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德國身上割的「但澤走廊」,眼看不保,波蘭服軟能否避免二戰?

2020-12-12 田瑞安

相比二戰,應該說一戰對歐洲格局的影響更大,這一點在歐洲版圖的變化中體現最為明顯。作為一戰的「始作俑者」,奧匈帝國在戰後被肢解得殘缺不全,曾經的帝國雙雄奧地利和匈牙利雙雙被打成內陸小國,北方獨立出捷克斯洛伐克,南方巴爾幹半島上則獨立出一眾小國。

在協約國「嚴懲主犯」原則下,德國的下場自然也好不到哪去,其領土被從東西南北四個方向任意切割。1919年凡爾賽體系確立後,「德意志第二帝國」多達13%領土和12%人口被周邊鄰國割走。而其中,獲利最豐的恐怕就是剛剛復國的波蘭。

如上圖,割給法國的阿爾薩斯—洛林兩省曾在德法間幾度易手,屬於典型的歷史遺留問題。同樣,割給丹麥、比利時、立陶宛及捷克斯洛伐克的基本上也是在歷史上存在糾紛的地區,況且這些領土面積都較小。

而波蘭就不同了,不僅拿走了西普魯士,還將部分東普魯士和上西裡西亞領土收入囊中。尤為奇葩的是,為了讓波蘭擁有通往波羅的海的海岸線,協約國大佬竟然別出心裁劃出一條「但澤走廊」。

就這樣,在德國東、西普魯士之間,沿著維斯瓦河下流西岸,一條寬約40—80公裡的「波蘭走廊」赫然出現在德國領土上,這塊歸波蘭的狹長領土將德國領土一分為二,「走廊」東側的東普魯士至此成為遠離德國本土的飛地。

凡爾賽條約規定:將維斯瓦河河口附近的格但斯克港劃為「但澤自由市」,名義上歸國際共管。但澤的居民大多是德國人,然而,大肆鼓吹「民族自決」的國聯卻不準當地舉行公投,這個「自由市」實際上被波蘭置於「保護」下。

「波蘭走廊」北部地區寬度雖僅有40公裡,「兩個德國」卻可望不可及。尤其是作為德意志民族精神象徵的東普魯士,在此後的經濟發展中遭到嚴重阻礙。為彌補陸路交通缺陷,德國只得利用海路運輸服務兩地,其成本之高可以想見。

無容置疑,割讓「波蘭走廊」令德國人格外憤怒,德國對波蘭的厭惡程度甚至超過英法等國。對這一明顯不合理的邊界劃分,此後的歷屆德國政府都拒絕承認。1925年,德國籤署《洛迦諾公約》,確認了與法國和比利時接壤的西部邊界,同時宣布拒絕用同樣方式確認東部邊界。

針對協約國對波蘭的偏袒和波蘭人的有恃無恐,當時的魏瑪共和國總理魏爾斯曾發表「波蘭必須受到懲罰」的言論,身為協約國成員的英國首相喬治·洛伊德也曾意味深長地說道:「波蘭被給予的太多,以後會有大麻煩。」而希特勒說的更直接:「波蘭的存在是不可容忍的,它與德國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波蘭必須滅亡,而且一定會滅亡。」

希特勒上臺後,德國進入經濟大發展時期,與此同時,希特勒以極高效率重整軍備,短短幾年時間就把德國打造成歐洲最大的軍事強國。期間的1934年,為穩住波蘭,兩國還在柏林籤訂了現在看來不可思議的「德波互不侵犯條約」。

從1935年起,德國開始洗涮凡爾賽條約帶來的恥辱。

當年,名義上歸國際共管實際被法國佔領的薩爾區舉行公投,當地民眾毅然選擇了回歸德國,這場不費一槍一炮的勝利令希特勒信心倍增,在他看來,被凡爾賽條約分裂出去的600多萬德意志人都應儘快回歸德國。

1936年3月,德國出兵進駐萊茵非軍事區,對這一公然對抗凡爾賽條約的舉動,英法竟然緘口不語。當年7月,德國強勢介入西班牙內戰,向佛朗哥叛軍提供大量軍事援助,不出所料,英法仍沒有大的反應,眼睜睜看著德國在西班牙實驗新式武器。

1938年,德奧完成合併,七百多萬奧地利人「回歸」德國。當納粹黨人在維也納升起他們的旗幟時,剛晉升元帥的戈林也抑制不住興奮之情:「看吧,從波希米亞山一直到亞得裡亞海的整個中南歐都燃燒起來了,從現在起,所有德意志人都將回歸第三帝國!

當年9月,德意英法四國首腦籤訂慕尼黑協定,共同決定了300萬捷克蘇臺德地區人民的命運。希特勒在與對手的博弈中再度獲勝,同時宣告了英法綏靖政策的破產。1939年3月,德國出兵佔領捷克斯洛伐克全境,歐洲一時間戰雲密布,所有人都清楚,一場大戰不可避免了。

期間,波蘭也效仿德國出兵威脅他國,強迫立陶宛承認維爾諾屬波蘭領土。在捷克斯洛伐克被德軍佔領之際,波蘭又趁機吞併了捷克的捷欣地區,如此侵略行徑令波蘭在歐洲形象惡化,國際地位陷入孤立。這也是一年後德國進攻波蘭,捷克軍隊跟隨打來的原因。

德國人步步為營,現在是時候對英法最偏愛的波蘭展開清算了。對德國來說,消滅波蘭不僅是為了解除日後進攻西歐的後顧之憂,還需要利用這裡建立進攻蘇聯的前進基地,同時為德國補充軍事經濟資源。

大難臨頭了,波蘭人還渾然不覺,佔領捷克斯洛伐克的當月,德國就向波蘭開出條件:將澤劃歸給德國,德國在「但澤走廊」地區建立一條高速公路連接兩處德國領土。令希特勒沒想到的是,波蘭對此斷然拒絕。

希特勒大為光火,隨即下令軍方擬定入侵波蘭的「白色方案」,很快,德國最高統帥部頒布了《關於武裝力量一致準備戰爭的訓令》。

捷克斯洛伐克的遭遇近在眼前,波蘭人不得不請示英法下一步如何行事。就在德國發出通牒的當日,為了聲援波蘭,英法宣布正式結成軍事同盟,同時給予波蘭「安全保證」,波蘭人這才放心了。

4月,波蘭外長貝可勒爾前往倫敦籤署《英波安全保證條約》,5月,波蘭又與法國籤訂議定書,規定當波蘭受到攻擊時,法軍將攻擊德國;同樣,當法國受到德國攻擊時,波蘭也會進攻德國。

以波蘭接受英法保護為由,希特勒宣布廢除還有5年才到期的《德波互不侵犯條約》,同時令德軍做好進攻波蘭的準備。這一時期,自知大戰在即的蘇聯積極與英法接洽,史達林希望結成共同防禦德國的聯盟。

然而,一心「禍水東引」的英法不斷敷衍蘇聯,談判不歡而散。史達林隨即向德國拋出橄欖枝,見狀,希特勒於8月23日派外長裡賓特洛甫火速前往蘇聯,當天晚上,《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隆重出爐。

這份有效時限為十年的條約震驚了國際社會,兩個意識形態完全對立的國家居然走到了一起。可伶的波蘭還不知道,自己即將被這兩個鄰居在歷史上第四次瓜分。

1939年8月30日,德國人開始戲弄波蘭人了。當天,德國外長裡賓特洛甫就但澤問題公布了德國的16項條件,同時要求前來的波蘭全權代表「必須在一天內抵達柏林籤署協議」。

當波蘭人風塵僕僕趕到柏林時已是8月31日中午,波蘭大使求見裡賓特洛甫遭到拒絕,理由為「波蘭代表未能在午夜前抵達」。當天下午,希特勒發布命令,作戰代號為「白色方案」的進攻波蘭行動將在次日凌晨4時45分展開。

聲勢浩大的波蘭戰役僅進行了一個月,波蘭這個擁有近39萬平方公裡國土面積、近3000萬人口的歐洲第六大國再度從歐洲地圖上消失。值得一提的是,波蘭至二戰結束也未向德國投降,流亡政府輾轉羅馬尼亞、法國和英國半個世紀,直到蘇東劇變後才重回故土。

應該說,無論波蘭是否接受德國的條件,其被蘇德兩大帝國瓜分的結局都難以避免,二戰也遲早會爆發。如果當時選擇捷克斯洛伐克「曲線救國」的方式,波蘭可能會在軍事上避免遭受打擊,但下場也是亡國。如同在戰場上陷入絕境的一名戰士,是應該壯烈殉國還是繳械投降,這就見仁見智了。

相關焦點

  • 二戰德國閃擊波蘭,為何在但澤打響第一槍?
    格但斯克是波蘭最大的港口城市,也是北方最大城市,同時還是波蘭的工業中心之一。可以說,格但斯克是波蘭的紐約、上海。但德國會說:我們不知道什麼格但斯克,只知道但澤。在普魯士帝國如日中天的時代,但澤是德國東部地區一顆璀璨的明珠。但是,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失敗,讓德國嘗到了戰敗割地的痛苦滋味。
  • 二戰但澤德國裔:遺民淚盡爭端地,西望王師一場空
    很多人知道,以納粹德國進攻波蘭開始。然,再問一句,首先被炮擊的,是波蘭哪個地方?很多人可能就答不出來了。它叫但澤。但,直到普魯士、俄羅斯、奧地利三次瓜分波蘭,這裡才成為普魯士領土。1918年,一戰德國戰敗,波蘭復國。按《凡爾賽條約》,但澤成立自由市,歸波蘭保護,由國際聯盟監督。
  • 波蘭走廊:德意志人民心中永遠的痛
    柴如果你仔細終觀察過第一次紀世界大戰後的莘歐洲地圖的話勞,大概就能夠饒發現在德國的仰東西兩部分之殳間有一塊狹長懷的波蘭領土直郭通波羅的海,裘這片條狀土地齊就是大名鼎鼎左的「但澤走廊能」(又稱波蘭支走廊)。
  • 1939年德國為何選擇進攻波蘭,而不是英法?因為一戰埋下了禍根
    說到二戰,波蘭似乎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它給世人留下的教訓是永遠不要將本國安全寄托在別人身上。波蘭是歐洲一個面積較大的國家,二戰前的波蘭是世界上十大工業強國之一,擁有完整的工業體系和100多萬軍隊,連同預備役軍隊數量也超過了250萬,整體軍事實力位居歐洲第五。
  • 二戰時閃擊波蘭的只有德國自己?波蘭其實是被蘇聯和德國瓜分的
    一提到1939年的波蘭,人們就會不禁想到的是,德國閃擊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波蘭被德國法西斯佔領等等歷史課本上耳熟能詳的事件,可是今天要給大家講的也是1939年的波蘭。與大家的認知不同,今天講的波蘭是被二戰的戰敗國德國和二戰功勳蘇聯同時瓜分歷史事件。
  • 二戰德國閃電戰開篇之役「波蘭戰役」!
    二戰德國閃電戰開篇之役「波蘭戰役」!
  • 二戰德國為何入侵波蘭?波蘭又為何潰不成軍?
    西方一般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以1939年9月的波蘭戰役為開端的,短短一個月波蘭即被納粹德國擊潰,但是波蘭並不是弱鳥,二戰前號稱歐洲第五大強國,國土跟德國差不多大,那麼波蘭是如何被秒殺的呢
  • 德國為二戰暴行請求波蘭原諒,俄國繼續與波蘭打嘴仗 | 短史記
    圖:德國總統施泰因邁爾出席二戰爆發80周年紀念儀式2019年9月1日,在波蘭城市維隆舉行的二戰爆發80周年紀念儀式上
  • 德國閃電戰突襲波蘭,亡國之後的波蘭人生活是怎樣的?
    1919年一戰剛剛結束不久,戰敗的德國受到了戰勝國的全面制約,賠償了巨額軍費不說,還喪失了大片國土。法國佔領了西線的阿爾薩斯和洛林,東線的但澤走廊也交給了波蘭。
  • 波蘭走廊不該歸波蘭?捋一捋歷史,「自古以來」果然不適用於歐洲
    根據1919年的《凡爾賽條約》,在原屬德國領土的東、西普魯士之間沿維斯瓦河下流西岸劃出一條寬約八十公裡的地帶,作為波蘭出波羅的海的通路,河口附近的格但斯克港闢為「但澤自由市」,歸國際共管。這就是存在於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波蘭走廊」,被德國人痛斥為凡爾賽條約最醜惡的部分。那麼,一戰後德國被割走的領土不止這一處,德國人為何對波蘭走廊格外痛恨?
  • 但澤?德國和波蘭人永遠的痛
    但澤/格但斯克有自己的《基本法》,這部具有憲法性質的法律法規遵守德國框架,與德國戰敗後成立的魏瑪共和國幾乎相通。 波蘭和德國境內有一大批人對此決定非常不滿。住在但澤的德意志族裔透露出一種不安全感。當地一個說德語的市政議員這樣說:「我們的漢薩古城但澤是通過德意志的文化力量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它的核心就是一座德國城市。我們主張民族自決權。我們希望永遠保持德國人的身份。」
  • 為什麼波蘭和德國反覆爭奪這座城市?
    ▲凡爾賽條約書面版因為按照民族自決原則劃分,波蘭原本是一個內陸國家。但出於削弱德國的需要,協約國在德國東部和東普魯士之間沿著維斯瓦河劃出一條寬約80公裡的地帶作為波蘭通往波羅的海的通道,即波蘭走廊,並把但澤港劃為自由市。出於削弱德國的需要,但澤名義上為國際聯盟管轄,但實際上但澤自由市的關稅主權和對外關係交給了波蘭。
  • 承載波蘭與德國近千年恩怨糾葛的格但斯克最終是怎樣歸屬波蘭的?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格但斯克,卻因為斯拉夫人即波蘭和日耳曼人即德國兩大民族、兩大國家在近千年的反覆爭奪中,而名聲大噪,聞名於世。提起德國和波蘭的衝突矛盾,人們都會想到格但斯克或但澤,因為它承載著兩族兩國近千年的恩怨糾葛。那麼,格但斯克何以成為波蘭和德國近千年反覆爭奪的焦點?
  • 德國和波蘭歷史上到底有何仇,為何德國總要幹掉波蘭?
    文/寂寞的紅酒德國和波蘭是歐洲中部兩個面積較大的國家,是鄰國,也是一對宿敵。歷史上德國和波蘭仇怨頗深,德國曾兩次滅掉波蘭,二戰期間德國人還屠殺了數百萬波蘭人,希特勒甚至一度想把波蘭人滅絕。那麼德國人和波蘭人到底有何深仇大恨,以致於矛盾如此深?
  • 波蘭面積如什麼從115萬平方公裡,縮水到31萬平方公裡?
    而沙俄需要穿過波蘭,南下爭奪黑海。 1772年,沙俄和普魯士達成協議,這就是第一次瓜分波蘭,奧地利也擠來分了一杯羹。普魯士實現目標,佔領波蘭沿海,打通了東普魯士。奧地利也拿下現在波蘭南部的克拉科夫地區。沙俄胃口最大,割走白俄羅斯、拉脫維亞南部,面積9萬平方公裡。 第二次瓜分波蘭,是在1793年。
  • 二戰前,德國人對進攻波蘭信心不足
    一戰結束後,波蘭得到了恢復,波蘭恢復後立即開始四面出擊,先是從蘇聯人身上撕下了一大塊血肉,接著又和德國合謀瓜分了捷克斯洛伐克,不僅自身實力不差,而且與多個國家結盟,是個很難對付的角色。反觀德國,一戰之後實力大損,雖然經過多年的恢復,但畢竟還沒有證明自己,要與波蘭這個小霸王交手,德國人心裡其實是沒底的。
  • 二戰全面爆發的第一仗 波蘭戰役(1939.9.1至10.6)上集
    1939年9月1日凌晨4時45分,停泊在但澤港內的德軍什勒斯維希-荷爾施泰因號戰列艦開始炮擊位於但澤自由市西盤半島的波軍中轉站,8分鐘後德軍從地面向西盤半島發起攻擊,打響了波蘭戰役的第一槍在德軍的宣傳中,1939年9月1日德軍踏入波蘭領土的標誌性照片是從這處位於索波特(但澤和格丁尼亞之間)的德波邊境公路開始的,但實際上這幅照片是在德軍入侵波蘭數日後補拍的
  • 二戰前德軍對進攻波蘭感到信心不足
    二戰之前的波蘭,完全就是個歐洲小霸王。一戰結束之後,波蘭重新復國,而復國後的波蘭便立刻開始了四面出擊,先是從蘇聯身上撕下一大塊血肉,之後又和德國合謀瓜分捷克斯洛伐克,不僅自身實力不俗,且和多個國家結盟,乃是個極不好惹的角色。
  • 二戰各國有多不靠譜,一場波蘭戰爭呈現的淋漓盡致
    波蘭與英法在「綏靖」問題上唯一不同的是波蘭人「無利不起早」,他分的捷克斯洛伐克大約650平方英裡的土地,但是波蘭忘記了與德國最大的問題「但澤」地區與「蘇臺德區」一樣絕對不會被希特勒所遺忘。1938年,德國提出其以但澤劃歸給德國、並在走廊地區建立一條高速公路連結東普魯士為條件換取波蘭加入德國主導的《反共產國際協定》聯盟,這是德國效仿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區」問題上的另一次「蠶食」動作,如果波蘭答應,那麼德國不但贖回了但澤地區而且將東普魯士與本土相連,這對德國而是無疑是巨大的利好。
  • 二戰各國有多不靠譜,一場波蘭戰爭呈現得淋漓盡致
    波蘭是德國在二戰第一個戰爭入侵的歐洲國家,是「綏靖」政策下的第一個犧牲者,但是縱觀整個波蘭戰爭總結起來就是四句話:想要贏的贏得太快,不想輸的輸的太慘,應該來的沒有來,不該來的又來了,這無疑是一場暴露歐洲各國貪婪本質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