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要了解《三俠五義》和《七俠五義》的關係,必須從兩個人說起。
一個是清代小說家、著名評話家石玉昆;另一個是現代詩人俞平伯的曾祖父、清末著名學者、文學家、經學家俞樾。
石玉昆別名石振之,號「問竹主人」,人物「石先生」、「石三爺」,大約出生於清代乾隆末期,死於同治十年,
石玉昆說書技藝之高超,時人稱讚說:「石生玉昆,工柳敬亭之技,有盛名者近二十年。」
石玉昆不但書說得好,還能別出心裁、自成機杼,開創出新的題材類型。
石玉昆早期以講包公案為主,與之同時代的說書藝人總是說,「玉昆三爺說了一輩子的包公案」,「他是跟了文正公一輩子的」。
但是,隨著講書技藝成熟,創作思維出開始活躍起來了。
在後期的說書活動中,石玉昆開始有意無意地把包公審案的故事與江湖俠義題材結合起來,別開生面,開創出了一種公案俠義小說體裁來。
故子弟書《石玉昆》中有說:「編來宋代包公案, 成就當時石玉昆。」
考證大師胡適通過對石玉昆代表作《三俠五義》的考證,結論是:「有因襲的部分,有創造的部分。大概寫包公的部分是因襲的居多, 寫各位俠客義士的部分差不多全是創造的」。
石玉昆早年演出,乃是有說有唱的,現存有以《包公案》、《龍圖公案》為名的說唱本多種,分藏於北京首都圖書館、臺灣「中央研究院」、日本東京大學等地。
特別值得說明的是,石玉昆後來在《龍圖公案》的基礎上加入的大量江湖俠義元素,基本上是隨編、隨演、隨說。
弟子聽得有趣,耳提面命,複述筆錄,另成《龍圖耳錄》。
《龍圖耳錄》編成後,卷首說得分明:「《龍圖公案》一書,原有成稿,說部中演了三十餘回,野史內讀了六十多本;雖則傳奇誌異, 難免鬼怪妖邪,今將此書翻舊出新,不但刪去異端邪說之事,另具一番慧妙,卻又攢出驚天動地之文。」
這「攢出的驚天動地之文」,初名《忠烈俠義傳》,後改名《三俠五義》,共一百二十回,於光緒五年由北京聚珍堂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