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財政收支情況
(一)收入方面。截至6月底,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累計完成212.8億元、下降14.2%,地方財政總收入449.4億元、下降18.7%【上劃中央149.2億元、下降23.1%,上劃自治區87.4億元、下降21%,佔比分別為33.2%和19.4%】。分性質:稅收171.4億元、下降12.3%,非稅41.4億元、下降21.2%,佔比分別為80.5%、19.5%。分地區:準格爾旗37億元、下降10.3%,伊金霍洛旗35.3億元、下降7.2%,東勝區25.5億元、增長0.4%,鄂託克旗12.3億元、下降1.3%,烏審旗12億元、增長0.4%,達拉特旗7.1億元、下降10.1%,鄂託克前旗3.9億、下降26.6%,康巴什區3.1億、增長2%,杭錦旗2.3億元、下降3.9%,市本級73.8億元,空港園區0.4億元,高新園區0.1億元。
(二)支出方面。截至6月底,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累計完成253.3億元、下降3.1%,其中民生支出完成129.8億元、下降2.1%、佔比51.2%;八項支出完成142.7億元、下降7.5%。分地區:伊金霍洛旗35億元、增長0.2%,準格爾旗32.5億元、增長10.2%,東勝區29.4億元、增長5.1%,達拉特旗20.1億元、增長0.4%,烏審旗19.7億元、下降12.2%,鄂託克旗17.5億元、下降6.7%,杭錦旗15.2億元、下降11.2%,鄂託克前旗10.8億元、下降32.7%,康巴什區8億元、增長50.4%;市本級61.8億元,空港園區2.2億元,高新園區0.6億元,恩格貝示範區0.3億元,成陵開發區0.2億元。
二、政府隱性債務化解情況
新增債券發行及支付情況。截至目前,全市累計爭取到位新增債券資金45.9億元,其中一般債券20.5億元,專項債券25.4億元。第一批專項債券4.9億元及第二批專項債券4.9億元已全部支出,第三批專項債券15.6億元已轉貸各旗區。另外,全市共上報2020年後續批次新增專項債券項目需求66個,資金57.6億元,主要涉及棚戶區改造、市政和產業園區基礎設施、社會事業等方面。
三、其他重點工作情況
緊緊圍繞當前「抗疫情、保發展」中心工作,全市財政部門按照「六保六穩」工作要求,全力做好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基層運轉等各項工作。同時,積極爭取中央2萬億直達資金,截至目前,累計爭取到位抗疫特別國債和其他特別轉移支付資金24.7億元,其中抗疫特別國債14.3億元、新增地方一般債務限額0.8億元、轉移支付9.6億元。
(一)保基本民生。保險基金方面,截至6月底,全市七項保險基金收入47.6億元、支出48.4億元,1—6月份結餘-0.8億元、滾存結餘367.7億元。退休及困難職工生活補貼方面,市本級提前預撥企業退休人員生活補貼9294萬元,用於提高企業退休人員生活待遇;認真落實降低社保費率、緩交各項保險費等政策,持續深化事業單位改革。市財政下達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補助資金4.3億元、城鄉居民醫療保險補助資金5.4億元和困難群眾救助補助、殘疾人兩項補助、優撫對象生活及醫療補助、退役士兵安置補助等資金3.2億元,切實解決低收入家庭經濟困難問題。就業創業補助方面,市財政下達就業資金0.5億元,認真落實「民生志願者」等各項補貼政策;下達2020年「三支一扶」計劃招募人員補助資金0.2億元。疫情防控方面,截至6月底,全市財政投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防治資金4.2億元【中央、自治區專項資金1.3億元;市本級財政投入1.1億元;旗區財政投入1.8億元】,主要用於防控物資採購、防控工作經費、患者醫療救助、醫務人員臨時補助、中小微企業復工復產補貼和基本公共衛生補助。
(二)保市場主體。不折不扣落實減稅降費政策措施,著力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房屋租金,幫扶中小微企業渡過難關,提高生存發展能力。一是全力支持疫情防控重點企業和疫情影響困難中小企業發展,設立生活性服務類中小企業補貼資金5000萬元並全部撥付旗區,由行業主管部門及時兌付;全市減免3月底前復工復產承租行政事業單位房屋的中小微企業及個體工商戶6個月租金569萬元;科學調度失業保險基金,為2018年符合條件的參保企業、「經營困難且恢復有望企業」和2019年符合條件的市本級參保企業發放資金2.4億元,惠及企業2221家、31萬人。二是積極爭取上級政策資金助力產業發展,認真開展自治區重點產業(園區)發展專項項目申報工作,支持全市80戶企業爭取投資億元及以上製造業項目獎補專項、工業園區發展專項等各類資金;爭取到位自治區重點產業專項資金0.5億元和「助保貸」引導資金0.15億元基礎上,市本級1:1配套「助保貸」資金,切實減輕企業負擔。三是多措並舉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市本級安排高質量發展專項20.5億元,支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及科技創新、鄉村振興、文化旅遊、高新技術、大數據等重點領域高質量發展;推進設立10億元民營企業發展政府引導基金,充分發揮財政資金槓桿效應,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題。截至6月底,全市累計減稅降費51.4億元,其中稅收減免31.6億元、非稅減免0.5億元【含疫情期間車輛通行費減免0.2億元】、社保降費減免19.3億元,有效減輕企業負擔。
(三)保基層運轉。一是全面壓實保障責任,年初建立「三保預算編制事前審核機制」,督促各旗區在安排2020年預算時優先安排「三保」支出。二是加大對下轉移支付力度,資金分配向基層困難地區傾斜,繼續將三個示範區上劃市級稅收全額返還,隱性債務化解過程中清繳的房地產企業欠繳稅收等在旗級留成收入全部用於化債前提下,上劃市級部分通過以獎代補方式支持旗區化解政府隱性債務,騰出財力提高困難地區兜底保障能力。三是加大獎補資金投入,今年自治區財政安排縣級基本財力保障獎補資金1.4億元、同比增長7.7%,市級配套0.2億元;均衡性轉移支付10.6億元、同比增長7.1%,市級配套1億元,支持財政困難地區兜牢底線。四是堅持把深化財政體制改革作為保基層運轉的重要手段,深入開展分領域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加快推進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的預算績效管理體系等改革工作,深化財政改革創新、提升財政治理效能。五是牢固樹立長期過緊日子思想,完善財政支出管理制度機制,從嚴從緊管好財政支出,全市一般性支出累計支出7.5億元、下降20%,其中市本級累計支出1.1億元、下降26.5%;加大盤活存量資金力度,優先保障工資發放、機構運轉和基本民生支出需求。六是積極爭取上級政策、轉移支付和國庫調度資金支持,增強地方可支配收入。
綜上,今年以來,全市財政部門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中央、自治區和市委、政府決策部署,全面落實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的要求,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支持各方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如:財政收入過度依賴工業、依賴資源能源,受資源環境約束、減稅降費政策、新冠肺炎疫情等影響,短期內財政收入實現持續增長的壓力空前,旗區之間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突出,部分旗區可用財力薄弱,財政收支矛盾凸顯;政府債務風險隱患仍然突出,風險防範、債務化解任務十分艱巨。等等。
下一步,我們將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一是助推打好三大攻堅戰。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用足用活各類政策措施,推進完成全年政府隱性債務化解、拖欠民企帳款清償目標;加大高風險地區監測、約談力度,堅決遏制隱性債務增量;加強與金融機構溝通協商,選取合理期限金融工具展期或降息,有效降低剛性兌付風險。力爭今年全市整體債務率退出紅色預警區。支持精準脫貧,堅持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投入力度不減,嚴格執行財政扶貧資金下達時限、加快支付進度,開展財政扶貧資金績效評價,確保扶貧專項資金精準投入、高效使用。結合財政政策落實情況專項自查和脫貧攻堅掛牌作戰,堅持問題導向,及時建立問題清單和整改臺帳,全面做好整改落實。支持汙染防治,統籌整合水土保持費等項目資金,依規運用以獎代補等方式撬動社會資本投入。完善財政投入與環境質量掛鈎政策,設立礦區綜合治理基金,支持引導工礦企業加大汙染防治、節能減排力度。依規篩選優質項目,積極爭取中央、自治區提高轉移支付分配權重,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二是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以積極財政政策大力提質增效為契機,強化對債券資金項目前期準備、資金使用等全流程管理,積極對接爭取上級政策、資金,嚴格落實減稅降費政策,激發經濟發展內生動力。全力支持創建國家現代能源經濟示範區、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等工作,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嚴格執行扶持民企政策措施,推進生態文化旅遊業融合發展,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力度,支持智慧能源服務體系建設,推動呼包鄂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晉陝蒙(忻榆鄂)黃河區域協同高質量發展。三是助推鄉村振興深入實施。全面整合涉農涉牧資金,健全完善投入保障制度,推動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機制。支持農村牧區產業融合發展,壯大特色優勢農牧業,推進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示範項目建設。支持培育新型農牧業經營主體,推動農牧業基礎設施改造提升、重點產業發展,不斷改善農村牧區生產生活條件。支持提升農牧業科技創新水平,完善農村電商公共服務體系,補齊農產品冷鏈物流設施短板,認真落實玉米和大豆補貼政策,推進優質糧食工程。四是助推持續保障和改善民生。統籌民生政策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係,審慎出臺大額增支事項和民生政策,兜牢「三保」底線,大力壓減非剛性、非重點項目支出和公用經費,節省資金優先用於「三保」支出,做到該穩的穩到位、該退的退到位、該提的提到位。認真落實「三免兩補」、教師績效工資補助等政策,鞏固提升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惠民效應,支持新建、改擴建中小學幼兒園項目,改善辦學條件,提升教育發展水平。聚焦就業創業扶持獎補、失業保險穩崗返還等政策落實,加強就業創業服務。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健全醫療保障機制,嚴格落實最低生活保障、退休鄉村醫生養老保險補助等政策,支持推進養老服務發展。加大文化旅遊業投入力度,落實好《內蒙古自治區烏蘭牧騎條例》,統籌整合優質文化資源向基層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