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僅僅只是暴力,而不是教育。
——鹿媽
作者 | 楓子
來源 | 女兒派(洞見旗下帳號)
你能想像嗎?
一個年僅3歲的小女孩,45秒內被掌摑9次,數次被打趴下。
下手如此之狠,打人者竟是生母,僅僅因為孩子不聽話吃飯。
視頻中,媽媽瘋狂掌摑孩子面部,手部,胸部。
孩子一次次站起來,又一次次被打趴。
除了依稀的罵聲,哭聲,「啪啪啪」的掌擊聲清晰可聽。
可想而知,這得有多痛啊!
據報導,孩子爸爸常年在外務工,媽媽獨自帶娃。
我也是一個全職媽媽,很能理解她的心酸與苦楚。尤其是孩子不聽話時,被壓抑的怒火很容易就被點燃。
但盛怒之下,必有殃及。
為家長情緒買單的,必然是孩子。
多年以後,小女孩也許會忘記這件事,但那種恐懼與陰影,卻可能伴隨她一生。
更可怕的是,打孩子,還會越打越上癮。
為什麼會上癮?
因為打有立竿見影的震懾作用:孩子會因為恐懼而被迫服從大人。
從行為學上來看,孩子因被打後「聽話」的這個行為,強化了父母認為「打孩子有效」這一觀念。
所以,當孩子再次不聽話時,父母都會下意識的用武力解決。
畢竟快速有效,為何還要克制自己的憤怒,費時費力的去教導孩子呢?
但打孩子有效,不過是父母的一個幻象。
心理學中有個「習慣化」:
當孩子逐漸適應了挨打,他就會減少被打的恐懼,於是暴力的效果就會降低。此時,父母就會加大力度,越打越狠,越打越頻繁......
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父母在暴力教育的路上越走越費勁,孩子越來越痛苦。
暴力下長大的孩子,一生都有個黑洞
想起陝西7歲的天天,媽媽每次管教他,動輒不是打就是罵。
後來就逐漸上升到用電線、刀具、棍子打,常常打到他走不了路。
歷經2年的家暴,天天學乖了嗎?
他唯一取得的教訓就是——用拳頭說話:
他不會和別的孩子相處,覺得你不聽話,我就打你。用鉛筆戳別的小朋友眼睛,用盆子砸別的小孩頭。老師每天都打電話反映他在學校打人。
果然,孩子就是父母的複印件,你的好壞,他都會複印下去。
暴力的種子,就只會結出暴力的惡果。
孩子在暴力之下,如果說習得暴力是無意識的,那麼,「父母不愛我了」就是孩子最強烈的意識和感受,親子關係瞬間疏離而緊張。
作家王朔曾自曝,自己的童年就是在父親的暴力中度過的:
「我父親打我的時候,一直打我到打不動。」
在他父母那個年代,表達愛的方式就是打罵。不要孩子犯錯,就是最大的負責。
也許父母的初心是愛,但即便已為人父,王朔仍難以釋懷父母對他的傷害。
他在《致女兒書》中,扎心地描述了他與父母畸形的關係:
我對親情是懷疑的,我不記得愛過自己的父母。小的時候是怕他們,大一點開始煩他們,再後來是針尖對麥芒,見面就吵。再後來是瞧不上他們,躲著他們,一方面覺得對他們有責任,應該對他們好一點,但就是做不出來,裝都裝不出來。
父母與孩子間本該親密無間,卻漸行漸遠,淪落到陌生人般,不免讓人唏噓。
但細想,父母一次次的施以暴力,孩子未曾嘗到愛;
長大後,父母又憑什麼要求他付出愛,與自己親近呢?
暴力教育,不僅會將親子關係打上一個又一個死結,還會將這種畸形的親子關係,投射到其他親密關係中。
《我是演說家》中,導演黃莉自曝小時候,被爸爸家暴的媽媽,轉身就將所有怒氣都發洩在自己身上。
即便是燈泡壞了,媽媽心情不好,也要將她暴打一頓,還警告她不許告訴爸爸。
家暴帶來的痛,黃莉花了23年的時間才走出來。
可是,童年的經歷卻也導致她不懂如何愛,只會複製與父母的相處模式:隱忍和犧牲。
而一味地隱忍和犧牲,註定只能換來變本加厲的索取和傷害。
現在她已經38歲,仍孤身一人,每一段感情都無疾而終。
除此之外,黃莉還一度將母親的不幸歸咎於自己,這種深深的負罪感捆綁了她,讓本是受害者的她,反而扭曲地認為自己是加害者。
就像美國心理學家斯勞特·派克說的:
「童年的痛,弱小的我們無法承受,必須扭曲,以保護自己。」
在暴力下長大的孩子,太讓人心疼。
暴力,是父母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生活中,我們常常因為孩子的「錯誤」大動肝火,但你可曾靜下心來想:
到底有多少次「暴擊」是真的因為孩子不聽話?
又有多少次,孩子成了無辜的被遷怒者?
記得有一次,閨蜜和她老公因為過年回誰家的事再次爭吵起來,吵到最後,老公摔門而出。
末了還發朋友圈說好累,想一個人靜靜。
沒兩分鐘,家婆就打電話來說她各種不懂事,沒有上班還總和老公吵架,不會處理家庭矛盾......
掛完電話,閨蜜暴躁得想找個人吵架。
此時,客廳傳來小寶的哭聲,原來是姐弟倆在搶一個玩具槍,搶不贏的弟弟賴在地上嚎啕大哭,姐姐固執地不肯讓步。
弟弟哄不到,姐姐也哄不到,閨蜜的耐心一點點被磨滅,她伸手就想去搶,女兒卻直接把玩具槍往地上一砸。
「哇」的一聲,小寶哭的更厲害了,她的怒火也「噌」的一下被點燃了,沒忍住揍了女兒一頓。
事後她很後悔,怎麼就爆發了呢?
原來她將無處發洩的一股怒氣撒在了女兒身上,女兒成了她的出氣筒。
這種情況,心理學上稱之為「攻擊轉移」:
一個人會把自己的憤怒和沮喪,通過攻擊力量懸殊無辜之人來發洩出來。
帶娃的日常,經常分分鐘就能爆炸,這時候識別情緒並有效管理情緒就顯得尤為重要。
根據冰山理論,閨蜜失控打孩子只是冰山上顯而易見的一個行為,而暗湧在水面之下的更大的冰山,才是她情緒失控的原因。
這時,就需要用「走冰山」的方式來深入探究。
她當時覺得很憤怒,其實並不是孩子犯了天大的錯;而是她覺得很糟,丈夫不理解,家婆不認可,孩子不聽話,這些苦惱就仿佛擰成一個死結,堵的難受。
她覺得自己很失敗,處理不好夫妻關係,解決不了孩子矛盾,有種腦袋要炸裂的感覺,只想一巴掌揮下去,讓世界安靜。
一步步剝開憤怒的外衣,我們會發現:很多時候對孩子的暴力,往往都是源於自己對生活無能的發洩。
所以,當你揮起那雙手時,不妨多想想,自己是真的為了教育他,還是只是借個由頭,宣洩自己的垃圾情緒。
孩子不是生活的累贅,而是慰藉
記得曾看到一個很令人心痛的新聞,一個2歲的女童竟慘遭親媽虐待致死。
警方趕到現場施救時,已經奄奄一息的女孩,仍伸出雙手,嘴裡不停的念著:媽媽抱,媽媽抱......
讓人何等心碎!
很多時候,父母總是假以愛的名義對孩子施暴,而孩子轉身就忘,一如既往的愛著我們。
愛,是孩子的本能。
孩子從來就不是苦難生活的累贅,而是慰藉。
知乎有個問題:你的孩子做過的最讓你感動的事是什麼?
有個媽媽的回答暖爆了:
孩子3歲時,她和老公大吵了一架,便帶著女兒回了娘家。
沒兩天,孩子就哭鬧著要爸爸。
她被哭的心情煩躁,順手給了孩子一記耳光,就睡覺去了。
孩子吧嗒吧嗒哭了一陣後,竟輕輕的鑽進媽媽被窩裡,細心地幫她把被子掖好在脖子處,摸了摸她的臉,安慰道:「媽媽,你還生氣嗎?我把我的愛心全部給你。」
一邊說一邊小雞啄米一樣親著媽媽的臉。那一瞬,她覺得無論多累都被治癒了。
我們的孩子也許有些調皮搗蛋,也許表現不盡人意,但他也如同彩蛋般,經常給我們帶來出其不意的驚喜和感動。
就像有句話說的:
「孩子就像熨鬥,雖然有時候比較燙手,但是能熨平生活中很多哀愁。」
每個媽媽,都是孩子在天上精挑細選的。
每個寶寶,都是父母基於對愛的渴望而誕生的。
母子一場,是一份多麼來之不易的緣分!
所以,當你要失控時,不妨多想想,最初孕育這個生命時的那份喜悅吧。
有什麼比孩子平安健康,順遂長大更重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