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培生微型劇散文詩五題之二:易水寒

2021-01-19 真言貞語

易水寒

文/靖培生

勁風蕭蕭,孤鶴長唳。壯士荊軻立於易水之畔,以貫日之雄心、必死之豪氣與眾訣別——燕太子丹率高漸離一幹英傑,素衣白冠,慷慨悲歌,相送荊軻西擊秦嬴,以期保燕邦,護燕民……

(冷風驟至,飛雪覆蓋燕地;湯湯易水,鳴咽長流而去……)

荊軻:易水滔滔,洶湧著多少人間的悲憤。離亂之秋,劍戈相向,蒼生憂患而多艱。我雖一介匹夫,卻怎能忘記了家國,忘記了宗族,忘記了桑梓!我今西行,天降大任於我的肩頭。短劍鳴於鞘內。金聲鏜嗒鬚眉。壯士死於知己。

燕丹:鳳鳥翱翔於千仞,良駒馳騁於萬裡。荊卿,我知道你的理想只為著燕國安寧,我知道你的壯心只為著遏抑強秦;你的熱血沸騰於胸臆,你的氣節傲乎於穹蒼——易水冷冷,卻好磨洗你刺世疾邪的寶劍……

荊軻:凜冽的風中,我是冷峭的歌者。東逝的易水流淌著我的素志,雄勁的朔風鼓揚著我的心旌。寒霜染白山巖,染白蓁莽,也染白我頭上的怒發和須髯……我誓將一劍之功,斬斷秦王暴戾之狼夢……

燕丹:日將暮,煙嵐籠罩山丘。夜深沉,峰巒直刺蒼穹。一輪孤月印照著冷光,一隻孤雁在夜空裡悲鳴——月光磨亮了你的劍刃,雁鳴激越著你的鬥志。呵,荊卿,仗劍去國,關山萬裡,我且扯一片暮雲,斟一盞霜月,為你壯行!

荊軻:冬風凍裂了天邊的雲角,凍噎了深山的虎啼。而我的血液在胸中沸蕩,我的鬥志在長風中張揚;我將留寫可泣可歌的詩章,在歷史不朽的一頁。

燕丹:暮夜中我看到耀目的一道長虹,無聲中我聽到震耳的一聲驚雷。荊卿 ,你的英氣止住我心中的悲愴,你的俠膽喚醒我來日的希望——請讓我和我們的燕國,為你震古爍今的壯舉,獻上一曲驚鬼泣神的壯歌……

(高漸離擊築,其音慷慨而悲壯,聲勢激揚而乖張——大氣磅礴,正氣浩然,義無反顧……)

(高漸離彈而歌之:詞氣激越,恨仇交並,浩浩乎若飛舟之破浪)

朔風凌星月,

易水流切切;

家邦何可存?

壯士懷鐵血。

幽憤潛長夜,

怒志蕩霜雪。

寧知去不歸,

丈夫堪勇烈!

人間一悲歌,

千秋一人傑;

英雄仗劍行,

一曲送君訣!

(高漸離調弦更韻,再唱一闕……)

月冷易水寒,

豪氣赴秦關;

鐵馬無歸路,

大義報燕丹。

蒼生憂患久,

遍地起烽煙;

灑血作花紅,

一騎渡千川。

乾坤空自好,

煙塵猶繚亂;

志士千金諾,

死生復何言!

(歌曲既終,眾皆啼泣……)

荊軻:我愛這個世界,愛這些山水、草木、鳥獸。但是不可捉摸的,不能安分的,不守天道的,卻是我們人類!於是我不得不作些謹慎的思考,不得不採取果斷的行動,不得不作出必要的犧牲。呵,聽君一曲,我意足矣!我的知音是我們的燕國,我的知音是燕國的百姓。呵,多麼壯麗的人世,多麼可愛的人生;但是我必須用我短暫的生命,去書寫一段直立的歷史,去鑄造一次決絕的輝煌,甚至,去塑造一件曠世的悲劇……

燕丹:這是紛亂的一個世界,這是多事的一段春秋;看我們燕國低矮的屋簷,正零落著悲傷的嘆息,正懸掛著巨大的愁緒。呵,荊卿,你的目光照亮了燕國,你的意志堅不可摧,你手中鋒利的劍芒,將刺破一個危險的陰謀……

荊軻:我是一粒火花的光焰……不,我是一團烈火的爆燃,我是一道驚天的閃電——我將照明黑黑的夜路,照徹深深的夜空,照亮幽幽的人心。我將把這冷而危殆的夜暗——連同我,一起轟轟烈烈的燒化,我將用一顆赤心,一腔熱血,換來一個明淨而平和的黎明……

(勇士荊軻,匹馬疾馳向西,絕塵而去。在他悲壯的身後,愴然留下悽厲的猿嘯,冰冷的易水,古老的渡口,無言的孤舟……)

【作者簡介】靖培生(男),山東聊城冠縣人,現居濟南。作品散見於《星星散文詩》《綠風詩刊》《山東文學》《散文詩》《香港散文詩》《中國散文詩精品閱讀》等數十家報刊及選本,作品多次獲獎。著有詩集三部。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

相關焦點

  • 馬啟代原創丨極目蒼茫臻化境——小議靖培生詩集《極目蒼茫》
    靖培生先生所達到的和希望達到的就在這極目處的博大、豐富和深邃裡。在我的印象中,他是一位具有獨特藝術個性的散文詩人,在我還算熟知的散文詩壇上,名不副實者眾多,要讓我說出值得閱讀的幾位,很快就能數到靖培生。這個名字可能對很多散文詩作者稍顯陌生,但他是我讀過就留下很深印象的一位。他的散文詩文體意識強,精神含量高,有著血性、銳氣和純粹的質地,且幾十年來一以貫之。
  • 每日一詩——《易水送別》
    《易水送別》一詩,大約寫於這一時期。從詩題上看。這是一首送別詩。從詩的內容上看,這又是一首詠史詩。詩人在送別友人之際,發思古之幽情,表達了對古代英雄的無限仰慕,從而寄託他對現實的深刻感慨,傾吐了自己滿腔熱血無處可灑的極大苦悶。「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這兩句通過詠懷古事,寫出了詩人送別友人的地點。此地指易水,易水源自河北易縣,是戰國時燕國的南界。
  • 荊軻刺秦《易水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不復還!
    《易水歌》是戰國時期,荊軻為燕太子丹去秦國刺殺秦王,在易水餞別之際,所作的一首楚辭。歌以詠志,表現主人公大義凜然,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抱定必死決心,深入虎穴的獻身精神。(公元前227年)過了很長時間,荊軻還都沒有行動,而這時候秦將王翦已經攻破趙國的都城,大軍繼續挺進直到燕國南部邊界,太子丹害怕了,對荊軻說:秦國軍隊早晚之間就要橫渡易水了,卿該行動了。荊軻要求攜帶樊於期的頭顱和燕國督亢的地圖,作為進獻秦王的禮物,以便接近秦王。樊於期聽到此計劃,於是自刎。太子丹為荊軻準備好帶毒的匕首及手下,卻不見荊軻行動,於是再次催請。
  • 郭文浩 :風蕭蕭兮易水寒
    風蕭蕭兮易水寒(內蒙古) 郭文浩易水河畔,白衣勝雪,寒風如刀。「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是一個熱血沸騰的時代,這是一位英雄造就血與淚的時代。——題記燕太子丹立於園中,一襲白衣,雙手束後,眉頭緊鎖。
  • 1340年前,一位花甲老人在易水邊送別友人,寫下一首詩,氣貫古今
    從題目看這是一首送別詩,但內容重在詠古懷今,故又是一首詠史詩。詩人在送別友人之際,觸景生情,借古之英雄事跡抒今之悲慨苦悶。首句「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的「此地」就是題目中的易水,也稱易河,位於河北省西部的易縣境內,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為戰國時燕國的南界。
  • 《易水送別》駱賓王
    《易水送別》    駱賓王   (唐)//shici.911cha.com/poem_N2w3aw==.html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
  • 秦時明月:風蕭蕭兮易水寒,寒冰裡的世界
    水寒劍也是排名在劍譜當中赫赫有名的一把寶劍,這是一把充滿靈性的寶劍,取名於燕丹送別荊軻之時所唱之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當中。首先不得不提出來的就是高漸離在和農家傻小子田賜的那場對決當中,施展出來的易水寒之威力了。因為從動漫的發展來看,人物總是到後期越來越厲害,而這時候的高漸離所始出來的易水寒,當然也要比在墨家機關城被毀一事當中所施展出來的易水寒更加的精妙,威力也會更加的高強。
  • 《秦時明月》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hello,大家好 我是墨汐,想必大家對這句話都很熟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沒錯,在高中語文課本上這篇文章《荊軻刺秦王裡面就有這句話。對於荊軻的行為,可以說是人云亦云,到底是捨生取義的壯士?還是微不足道的亡命徒?不管做出什麼樣子的評價,荊軻已經是歷史傳奇人物。
  • 謗書《史記》為何可以流傳千古|易水寒
    易水寒丨文 謗書《史記》為何可以流傳千古 司馬遷寫成《史記》,由於對當朝的褒貶評議《史記》的文學色彩很濃厚,讀者有時候就分不清到底是讀史學還是讀文學,《史記》列傳部分,大都像散文一樣,華美絢麗,是一個很有趣的文集。由於這個原因,文人、士大夫把《史記》當做消遣的的材料也好,當做激勵自己奮進的雞湯也好,都不自覺的保存、傳播了《史記》,這就是《史記》不滅的又一個原因。
  • 清風典歷|風蕭蕭兮易水寒
    易水歌 荊軻 燕太子丹使荊軻刺秦王,丹祖送於易水上。高漸離擊築,荊軻歌,宋如意和之曰: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文選》卷二八   燕國太子丹派遣荊軻前去刺殺秦王,燕丹在易水岸邊設宴餞別。高漸離擊築,荊軻引吭高歌,宋如意跟著應和,其歌詞云: 風聲蕭蕭啊,易水悽寒,壯士一去啊不再回還!
  • 第九篇:解析駱賓王的《於易水送人》
    太子丹和知道這件事的人穿著白衣戴著白帽在易水(位於河北省易縣境內)給他送行。高漸離敲著築(一種古時的樂器),荊軻合著節拍唱出那句千古名句:「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聽到如此悲壯的歌聲,眾人都睜大眼睛,頭髮直豎起來。唱完歌,荊軻義無反顧地登上車去往鹹陽執行這個非常危險有去無回的任務。九百年之後,唐朝的駱賓王來到昔日燕太子丹送別荊軻的易水邊,為朋友送行。
  • 荊軻刺秦-風蕭蕭兮易水寒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我整理了凌亂的衣冠,披上冰冷的戰甲,隨侍從到太子丹面前。太子丹對我說去秦國吧,燕國所有臣民的性命都把握在我手中。我並不奇怪,反正遲早會有這麼一天。易水邊,蕭瑟的秋風拂動著我們的臉頰。朋友們為我擊築送行。我含淚唱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就這樣,我們便裝打扮,跨上戰馬,奔赴秦國。我們走過霧靈山,穿過雲霧河,一路走到了鹹陽城。城中人頭湧動,熱烈的氣氛將街道顯得燥熱不堪。在一個不起眼的蘭亭下,走出一位女子。
  • 風蕭蕭兮易水寒,曾經的古蹟,如今的景點,不來易水湖,怎可體會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句詩出自《易水歌》。聽到這句詩,我們立刻就能感到詩歌中所描繪的壯士斷腕的悲愴情感。易水則是現在的易水湖,易水湖位於保定市易縣,現在這裡是聞名的旅遊景點,而我的家鄉也就是這裡。
  • 風蕭蕭兮易水寒 不可不知詩詞創作中情景交融的幾種方式
    詩人抒情寫景的組合也有各種不同手法,例如「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上句寫景,下句寫情;又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每一句都情景交融,緣情而寫景;「水流心不競,雲在意俱遲。」 由景而生情。詩幾乎都是情景交融,老街這裡說的,是以分析句子的情或景而不是指特指整首詩。下面按照自己的學習體會,說一說詩詞中情與景的不同表現手法。
  • 唐詩賞析-《易水送別》
    冬,奔赴幽燕一帶,側身於軍幕之中,決心報效國家,此詩大約寫於這一時期。    昔時的俠士已經不在了,    然而今天的易水還是那樣的寒冷。作者簡介:        大家還記得駱賓王的其他詩嗎?對的,那首很著名的啟蒙詩《詠鵝》就是他七歲的時候寫的。小知識點:1. 初唐四傑    唐初的詩人中,駱賓王與王勃、楊炯、盧照鄰被合稱「初唐四傑」。
  • 秦時明月,風蕭蕭兮易水寒,一個劍客的覺悟
    正如他在對戰白鳳所使出的那一招「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這一招的精髓就是一往無前,巨大的風浪像龍捲一樣襲向敵人,可與此同時自己的身後也會露出巨大的空間給敵人可乘之機。而白鳳可以說是天克這招,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高漸離沒有放棄作為一個劍客的覺悟。一次失敗的進攻,他選擇再一次使出這招「風蕭蕭兮易水寒」。當然身為這招的創始人,他清楚地知道這招的缺點。他真沒有辦法嗎?
  • 唐詩鑑賞 此地別燕丹, 壯士發衝冠.駱賓王《於易水送別》鑑賞
    那時的人已經都不在了,今天的易水還是那樣的寒冷。【注釋】⑴易水:也稱易河,河流名,位於河北省西部的易縣境內,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為戰國時燕國的南界。燕太子丹送別荊軻的地點。《戰國策·燕策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⑵此地:原意為這裡,這個地方。
  • 易水寒(一任江湖,半分情思)
    易水送別燕國,薊,城北一家小酒館,裝飾素雅,給我這般浪子一種莫名的溫暖。易水河畔,太子丹深深一躬,寬袖拂地。燕蘭為我撫琴,秋風蕭瑟,吹皺易水粼粼波光。我望著燕蘭朦朧的雙眸,美的悽楚,我的心亦悽然。燕蘭絕美的臉龐埋在我的胸口,我分明感覺到胸襟多了一絲水汽。易水蒼蒼,天地寥廓,在我心中終不及燕蘭眼角流下的那一滴淚,只是吹散在了風中。我轉身,登船,嘆息,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秦王宮。嬴政一派君臨天下的氣度,不怒自威。
  • 冬日千家詩 |《易水送別》駱賓王: 最奇怪的送別
    說起駱賓王,也許不是所有人都知道,但他的一首詩,所有中國人都知道,而且很有可能是我們從小背的第一首詩。什麼詩呢?《詠鵝》:「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原來《詠鵝》就是駱賓王寫的啊。據說這是他七歲的時候寫的詩呢。這可能是歷史上年齡最小的詩人了。駱賓王確實非常有才華,七歲就能寫出流傳千古的詩歌。但這個小小神童其實是很不幸的,他的父親是一個小小的縣令,而且很早就去世了。
  • 易水送別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易水歌》        曾經的易水,是燕太子丹送別荊軻行刺秦王的出發地,充滿著壯士一去不復返的豪情壯志,悲涼慷慨。為了阻止秦國吞併燕、魏等六個中原國家,荊軻以出使秦國的名義前往,明知此行必死無疑,卻義無反顧。他用如此的膽識和氣概,譜寫了燕趙大地上一曲千古悲壯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