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海洋所在印度洋4000米投放海-氣耦合觀測浮標

2020-12-10 瀟湘晨報

近期,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實驗3」號科考船在印度洋赤道區域成功投放海-氣耦合觀測浮標一套,投放點水深4020米。目前,浮標工作狀態和數據傳輸正常。該浮標作為南海海洋所深遠海環境在線觀測網絡和中斯中心海洋環境立體觀測網絡的重要觀測節點之一,為開展相關科學研究提供高質量的現場觀測數據。

該浮標為南海海洋所自主研發的基於北鬥銥星海-氣耦合專用觀測浮標,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已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ZL 201910478411.4)。核心技術包括低功耗數據採集控制系統、捷聯慣性波浪測量技術、基於緩衝池機制的北鬥數傳協議和功能豐富的遠程人機數據/控制的交互界面軟體。浮標觀測參數包括海表常規氣象(風、溫、溼、壓、降水),四分量輻射、海表皮溫、表層海水溫度,0-80米深度的剖面流速、流向,波高、周期和波向等。浮標數據採集控制器以1 Hz採樣速率掃描各傳感器,每30分鐘統計一組各參數的平均值並自容存儲在浮標CF卡內,並同步通過北鬥和銥星雙鏈路向南海海洋所服務中心回傳實時數據。數據掃描間隙傳感器和控制器均處於低功耗休眠狀態。

浮標搭載南海海洋所自主研製的DWS19-1捷聯慣性波浪傳感器(專利號:ZL 201710196081.0),傳感器可在三種採樣頻率下工作,在國際上首次採用捷聯姿態算法(「數字式穩定平臺」)替代傳統機械/電式穩定機構,實現獨立捷聯工作,傳感器體積小、功耗低、質量輕,方便快速、機動投放。遠程數據鏈路優先採用自主研製的北鬥通訊系統,位於南海海洋所數據中心的遠程控制軟體定時呼叫遠海浮標北鬥通訊端,建立握手連接,進行實時數據傳輸和運行狀態監控,且在特殊海洋或大氣過程下可遠程操作修改浮標的數據採集程序,實現雙向可控制,提高強化觀測能力。

浮標研製工作得到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科院儀器裝備研製項目、中科院關鍵技術人才項目等的支持。

圖1.4000米印度洋海-氣耦合觀測浮標

圖2.DWS19-1/2型慣性波浪傳感器

圖3.浮標狀態實時監控界面

圖4.浮標波浪觀測數據片段

【來源:南海海洋研究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中國南極考察隊在西風帶布放2套浮標
    新華社「雪龍2」號1月27日電(記者劉詩平)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隊隊員27日在南緯55度26分、東經17度56分投放了1套漂流式海氣界面浮標和1套耦合傳輸浮標,用於獲取多種科學數據。漂流式海氣界面浮標將實時獲取水面以上3米高度的氣溫、氣壓、相對溼度、風速、風向等氣象參數和海表面溫度等水文參數,實現海氣界面氣象和水文參數的同步觀測。耦合傳輸浮標在水面上為直徑約1米的球形浮標體,水下掛載20米長的感應耦合傳輸系統,將實時獲取海表面波浪場信息和水下5米、10米、15米的溫度、鹽度剖面數據。
  • 海洋觀測的「第二次革命」!探索藍色未知世界!
    「Argo計劃旨在快速、準確、大範圍地收集全球海洋上層的海水溫、鹽度剖面資料,以提高氣候預報的精度,有效防禦全球日益嚴重的氣候災害給人類造成的威脅。作為海洋觀測的一次革命,Argo計劃讓我們對全球海洋上層2000米有了全新的認識。」吳立新院士介紹。
  • 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主任於福江談海洋防災減災
    我國海洋觀測已經形成了由岸基、海基、空基、天基、船基構成的立體觀測網。自然資源部南海局供圖12月3日,2020年汛期海洋災害預警報總結交流會在福州召開。無論是從當前國際國內形勢來看,還是海洋預報發展的需求,海洋觀測與預報走向全球化是必然進程。目前,全球化海洋觀測可實時獲取全球4000多個浮標、1000多個海洋站數據,全球海平面觀測系統有800多個觀測站,全球數字地震臺網可實時獲取全球超過500個寬頻地震臺監測數據。
  • 海洋論壇▏南海海洋地磁固定觀測站建設初步研究
    南海海域廣闊,北接北回歸線、南臨赤道,面積超過渤海、黃海和東海總和,區內島礁眾多,陸架、陸坡、深海盆及海溝等地貌類型齊全,是我國開展海洋地磁固定觀測的優選海域。為進一步完善我們地磁臺網的空間布局,滿足我國地球科學研究、海洋資源探測、海洋防災減災、海洋環境保護以及空間天氣預測預報的需求,急需在南海海域開展包括島礁臺站和海底臺站在內的海洋地磁固定觀測站建設工作。
  • 自然資源部:「風信子浮標」布放成功 助力廣東海洋風電發展
    來源:央視原標題:自然資源部:「風信子浮標」布放成功 助力廣東海洋風電發展總臺記者從自然資源部南海局了解到,近日,由該局所屬南海調查技術中心牽頭設計研製的新型浮標「風信子浮標」(六子浮體,狀如風信子花開
  • 小浮標描繪大海圖
    美將投放探測器跟蹤氣候變化對海洋微生物影響 在全世界海洋中,這些光合作用微生物通過捕捉25%人類燃燒化石燃料所釋放的二氧化碳,產生了地球一半以上的氧氣,並以此減緩氣候變化。 對於上述重要化學反應的規模大部分靠猜,而且幾乎感覺不到其隨溫度升高而發生的變化。但是很快,500個裝有生物地球化學傳感器的海洋浮標將提供答案。
  • 慣性傳感器技術在萬米海試用波浪傳感器中的應用
    6月8日,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主持研製的「海鬥一號」全海深自主遙控潛水器,在馬裡亞納海溝首次完成萬米海試與實驗性應用任務後,搭乘「探索一號」科考船載譽歸來。據悉,在本航次中,我國自主研製的DWS19-2慣導式方向波浪傳感器,為「海鬥一號」深潛作業護航,提供了海面波浪環境現場保障。
  • 天津大學青島海洋技術研究院「海燕」、「浮標」亮相2020青島創新節
    科研人員參展青島創新節團隊現已具備工作深度200-10000米水下滑翔機研發、製造和技術服務能力。相關成果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中國專利優秀獎、天津市技術發明一等獎等。「海燕-X」萬米級水下滑翔機下潛至10619米,刷新由自己保持的深海滑翔機工作深度世界紀錄。「海燕-L」長航程水下滑翔機續航3619公裡,創造國產水下滑翔機續航裡程中國紀錄。
  • 衝破攔截,中國在印度洋連續部署12架水下滑翔機,印:這下麻煩了
    據國內媒體的報導稱,我們向陽紅06號測量船目前已經結束了在印度洋的數據收集工作,這次向陽紅06號測量船共在印度洋連續部署了12枚海翼水下滑翔機,收集數據的次數高達3400多次,向陽紅06號測量船已經攜帶著大量數據與本月23號正式啟動回國,而這些數據將為後續我們對印度洋集群觀測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 世界面積最大的十個海,南海只能排第四,白令海曾是俄羅斯的內海
    我們都知道,地球是由海洋和陸地組成的藍色星球。其中,地球表面大部分都是廣闊的海洋,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世界上最大的十個海!第10名:鄂霍次克海。位於太平洋西北部的邊緣海。南北最長2460公裡,東西最寬1480公裡,總面積158.3萬平方公裡。
  • 南海突然出現7個「蠶蛹」,西方各國睡不安穩了
    南海,位於中國南部的陸緣海,是太平洋西部海域,中國三大邊緣海之一,該海域自然海域面積約350萬平方公裡,其中中國領海總面積約210萬平方公裡。在多年的研究中發現,南海不僅擁有豐富的海洋油氣礦產資源、港口航運資源、濱海資源等,這裡還是一個很不錯的旅遊目的地,有非常多非遺、城市公園、人文景觀……值得一提的是,南海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國人民在南海的活動已有2000多年歷史。
  • 南海GPS浮標被清除,美軍欲向南海撒「小飛碟」,漁民又有的撈了
    南海GPS浮標被清除後,美軍欲向南海撒「小飛碟」,漁民又有的撈了一直以來我國南海地區都有大量的美國GPS浮標,美國可以通過這些服務標對我國海軍艦隊進行監視,並且還可以監視我國潛艇的動向,由於我國以前缺乏自己的導航系統,所以明知美軍會接受我們,
  • 「撥雲瞰海顯身手」:海洋二號C星發射邁出三星組網關鍵一步
    中新社北京9月21日電 題:「撥雲瞰海顯身手」:海洋二號C星發射邁出三星組網關鍵一步作者 郭超凱9月21日13時40分,海洋二號C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為後續海洋二號B星、C
  • 關於全球海洋的分類:邊緣海和內海,你分得清楚嗎?
    全球海洋總面積約為3.6億平方千米,可以分為四大洋,面積由大到小排列,分別是太平洋,面積為16526萬平方千米;大西洋,面積為9165.5萬平方千米;印度洋,面積為7411.8萬平方千米;北冰洋,面積為1475萬平方千米。
  • 【10月3日實時海況發布】東沙島海域出現9米以上狂濤
    一、海洋環境觀測11
  • 深海探測:探索海洋深處的奧秘
    正是通過載人深潛,我國在南海發現了海山上成片的多金屬結核、古熱液區和冷水珊瑚林,在西南印度洋勘查了金屬硫化物礦點。 隨著自動化和人工智慧的發展,探索深海也可以不用人類親身下潛。上世紀70年代以來迅速發展的非載人深潛器,同樣可以進行許多項目的科學探索,而且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的優勢。世界上載人深潛器為數稀少,無人遙控潛水器則已廣泛使用。
  • 南極「探」氣,北極「讀」冰!2020青島極地科考書寫新紀錄新傳奇
    南極「探」氣北極「讀」冰2020青島極地科考書寫新紀錄新傳奇在我國,鮮有城市可以像青島這樣,既擁有雄厚的海洋科研實力,同時又長期聚焦極地科考,先後派遣大量的涉海科研人員奔赴兩極。在第3航段,孔彬所在的物理海洋組要做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前往十幾公裡之外,對第1航段放置的水下浮標進行回收。回收浮標的那天是5月4日。「乘著直升機到達浮標回收點,只需要10多分鐘。但想要將海冰下200米的浮標打撈上來,需要先用電鋸鋸開海冰。海冰很厚,比人還高。因此,極地科考對於人的體力和毅力都是大考。」
  • 第二屆廣州海洋科學與產業技術國際高端論壇舉行
    12月16日至17日,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以下簡稱廣州海洋實驗室)共同主辦的第二屆廣州海洋科學與產業技術國際高端論壇暨專項學術年會在南沙舉行。一批院士專家、國內海洋領域專家學者、相關企業代表550餘人匯聚一堂,為助力「海洋強國」建設建言獻策。
  • 中國去年強撈美軍水下滑翔機,今年同類產品大集群投放南海
    圖:水下滑翔機  根據新華社記者的報導,國內目前正在南海進行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水下滑翔機集群觀測活動,同時進行觀測作業的滑翔機達到12臺。  在去年12月15日,中國曾經在南海,在非常接近美軍海洋測量船鮑迪奇號的情況下,直接將其放出的水下滑翔機打撈帶走,後交還美方。  該次事件只是中美在南海控制上的一次衝突,國內的相關產品在2003年就啟動研製,並在2008年完成樣機,在2011年就完成過近1000米深度的下潛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