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是我國古代詩歌的開端,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詩歌。《詩經》在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他的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
在當時的周朝,設有專門採集詩歌的官員,在所有和文化有關的職業中,採詩官是他們中間最古老、同時也是最具有文化品位的一種。《詩經》中的大部分詩歌都由他們而得。
世間萬物,皆可入詩。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周天子用禮樂來治理天下,百姓們的日子過得慵懶而又祥和,生活的好不快活。而這樣的日子也會有所單調,為了對抗這種單調,百姓們會將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樂給釋放出來,還給編成了詩歌。在那個時候,詩歌描述的或許就是他們生活。這些詩歌就是百姓們最真實的生活寫照。
而採詩官呢?他們就像是辛勤而又稱職的蜂蜜,哪裡有花粉,哪裡就有他們,只不過他們採的不是花粉,而是人們創作出來的民歌。我們今天稱道不已的《詩經》,其中最精彩的部分是《風》,又叫做《國風》的,也就是我們的祖先當年在田間地頭勞動時隨口唱出來的。就是這些心口唱出的民歌,已經成為我們這個民族文化中最深刻的沉澱。
到了該採詩的時候,採詩官們手搖木鐸行走于田間地頭,遊蕩於山野之間,他們深厚的文化涵養和辛勤的工作態度堅定著他們的步伐,只是為了尋找那些流傳在民間的歌謠小調並記錄下來。正在辛勤勞動的農民百姓們聽到他們木鐸的聲音,就知道採詩官又來了。要是百姓們有什麼新歌的話,他們就會停下手頭的的工作,喊來採詩官,為他們獻唱一曲,而採詩官則會拿著一把鋒利的小刀在竹簡上飛快地刻畫、記錄著這些詩歌。有的是描寫天氣,有的是描寫農地,有的是描寫男女相似,有的是描寫人生境遇……
如若遇到壞官當道,百姓們不堪其苦,採詩官們更會原汁原味地把他們所唱的詩歌給記錄下來,沒有絲毫更改。夜幕降臨時,他們才返回自己的住所,將一天所收穫的內容整理記錄下來。秋季過後,在中原各個地方的採詩官們紛紛返回王城,將收集來的新鮮事交給樂師配上音律,最後獻唱給周天子以供參考施政。而他們今年的工作到這裡也就結束了,到了來年三月,新一輪的採詩就又開始了……
採詩官,官職並不高,史書上甚至沒有記載他們的名字,比起那些有權力的大臣在朝堂上掀起的波瀾,我卻更羨慕採詩官的工作,當一個小小人物,每年遊歷於國家的大好河山,見別人沒有見過的風景,聽別人沒有聽過的故事,悠然的當個遊吟詩人,他們就好好像古時的」記者「,記錄著發生的一切;偶爾交個朋友,一起聊聊社會和生活,嘗遍了人間百味。他們不必糾結於入世和出世的選擇,選擇了一個兩者之間的平衡點。
當一個採詩官也是極為不錯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