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載波蘭與德國近千年恩怨糾葛的格但斯克最終是怎樣歸屬波蘭的?

2020-12-18 下午歷史茶

格但斯克是波蘭語的叫法,而德國語則稱其為但澤。現在是波蘭濱海省的省會城市,也是波蘭北部沿海地區的最大城市和最重要的海港。格但斯克位于波羅的海沿岸,人口約47萬,波蘭北部最大的城市,與索波特、格丁尼亞兩市形成龐大的港口三大城市聯合體。如今的格但斯克,以琥珀聞名,也是波蘭著名的旅遊城市。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格但斯克,卻因為斯拉夫人即波蘭和日耳曼人即德國兩大民族、兩大國家在近千年的反覆爭奪中,而名聲大噪,聞名於世。提起德國和波蘭的衝突矛盾,人們都會想到格但斯克或但澤,因為它承載著兩族兩國近千年的恩怨糾葛。

那麼,格但斯克何以成為波蘭和德國近千年反覆爭奪的焦點?最終又是怎樣歸屬波蘭的呢?

波蘭斯拉夫人最早定居建設的地方

斯拉夫民族起源於現代波蘭境內的維斯瓦河谷一帶,但在中亞民族侵入使歐洲民族為免遭劫難不得不大遷徙躲避的情況下,斯拉夫人也加入了遷徙的行列,開始向東、向西、向南三個方向遷移,其中向西的一支就是西斯拉夫人,他們遷至現代的波蘭、捷克一帶就安頓下來。

公元966年,波蘭部落統一了周邊西斯拉夫的各個部落,建立了早期的封建農奴制國家。然而,波蘭國家一建立就面臨兇惡的外部環境。其中就有來自西部的德意志諸侯的威脅。

雖然當時德意志沒有形成統一的國家,但是波蘭的出現讓他們這些諸侯感到了威脅,所以就不斷地進攻波蘭。而在這個過程中,波蘭人漸漸接受了德意志地區的先進文化,慢慢丟掉了古斯拉夫語和斯拉夫多神教信仰,而信仰天主教,接受了拉丁字母重新改造了斯拉夫語而形成了今天波蘭語。也從此改變了斯拉夫傳統的語言和信仰。

與此同時,波蘭也在不斷發展壯大,成了中東歐一支重要力量。這時的波蘭就萌生了佔據波羅的海地區,與德意志諸侯、北歐國家進行貿易的想法。而作為波蘭母親河的維斯瓦河入海口則成了波蘭通往波羅的海,聯通北歐經商的天然通道,當然更是波蘭最理想的出海口。

為了更加方便經商貿易,公元980年波蘭人就在維斯瓦河入海口建立起一座城市,作為波蘭通往波羅的海的停留之地。為安全起見還修建了城堡等防禦工事。到了公元997年,城堡雛形已現,這就是波蘭人的格但斯克,最早波蘭人定居的地方,史稱「格但奈茲」,由波蘭王國的波莫瑞地區管轄。

之後,這個地處維斯瓦河入海口的格但斯克,因有河岸三角洲和曲折海岸線等得天獨厚的條件,自然成為天然的良港,並發展為波蘭重要的航運和貿易中心。到公元14世紀初,格但斯克人口過萬,已是波羅的海沿岸乃至整個歐洲最繁榮的一座城市了。

條頓騎士團協議奪佔並更名為但澤

可是,繁榮的格但斯克城市也成了波蘭的強敵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的條頓騎士團覬覦的地方。

從公元8世紀開始,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矛盾日趨尖銳。在中世紀的歐洲,羅馬教皇為維護基督教統治和對抗異教徒的擴張需要,羅馬教廷組成了十字軍。公元1099年,中東穆斯林正在窩裡鬥,十字軍就藉此機第一次東徵並獲勝利,教皇為鞏固勝利果實,組建了由自己親自領導的三大騎士團,這其中就有以日耳曼人為主體的條頓騎士團。

可是,事與願違,後期十字軍東徵並不順利,為此條頓騎士想找一地以謀生存,他們恰恰就看上富庶的波羅的海地區。1308年,條頓騎士團活生生地把繁華的格但斯克從波蘭手中奪走,從此,圍繞這座城市波蘭和條頓騎士團之間打了30多年拉鋸戰。然而並未分出勝負,無奈雙方在1343年達成暫時協議,波蘭把格但斯克轉讓給條頓騎士團。

在條頓騎士掌控期間,城市的主體人口波蘭人逐漸被日耳曼人所取代,城市改為德語名字「但澤」,「格但斯克」的波蘭語名也被取替。暫時的轉讓只是權宜之計,並未從根本上解決雙方之間的矛盾。1410年,在格林瓦爾德戰役中,波蘭重創條頓騎士團,條頓騎士團從此頹廢。1466年,格但斯克再次納入波蘭版圖。

至此,波蘭領土已有100多萬平方公裡,成為歐洲的一個大國。但是這時的波蘭貴族有些得意忘形,通過議會規定,未經議會同意,國王無權頒布法律。此後又搞了「自由選王制」,接著又實行「自由否決權」,導致波蘭在200多年間陷入癱瘓,國力大減。

然而,擁有大片領土的波蘭和其位居通往西歐、北歐和東歐重要交通要道的地理位置,早已讓俄國、普魯士以及奧地利垂涎。而這時的普魯士繼承了條頓騎士能徵善戰的傳統,已是德意志境內一個強大軍事王國。從1772年5月至1795年1月,普魯士與沙俄、奧地利三次瓜分了波蘭,從此,存活800多年的波蘭就此亡國,消失了123年之久。

在這當中,波蘭的格但斯克自然是又成普魯士的但澤。到了1871年德國統一,但澤也就自然成了德國的一座城市。並在這一個多世紀的時間裡,仿效當年條頓騎士的做法,驅逐波蘭人,遷入德國人,使得這裡的主體人口又發生了逆轉,德意志人成為但澤的主體人口。

名為國際聯盟管轄實為波蘭控制的但澤自由市

在兩次工業革命的助力下,統一後德國的發展突飛猛勁,很快成為了令歐洲乃至世界不可小覷的工業大國和軍事強國。而且擴張之心日益膨脹,也想像英法俄那樣擁有龐大的殖民地,並想要按國家實力強弱來重新劃分世界勢力範圍。

德國的種種表現,讓歐洲的傳統大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尤其是英法俄等國感到威脅近在咫尺,而德國在殖民地擴張、壯大海軍、擴大貿易等方面劍指頭號強國英國。面對德國如此咄咄逼人,迫使本也有矛盾的英法俄走到一起達成了三國協約。而德國則與傳統盟友奧匈帝國、保加利亞、奧斯曼帝國構成了同盟國。

兩大陣營的形成,預示著戰爭就要爆發。1914年,以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遇刺為導火索,第一次世界大戰打響。1918年11月,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徹底失敗。

作為一戰主要發起國的德國受到了嚴厲的制裁和懲罰。德國與協約國在1919年籤訂的《凡爾賽條約》,讓德國所有海外殖民地丟失,本土的七分之一喪失。這當中就涉及到但澤的所有權問題。

因為按照美國極力主導的民族自決原則來劃分,波蘭就是一個內陸國家。但是為了整治德國,協約國有意在德國東部和東普魯士之間沿著維斯瓦河劃出一條寬約80公裡的地帶,讓波蘭從此通往波羅的海,就是所謂波蘭走廊,同時把但澤港定為自由市。名義上由國際聯盟直接管轄但澤,但事實上是由波蘭全管。

如此劃分德國當然強烈不滿。因為設立波蘭走廊以及但澤自由市人為把德國本土和東普魯士分割開來,從此兩地不再相連,德國本土和東普魯士的聯繫成為難題。再有當時但澤的主體居民為德國人,波蘭人僅為3%。所以依照民族自決原則,它理應歸德國,可是協約國不準但澤民族自決。

《凡爾賽條約》讓戰敗的德國付出了昂貴的代價,其中就有國家利益嚴重受損,民族自決權被無情剝奪。這讓德國人的復仇之心深埋心中。而到了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讓德國經濟雪上加霜,社會矛盾加劇,而這時主張復仇和日耳曼優秀論的納粹黨得到了民眾的擁護,並通過大選成為德國的第一大黨。

納粹黨上臺後,在英法只顧忙乎自己應對經濟危機之時,大力發展經濟,大肆擴軍備戰。於1938年先後拿下了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7月30日,德國又與波蘭談但澤的事,沒有獲得滿意的結果。9月1日,就以收回但澤和波蘭走廊為藉口,閃擊波蘭。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10月波蘭亡國,但澤重新回到德國手中。

波茨坦協定和歷史性一跪但澤又成了格但斯克

滅了波蘭之後,德軍進展相當順利,相繼又拿下了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等國。1940年6月佔領法國之後,德國又對英國和蘇聯宣戰,致使其兵力分散。在盟軍和各國的頑強抵抗下,最終以德國的失敗而告結束。

根據1945年籤訂的《波茨坦協定》,德國和波蘭之間的領土又重新進行了劃分。其中,東普魯士的南部、奧德尼斯河以東的德意志領土以及但澤港口全部劃給了波蘭。

如此,這座城市1945年之後又恢復了它的波蘭名字格但斯克。而當地的德國居民在二戰後期又被蘇聯和波蘭攆到了奧德尼斯河以西的德國領土,新遷來的波蘭人又取代德國人成為了格但斯克的主體居民。

然而,事情至此仍沒有完。因為《波茨坦協定》讓二戰後的德國和首都柏林被美蘇英法四大國分區佔領。由於意識形態的對立和國際利益的競爭,德國成為了美蘇之間及兩大陣營對峙的前沿。從而使德國存在了代表西方陣營的聯邦德國和代表東方陣營的民主德國。民主德國當然是承認戰後的德波邊境。而聯邦德國既不承認民主德國,更不承認戰後的德波邊境,這也讓聯邦德國處境十分尷尬。

為了擺脫這種困境,1970年,前聯邦德國總理勃蘭特開啟了具有歷史意義的訪問波蘭之旅,籤署了規定兩國關係正常化的《華沙條約》,雙方聲明承認戰後德波兩國之間的邊界,從此彼此再無領土要求,今後也不會再提出任何領土要求。

至此,勃蘭特這歷史性的一跪,讓德波冰釋前嫌,困擾德波25年的邊境問題徹底解決,進而波蘭和德國關于格但斯克的爭議也告結束。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波蘭和德國反覆爭奪這座城市?
    ▲德國發動閃擊波蘭,二戰爆發。導火索正是格但斯克(德語稱但澤)歸屬權翻看格但斯克歷史,自建城伊始,該城就是斯拉夫人(波蘭)和日耳曼人(德國)兩大民族爭奪的焦點。為了爭奪該城的歸屬,他們進行了長達數個世紀的戰爭。 ▲格但斯克,如今是波蘭的琥珀之都,造船中心。
  • 波蘭—格但斯克 1
    早6點從華沙機場出關到中央火車站,ATM銀聯卡直接取波蘭貨幣茲羅提火車直接到格但斯克,下午四點出門沿著運河閒逛。波蘭成功的「保衛了西方」。波蘭的西邊是德國,一戰後受盡屈辱想要恢復領土,包括被劃分給波蘭的西裡西亞,波蘭走廊和但澤自由市。所謂波蘭走廊就是一戰後,西普魯士有一塊豎條狀的地方被劃歸波蘭,把東普魯士跟德國本土分隔開。一是為了讓波蘭有出海口,制衡德國,二是這「自古以來」就是波蘭的領土。(「自古以來」其實是:幾百年來,這地方在普魯士土著,條頓騎士團,波蘭,德國之間易手)。
  • 波蘭與德國近千年恩怨糾葛,讓人刷新對大屠殺的認知
    在波蘭這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國家開始的國家,許多人並不陌生,波蘭是德國霸權主義的受害者...1917年十月革命在俄羅斯爆發,蘇維埃政權退出了戰爭。 1918年8月29日,蘇俄政府頒布法令,宣布廢除沙皇俄國,普魯士和奧地利籤署的所有有關分割波蘭和承認波蘭人民有權享有獨立和統一的權利的條約。
  • 波蘭最美的古城之一,保留大量古建築,卻曾被德國長期佔領
    在波蘭,就有一座千年歷史的古城,雖然算不上熱門旅遊目的地,但也非常漂亮,很值得遊覽。許多人對波蘭並不熟悉,但知道其西邊的鄰居德國,由於兩國互為鄰國,歷史上恩怨不斷。這座古城,就是位于波蘭北部的海濱城市格但斯克,德語裡叫做「但澤」。這是波蘭北部最大的城市,也是最重要的海港城市,特別是市中心一帶保留著大量的文藝復興風格的古建築群,更有許多哥德式、巴洛克式的教堂。
  • 波蘭—格但斯克:造船廠和格拉斯
    沿著通往自由之路,來到了格但斯克造船廠,裡面巨大的紀念館就是「歐洲團結中心」天主教在波蘭影響巨大,尤其是教皇保羅二世也出生在波蘭,他於79年訪問波蘭,呼籲尊重傳統和xx及xx。眾多神父也同樣支持團結工會。
  • 《波蘭格但斯克建築風景》雙槍將-協助拍攝
    格但斯克(波蘭名:Gdańsk),德國稱但澤(Danzig),是波蘭波美拉尼亞省的省會,也是該國北部沿海地區的最大城市和最重要的海港。格但斯克(Gdansk)位于波羅的海沿岸,人口約47萬。波蘭北部最大的城市。
  • 二戰時閃擊波蘭的只有德國自己?波蘭其實是被蘇聯和德國瓜分的
    蘇波恩怨首先就給大家講下大家最疑惑的關於蘇聯與波蘭之間的恩怨,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橫衝直撞同時進攻很多個國家,以至於大家的關注點都在德國身上,但事實上波蘭與蘇聯的關係一直很差,甚至有歷史淵源,有個說法是俄國與波蘭有五百年的恩怨,比中日的恩怨還深。
  • 二戰德國閃擊波蘭,為何在但澤打響第一槍?
    號稱「歐洲韓國」的波蘭,經常惹事生非,今天踹俄羅斯一腳,明天把德國絆倒。波蘭和德國的歷史恩怨很深,其中包括一個名叫格但斯克的城市。
  • 《歐洲波蘭格但斯克建築風景》聖水將軍-協助拍攝
    格但斯克(波蘭名:Gdańsk),德國稱但澤(Danzig),是波蘭波美拉尼亞省的省會,也是該國北部沿海地區的最大城市和最重要的海港。格但斯克(Gdansk)位于波羅的海沿岸,人口約47萬。波蘭北部最大的城市。
  • 雲旅遊:繁華落盡的格但斯克,它的身世就是波蘭千年風浪的縮影!
    格但斯克,是波蘭濱海省的省會城市,也是該國北部沿海地區的最大城市和最重要的海港,格但斯克位于波羅的海沿岸,波蘭北部最大的城市。或許這座城市的身世就是波蘭千年風浪的縮影。磚造的火車總站不禁也讓人想起散落在波羅的海沿線,漢薩古城們共有的特色。
  • 琥珀之都格但斯克,波蘭過去最富有的城市
    格但斯克是波蘭濱海省的省會城市,是波蘭北部沿海地區最大的城市和波蘭最古老的的城市之一。華氏溫度創始人華倫海特和哲學聖人叔本華就是在這裡誕生和成長的。格但斯克位於維斯瓦河出海口,是波蘭最重要的海港城市,也是波蘭貿易通往世界的廣闊窗口,波蘭75%的貨物都是從格但斯克港口出口的。
  • 萃歐波蘭留學:格但斯克醫科大學2020招生信息及解讀
    )波蘭醫科類大學的狀元-格但斯克醫科大學簡介格但斯克醫科大學成立於1945年,位于波蘭北部美麗的海濱城市格但斯克。格但斯克醫科大學目前約有1800名教職員工,6000名在校生,博士生176名,其中約900名國際留學生,佔全部學生數量的15%,其中大多數留學生來自瑞典,挪威,加拿大,英國,美國,德國和西班牙等國家。格但斯克醫科大學有著先進的臨床和教學設施。
  • 波蘭、俄羅斯與烏克蘭的恩怨糾葛
    在波蘭訪問期間,筆者深感烏克蘭問題對這裡的強烈影響。波蘭緊鄰烏克蘭,歷史上與烏克蘭的恩恩怨怨之複雜不亞於俄羅斯。       作為歷史上東斯拉夫人文明的發祥地,一千多年前基輔羅斯曾在今天的烏克蘭強盛一時。
  • 【院校介紹】波蘭格但斯克音樂學院
    該院的歷史追溯到1947年,當時Stefan Śledziński以及其同事在索波特市(波蘭北部的一個城市,離格但斯克非常近)建立了國立高等音樂學校。1966年這個機構被遷移到格但斯克。1982年成為今天的莫紐什科音樂學院。九十年代以後本院不斷地擴建,擁有了今天的規模。音樂學院地處格但斯克市中心。目前,本院是波蘭佔地面積最大、在校學生最多的音樂學院。
  • 深度 | 波蘭,與俄羅斯的千年血海深仇
    由於核彈頭的存在,使得德國不得不面臨更多的威脅,因為如果美國同其他大國發生衝突,德國很可能成為被攻擊的目標,這讓德國方面感到巨大壓力。而對於這一點,美國駐波蘭大使表示,美國可以把核彈頭轉移到波蘭。這等於是說,如果萬一美俄之間發生衝突,波蘭願意為美國承擔風險,甘願為美國人擋核彈.6月時,普京發表近萬字長文,紀念俄羅斯衛國戰爭和二戰勝利結束75周年。
  • 格但斯克有眼淚!波蘭市長遇刺身亡震驚波蘭
    Gdansk weeps格但斯克有眼淚Poland is horrified by the murder of
  • 延續千百年的糾葛,數次的復仇計劃,俄國最終致使波蘭被三次瓜分
    曾幾何時波蘭仍是這個大洲上領土面積數一數二的國家,在歐洲這塊大陸上也曾叱吒風雲。但直到18世紀末期,波蘭和立陶宛的"分手"最終導致了整個國家的衰落甚至是滅亡。 在歷史的車輪中,記載著波蘭的滅亡次數一共是三次,而這三次中基本上每一次都有俄國和德國的影子,而即便是在對待世仇法國的問題上,德國也沒有徹底的攻佔巴黎,瓜分法國,那麼俄國究竟和波蘭有著怎樣的深仇大恨才能使其分波蘭而食之呢?第一次的瓜分波蘭究竟發生了些什麼?
  • 魅力波蘭——迥異的東歐風情
    波蘭位於中歐,東與烏克蘭及白俄羅斯相連,東北與立陶宛及俄羅斯的飛地加裡寧格勒州接壤,西與德國接壤,南與捷克和斯洛伐克為鄰,北面瀕臨波羅的海。波蘭歷史悠久,公元十世紀末便建立波蘭公國,1569年與立陶宛合併為波蘭立陶宛聯邦,成為歐洲強國之一。
  • 波蘭走廊不該歸波蘭?捋一捋歷史,「自古以來」果然不適用於歐洲
    根據1919年的《凡爾賽條約》,在原屬德國領土的東、西普魯士之間沿維斯瓦河下流西岸劃出一條寬約八十公裡的地帶,作為波蘭出波羅的海的通路,河口附近的格但斯克港闢為「但澤自由市」,歸國際共管。這就是存在於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波蘭走廊」,被德國人痛斥為凡爾賽條約最醜惡的部分。那麼,一戰後德國被割走的領土不止這一處,德國人為何對波蘭走廊格外痛恨?
  • 波蘭走廊:德意志人民心中永遠的痛
    柴如果你仔細終觀察過第一次紀世界大戰後的莘歐洲地圖的話勞,大概就能夠饒發現在德國的仰東西兩部分之殳間有一塊狹長懷的波蘭領土直郭通波羅的海,裘這片條狀土地齊就是大名鼎鼎左的「但澤走廊能」(又稱波蘭支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