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扶貧在行動:湖北篇」十堰:民宿蛙聲中話脫貧之路 黃酒醇香裡...

2021-01-10 央廣網

央廣網十堰10月29日消息(記者熊峰)深秋十月的傍晚,群山環抱下的斑斑村舍,點綴著夜幕下空曠的山道,微醺的燈光帶來陣陣寒意。晚上六點,在十堰市茅箭區東溝村念情谷公交站臺,最後一班66路公交車正在準備發車。

念情谷站是66路公交車返程的始發站,從這裡上車可以直達十堰市城區。大山裡的村民出行「最後一公裡」問題得到解決,這是徹底告別「走出村口便是出一趟遠門」的開始,也是東溝村交通促進旅遊發展、旅遊引領文化保護、文化帶動脫貧致富的起點。

精準扶貧,交通先行。六年前,十堰市城區通往茅箭區東溝紅色旅遊區的66路鎮村公交正式通車。66路公交線路的開通,不僅方便了東溝村村民的出行,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更深遠的意義是帶動了當地老百姓脫貧致富。

東溝村蛙聲十裡親子民宿(央廣網記者 熊峰 攝)

鄉村田園民宿蛙聲一片

「桃源人家」是東溝村的網紅民宿,66路公交念情谷站就設在這裡。公交站旁,桃源子衿染坊、桃源人家民宿、桃源半山民宿、桃源貨棧在路旁錯落有致分布,如同一條絲帶縈繞在青山綠水間。乾淨整潔的柏油鄉道,便捷直達的公交線路,交通條件的極大改善,讓東溝村的民宿旅遊經濟發展有了讓遊客進得來、想常來的底氣。

曾在上海打拼的王啟迪是土生土長的十堰人,如今她已是東溝村桃源人家鄉村旅遊品牌的「當家人」。四年前的一次「心動」,讓她留在了家鄉東溝村,天然自成、悠閒自在的鄉貌鄉風,經過精心打造和數年的發展,成了她手中的民宿文化品牌。這次回鄉創業,不僅成就了她的田園夢想,也帶動了村子脫貧致富,走出了一條文化扶貧新路子。

東溝村桃源人家鄉村民宿(央廣網記者 熊峰 攝)

10月27日,央廣網記者在東溝村看到,「蛙聲十裡」親子主題民宿數棟三層農家小洋樓背靠蔥綠山林,鱗次櫛比地排列在路邊,修葺一新的柏油路同綠化景觀帶相得益彰。輕踏腳步走入院內,推開房門坐在窗邊,身後現代化的生活設施一應俱全,窗前的田園風光盡收眼底,拿出手機拍下幾張美景發到朋友圈,閒適恬靜的陶淵明式生活也不過如此罷了。

「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盛夏的季節,門前荷塘裡面全是蛙聲,晚上伴著蛙聲入眠」,蛙聲十裡親子民宿由此而得名。在民宿休息區,房內青蛙文化元素隨處可見,小蝌蚪找媽媽手繪畫、青蛙主題抱枕、清新淡雅風格裝飾讓人童心蕩漾,仿佛回到了童真的孩提時代;站在屋頂陽臺,門前十口堰塘恰巧寓意「十堰」,在盛夏季節,「滿塘荷花怒放,荷香撲鼻而來,晚上安靜時可以聽見心跳聲」,王啟迪滿臉笑容地說。

在民宿休閒體驗區,王啟迪告訴央廣網記者,遊客來到蛙聲十裡,不僅可以在棋茶室、書法室體驗親子互動,還可以近距離貼近自然、擁抱自然,迎著晨曦的第一縷陽光,在後院打太極、練瑜伽,完全放鬆身心。「讓孩子來到山裡有一次生動的體驗,帶著留戀回去」,在可以手工體驗的陶藝坊,王啟迪在一排排各式各樣手工作品展架前邊走邊說。「我們的一個理念就是,讓孩子來住一次民宿,就深深愛上大山」。

東溝村桃源子衿染坊(央廣網記者 熊峰 攝)

以「青蛙」為主題的蛙聲十裡民宿只是王啟迪眾多民宿品牌中的一個縮影。目前在東溝村沿線,通過發展鄉村田園文化為主題的特色旅遊,已經形成了以蛙聲十裡親子民宿、桃源人家鄉村民宿、桃源半山鄉村咖啡館、休休堂鄉村國學館,以及桃源子衿染坊和桃源貨棧等六大板塊,涵蓋餐飲、住宿、鄉村文創、鄉村研學等多種業態。

如今,東溝村民宿體驗遊已累計接待遊客超過十萬人次。以桃源人家為代表的鄉村民宿經濟,已經成為東溝村文化文創走扶貧脫貧之路的亮點。通過民宿用地租賃貧困戶土地,按年支付土地租賃費用,幫助貧困戶增收;民宿餐飲、染坊優先採購貧困戶農副產品和染料,優先考慮和解決貧困戶家庭就業;桃源貨棧利用民宿窗口和品牌優勢,幫助村合作社銷售和推廣產品等。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9月,十堰市首家本土草木染坊,投資60萬元的桃源子衿染坊在東溝村成立。通過引進和傳承傳統草木染技藝,東溝村正著力打造本土鄉村文創產品。未來,東溝村藉助草木染這一特色產品,將鄉村文創推向更大的品牌,為鄉村文創發展助力,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房縣黃酒民俗文化村廣場(央廣網記者 熊峰 攝)

千年歷史黃酒醇香萬裡

在十堰市房縣土城村,這裡坐落著聞名全國的黃酒民俗文化村。10月28日,央廣網記者來到瞿萬江的黃酒作坊,看到記者的到來,瞿萬江趕緊準備黃酒給記者品嘗。記者小抿一口,味道馨香可口、甘醇綿長、沁人心脾。

房縣黃酒以土城最優,素有「中國黃酒看房縣,房縣黃酒看土城」的美譽。房縣黃酒歷史悠久、酒香古今,在唐代被封為「御酒」,故又稱「皇酒」。時至今日,房縣依然保留著家家釀造黃酒的習俗。

「現在老百姓家裡的酒都是純手工釀造,酒粬也是自己釀」,瞿萬江告訴央廣網記者,他現在賣的黃酒是用優質的糯米、山泉水純手工釀造而成,通過網絡電商平臺一年可以賣出四至五萬斤,純收入可以達到20多萬元。「不少遊客過來追尋黃酒的源頭,並向外推介黃酒,源遠流長的黃酒文化對銷路有很大帶動的作用」。

房縣黃酒博物館「酒」的產生(央廣網記者 熊峰 攝)

瞿萬江原來是土城村的典型貧困戶,常年在外務工。經過近幾年政策幫扶和自身努力,如今他已經是黃酒產業發展大戶,成了村裡精準脫貧的典型人物。「現在有大批量的訂單,靠我一個人是無法完成的,這需要周邊鄉親們一起來做」,隨著產業規模的擴大,瞿萬江的黃酒生意也帶動了周邊鄉鄰的就業致富。

近年來,房縣立足豐富的黃酒資源積極開展產業扶貧,引導農戶加入黃酒專業合作社,建起了黃酒民俗文化村。在土城村,通過建立「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運作模式,黃酒產業得到快速發展。如今,土城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以前的三千多元提升至一萬多元。

數據顯示,僅2018年,房縣黃酒產量就突破5萬噸,實現產業產值達15億元,帶動2061個貧困戶6004人脫貧。截止目前,房縣黃酒有企業13家,小作坊2300餘戶,從業人員1.5萬人,全產業鏈產值已超過20億元。

酒匠鋪子(央廣網記者 熊峰 攝)

文化扶貧帶動脫貧致富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近年以來,十堰市以茅箭區東溝村、房縣土城村為文化扶貧帶動脫貧致富的代表,通過緊緊依託紅色文化資源和生態旅遊資源優勢,走出了一條以紅色文化為基礎,生態環境改善、美麗鄉村建設、旅遊經濟發展、農民精準脫貧共同發展的新路子。

茅箭區東溝村是戰火洗禮過的紅色熱土,以紅色文化為依託,大力發展紅色旅遊,中原突圍鄂西北歷史紀念館、東溝學堂向參觀者默默訴說著那段過往的歲月;東溝村是鄉村旅遊脫貧致富的綠色樣板,打造以生態種植養殖、農家餐飲住宿為支撐的旅遊配套全產業,引進發展「桃源人家」為龍頭的民宿和農家旅館,通過鄉村文創品牌發展,助推鄉村振興、脫貧致富。

東溝村桃源人家民宿親子互動的書法室(央廣網記者 熊峰 攝)

2019年,東溝村實現經濟總收入730餘萬元,旅遊接待量達40餘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450餘萬元,帶動周邊50餘戶村民就業創業,90%農村勞動力吃上了「旅遊飯」,摘掉了「貧困帽」。

房縣黃酒不僅僅是酒,更是一段底蘊深厚的文化歷史。「客尋文化來,抱得美酒歸」。藉助產業政策支持和電商物流的發展,以「黃酒文化民俗村」土城村為核心,房縣通過「造血扶貧」模式,開創產業扶貧新局面。

未來,房縣將重點打造百億元黃酒產業,推進詩經文化產業、黃酒產業和旅遊產業的深度融合發展,帶動老百姓脫貧致富,像瞿萬江這樣的黃酒產業發展大戶會越來越多。

相關焦點

  • 【文化扶貧在行動:湖北篇】桃源人家蛙聲十裡,茅箭這個民宿有文化味
    荊楚網客戶端—荊楚網消息(記者 伍佳佳 劉建維 何琛 何青)提及民宿,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深山或鄉野中的特色小院,農家菜,好風景。而在10月27日,「決戰決勝譜新篇·文化扶貧在行動」湖北站採訪團一行卻看到了不一樣的民宿——目之所及皆是文化,俯仰之間頓生歡喜。
  • 桃源人家掌門人王啟迪向採訪團介紹民宿的「文化味」
    2016年6月,應十堰市茅箭區政府建設美麗鄉村號召,他開始對茅箭南部山區民宿樣板項目——桃源人家民宿進行投資、裝修運營。王啟迪當時的理念是立足本地,藉助東溝紅色教育基地的紅色文化底蘊和景區自然優勢,設計出十堰第一家集餐飲、住宿、民俗體驗於一體的鄉村民宿。事實證明,「文化牌」就是「王炸」,桃源人家吸引了10餘萬遊客體驗,已成為十堰鄉村民宿的代表作,並申請了金牌民宿和森林康養人家項目。
  • 「大山的回答」:講活脫貧攻堅湖北故事
    高站位策劃新聞行動為做好「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重大主題宣傳,早在去年年底,湖北臺就聯合湖北省扶貧辦、湖北省農業農村廳、湖北省商務廳、湖北省文化旅遊廳、共青團湖北省委,精心策劃、聯合主辦貫穿全年的「2020奔小康」大型融媒體新聞行動,計劃每季度推出一場主題鮮明的重大全媒體報導,深度聚焦湖北武陵山區、秦巴山區、大別山區、幕阜山區四大國家級集中連片特困區和脫貧攻堅主戰場,生動展現湖北扶貧工作的巨大成就,深度開掘脫貧攻堅蘊含的時代精神。
  • 十堰的三條特色發展之路!市長陳新武為您解讀!
    「十三五」期間,面對水源保護、脫貧攻堅、經濟轉型三大壓力,十堰迎難而上,用拼的實幹,篤定前行,走出了一條十堰特色的發展之路。第一條路,就是十堰脫貧攻堅走向鄉村振興之路。在一座現代化的居民區裡,藏著一片古村落,古色古香的街道上,每一處老房子,每一個商品,都能成為遊客眼中的金元寶,這樣一處別致的社區,就是十堰柳陂鎮的龍韻村,當地規模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
  • 黃田蛻變——湖北中煙精準扶貧觀察
    這樣的村子,如果沒有扶貧主體和扶貧措施的持續跟進,是很難實現脫貧的。 黃田村是幸運的,因為他們等到了屬於自己的「救星」! 2015年10月13日,湖北中煙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組建扶貧工作隊來到了黃田。 「救星」這個角色並非一開始就自帶光環,一下子就能贏得信任和追隨,長期的貧困已經磨光了黃田人的信心和希望。
  • 一起來趕集,1500種扶貧商品琳琅滿目
    距春節還有半個多月,位於草橋的市消費扶貧雙創中心已是年味濃鬱。1月8日上午,2020年北京消費扶貧年貨大集正式開幕,大集上匯聚了北京幫扶協作省市的1500種商品,讓前來「趕集」的市民應接不暇、喜笑顏開。
  • 地區文化 | 從A到Z,給你26個愛上十堰的理由!
    地區文化 | 從A到Z,給你26個愛上十堰的理由!圖/裡昂JJuice美飲房縣黃酒,聞名內外有著幾百年的歷史和文化>八百裡武當山靈秀三千裡漢江水逶迤都讓十堰人引以為傲
  • 「同心脫貧在行動」民進會員何國輝:「東女故都」扶貧路上的廣元...
    為了積極響應幫助藏區脫貧攻堅的號召,2018年3月14日,在川北幼專校長張庭鑫的帶領下,民進會員何國輝教授(時任語言文學系主任)一行人,深入金川縣慶寧鄉新沙村開展結對文化旅遊幫扶活動,助力新沙鄉的旅遊扶貧,以確保2018金川縣整體「摘帽」脫貧。從廣元一路長途奔襲兩天後,3月15日下午終於到達金川縣,來不及修整,16日上午一早趕到慶寧鄉新沙村。
  • 「亮點」湖北十堰:「把四關破四題」提升基層黨組織治理能力
    今年以來,湖北省十堰市委組織部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進一步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在黨建引領基層治理體制機制創新上出實招、見實效,面向全市絕大多數「中間層」基層黨組織,做到集中強化,持續提升,有力有序推進全市970個基層黨組織治理能力「提檔升級」,推動基層黨組織全面進步全面過硬,為服務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提供堅強保證。
  • 稻田裡民宿在等你.
    「小居城市民宿」: 廣東高端民宿運營商,我們致力於打造出有「莫幹山水平」的廣東民宿。
  • 從A到Z,給你26個愛上十堰的理由!
    有著幾百年的歷史和文化糯米發酵、口感醇香閒暇時邀上老友來一杯真真妙不可言KKeepsake>紀念品房縣黃酒、鄖陽恐龍玩偶東風猛士車模、武當山道服......自豪仙山、秀水、汽車城是十堰三張響噹噹的名片八百裡武當山靈秀三千裡漢江水逶迤都讓十堰人引以為傲
  • 泰安市泰山區22篇「入戶日記」裡話脫貧攻堅
    4月20日,泰山區扶貧辦工作人員王紅在朋友圈裡記下這樣一段「入戶日記」。   日記中提到的張大姐,是上高街道黃家莊患尿毒症的張玉芹,每周要去醫院透析2次,加上日常吃藥,2016年之前,這個家庭每個月要承擔2000餘元的醫藥費,巨額的醫藥負擔,讓這個原本不富裕的家庭陷入貧困的愁苦,王紅還記得那時每次去張大姐家中,她總是滿面愁容,對來了解情況的扶貧幹部們也是愛搭不理。
  • 北京扶貧支援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活動第七站|十堰鄖陽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市委市政府關於扶貧支援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進一步促進北京扶貧支援地區非遺文化發展,加強地區間文化交往交流交融,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於 9 月至 11 月組織開展北京扶貧支援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活動。
  • 「百家媒體助力湖北」走進十堰 市政協副主席直播為十堰帶貨
    昨晚7點,「百家媒體 助力湖北」活動走進十堰,通過全國百家優質媒體,直播推介湖北特產,助力湖北特產銷售。市政協副主席、市商務局局長朱雲慧同十堰晚報主播肖哈哈一起在直播平臺為十堰帶貨,提高十堰市品牌影響力,擴大十堰農特產品銷量。
  • 「文化扶貧在行動·湖南篇」衡陽常寧:傳承「非遺」技藝 書寫文化...
    古樸的西嶺書院廣場上,學生們氣宇軒揚,傳統文化活動《二十四節氣鼓》正在這裡精彩上演。平安小學有建檔立卡四類貧困學生28人;留守學生289人,佔學生總人數60%。為了加強校園文化建設,豐富留守兒童課外文化生活,學校開設了《二十四節氣鼓》傳統文化活動,成立了「國學10分鐘」廣播站,並在農民夜校開設了書法、剪紙、版畫等藝術課程。
  • 「青·行動」團十堰市委開展「一起學習,希望同行」特別行動
    近日,團湖北省十堰市委開展「一起學習,希望同行」希望工程特別行動。此次特別行動由團中央青年發展部指導,中國青年報社、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發起主辦,安踏集團、北京粉筆藍天科技有限公司聯合發起,33家省級青基會共同開展,首批向湖北省十堰市提供項目資金50萬元,為竹谿縣、竹山縣、房縣、鄖西縣、丹江口市的500名貧困家庭在校學生捐贈平板電腦、流量卡、網上課程,方便他們開展網上學習。
  • 「幫扶脫貧」國技互聯在行動!探索「網際網路+」扶貧新機制!
    11月26日,國技互聯參與溫州市2020年扶貧結對幫扶活動,國技互聯集團執行總裁金建月前往蒼南縣赤溪鎮參加產業結對幫扶活動,並送上幫扶慰問資金。在扶貧結對幫扶座談會上,國技互聯集團執行總裁金建月表示,作為一家連續六年參加溫州市產業幫扶脫貧的網際網路企業,這也是第三次來到蒼南赤溪鎮開展結對幫扶活動。
  • 遷徙移民過上好日子——「南水北調」源頭湖北十堰市鄖陽區脫貧紀實
    一方山水養不了一方人2008年11月份,「南水北調」中線二期移民工程在漢水之濱湖北十堰市全面啟動。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因水利建設移民28.7萬人之後,再度動遷18.2萬人。這意味著當地許多鄉鎮和村莊不得不再度後靠,向海拔更高的山上搬遷。2010年至2012年,鄖陽移民又一次走上了大遷徙之路。
  • 這就是十堰!
    鄖陽區委書記孫道軍介紹,全區圍繞「富得起」抓產業建設,堅持安置區與脫貧產業同步規劃、一體建設、整體推進。以「1+1+N」產業扶貧模式為支撐,突出發展香菇、織襪、務工經濟,帶動搬遷戶全面增收,脫貧路上決不讓一人掉隊。層巒疊嶂,水綠山青。走進湖北西北部的鄖西縣,人們會忍不住先來幾個暢快的深呼吸。2017年10月,被住建部命名為國家園林縣城。
  • 江西、湖北財政涉農扶貧資金使用情況調查:財政助脫貧效益高
    記者日前走進江西、湖北採訪,了解中央專項扶貧資金、「一攬子」扶貧財稅政策如何改變山鄉面貌、惠及千家萬戶。 扶貧資金巧整合,統籌發力優勢大日前,在湖北秭歸縣郭家壩鎮煙燈堡村,漫山遍野的臍橙已經成熟。「今年雨水好,平均每畝可以增收1000斤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