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詩歌的開端之詩經「六義」

2021-02-08 老衲說健康

風雅頌賦比興,起源於詩經,合稱「六義」:

所謂風、雅、頌,是指《詩經》按音樂劃分的三個類別。「風」,是指國風,即西周時期各國的民間歌謠。「雅」,是周王京畿的樂歌,周王京畿被周人稱為夏,古代雅、夏通用,故有此稱。「雅」分大雅、小雅,意與後世的大曲、小曲相近。「頌」,是形容、讚頌的意思,是當時統治者進行祭祀時的樂歌。

《風》又稱 《國風》 ,一共有15組,「風」本是樂曲的統稱。15組國風並不是15個國家的樂曲,而是十幾個地區的樂曲。國風包括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檜、齊、魏、唐、秦、豳、陳、曹的樂歌,包括周南、召南、邶風、庸風、衛風、王風、齊風、魏風、唐風、秦風、陳風、檜風、曹風、豳風組成,稱為十五國風,大部分是黃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貴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

《雅》共105篇,分為《大雅》 31篇和《小雅》74篇。《雅》多數是朝廷官吏及公 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歌。其內容幾乎都是關於政治方面的,有讚頌好人好政的,有諷刺弊政的,也有幾首表達個人感情的詩,基本上是貴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來自民間。

       《頌》是貴族在家廟中祭祀鬼神、讚美治者功德的樂曲,在演奏時要配以舞蹈,其中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共40篇,其中《周頌》31篇,被認為可能是西周時的作品,《魯頌》4篇,被認為可能是魯僖公時的作品,《商頌》則被認為是春秋以前宋國的作品。《頌》是宮廷用於祭祀的歌詞,一般來自民間的歌謠生動活潑,而宮廷貴族的詩作詩味不多。

「賦、比、興」是詩的表現手法:

所謂賦、比、興,是《詩經》主要的表現手法。「賦」,是鋪陳的意思,對事物直接陳述,不用比喻。「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物。「興」,就是聯想,觸景生情,因物起興。這種藝術表現手法,是詩歌創作地主要形象化方法,對後世詩歌創作,產生了至深至遠的影響。

「賦」是直陳其事,描述一件事情的經過,按朱熹《詩集傳》中的說法,「賦者,敷也,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說,賦是直鋪陳敘述,是最基本的 表現手法。

「比」是比方,用一個事物比喻另一個事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詩經》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於變化。如《氓》用桑樹從繁茂到凋落的變化來比喻愛情的盛衰。「賦」和「比」都是一切詩歌中最基本的表現手法,而「興」則是《詩經》中比較獨特的手法。

「興」是從一個事物聯想到另外一件事物,「興」的本義是「起」,因此又多稱為「起興」,對於詩歌中渲染氣氛、創造意境起著重要的作用,「興」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就是藉助其他事物為所詠之內容作鋪墊。它往往用於一首詩或一章詩的開頭。有時可能是因時代懸隔才不可理解,但這種情況一定是存在的。就是在現代的歌謠中,仍可看到這樣的「興」。

聽說下方公眾號有大量傳統文化乾貨,

你的朋友都關注了,你還不來看看嗎?

溫馨提示:長按上方二維碼,點擊識別圖中二維碼,即可關注

相關焦點

  • 中國文化的起源詩歌:《詩經》與《楚辭》
    中國的歷史文化,是伴隨著一位又一位的名人走人尋常百姓家的。說到《詩經》,可能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便是孔夫子,而說到《楚辭》,那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屈原了。中國文化起源來自詩歌,無數詩歌通過百姓的代代相傳,不間斷的承接與延伸,詩歌文化在中國歷史的進程裡,也不斷的演變著。
  • 2020年甘肅省特崗教師招聘考試備考:中國古代文化常識之「六藝...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內容廣泛,在公職考試當中時有涉及,尤其是涉及到一些「數字」名詞,比較容易考察,今天讓我們共同了解下中國古代教育中的「六藝」,先秦文學詩經中的「六義」及中國古代婚嫁習俗「六禮」。一、中國古代教育中的「六藝」「六藝」是西周各級各類學校教育的基本學科。「六藝」具體指:禮、樂、射、御、書、數,按其學科性質分為以下三個方面。
  • 《詩經》:中國古詩「季語」書寫的開端
    論及中國古詩季節書寫傳統,前人多以楚辭為其開端,同為先秦詩歌藝術高峰的《詩經》則被研究者重視不足。實際上,《詩經》中大量出現的自然現象、具體動植物常帶有或顯或隱的季節性,為中國詩史貢獻了最早的一批「季語」。
  • 中國詩歌的濫觴,詩經
    我們要學習的是華夏文明,關於詩歌的源頭!毫無疑問就是詩經了,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其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公元前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有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所謂笙詩者,就是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所以說詩經實質上只有三百零五篇。
  • 百家經典之八《詩經》: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紀)至春秋中葉(公元前六世紀)約五百餘年間的詩歌三百零五篇(《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詩
  • 中國古代詩歌的源頭——襄陽——漢水之濱璀璨的詩歌名城
    中國古代詩歌的源頭——襄陽——漢水之濱璀璨的詩歌名城襄陽,雄踞漢江中遊平原腹地,形成了融中原文化、荊楚文化、三國文化和漢水文化等多元文化於一體的特色鮮明的地域文化,是一座擁有2800多年建制史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 文化活頁(六)|六藝≠六義
    韓愈《師說》:「六藝經傳皆通習之。」六藝,指《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種經書。古代的「六藝」有兩個含義:一是指六種技能:禮、樂、射、御、書、數。中國周朝的貴族教育體系,要求學生掌握這六種基本技能。這就是所說的「通五經貫六藝」中的「六藝」。
  • 《詩經》是怎麼來的?帶你揭秘中國古代最有文化品味的職位
    《詩經》是我國古代詩歌的開端,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詩歌。《詩經》在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他的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
  • 詩經裡的詩從何而來?是從千年的基因裡傳承的!
    詩經裡的詩從哪來?《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詩歌。詩經呢,共有風、雅、頌三個部分,其中「風」包括十五《國風》,有詩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詩105篇;「頌」分《周頌》《魯頌》《商頌》,有詩40篇。
  • 第三章 我國詩歌發展的重要標識 ——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
    一、《詩經》的集成在我國詩歌發展歷史上,其傳統是極為悠久、豐富的。遠在二、三千年以前,我國詩歌就已經取得了十分輝煌的成就。其重要標識就是我國最古老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詩經》這部書,收錄了我國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約公元前十一世紀——公元前六世紀)大約五百年間的三百零五首詩歌。
  • ——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
    木心說:「其中至少有三十多首,是中國最好的詩歌。」——《詩經》《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在中國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詩經》共收錄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多年的詩歌311篇,產生地域以黃河流域為中心,南到長江北岸,分布在陝西、甘肅、山西、山東、河北、河南、安徽、湖北等地,其時間和地域跨越之廣。
  • 《詩經》中的古代中國社會
    其中《鴟鴞》一般認為是周公寫的,其它幾首,有人認為《七月》、《東山》也是周公所作,而《破斧》、《伐柯》、《九罭》、《狼跋》是眾人——士兵或者周公所至之處的民眾——為周公作的歌。與詩經中其它國風和雅頌的傳唱跨度動輒幾百年相比,《豳風》中的這幾首詩歌創作時間應該都集中在周公執政和東徵前後,也就是周朝的初創時期。
  • 詩經中的2首詩歌剛柔並濟,5年時間,收放裕如是給他的最高讚譽
    《詩經》是詩歌集大成者,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其中很多意思的詩歌很接地氣。其中記載了兩首詩歌,十分有特點。一首詩歌頌寬大的政治,使人民安歇:「人民已經疲憊,且讓他們稍事安歇,如此恩惠國家,使人民獲得安泰。」一首詩歌吟詠嚴厲的政治,使人民守法務實:「使虛偽的人受到隔離,使頑劣的人行為變得謹慎,使法律受到敬重。」
  • 四書五經六書六義
    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簡稱: 詩、書、禮、易、春秋。六藝(一):禮、樂、射、御、書、數;六藝(二):《易經》、《尚書》、《詩經》、《禮記》、《樂經》、《春秋》。六書六義六書: 指漢字的形體構造的傳統方法。指的是「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假借」、「轉注」。
  • 詩詞那些事:詩歌《詩經》
    在中國古代,與樂相合的稱為「歌」,不合樂的才稱為「詩」。詩與歌都是按照一定的音節、韻律,來表現社會生活和人們的精神世界。在《禮記·樂記》中說: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於心,然後樂器從之。
  • 你可能聽過《詩經》,但你了解它嗎?
    作為中國古代詩歌的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許多詩句因為字詞美妙、內涵豐富、意味深長。「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 你知道《詩經》裡「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真正意思嗎?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詩歌,共三百一十一篇。「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是人們耳熟能詳的名句,其出自《詩經》裡的《擊鼓》,人們總在形容愛情的時候喜歡用這兩句詩,但這幾句詩的真正意思你真的知道嗎?擊鼓其鏜,踴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從孫子仲,平陳與宋。不我以歸,憂心有忡。爰居爰處?爰喪其馬?於以求之?於林之下。
  • 國學常識: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是什麼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
  • 從《詩經》中感知一首首沁人心脾的華章,「佚名」是最大的遺憾
    」 中國的詩歌之美,美就美在,你處於哪種情景,心懷哪種情緒,總有一款詩歌適合你。 我們小時候學課文,後來自由的讀詩歌,總會發現很多的詩歌,作者名字叫「佚名」。「佚名」就是無名氏的意思,指身份不明或尚未了解姓名的人,古代或民間,不知由誰創作的文學、音樂作品會以佚名為作者名稱。 而「佚名」最多的就是《詩經》了,還有漢樂府的詩歌,古詩十九首等等,那麼多膾炙人口,華美迤邐的辭藻,可惜卻不知道出自何人之手。
  • 《詩經》取名大全:20個冰清玉潔的鼠寶名,個個都富有意境美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作品,通稱《詩》或《詩三百》到漢代,儒家把它奉為經典,稱《詩經》,按內容分為「風」「雅」「頌」三部分,按表現手法,分為「賦」「比」「興」,「風雅頌賦比興」合稱「詩經六義」。名字,是人相隨一生的伴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