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的經濟版圖正發展著深刻改變,其中城市格局迎來大洗牌,北上廣深依舊處於我國城市階梯的金字塔頂端,伴隨著改開紅利的深入挖掘以成都、武漢、重慶、南京、杭州為代表的新一線城市正逐漸從二線躍升成為「比肩北上廣深」的新高地。
長沙雖然沒有蓉漢渝寧杭那樣活躍,那麼具有曝光度,但長沙卻在這場城市大洗牌中逐漸從邊緣走向中央,長沙一座被低估的城市,正藉助內循環演繹自己的時代。
變局|長沙與新強市的劣勢
我國經濟發展正逐漸由「粗曠式」轉向「高質量」發展,產業布局由「低端」轉型升級為「中高端」;內外雙循環的經濟戰略正悄悄的展開,大環境之下的城市洗牌已經進入「白熱化」階段。
前幾年落戶、搶人大戰就已經拉開了這場城市大洗牌的序幕,作為直轄市的天津一度將門檻降至「0」就已經說明了這場城市大洗牌的激烈程度和對未來的影響力。
成都、武漢、重慶、南京、杭州是當前新城市格局的佼佼者,成都和重慶被國家意志串聯起來,競爭轉合作的成渝正書寫自己的西部傳奇。
武漢作為中部崛起的龍頭,但缺乏聯動機制,使得武漢顯得十分「孤單」;
南京和杭州作為長三角勢均力敵的次中心,即使長三角看起來鐵板一塊,一體化發展也是城市群的主流,但寧杭之爭依舊充斥在各個領域。
長沙2019年GDP約1.1萬億,從體量上對比上述城市要明顯遜色許多,其上述城市體量最低的南京也有1.4萬億,他們都是我國前11城的明星,而長沙還在15-20名區間廝殺。從城市綜合實力、影響力、輻射力,長沙都難以媲美上述明星城市。
但總體來講這些劣勢對於長沙而言差距都不大,長沙關鍵的短板還在於「城市定位、等級、政策」上。
上述的明星城市無一不都是「副省級城市」,其中還有3個國家中心城市,他們都是各區域中的中心、次中心;國家對給予他們的定位和政策支持力度很大,政策是決定城市發展「天花板」的關鍵因素,我國許多城市都是靠著「政策崛起」的,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深圳」。
也就是說從本質上看,長沙和他們都不在同一起跑線上,但在大變局之下長沙自身的優勢正逐漸被放大,隨著改革和變局的深入進行,長沙這匹黑馬將實現逆襲。
長沙變局中|逆襲而上
長沙地處中部,從傳統中部來講長沙是僅次於武漢的第二大城市,即使放大到整個中部崛起戰略範疇內,長沙曾經也是多年的中部老二,直到2019年才被鄭州搶去,但就這一點就足以說明長沙在中部崛起中佔據的關鍵地位。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重心正逐漸由東向西運動,新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戰略在這場發展重心轉移的運動中將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將是承接東部產業、承擔新發展的核心,屬於中西部的崛起時代已經來到了,而內循環便直接從經濟結構上呼應了中部崛起、西部大開發。
內循環拉動消費,帶動新基建的大格局正給長沙的產業發展帶來新契機,長沙的重型裝備製造產業處於全國前列,基建是我國經濟騰飛的地基。隨著信息技術的蓬勃發展,我國5G技術引領全球,「新基建」呼之欲出,長沙的重型裝備將再次活躍在祖國的山川大地上。
高房價是當前社會揮之不去的一大陰霾,而長沙房價處於全國省會的「窪地」;長沙整體房地產均價不超1.5萬。
隔壁武漢的房地產最高區域均值已高達2.3萬。
不僅武漢的房價要高於長沙,許多同等級城市的房價都要遠超於長沙,甚至不少東部地級市的房價也領先於長沙。長沙強力穩控房價之舉在「內循環和房住不炒」的大環境下顯得十分優越,前段時間住建部都發文力挺長沙模式。
低房價將使得長沙保持高位競爭力,這將直接增強長沙在這場搶人大戰的吸引力和重量。
前文說到內循環的核心還是消費, 居民手中的錢決定了消費力,當前要打造內循環有一個難點是「居民手裡的錢都拿去買房子了,月月背負高昂的房貸,還有負擔最基礎的生活成本,怎麼可能會有餘錢去消費,從而形成內循環?」
而長沙的低房價為布局內循環留足了空間,將使得長沙在內循環的大背景下率先崛起,此時的長沙只需要政策的助推便可實現逆襲。
長沙需要爭取國家中心城市和各類政策性發展為自身增加發展的籌碼,值得注意的是整個中部僅兩座國家中心城市「武漢、鄭州」如果長沙能夠入選國中,那將整體推動拉升中部崛起的含金量。
中部的政策性支持對比東西部是偏少的,從中部六省僅武漢是「副省級城市」就可以看出端倪,在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重心由東向西運動的過程中,中部正逐漸被高層所注意。
值得注意的是鄭州在去年實現了超越長沙,但今年前三季度數據顯示長沙反超鄭州,奪回中部第二城。
這些數據充分的表明了當前長沙經濟的發展勢頭和經濟韌性,這足以說明長沙在中部地區擁有十分強大的掌握力,當前西部成渝經濟圈搞得十分火熱,長江上遊經濟帶的發展砝碼正被無限加持。
地處中部的長沙應當加速長株潭一體化發展,以長株潭為載體聯動武漢、南昌共同構建「中三角城市群」推動長江中遊地區的發展,當前區域經濟圈的發展趨勢正由單核向多核城市群發展,城市戰爭正快速的演變為「城市群戰爭」。
長沙被忽略的原因
無論是總量還是實力,長沙確實被大家忽略了很久,同期的鄭州曝光度都要遠高於長沙,湖南的體量不大,硬性影響較低,軟文化輸出較猛,但這並沒有給予湖南和長沙過多的曝光。
長期以來重慶、成都受益於西部大開發,武漢則受益於中部崛起,大量的政策導向傾斜於成渝漢,使得他們的發展在近些年能夠比肩許多東部城市。而長沙卻沒有這麼多紅利,說到底長沙還是輸給了政策上。
不可否認,長沙的戰略地位和出於全國發展來看,它的潛力低於成都、重慶、武漢;但長沙在這場變局中,憑藉內循環和經濟重心的轉移將極有可能成為「次一線的強市」。
長沙這匹中部崛起的黑馬,正在大變局和城市洗牌中書寫屬於自己的時代。
私信回復(城市)獲取更多城市發展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