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還未結束,關於「英語過分佔用中國學生的精力」這個問題,討論的也是愈發激烈。
的確,在國外疫情愈發嚴重,翻譯軟體日益智能的今天,許多家長都覺得英語學科對比其他學科來說,英語過分地佔用了中國學生的精力。
可是,在國際人才競爭日益激烈的環境下,當我們只是做普通的溝通交流時,也許靠粗淺的英文、手舞足蹈的肢體動作和翻譯軟體就能應付得了,但是一旦在職場上面對激烈的競爭,一口流利的外語將在重要時刻幫助孩子發揮關鍵的作用。
學英語,越早越好。至於成年人,再晚也不遲,早學早受益!
要知道,學好英語,並不全是考試拿高分,捧各種證書,因為這些外在的東西,頂多在你找第一份工作的時候,起到一點點作用,試想一下,你大學以後,還會拿高考成績來說話嗎?道理是一樣的。
老闆和面試官都不傻,英語好不好,拿出來秀一秀看是否可以流利準確的表達就知道了。而且,職位對英語有要求,孩子如果從小都不去學好,那麼英語佔用的將不是孩子的學習精力,影響的是孩子的職業生涯與規劃。
不說孩子,光是我們大部分人都有過英文學習的痛苦經歷,經常學了十幾年英文還是啞巴英語,對很多學生來說把英文學習稱之為「夢魘」也不為過,尤其是在缺乏英文語言環境的情況下,在強調語法正確的規則下就更是如此。那麼就真的沒辦法繞開這個英文學習會讓人頭疼的魔咒了嗎?其實不然。
跟母語學習一樣,英語學習瓶頸突破有兩個關鍵,即語言的學習越早接觸難度越小;能夠準確流利地進行表達會讓學習的效率更高。
針對第一個關鍵,哈佛兒童腦部發展的專家曾通過大量研究指出,在孩子一出生的時候,大腦就以非常敏銳地速度在發展,如果在孩子們還小的時候給予他們多語言及多方面的刺激,會更加活化腦細胞的發展及連接。
針對第二個關鍵,即口音表達方面,對於嬰幼兒來說,英文繪本是最好的選擇之一。英文繪本不僅內容生動有趣,許多繪本更是與遊戲及玩具的概念結合,讓孩子讀起來特別沒有負擔,大人也開心。在良好的親子互動氛圍中,英文學習的枯燥被趣味盎然代替,很容易建立起孩子對於英文的學習興趣,在潛移默化中實現孩子英文好感度的建立。
很多孩子對自己和別人說英語的口音總是萬分挑剔,也無比不善意。其實,口音倒不是最嚴重的問題,發音才是。
我見過很多學了十多年英語的人,連最基礎的元音輔音都發不清楚發不準確,那就有些可悲了。
因為,把音發準,才是一個最有性價比的事情啊!
想要練好發音基礎,用遠見超童自學型能力訓練系統,作為孩子的入門成長型電子產品,只需長時間堅持,跟著音頻,認真跟讀,做筆記,就能大概弄清楚,英文中哪些最基礎最核心的發音組合。我至今還記得從裡面學到的一個發音技巧,water的ter要發der的音才好聽。
千萬別以為語言學習就只是背單詞啊!
孩子學了這麼久,有沒有想辦法用英文來描述自己的一天,有沒有主動和用英文練習的小夥伴來對話,有沒有試過和外國人談天說地?
讓孩子去試一下就知道,究竟該從哪些地方入手。
比如聽力,如果孩子總是聽不懂別人的英文,問題不出在別人英語發音或口音不標準,而是孩子自己的聽力練習不夠。
如果你總是發現,孩子詞不達意或缺詞,那證明孩子平常根本沒有有意識的去積累這些好詞好句,平常的輸入量也不夠。
所以啊,道理真的就是這樣,要練輸入,聽力和閱讀,大量且持續;要練輸出,多活學活用。我就沒見過哪些從沒練過聽力和閱讀的人,最終說得一口好英語。
至少要有100個小時的英文聽力輸入量,10本英文原著,孩子才算真正踏上了正軌。
最後再來說說,怎麼解決害人的分拆句子的習慣,我的建議是多聽多讀。讓孩子每天聽一篇文章,然後讓孩子理解下整篇文章的意思,最後再核對一下原文,不在於多,主要在于堅持,不要在乎文章的語法,將文章每句話的意思聽懂最重要。
由以上總結可以得出,為什麼一個人學母語很容易,而學第二門語言會感覺異常困難呢?為什麼當人們說第二外語的時候總是帶有口音呢?
答案是,學語言的過程是克服慣性思維的過程,當孩子學習它的時候,總會情不自禁地想起母語,生搬硬套以前的方法,你要幫孩子做的就是克服這些思想,不用去懷疑孩子的記憶力和智商,讓孩子運用母語化的思維進行學習。
最後再重複一遍,英語沒有過分佔用中國學生的精力。在這個世界上,有天才也有蠢貨,但是沒有哪個蠢才,可以蠢到不會講自己的母語的程度,如果孩子學一門語言學不會,答案只能是孩子的努力還不夠,方法還不夠,絕對和智商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