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感(考研筆記164)
學生李清文 編輯
錢鍾書先生說: 「在日常經驗裡,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往往可以彼此打動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個官能的領域可以不分界限。顏色似乎會有溫度,聲音似乎會有形象,冷暖似乎有重量,氣味似乎會有鋒芒。」
文史知識浩瀚如煙,難以周全,下文中如有差錯,請來函指正,願與同道中人共同進步。
一、說在前面的話:
1、這是一個學生寫的考研複習筆記,是學習過程中所做的摘錄、記錄,還有一點兒自己的隨想隨感。文中所錄的參考答題,也只是參考。
2、為了不把時間耽誤在與撲所迷離的平臺「規則」和舉報「用戶」之間的毫無實用意義的矯情上,下文中將用「話詩一句」的方式來改變文本表面。可能影響閱讀體驗,但為了不破壞參考答案的原文原意,避免加入我個人的表述、轉述,出此下策。望讀者朋友們體諒我的無奈。
3、需要電子版本筆記的讀者朋友,請讚賞序言欄目中文章,五人民幣讚賞贈送五十篇筆記。
二、參考答題要點:
名詞解釋:通感
1、文: 通感是藝術家在長期的藝術創作實踐中,能對各種藝術觸類旁通,甚至融會貫通,同時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經常有感於物,有悟於心,從而在創作時感到左右逢源,得心應手,遊刃有餘。
2、話詩一句: 「蝃蝀在東,莫之敢指。女子有行,遠父母兄弟。朝隮於西,崇朝其雨。女子有行,遠兄弟父母。乃如之人也,懷昏姻也。大無信也⑽,不知命也!」
3、文: 簡單地說,通感是把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溝通起來的一種修辭手法。它是藝術家在藝術創作時大力發揮主觀能動性的結果。
三、另外一個參考答題要點:
4、文: 通感在心理學中是指某一感觀在受到刺激時產生的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感覺經驗。在文學上,這一術語表示用一種感覺來描述另外一種感覺,如用色彩描繪聲音、用氣味描繪色彩、用聲音描繪氣味等。
5、話詩一句: 「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相鼠有齒,人而無止;人而無止,不死何俟?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死?」
6、文: 例如,我們常常提到喧鬧的色彩、明亮的聲音、甜美的音樂等。濟慈在《夜鶯頌》裡希望能一飲美酒:「它有鄉村的花香和綠野的風光,普羅旺斯的陽光、舞蹈和歌聲悠悠」,詩人希望品嘗景致、色彩、舞姿、樂聲與陽光。
7、話詩一句: 「孑孑幹旄,在浚之郊。素絲紕之,良馬四之。彼姝者子,何以畀之?孑孑幹旟,在浚之都。素絲組之,良馬五之。彼姝者子,何以予之?」
8、文: 自荷馬開始,詩人們就已在偶爾運用通感的意象。在浪漫主義時期,這種意象的運用變得愈加頻繁,尤其是19世紀中後期法國的象徵主義者更是經常運用。
四、總結及其他:
1、關鍵詞:修辭手法、人的感覺的相互作用或轉移、表現手法、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2、我想說的:對讚賞的朋友,答謝電子版本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