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水下滑翔機
根據新華社記者的報導,國內目前正在南海進行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水下滑翔機集群觀測活動,同時進行觀測作業的滑翔機達到12臺。
在去年12月15日,中國曾經在南海,在非常接近美軍海洋測量船鮑迪奇號的情況下,直接將其放出的水下滑翔機打撈帶走,後交還美方。
該次事件只是中美在南海控制上的一次衝突,國內的相關產品在2003年就啟動研製,並在2008年完成樣機,在2011年就完成過近1000米深度的下潛測試。
圖:國內某型水下滑翔機的總體設計和試驗照片
圖:一種國產水下滑翔機
雖然從原理和基本總體設計,中國水下滑翔無人機都是參照美國技術路線研製的——但是國內現在使用的產品,並不是在去年獲得美軍實物以後的仿製品,這必須予以澄清。
國內開展水下滑翔機集群觀測的目的,就是要徹底掌握南海的情況——包括精確的海底地形數據,洋流溫度,鹽度等在內的一系列水文信息數據。
國內由於歷史上長期的多方面因素,包括近海防禦的總體作戰思想,以及技術能力和經濟條件限制;都使得國內對周邊海洋——甚至於本國領海的詳盡信息掌握程度很低。僅以南海來說,國內對南海的掌握情況就遠不及美軍。
這無論是對於軍事還是經濟、科研發展,都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基礎缺陷,特別是對於水下潛艇活動和反潛作戰來說至關重要。潛艇要發揮最大的隱蔽能力,除了自身性能外,最關鍵的就是能有效利用環境因素來掩蓋自身的噪聲等信號特徵。
而潛艇要做到這一點,或者反潛作戰中要能有效透過環境幹擾捕捉到對方潛艇,就都對於海底地形、不同洋流的溫度、鹽度、渾濁度、含氧量、流向變化和強度等信息的掌握程度有著非常高的要求。誰的信息更全面準確詳實,誰就擁有更大的作戰優勢。
圖:水下滑翔機原理,由美國海洋專家Henry Stomme在1989年提出,90年代在美國海軍研究所資助下獲得突破
水下滑翔機的特點,在於它不像潛艇,是用螺旋槳或者噴水泵之類的動力裝置,驅動水流前進。它是靠調整浮力不斷大於/小於自身重量,在水下不斷上升和下降;在升降過程中,依靠自身滑翔翼產生前進的滑翔速度。由於它只需要通過吸進、排出海水調整自身浮力,因此在水下運動需要的動力功率和能量消耗非常少。
觀測海洋的任務,當然並不是只有水下滑翔機才能做。水下滑翔機的優勢在於價格低廉,而且一次投放以後就能跑幾個月時間,累計航程達到數千甚至上萬公裡,其性價比非常高。而它的缺點則是跑得非常慢,不能滿足對時間敏感性高的要求——比如去主動搜索和追蹤潛艇是完全不可能的。
圖:水下滑翔機不可能具備反潛能力
因此水下滑翔機的最大用途,就是長年累月的進行水文信息積累,海底環境調查;這是一項需要持續投入幾十年、上百年的工作——美國海軍針對全球海洋的觀測摸底,至今就已經超過百年歷史了。
在這方面,國內雖然起步晚底子薄弱,但是畢竟現在的技術條件和經濟都遠比以前好;追趕的速度將會非常快,未來在南海的水下,美軍潛艇在天時地利上反而能佔據壓倒性優勢的情況必將一去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