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後的歐洲,經歷過一段時間的真空期。
在這段真空期中,新生的蘇聯在默默療傷,而被清算的德國,則困頓無比。
由此,才有了兩個國家相對緩和的關係,和一個條約的籤訂。
1922年4月16日,蘇德《拉巴洛條約》籤訂,在這份條約中,兩國互相承認國家地位,恢復外交關係,隨後還在軍事上進行了深度合作。
這無疑是兩個一戰受害國,被迫進行的抱團取暖之舉。
當時的蘇聯,為德國秘密武器提供了試驗場,德國則提供軍事教官支援蘇聯,幫助提高軍隊戰鬥力,兩國關係進入段蜜月期!
可這個條約的籤署,卻讓一個國家分外的生氣,那就是波蘭!
當時波蘭甚至撂下狠話:三天滅亡德國。為何波蘭如此生氣,進而威脅德國咧?
其實回到那個歷史時期就懂了。
當時波蘭之所以能重獲獨立,就是因為英法需要東方戰略緩衝帶,和一個足夠強大的盟友牽制德國和蘇聯。作為棋子的波蘭,如果實力不夠,當然不行。由此才有了相對強大的波蘭出現!
那時波蘭無論軍事、經濟實力都算強大,即便和蘇聯對壘都不怕,更何況是德國。這是基於實力考量。
其次則有當時外交關係的影響。
1921年3月18日,蘇聯和波蘭也在拉脫維亞首都裡加籤署了《裡加條約》,結束了持續兩年的蘇波戰爭。
為了搶奪一戰德國投降後的東歐土地。
1919年初開始,蘇聯和德國就大打出手,戰鬥持續兩年多,最後雙方都覺得自己吃虧了,關係本就在緊張狀態,恢復和平還沒多久,就聽聞德國和蘇聯外交關係正常化,波蘭當然生氣,生氣之餘估計也有點害怕。
原因嗎也很簡單,這兩個國家都是當年滅亡波蘭的元兇,他們的合作,無疑將波蘭當做潛在目標。
可是英法不開口支持,波蘭一個人對付德國和蘇聯,實力又不夠!
無奈的波蘭只能選擇捏軟柿子。
做了戰略方向選擇之後,波蘭務實的恢復了和蘇聯的正常外交關係,在威脅國德國之後不過一年,就與1922年6月主動和蘇聯籤訂了《波蘇友好條約》,籤署條約之後,波蘭終於可以致力於欺負德國了。
隨後就是德國和波蘭,矛盾不斷升級的時代,雖然矛盾不斷,但一直沒打起來。
原因也很簡單,波蘭作為英法的戰略緩衝地帶,無論做任何事情都要看英法的態度,而當時的英法兩國,在美國慫恿和調解之下,對德國的態度也是朝三暮四,從未有明確懲罰出現,不僅不懲罰,還弄了不少援助。
道威斯計劃,還有楊格計劃的不斷出臺,都是這援助的明確信號,至於英美的目的,則是以德制蘇。
在他們看來,波蘭也好,德國也好,都是面對蘇聯的緩衝地帶,戰略縱深。
當然這是後話,那麼威脅德國的1922年波蘭軍隊實力如何我們繼續看。
當年的波蘭擁有正規軍76萬之多,藉助英法的支持,武器裝備上也和同時代的蘇聯德國比並不處於下風。
而當時德國的軍事實力卻非常可憐。
受困於《凡爾賽條約》限制,德國陸軍正規軍不能超過十萬,不僅如此,還不讓擁有進攻性武器,如坦克和火炮,海軍也僅僅保留了6艘輕巡、12艘驅逐艦、12艘魚雷艇,潛艇都不能裝備,至於空軍?條約說了不能有!
空軍沒有,海軍幫不上忙,一隻純防禦武器組成的十萬陸軍,面對波蘭全副武裝的76萬軍隊,高達七倍的軍力差,這仗結果不言自明。
當時的波蘭不僅佔據了軍事力量的絕對優勢,而且外交上助力也更多,對英國美國致力於恢復德國非常不滿的法國,強烈支持波蘭的提議,只要能削弱死敵的戰爭潛力,法國絕對全力支持。
這一切,才是波蘭元帥雷茲·斯米格維所言:
如果波蘭德國開戰,波蘭三天佔領德國的底氣。
可惜的是,這底氣僅僅維持了八年左右。
隨著道威斯計劃,楊格計劃的持續施行,還有藉助於經濟危機,上臺的納粹黨。
德國實力不斷恢復,進而在狂熱的氛圍鼓譟下,開始了重新武裝。
經濟高速發展,軍事科技井噴,德國恢復了原有的實力和地位,進而有了滅亡波蘭的實力。
面對德國持續不斷的軍事威脅,波蘭慌神了。
他們居然背棄了最堅定的盟友法國,反而和德國在1934年籤訂了《德波互不侵犯條約》。
外強中乾的波蘭,那一刻的首鼠兩端,讓法國徹底的震驚了。
法國的憤恨可想而知,被扶持起來對付蘇聯和德國的波蘭,左邊和蘇聯恢復關係,右邊和德國籤署條約,你吧金主爸爸放眼裡嗎?
隨後法國發出了外交警告:波蘭政府的外交政策非常自私自利。
明確表達了不滿之後,法國眼看波蘭不受控,也務實的選擇和蘇聯恢復了外交關係。
甚至在1934年6月,通過內閣會議,通過了外長巴爾都的「東方洛迦諾」提案選擇和蘇聯結盟。
一輪穿花蝴蝶一樣的外交操作之後,波蘭成了裡外不是人的存在。
在當時的法國看來,德國才是死敵,扶持波蘭打擊德國是最終訴求,和蘇聯並沒有深仇大恨,因為顧及波蘭的關係,才和蘇聯反目。
法國為了盟友利益,可以放棄蘇聯外交,而波蘭居然將法國給賣了,單方面和德國締結條約。
這無疑是當法國的好心,如同驢肝肺。
不過法國雖然反制的事情做了,卻也沒做絕,在和蘇聯恢復外交關係之後,有為了緩和波蘭關係,提出了《東方協定》出來,再一次希望波蘭加入法國主導圍堵德國,遏制蘇聯的外交同盟體系中。
這一次他們滿懷希望,可惜的是,波蘭又一次讓法國失望了。
波蘭說:要加入可以,但是不能違背《德波互不侵犯協議》原則,言外之意就是,德國的事是你的事,我不想參合。順帶還說,如果立陶宛和捷克斯洛伐克參與,我就不參加了。
這算啥?不過婉拒而已。
在哪個時候的波蘭看來,法國就是別有用心操弄波蘭做擋箭牌。
法國一聽,隨後更惱火了,可是惱火歸惱火,卻又有無奈,波蘭不聽話,德國威脅太大,英國巴不得歐洲內鬥,自己一力促陳的同盟,別人都不待見。
你們都喜歡作死,那我就綏靖吧。
隨後的歲月,法國就此走上了綏靖的道路上,內部致力於在邊境線修馬其諾防線,外交上則步步退讓,以犧牲小國的利益,換取德國的諒解,最終目的也是禍水動引。
至於東引的方向,首當其衝就是波蘭,其次則是蘇聯,反正打誰都行別打我就可以。
而波蘭則用這十餘年不停的作死舉動,得罪了幾乎所有大國。
威脅德國和蘇聯交戰,同盟條約中排斥捷克斯洛伐克、立陶宛、匈牙利,不結盟讓法國憤怒。
波蘭就此成了歐洲人見人嫌的角色,如此胡亂外交作為才有波蘭最後悲慘的結局。
1939年9月1日,德國突襲波蘭,波蘭引以為傲的百萬大軍,在閃擊戰下節節敗退。法國雖然對德國宣戰,可曾經的記憶,讓法國記憶猶新,在他們看來,這就是一個不值得拯救的國度,被德國吞併了更好!
打完波蘭,德國東向和蘇聯爭雄才符合法國利益。
實事求是的說,這就是二五仔國家最終的宿命。
波蘭確實擁有實力嗎,但是首鼠兩端的做派,讓所有人都不信任。
當真正需要犧牲品的時候,不被信任的人,成犧牲品不是正常的嗎?
如果波蘭堅定的站在法國這邊,不朝三暮四,也許二戰的結局,也就截然不同了。
差個真正心有堅持,還有戰略眼光的主政者,也許就是波蘭最大的問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