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中的古代中國社會

2021-01-19 騰訊網

《詩經》的十五國風中,所描寫的社會和文化各不相同。 如《周南》、《召南》比較接近大小雅,因為這是兩位偉大的政治家周公和召公分頭治理的地方,制度方面更為先進。離周、召之地不遠的是鄭、魏等地。孔子曾說「鄭聲淫」,估計他留下來沒有刪節的已經是他認為達到思無邪的標準的了,但和《周南》、《召南》相比,《鄭風》還是顯得自由奔放地多。《魏風》中有好幾篇則大膽諷刺、無所忌諱,如《葛屨》對好人(貴婦)的諷刺,如《伐檀》對君子(貴族男子)的諷刺,如《碩鼠》對君主貪婪、醜惡的諷刺。這些詩歌一方面反映了魏地民眾的蔑視權貴、直言不諱的剛正性格,另一方面,周官採詩能全盤照收,並且在宮廷都城演奏——此事在《左傳》襄公二十九年有記載,也足以說明周朝政府有善納眾言的雅量。

十五國風中比較獨特的是《豳風》,共有七篇。豳地在現在陝西,雖然離當時周王政治中心不遠,但這幾首歌除了《七月》之外都與當地的關係不大,可以說《豳風》是不限於地理的,而是圍繞周公其人的治理活動而做。其中《鴟鴞》一般認為是周公寫的,其它幾首,有人認為《七月》、《東山》也是周公所作,而《破斧》、《伐柯》、《九罭》、《狼跋》是眾人——士兵或者周公所至之處的民眾——為周公作的歌。與詩經中其它國風和雅頌的傳唱跨度動輒幾百年相比,《豳風》中的這幾首詩歌創作時間應該都集中在周公執政和東徵前後,也就是周朝的初創時期。在《詩經》中的作品中屬於比較早期的,並且創作時間間隔不大,這些詩歌更像是對當時的社會的截面解剖,對了解當時的社會活動和變革提供了非常寶貴的材料。歷來對這幾首的解讀詳略不一,解釋角度也不一致。《豳風》是周公所作和為周公所作,而周公是周朝初創時期最重要的制度制定者和執行者。周公的思想影響了周朝近八百年的歷史,也對後世歷史有持續的影響,孔子曾對周公念茲在茲,並且在常常在夢中遇見,可見孔子對周公思想的認可。解讀詩經《豳風》中的這七首都與周公有關的詩歌,有助於管窺先周思想,並對周朝初期的社會狀況和制度變革有一些理解,這些理解不可能來自於對傳統史書的解讀,因為史書的記載一般都過濾了一些只有在詩歌等文藝作品中才能流傳下來的社會和歷史細節。

《七月》是《豳風》的第一篇,也當是《豳風》的核心。春秋初期的典籍圖書還不多,更沒有後來的朝代才有的農書,這首詩以從七月開始,以月令為序,講述了務農者的工作和生活的主要內容。此詩在國風中是最長的一首,包含農事的方方面面。它是否周公所作不能完全確定,但周公把它獻給年幼的周王,教育他了解農事和民情,應該確有其事。和其它的《風》中的詩比起來,這首詩更像是屬於《雅》或者《頌》的,特別是最後一句「萬壽無疆」祝詞,在《小雅·甫田》中也出現過。把《七月》放於《豳風》,是周樂官不想把它與頌揚周王的詩歌放在一起吧。

《鴟鴞》當是周公執政初期的作品,成王年幼,周公代為執政卻被政敵攻擊,加之政敵散布謠言導致他被民眾誤解。此詩以小童都能理解和接受的寓言故事的方式,表達面對危機時的痛楚,以及那種不能被痛楚和疲憊所擊倒,要奮力保護家園的決心及強音:「風雨所漂搖,予維音嘵嘵」。

《東山》寫周公東徵的漫長過程。王夫之指出,「古者兵農合一」,「《七月》,以勞農也。《東山》,以勞兵也。」《七月》《東山》兩首可以說寫春秋農兵大事最完備的詩歌。《七月》用比,《東山》用興。「我徂東山,慆慆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濛」在詩中反覆出現,慷慨和憂傷在徵途中交替浮現。《左傳》記載襄公二十九年吳國的公子季札出使魯國,請魯國人為他演奏周樂,其中就有《豳風》:「為之歌《豳》,曰:『美哉!蕩乎!樂而不淫,其周公之東乎?』」 可能演奏的是《七月》,也可能演奏的是《東山》。這次演奏讓吳公子大嘆,「觀止矣!」

《破斧》是周公東徵勝利後的作品,描寫戰爭的慘烈,連刀斧都被砍壞了。倖存的士兵得到休整和周公的表彰。

《伐柯》是一首短詩,但後人對它的解讀較為晦澀。方玉潤在《詩經原始》中一方面不同意《毛詩序》等書上的解讀,另一方面乾脆說「此詩未詳,不敢強解……故寧闕之,以俟識者。」通觀十五國風,我國地區文化差異和發展不平衡早就存在,不過在春秋時是西部發達而東部落後。此詩當是周公東伐成功後,以西部先進禮樂文明對東人的簡明的規訓:「娶妻如何?非媒不得。」

《九罭》如方玉潤所言,是東人的作品,「此東人慾留周公不得,心悲而作是詩以送之也。」表達了東人對周公的信服和依依不捨。《豳風》放到《詩經》的十五國風的最後,估計主要是因為歌者不限於豳地,不然以豳在周朝「龍興之地」的地位,《豳風》本可以放到兩南的前面的,即放到《詩經》的最前部。

《狼跋》是《詩經》中最幽默的一首小詩。《毛詩序》說「《狼跋》,美周公也。」如何美法?它語焉不詳。韓愈在《進學解》中借學生的口說他「跋前躓後,動輒得咎」,形容他在官場上混得很失敗,算是對這首詩的正解。這首詩不可能用來和周公開玩笑,就算開過此類玩笑也不大可能記下來流傳。《豳風》中的七首詩歌都與周公的活動有關,後面的五首與他本人的軍事和制度傳播活動有關,可以大膽猜想:這首詩作於東徵勝利之後,是士兵們活捉了東部叛亂將領之後唱起的詼諧曲——老狼前行踩下巴,後退又踏它尾巴。詩中的「公孫」是指叛軍首領而不是周公。這有點像美國獨立戰爭時期興起的揚基小調——拿敵軍開涮,其樂何如?

以上《豳風》七篇,分別談及農耕、危機、徵戰、修整、制度傳播、民眾信任、甚至詼諧幽默。古者農、兵乃大事。這些詩歌系統地和集中地反映了周朝初期的社會及變革的過程。當時社會結構主要是家、國,主要的先進文化是禮、樂,主要的集體活動是農、兵,這些社會活動是為了維護這種社會結構,以家為天下,以天下為家,傳播禮樂文明。天下就是周王國勢力所及之處。

通過《詩經》了解中國文化和社會的原初印記,有助於了解後來的中國歷史發展,例如中國周朝以後的朝代,許多還是以周的諸侯國為名號,如晉、唐、宋,甚至重起的周,可見周代印記之深,正如《詩經·大雅·文王》所說:「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想要更加全面地了解孕育了無數思想家和詩人的周代舊邦,從《詩經》入手,還可以分別研究十五國風中的詩歌,並把它們做「跨國」比較,甚至把他們和其他民族的詩歌典籍做比較,例如在西方經典的《雅歌》、《詩篇》這類作品,其中對西方初民文化和社會也有類似《詩經》的記載,可以從中比較異同,用以求同存異,乃知維新無止境。

相關焦點

  • 略談中國古代社會
    又,侄娣從嫁。就是一個女人出嫁,她的妹妹,她的侄女也隨同出嫁,嫁給同一個王,同一個侯。這大概是群婚制的遺留。這種情形,在我國西周和春秋時期,都是有的。 在《詩經》中,有西周時的詩《韓奕》云:「韓侯娶妻……諸娣從之,祁祁如雲。韓侯顧之,爛其盈門。」
  • 《中國古代房內考—中國古代的性與社會》
    它講述的不是生理問題,而是歷史、社會和文化中的性。在很多人的印象裡,無論是西方人還是中國人自己,都認為中國的性傳統是封閉和壓抑,討論性話題一直是社會禁忌。這個印象非常錯誤。高羅佩在書中告訴你,中國古代性文化遠遠比你想像中的開放,在歷史上的大多數時候,中國人對性持肯定態度,性行為也很健康。既然如此,性在中國是怎麼從開放走向閉塞的呢?這就是第一個話題。
  • 從文學作品、社會影響等角度探究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的女性生活
    以古代史的眼光考察中國古代婦女生活在封建社會制度中所擁有的垂直性質以及在其中所處的平行狀態,是對中國古代女性生活進行延伸式攝取社會各方面差異發展的主要考察依據。二、對比男女兩性的社會生活地位,解釋女性權利領域受到壓縮的狀態首先,從女性與社會制度的依附關係來說,長期處於封建制度的底層,這可以說是封建制度下對人性荼毒最深刻的一個主要方面,也是中國古代女性及至近代女性受壓迫的主要大山。
  • 《詩經》是怎麼來的?帶你揭秘中國古代最有文化品味的職位
    《詩經》是我國古代詩歌的開端,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詩歌。《詩經》在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他的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
  • 中國古代詩歌的開端之詩經「六義」
    風雅頌賦比興,起源於詩經,合稱「六義」:所謂風、雅、頌,是指《詩經》按音樂劃分的三個類別。
  • 江曉原:古代中國上層社會中的性自由
    中國古代社會中長期存在的性規範大致確立於漢代——僅僅是理論上如此,實際上人們常常不加遵守,上層社會尤其如此。先秦淫風此所謂淫風,凡烝、報、因(皆為春秋時代合法的異輩收繼婚),兄妹相婚、轉房以及仲春之會、色情娛神等等,皆不在討論範圍。這一小節所論,側重於婚外性關係。這種性關係在春秋時代的貴族社會中非常普遍。
  • 《詩經》中對於女性的區別對待
    隨著網絡的發展、社會文明的進步,越來越多的人為「性別平等」發聲,「女權」一詞也因此會得到更多的關注。「女權」這個詞,被安上了很多不好的標籤,但其實,文明社會的優秀男性並不會害怕平等。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在《小雅·斯幹》中就有著「乃生男子,載寢之床。載衣之裳,載弄之璋。其泣噻噻,朱芾斯皇,窒家君王。乃生女子,載寢之地。載衣之楊,載弄之瓦。無非無儀,唯酒食是議,無父母詒罹。"的說法。
  • 《詩經小雅鶴鳴》中國的貴族精神
    第二段的「轂」就是輪轂,比喻這些棟梁之材是推動國家/社會進步的力量。「它山之石,可以為錯」/「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這些棟梁之材都非常熱愛學習,不思想狹隘,更不排斥其他地方的知識,國外的知識經過琢磨,研究透了也可以為我所用!
  • 「靚女」是時尚新詞,但古代早已有之:《詩經·邶風·靜女》新解
    其實,這個詞古已有之,在距今約3000年前的《詩經》中已經有「靚女」出現:「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詩經·邶風·靜女》)這首詩寫的是姑娘小夥的一次約會。詩中寫「靜女」很愛小夥子,並主動提出約會還送禮物。
  • 中國文化的起源詩歌:《詩經》與《楚辭》
    在《詩經》三百年之後,以屈原為代表創作而成的《楚辭》全面地繼承和發揚了《詩經》的比、興藝術。如果說從《擊壤歌》到《詩經》的進步是「從一到一」,從第一首詩歌到第一部詩歌總集的誕生,那麼從《詩經》到《楚辭》則是另一個「從一到一」。從第一部詩歌總集的誕生到中國第一位文學家的誕生。中國第一部文學作品《詩經》是一部集體創作的詩歌總集。
  • 「中國大歷史」傳承千年的《詩經》,是怎麼流傳至今的?
    漢服雖然《詩經》在春秋戰國時代看似枝繁葉茂,但其實在歷史的長河中,它的大部分內容早已經散佚。傳說中最早的3000篇詩歌,到了孔子時期只剩下了300餘首;在現今流傳的毛氏注本中,《詩經》現存311篇,其中還有6篇沒有名目。
  • 詩經中那些適合起名的好句子
    01詩經簡介《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詩歌,共311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孔子曾概括《詩經》宗旨為「無邪」,並教育弟子讀《詩經》以作為立言、立行的標準。先秦諸子中,引用《詩經》者頗多,如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人在說理論證時,多引述《詩經》中的句子以增強說服力。至漢武帝時,《詩經》被儒家奉為經典,成為《六經》及《五經》之一。
  • 百家經典之八《詩經》: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
    這些說法雖或尚可探究,但《詩經》在古代與音樂和舞蹈關係密切,是無疑的。《風》、《雅》、《頌》三部分的劃分,就是依據音樂的不同。《風》是相對於「王畿」——周王朝直接統治地區——而言的、帶有地方色彩的音樂,十五《國風》就是十五個地方的土風歌謠。其地域,除《周南》、《召南》產生於江、漢、汝水一帶外,均產生於從陝西到山東的黃河流域。雅是「王畿」之樂,這個地區周人稱之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
  • 古代男女幽會時,彼此會送啥?《詩經》中的這首詩給出了標準答案
    隨著社會的開放,人們對於感情的追求也越來越高,更加在意精神上的享受。為此,更多的愛情節日湧現了出來,除了傳統的每月14號的情人節,以及七夕節之外,還包括了5月20號。520代表著「我愛你」的意思,因此很多情侶都會將這一天當作是一個節日,並互相贈送禮品,表示自己的愛意。
  • 《詩經》中很多內容,來源於上古民歌,能看作當時的通俗文學嗎?
    一、《詩經》主要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緊貼當時的社會生活,覆蓋著從宮廷禮樂到鄉間民謠等各個角度《詩經》所收錄的詩集中從不同方面講述了周王朝五百年來的由盛轉衰,展現了時人的社會生活,形象生動的描述出當時的社會狀況和人民生活情景,不僅包括了先祖創業的頌歌、祭祀禮樂,貴族之間的交往宴會,還有關於人民生產生活的篇章
  • 《詩經》與《奧德賽》中的自然和自然意象
    這種情況主要出現在《詩經》的簡短抒情詩中,每首詩一般由四字的入韻詩句構成,這種詩句會讓古希臘觀眾深感震驚,他們已然習慣了不押韻且以長句寫就的長短格六步詩,在這群觀眾看來,《詩經》的詩歌絕對既不崇高,也缺乏英雄氣概。然而,這些古代中國詩歌保存下來的是個體必須參與到宇宙整體中的深刻感受,特別體現在對自然世界的再現上。
  • 2021國考行測常識知識點:中國古代文學中的「雙璧」_北京中公教育
    本文整理2021國考行測常識知識點:中國古代文學中的「雙璧」。推薦查看>>>2020國家公務員考試招錄專題 國考信息匯總行測常識判斷考試中,文學常識是一個常考的內容,中公教育在本文給大家介紹中國古代文學中的「雙璧」。
  • 從時代價值看《詩經》英譯
    在翻譯活動中,原作者是翻譯價值的創造者,譯者是翻譯價值的轉換者,讀者是翻譯價值的實現者。翻譯活動要實現時代價值,必須遵循自身的規律性,合規律是為了合目的,即產生更大的社會價值。 文學翻譯在時代背景下進行《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的開端,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
  • 《詩經》中的農事與物候
    作為古代詩歌的開端著作,《詩經》記載了西周到春秋時期勞動人民的日常生活。數千年前,人們在田地間勤苦勞作的同時,借用民歌訴說著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因而這些詩中大多的情感表達也多與某種植物相關。
  • 《詩經》中的詩歌,多次提到江河,這反映了上古的什麼習俗?
    讀完《詩經》後發現,記述古代先民在江河邊繁衍生息、勞動生活的詩有六七十首之多,涉及的河流也有二十多條,除了我們熟悉的黃河、長江,還有淇水、汝水、溱水、洧水等河流。「燁燁震電,不寧不令。百川沸騰,山冢崒崩。高岸為谷,深谷為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