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飆突進運動——考研筆記8
學生李清文
狂飆突進運動的大概時期是公元1770年至1785年,因格林格的劇本《狂飆與突進》而得名。這期間湧現出一批激進的青年作家,如歌德、席勒等人。狂飆突進運動是啟蒙運動的繼續,所以是文學史上重要的一章,眾多高校如北京語言大學、復旦大學、北京大學等都曾出過這道題。先來看看名詞解釋「狂飆突進運動」:
解答版本一:
「狂飆突進運動是十八世紀七十年代發生在德國的異常聲勢浩大的文學運動,它是德國啟蒙運動的繼續和發展,在反封建和強調民族性方面比啟蒙時期更向前進一步,標誌著德國資產階級民族意識有了進一步覺醒。狂飆突進運動作家崇尚感情,歌頌自然,強調「天才」,帶有狂熱的個人主義傾向和叛逆精神。由於德國資產階級的軟弱,這場運動只局限於文學領域,沒能發展為政治運動,因此到八十年代就低落下去。」
解答版本二:
「狂飆突進運動是十八世紀七十八十年代發生在德國的一場聲勢浩大的文學運動,因克林克兒的同名劇本《狂飆與突進》而得名,是德國啟蒙運動的發展和深入,其精神領袖是赫爾德,青年歌德是狂飆突進運動的旗手,主要特點是呼籲個性解放,歌頌天才、感情和大自然,提倡文學的民族意識和民族風格等。帶有強烈的自我主義和叛逆色彩,反映了資產階級反對專制暴政,擺脫封建束縛的願望和要求,這一運動使德國文學出現了嶄新的局面。代表作品有席勒的《強盜》、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等。」
解答版本三:
「狂飆突進運動是德國十八世紀七八十年代發生的一場文學運動,是啟蒙運動在德國的深入和發展。「狂飆突進」得名於克林克兒的同名劇本《狂飆與突進》,這場運動的參與者多為青年知識分子,充滿反叛激情。他們主張民族統一,強調文學的民族性;反對封建束縛,強調天才,要求個性解放;接受盧梭返回自然的思想,歌頌理想化大的大自然和淳樸的人民。代表作家是青年時期的歌德和席勒,理論家赫爾德。由於沒有明確的鬥爭綱領和目標,這場運動很快走向消退,不過它促進了德國民族意識的覺醒,將德國文學推向了迅猛發展的階段。其對感情和天才的強調、對民族文學的重視,使其成為十九世紀浪漫主義文學的先導。「
解答版本四:
「狂飆突進運動發生在十八世紀七十八十年代的德國。它是德國新興資產階級發起的第一次全國性的文學運動,也是啟蒙運動在德國的繼續和發展。狂飆突進得名於劇作家克林克兒在1776年出版的一部劇本《狂飆與突進》。狂飆突進運動的參與者多為青年知識分子,充滿反叛激情,主張民族統一,強調文學的民族性,要求發揚文學的民族風格;反對封建束縛,強調天才,強烈地要求個性解放;接受了盧梭返回自然的思想,歌頌理想化的大自然和淳樸的人民。其成就主要體現在戲劇領域,代表作家是青年時期的歌德和席勒,理論家赫爾德。由於沒有明確的鬥爭目標和鬥爭綱領,這場運動很快走向消退,反映了德國資產階級的局限。但是,這一運動促進了德國民族意識和個性的覺醒,將德國啟蒙文學推向迅猛發展的階段。其對感情和天才的強調,對民族文學的重視,也使這一運動成了十九世紀浪漫主義文學的先導。」
解答版本五:
「是十八世紀七十八十年代發生在德國藝術與文學領域的激烈變革,是德國文學史上第一次全德規模的聲勢浩大的文學運動,因克林克的作品《狂飆與突進》而得名。基本精神是推崇天才,鼓吹個性解放、崇高感情,主張返回自然,強調民族意識,反對阻礙人的全面發展的社會環境和道德觀念。精神領袖是思想家、作家赫爾德,運動主將是青年時代的歌德和席勒。狂飆突進運動促進了德國民族意識的覺醒,既是對啟蒙運動的某種反撥,又是啟蒙運動的繼承和發展,並且開啟了德國浪漫主義文學。」
解答版本二和三是網絡上的材料,其餘版本採集自高校本科教材。可見答題要點有五:其一,發生在十八世紀七十八十年代的德國;其二,聲勢浩大的文學運動;其三,主張個性解放,返回自然,強調民族意識;其四,啟蒙運動的繼續,開啟了德國浪漫主義文學;其五,代表人物有席勒、席勒、赫爾德。來自北京大學教科書中的總結,即解答版本五,是很理想的答案。
文史知識浩瀚如煙,難以周全,請諸位察之;文中如有差錯,請來函指正,願與同道中人共同進步。考研之路多艱辛,但是我們要抱著戰必勝的決心堅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