詞臣中,沈德潛和乾隆皇帝的關係最富戲劇性,生前沈德潛因為擅長寫詩,受到乾隆皇帝的賞識,不僅榮登清代詩壇魁首,還在官場步步高升。乾隆專門請沈德潛幫助編纂詩集,並多次賜詩褒獎他,稱他為「九帙詩仙」。乾隆還曾賜詩,其中有一句:「我愛德潛德,淳風挹古初」。但沈死後牽連多起文字獄,最後竟落得被乾隆開棺戮屍的悲慘結局。
乾隆帝與他的「五詞臣」,雖然名義上是君臣關係,他們之間的友誼卻「不啻家人父子焉」。讓我們了解到乾隆的另一面,乾隆的風流好作詩,君臣詩文相和,營造了一種君臣和諧的氛圍,但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是非常脆弱的,再好的關係,難免有摩擦。也只有事情發生之後,才能看清你們之間真正的關係。看完乾隆和 「五詞臣」的書法,你覺得乾隆和誰的關係好?誰的書法造詣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