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妻子,無性無愛守41年活寡,只願生生世世永遠不要再遇見魯迅……

2021-03-05 華語影人奇遇計劃

魯迅妻子,無性無愛守41年活寡,只願生生世世永遠不要再遇見魯迅。

作者:李夢霽

下花轎時,我掉了繡花鞋,是兇兆。

光緒三十二年六月初六,我的大喜之日。

五年後,我又見到他。嶙峋得清冷,而倨傲。

1月色淒寒。

蓋頭久久沒掀,燈花大抵瘦了,他坐在太師椅上,翻書,不語。我瞥見牆角的一隻蝸牛,一點點向上爬,很慢,仿佛時間。

五年前,父母之命,我便成了周家的媳婦,年底完婚。他是江南水師學堂的學生,書香門第,祖父是京官,犯了錯,鋃鐺入獄,家道也便中落。我家為商,我長他三歲,似是一樁好姻緣。

成親在即,他卻要留洋日本,耽擱婚期。臨別,我隨周家人送行。他對我說,「你名朱安,家有一女,即是安。」周家無女,從那時起,我就自認是周家的人。讓他安心,讓家安寧,是我畢生所願。 

我等了五年。等待有朝一日,一路笙歌,他來娶我。可是,他遲遲不歸,杳無音信。

聽娘娘(紹興話,即婆婆,下同)和親戚說,他成了新派青年,囑我放腳,進學堂。我四歲纏足,母親言,好人家的女子都是三寸金蓮,大腳醜陋鄙俗,不成體統。今我二十有餘,又談放腳,徒遺笑柄。自古迄今,女子無才便是德,身為女人,開枝散葉,打理家務才是分內之事,讀書識字非正業。朱家傳統,容不得我挑戰。說到底,我不過是個小女子,舊時代的小女子。我唯一能做的,便是婚禮時往大如船的鞋裡塞棉花,沒承想,下轎時竟掉了,欲蓋彌彰。

牆角蝸牛仍在奮力上爬,夜緩緩地淡了。我想起那年渡口,他對我說,家有一女即是安。彼時的他,舉手投足都是文弱書生氣,不似如今,稜角分明。我心內有點憎恨起日本來,是日本之行讓他改變。我預感到世道變了,只是不知新世道,容不容得下一個我。

洞房花燭夜,彼此默然的一夜。一沉默,就是一輩子。三天後,他再度離家,去日本了。 

2

宣統三年,也就是一九一一年,滿清垮臺。我的婚姻,已經走過第五個年頭。

先生回國兩年來,先後在浙江兩級師範學堂和紹興中學堂當教員,現在是紹興師範學校校長。他從不歸家過夜,偶爾行色匆匆地回來,懷抱許多書,我看不懂。他和娘娘說話,說「國民革命」、「中華民國」,大抵是些國事,知我不懂,便不對我說。我沉默地聽,寂靜地看,他時而激昂,時而悲憤的模樣,我很喜歡。他是做大事的人。

我出街,街頭巷尾的茶館都是「革命」的說法,人們好像與從前不大一樣。像先生般不束辮的男人多起來,女人也漸漸不裹腳,天下亂了。先生似乎小有名氣,路過酒肆藥鋪,常聽聞「周樹人」雲爾。我是驕傲的,因我是周樹人之妻。我亦是疼痛的,守著有名無實的婚姻,枯了華年。

先生是摩登人物,對這新氣象,自然是喜悅的。我卻是箇舊人。貼著「包辦婚姻」,邁著三寸金蓮,被風雲突變的世道裹挾著,顫巍巍地撞進新時代,往哪裡走,我不知道。晌午,我回娘家。

先生去北平了,我不識字,託小弟寫封信。

先生樹人: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望納妾。

妻朱安一九一四年十一月

先生未復,聽說動了怒,說我不可理喻,不可救藥。

正如下花轎時掉鞋,在他面前,我如履薄冰,卻總是弄巧成拙。我是愛他的,甚至允許他納妾,可他不懂。只有娘娘疼惜我,打理周家上下多年,我不像周家媳婦,更似周家女兒。一九一九年,先生為了事業舉家北上赴京,我於是離了這江南水鄉,離了娘家。一別,竟是一世。

「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我的人生依附於丈夫,他是大器之才,命運繫於國運。我的一生,便在天翻地覆的歷史洪流中,顛沛流離,支離破碎。人生盡處是荒涼。

3

北平只有老鴰憔悴的哀叫,日子裡滿是乾枯的味道。

我們住在二弟周作人處,弟媳信子是日本人,作人留洋日本時「自由戀愛」而結合。她思想進步,又懂寫字,深得先生喜愛。來到北平我才知,先生聲名竟如此顯赫。來訪者絡繹不絕,有學生,也有大人物。每遇客訪我都居於後屋,他應該不想我出面待客。先生由內而外都是革新,只有我是他的一件舊物。

今日我在後屋時,作人走進來。「大嫂,你怎麼一個人在這?」

我笑了笑,沒有答。

「大嫂真是安靜之人啊,這麼些天都沒聽你講過話。」他的聲音裡有舊日時光的味道。

我想了想,說:「作人,你教我認字吧。」

「好啊!聽大哥講,我只當你頑固不化。既然你追求進步,我斷然全力助你。」

他寫下八個字:質雅腴潤,人淡如菊。「形容大嫂,恰如其分。」

後來,每當先生待客,作人便來後屋教我寫字,有時也與我交談。十幾年的婚姻,我心如枯井。作人似是井底微瀾,讓形容枯槁的時日芳草萋萋。

「大哥現在教育部供職,也在北大教書,不叫周樹人,叫魯迅,是著作等身的大文豪,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領袖。

「大嫂,你雖是舊式婦女卻不愚鈍。你很聰慧,大哥不接受你或是先入為主的偏見,以為婚姻自主就是好。

「事實上,你也看到,信子是我自己選擇的妻,她揮霍無度又常歇斯底裡,大哥一味崇洋,未免太過激進。

「大哥是成大事之人,歷史恰到岔口,所謂時勢造英雄,他定會青史垂名。社會規範劇變,總有人成為犧牲品,龐然歷史中,小人物的疼痛無足輕重。歷史會忘了我們的。」「……」

斑駁的時光疊疊錯錯。在北平八道灣的四年,是我人生中唯一的陽光。無論如何冰冷漠然的人,在暗如淵壑的生命裡,總有一次,靠近溫暖,靠近光明。生是修行,緣是塵路的偈誥,因這來之不易的剎那芳華,我忘記哀傷,忘記幽怨,得你,得全世,得一世安穩。然而,滿地陽光涼了。

作人與先生決裂,因先生偷窺信子沐浴。

人生如紙,時光若刻,涼薄薄涼,夫復何言?

結髮十七載,未曾同居,現在竟窺弟媳,大約是為「新」。先生料我不識字,書信從不避我,我於是看到作人遞來的絕交書。

魯迅先生:

我昨天才知道——但過去的事不必再說了。我不是基督徒,卻幸而尚能擔受得起,也不想責誰——大家都是可憐的人間。我以前的薔薇的夢原來都是虛幻,現在所見的或者才是真的人生。我想訂正我的思想,重新入新的生活。以後請不要再到後邊院子裡來,沒有別的話。願你安心,自重。

先生被迫遷居,臨行對我說,留在作人家,或是回紹興娘家。

我不說話。兩行清淚,驚碎長街清冷。他們兄弟二人已然恩斷義絕,此地可堪留我?若回紹興,我便成休妻棄婦,給朱家蒙羞。世人都說先生待我好,誰知我吞下多少形銷骨立的荊棘?我一輩子,無論多難,只哭過兩次。那是一次。

娘娘心疼,勸先生:「你搬了家,也要人照料,帶著她罷。」

先生瞥了我一眼,清冽而凜然。那年渡口,早已物是人非。往事倒影如潮,歷歷湧上心頭。花自飄零水自流。

4

磚塔胡同六十一號,先生與我的新居。我是歡喜的。興許這樣的獨處,可以拯救我。

先生肺病,終日咳得厲害,只能吃流食。我寫信給娘家小弟,託他去東昌坊口的鹹亨酒鋪買鹽煮筍和茴香豆,那是先生最愛的小食,寄過來,我磨碎煮進粥裡。先生好一點後,我常走十裡路去「稻香村」,這間南店北開的糕點鋪,自製各式南味糕點,是先生極鍾情的。先生恢復得很快,待我亦不似原先淡漠,甚至將我的臥室作為書房,莫不是一種恩賜。

家裡又開始賓客如雲,我不再避諱。一切向好。直到,她出現。

高顴骨,短髮,皮膚黑,個子很小,標準嶺南人長相,說話不會翹舌。先生講新國文,久居北平,京腔很重,有時糾正她,她便撒嬌似的說「講乜嘢(粵語,即說什麼)?」先生笑,眉山目水間的情意展延,是我從未見過的溫暖。

女孩幾乎天天造訪,先生比任何時候都快樂。他放心我不識字,日記和書信都放在臥房桌上。我於是知道,女孩叫許廣平。她給先生寫很多信,濃情蜜意溢於言表。我不明白,大抵又是新人做派。

那日,女孩坐在客廳,我斟茶給她:「許姑娘,喝茶。」歲月如水人如茶,顧盼之間,雲煙四起,藏住多少曲折心思。我不過是想提醒她,誰才是這裡的女主人。無論如何,她是客。

許廣平抬眼看我,一個眼睛裡燈火閃映的女人,笑容像清晨簇新的陽光。她太年輕了。我已年逾不惑,年華驀地在眉眼間輕輕凋謝。青春是一闋流光溢彩背後本能的張皇,有女人的地方,就有爭鬥。可我,不戰而屈。

我默默轉身回臥房,聽聞先生說,「她是我母親的太太,不是我太太。這是母親送我的一件禮物,我只負有贍養義務,至於愛情,我並不知。」我的心仿佛被捅了一下,綻出一個血泡,像一隻飽含熱淚的眼睛。先生何等睿智,又如此愚鈍。我是大家閨秀,是舊式女子,不擅辭令,不懂表白。於我而言,愛是生活,是死生契闊的相依相隨,是細水長流的飲食起居。我以為,經年的忍負與犧牲或可換來先生的一抔柔情,沒承想,我的深情卻是一樁悲劇,我的愛情亦是一場徒勞。世界變了,所有人都只當我是舊中國落伍、無望的一代,誰知我曾不斷衡量與丈夫的關係,嘗試了解新世界。我終是背負著命運十字架,隨波逐流。

外面兀自歡聲笑語,許廣平說,「這是一場費厄潑賴(英語fair play的音譯,即公平競爭)。」我聽不懂。恍惚間,滿世喧囂折盡。

5

「三一八慘案」讓北平風聲鶴唳。手無寸鐵的年輕人被段祺瑞政府兵打死,橫屍街頭。國難當頭,無以家為,哀歌響徹北平。先生沒日沒夜地撰文,煙不離手,身體每況愈下,我心疼他。段政府下通緝令,先生走了,留下一句:「朱安,好生過。」

青燈黃卷度殘生,記憶煢煢。一九三六年深秋,日本佔了東三省,北平局勢緊張,山雨欲來風滿樓。許廣平寄信給我:「先生逝於十月十九日上午五時二十五分。」展信,淚不可遏。我一輩子流淚只有兩次,那是第二次。枯等三十年,他活著,我就還有個盼,如今,陰陽兩隔。我是將熄的炭火,他是唯一的餘溫,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秋雨瀟瀟,把我心裡淒淒的疾風澆得濕漉漉。緣分清淺,怨不得時過境遷。

後來,日本侵華,娘娘仙逝,日子更艱難了。許廣平接濟我,懷著對失敗者的同情,到底是不屑。在她眼裡,我不過是「舊社會給魯迅痛苦的遺產」。歷史喧囂,容不下我。

家徒四壁,一日兩餐,只有湯水似的稀粥,就幾塊醬蘿蔔。我想起先生的藏書,或可換錢維持生計。先生一生,撰文不計其數,卻沒有一個字是關於我,何其悲涼。時間都在他人筆尖上,獨獨把我遺忘。

午時,數年庭院深深,門可羅雀的家裡來了客。

「我們是魯迅先生的學生,今日聽聞您意欲出售先生藏書,特來關囑您萬萬不可,魯迅遺物無價,須妥善保存。請您三思。」

「您是舊時代的人,沒有文化,不懂先生作品的價值。先生是民族英雄,是新時代的先驅和領袖,他的遺物一定要保存!」

意氣風發的學生慷慨激昂,我推開面前寡淡的米湯,放下筷子,定定地看著他們:「你們只說先生的遺物要保存,我也是魯迅的遺物,誰來保存我呢?」倚欄愁空悵,恨三千丈,何處話淒涼。

尾聲

日本投降,北平無戰事。

時光越老,人心越淡。獨臥病榻,回望滿盤皆輸的人生,我看到牆角一隻小小的蝸牛。我們是老朋友了,紹興老家的新婚之夜,也有一隻蝸牛陪我捱過。它那麼努力地從牆底一釐一釐往上爬,像我一樣,爬得雖慢,總有一天會爬到牆頂。可我現在沒力氣了,我待先生再好,也是枉然。我們這些時代波濤中的小角色,大人物身邊的小人物,生存便已是一種枉然。

過往的歲月教會我,人的一生中有一個字,冷,徹骨的冷。所以我會在星稀的冬夜,點一堆火,慢慢想你。想起風陵渡口初相逢,那個清癯疏淡的少年對我說,你名朱安,家有一女,即是安。

【簡介】疆君編劇工作室

【業務】疆君編劇工作室合作模式

【徵稿】疆君編劇工作室徵集劇本小說

【經紀】疆君編劇工作室徵集合作編劇作家

相關焦點

  • 魯迅每天吃什麼?
    △徐志摩與陸小曼祖上闊綽,父親是開明的富紳,再加上那天賜的才華,想把日子過差都難,但徐志摩居然還真過差了。1926年在寫給張幼儀的信中說,有段時間和陸小曼住在破客棧。絕對不能再養了!」看來,被房子和車子折磨得心力交瘁,徐志摩絕對不是第一個,更不是唯一一個。魯迅家用菜譜在文化人群體中,魯迅的物質生活都是比較優越的。只不過,魯迅後來被當局捧到「神壇」上,使得人們很難把美食、佳釀之類,跟他扯上關係。可以說,令魯迅焦慮的,從來都不是錢,更不是飯碗問題。
  • 徐秀慧專輯之二:跨國界與跨語際的魯迅翻譯 --中、日、臺反法西斯的「地下火」與臺灣光復初期「魯迅戰鬥精神」的再現
    這兩個階段的魯迅接受史,從1925年1月1日開始在《臺灣民報》轉載魯迅的作品,作為臺灣新文學學習的典範」,一直到1932年的《南音》、1933年的《福爾摩沙》都還出現。而關於魯迅的消息與思想評論,也不時出現在《南音》、《臺灣文藝》與《臺灣新文學》、《臺灣日日新報》上。
  • 在日中國人歌手の荘魯迅は上海で熱唱
    數千年前の古代に生きた人の人間性や感情に音楽で切り込み、自身の歌と項羽の時空を超えた対話によって古の情感を再現する在日中國人歌手の荘魯迅はこのほど、1000人規模の上海人民大舞臺で熱唱していた。 「歌さえあれば、この愛は永遠に」が今回のコンサートのテーマだ。30年ぶりに故郷の舞臺で歌を披露する以上に、かつて応援してくれたファンたちと再會し、自ら「私は元気です、皆さんは?」
  • 徐秀慧專輯之五: 革命、犧牲與知識份子的社會實踐 --郭松棻與魯迅文本的互文性
    筆者之所以捨棄學界向來偏重以魯迅影響論或比較論的方法,而採取互文性 (intertextuality)[iv]的為切入點,乃在於從文學發展與文化資產角度來看,任何一個作品都是對過去作品的再創造,我們應該正視後來作家的創作主體,魯迅的巨大身影不應是一個無法超越的文本,而應視為對後來的作家創造了「對話」的話語空間。
  • 【対訳】魯迅の「故郷」 中國では日本より読まれない?
    日本の著名な魯迅研究家である藤井省三氏(東京大學)が3日、南京外國語學校で「村上春樹と魯迅」というテーマで講演を行った。藤井氏は、「長きに渡って魯迅の作品は日本で非常に歓迎され、中學高校の國語教材でも紹介される必読作品となっている。書店でも魯迅の作品は非常によく売れる文學作品となっている」と紹介する。
  • 香港中學文憑試考魯迅諷喻文 學生:真心睇唔明(附考卷)
    其中卷一要求考生閱讀當代知名作家魯迅及錢鍾書的諷喻作品,並理解背後寓意。有資深中文科教師表示,諷喻文章講求考生具備高階思維能力,並掌握時代背景、象徵意義,才能回應題目,預期今年考生在卷一的表現將各走極端。有考生亦直言,較難掌握課外閱讀篇章的中心主旨,認為今年考卷難度甚高。
  • 有幸嫁給大文豪,卻守了41年活寡,將情敵當作姐妹,最終孤單離世
    1878年,朱安降生在紹興城一戶朱姓商人家中,同她的名字「安」一樣,朱安被家中長輩教導得脾性溫和、目不識丁、擅長女紅和廚藝,再加上她的小腳,非常典型的封建時期大家閨秀。不知是何原因,朱安一直未能議親,直到21歲那年,在親戚的促成下,「老姑娘」朱安才與同城周老爺家18的長孫周樹人訂了婚。
  • 明賢貴妃之死:溥儀最珍愛之人,卻自稱一直「守活寡」
    曾在偽滿皇宮為皇后婉容抄寫課本的內府文書科長周君適先生便是這段愛情故事的見證者,他將自己的所見所聞記錄下來,其中說道: 譚玉齡是溥儀的第三個妻子,北京人,中學學歷,1937年通過溥儀在京的親戚選進宮中,冊封為「慶貴人」。溥儀選她入宮的動機,外人很少知道,其目的只為抵制皇后婉容。
  • 宗仁之子李幼鄰:母親守活寡70年,百歲宴上兒子痛哭為其鳴不平
    終於在1945年,我國成功將國外的敵人驅逐出了我們的國家,而在這種有一位著名的將軍,他的名字叫李宗仁。李宗仁最初有一名妻子叫做李秀文,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在1990年的百歲大宴上,兒子李幼鄰哭著說,他的母親苦苦地守了70年的活寡,那麼究竟是怎麼一個情況呢?
  • 情感歸屬:中年夫妻最心酸的一面:完美婚姻背後,都是「守活寡
    丈夫下班回家,妻子早已做好了飯菜,一家四口其樂融融。聖誕節前夕,和丈夫一起逛商場準備東西,妻子去給家裡老人挑選東西,讓丈夫在一旁等待,丈夫卻想買一條項鍊送別的女人,東西還沒買下來,妻子就出來了,他假裝什麼都沒發生,拉上妻子給她買絲巾,妻子依然在假裝什麼都不知道。
  • 《闖關東》秀兒:單戀還要強扭瓜,守活寡18年不能全怪傳武
    說到鮮兒和傳武糾纏多年的感情,就不得不說到秀兒——那個傳武明媒正娶進門的女子,為了傳武守了18年活寡。就衝著秀兒守了這18年,紙蝴蝶忍不住要說傳武一聲:呸!渣男! 不過,秀兒守活寡18年,這事兒真的全怪傳武嗎?
  • 守「活寡」的婦女,心裡到底有多難受?2個已婚婦女說出真心話
    導語今天為大家探討的是,守活寡的女人,心裡到底有多難受,一起來聽聽兩個已婚女人的自述。馮女士/32歲我和老公結婚了5年,我和老公是在工廠裡面認識的,當時我們對彼此一見鍾情,兩個人認識一段時間,就進入了婚姻殿堂。
  • 魯迅「藤野先生」中日雙語對照閱讀 附日文朗讀
    藤野先生が添削した魯迅のノート 遺憾ながら同時の私は一向に不勉強であり、時にはわがままでさえあった。學年試驗完畢之後,我便到東京玩了一夏天,秋初再回學校,成績早已發表了,同學一百餘人之中,我在中間,不過是沒有落第。這回藤野先生所擔任的功課,是解剖實習和局部解剖學。
  • 入宮之初,她得到了一個尊貴的封號,卻守了25年的活寡
    這件事,時隔幾十年後,乾隆仍然念念不忘,也正因為如此,乾隆才將永琪封為榮親王,並且也流露出立儲的想法。只可惜永琪在封王后不久,就匆匆離世了。至於說到「榮」字用在后妃身上,除了梁氏以外,就只有康熙時的榮妃了。榮妃馬佳氏是康熙早期的妃子,在康熙六年到十六年是非常得寵的,一共生育了五子一女。康熙的前十個皇子,馬佳氏就貢獻了一半。
  • 情感歸宿:中年夫妻最心酸的一面:完美婚姻背後,都是「守活寡」的崩潰
    藮曋蕒礯覚杛錑欞藥衧鵷洈犔尠酣吤鶻鈷卷貹牛冞釲灳揂漰鐘佖鱁唋潓鎬曼沝揚婤覘魠南渺會敎稬狻歂嶇梋檔愸購聖誕節前夕,和丈夫一起逛商場準備東西,妻子去給家裡老人挑選東西,讓丈夫在一旁等待,丈夫卻想買一條項鍊送別的女人,東西還沒買下來,妻子就出來了,他假裝什麼都沒發生,拉上妻子給她買絲巾,妻子依然在假裝什麼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