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俠五義》可以說是我們武俠傳統小說的代表之作,除了故事本身精彩的內容之外,書中的人物關係也是大家經常在茶餘飯後討論的環節,其中其中還有一個很有爭議的話題,就是所謂的「七俠五義」到底是幾個人,為什麼還有「三俠五義」這一說?其實,這個問題也不難解釋。《三俠五義》成書在前,晚清文人俞樾將之改成《七俠五義》在後,原因很簡單,因為原版的「三俠」有四個人,即北俠歐陽春,南俠展昭,以及雙俠丁兆蘭丁兆惠。俞樾總是覺得四個人稱「三俠」彆扭,便把黑妖狐智化,小諸葛沈仲元以及小俠艾虎三人加入其中,湊成了「七俠」。
而後,又經過了百餘年的改編,到了已故評書大師單田芳那裡,重新定義了七俠——北俠、南俠、雙俠都沒有變化,黑妖狐智化被單老設定為東方俠客,也就是「東俠」。那麼,東南北俠都有了,西俠是誰呢?單老考慮到地理因素,剔除了小諸葛沈仲元,改由白面判官柳青入列,而柳青則稱為「陝西俠」,這樣一來,也算勉強湊成了東西南北狹,再加上雙俠和小俠艾虎,七俠的概念,相對固定了下來。不過就單老本人而言,他還是更傾向「三俠五義」的概念,所以,單老生前一直是說《三俠五義》,而非《七俠五義》的,關於這一點,他的評書中,有過明確的解釋。
那麼,不管是柳青還是沈仲元在「七俠」之中,大家還是普遍認可東方俠客智化和小俠艾虎的定位的,而艾虎既是智化的徒弟,又是北俠歐陽春的乾兒子,所以在他沒長大成人之前,七俠中只有南俠展昭一人,供職於朝廷,擔任四品帶刀護衛。而柳青或沈仲元又相對處於游離在主角陣營之外的位置,所以,歐陽春、智化、艾虎以及丁氏兄弟這五俠,更符合快意恩仇的江湖豪俠形象與身份,他們五位的交流往來也比其他人更多一些。
由於這五位俠客中,丁氏雙俠的家境算是最好的,擁有自己的漁村和田產,茉花村,所以,他們經常在丁家居住聚會,互相交流切磋武藝,彼此增長本事。誰知在某一天,大理寺竟然派人來到了茉花村,只為尋找北俠歐陽春,因為他在此前行俠仗義,除暴安良的過程中,懲治了一個叫馬強的惡霸。可是這個馬強有一個叔叔,叫馬朝賢,是大宋皇宮中有一定權勢的太監,馬強仗著這個叔叔,不僅沒能吸取北俠給他的教訓,反而在保住一條命之後,竟誣告歐陽春為非作歹了。
因此,想要救出北俠,就必須扳倒馬朝賢,足智多謀的東方俠客智化,最終「自導自演」了一出夜倒皇冠,並且栽贓陷害馬朝賢意圖謀反的「好戲」,這才成功幫北俠擺脫了牢獄之災。這就是五俠聚首出意外,北俠被誣入牢籠,東俠小俠伸援手,七俠五義傳美名!
由於篇幅有限,智化盜寶的故事,就不在這裡多說了。總之,老樂只是想通過這些文字,跟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從「三俠五義」到「七俠五義」的演變過程,並且順手在舉例說明,這七俠的人選變化,以及他們大致的關係。其實不管是哪位俠客義士在這之中,都不過是作者或老藝人們自行規定出來的,可以說是各有各的道理,各有各的趣味。只要我們心懷感激,能夠感謝前輩藝術家為我們留下了精彩的故事,增添了我們閒暇時間的樂趣,這比什麼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