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臨武縣近年來出現的可利用水資源總量偏少的問題,臨武縣盤點可用水資源,推動建設了一批實現水資源利用效率提升的工程。
在水東鎮北部的三十六灣礦區山水林田湖草引水工程二標段,大衝水廠建設項目的施工人員正抓住冬季枯水少雨的黃金時間加緊建設。大衝水廠直接引用高山野外水源,經9.3公裡長的輸水管道進入水廠沉澱處理後,再輸送到附近村子裡,將有效解決附近村子無可靠用水來源的問題。
三十六灣礦區山水林田湖草引水工程項目指揮部工作人員李俊鐸說:「這個水廠主要供應大衝村、大坪村、茶山村等23個自然村以及東山林場片區,總配輸水管道41公裡,水廠建成之後能有效地解決這些村子人畜飲水安全問題,特別是枯水期有可靠的用水來源。」
水東鎮白竹坳自然村海拔500多米,全村用水僅靠兩口不足一米深的山泉井,一年當中,大部分時間都處於用水緊張狀態,水廠的建設,將能解決白竹坳村170人的飲水安全問題。
水東鎮白竹坳村村民 黃勝庭說:「我們村裡面這樣的井有兩口,如果春季有雨的話它會流出來,到了夏秋冬三季的時候,長時間不下雨,就是村民用水,都能把這口井挑幹,沒有(活)水出來。」
切實利用好野外水源,保障群眾安全飲水,是盤活可用水資源總量,提高水資源使用效率採取的基本措施,臨武縣作為珠、湘江兩大流域的源頭之一,年度可用水資源總量不高的實際情況依然是限制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方面。長河水庫管理所,每年發電用水約6300萬立方米,但每到汛期要溢洪棄水2400萬立方米,旱期要將全部庫存水資源用於保障城區供水、農田灌溉與河流生態用水,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矛盾因庫存水資源總量限制而難以平衡。
長河水庫管理所副所長李志勇說:「每年進入旱情前,我們長河水庫都會儲備大概3000多萬方水,但每個月的農業灌溉、城鄉供水、生態用水差不多350萬方,而且正常情況下,我們還要發電,每月用水大概500萬方。所以,每次抗旱供水都是犧牲經濟效益來保障社會效益。」
今年,臨武縣在大力開展三十六灣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的同時,針對郴州市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建設工作,改變水資源利用效率低這一重點目標,以提升水資源使用效率與水資源總量為突破口,先後投入5120萬元,在香花鎮、鎮南鄉、萬水鄉、水東鎮等地新建水廠、用水調節池與引水工程等共7處,擴建長河、萬水洞兩處中型水庫第二水廠,盤活水資源、提高現有水資源使用效率,在保障居民安全飲水的同時,促進社會經濟與生態和諧共同發展。
三十六灣礦區山水林田湖草引水工程項目指揮部負責人郭尊宏說:「項目建成後,北部鄉鎮季節性缺水問題將大大改善,可以提高14萬人的農村人口的供水保障能力,從我們農村以前80升每天的日用水量提高到現在的120升,水資源總量年供水可增加700萬方。」
【來源:臨武新聞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