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是德國在二戰第一個戰爭入侵的歐洲國家,是「綏靖」政策下的第一個犧牲者,但是縱觀整個波蘭戰爭總結起來就是四句話:想要贏的贏得太快,不想輸的輸的太慘,應該來的沒有來,不該來的又來了,這無疑是一場暴露歐洲各國貪婪本質的戰爭。
不談利益,我們還是好朋友在德國入侵波蘭之前,德國與波蘭的關係一直都很融洽,在希特勒上臺之前德國與波蘭籤訂了為期10年的《德波互不侵犯條約》雙方還渡過了相當愉快的「蜜月期」,比如波蘭支持德國策劃的「德奧合併」時間,在後面支解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危機事件」中推波助瀾助紂為虐,當然德國人也給了波蘭人足夠的好處,直到這個時候德波兩國相處是相當愉快的。
波蘭與英法在「綏靖」問題上唯一不同的是波蘭人「無利不起早」,他分的捷克斯洛伐克大約650平方英裡的土地,但是波蘭忘記了與德國最大的問題「但澤」地區與「蘇臺德區」一樣絕對不會被希特勒所遺忘。
1938年,德國提出其以但澤劃歸給德國、並在走廊地區建立一條高速公路連結東普魯士為條件換取波蘭加入德國主導的《反共產國際協定》聯盟,這是德國效仿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區」問題上的另一次「蠶食」動作,如果波蘭答應,那麼德國不但贖回了但澤地區而且將東普魯士與本土相連,這對德國而是無疑是巨大的利好。
但是波蘭看透了希特勒的把戲,嚴詞拒絕了德國人的提議,雙方不歡而散,德國蠶食的那一套第一次在波蘭面前失去了作用。
關於找「盟友」德國和波蘭都不靠譜既然不能通過蠶食獲得但澤,那麼德國就計劃用一場戰爭獲得整個波蘭,但是當時的波蘭也是號稱歐洲第三的軍事強國,而且背後還有英法數百萬的大軍,德國不敢孤身犯險;波蘭感到了戰爭的威脅,雖然並沒有當回事但也踏上了尋找外援的道路;於是在1939年,德波兩國進行了一段時間密集的外交活動。
1939年4月,波蘭與英國協商後籤訂《英國-波蘭安全保證條約》;5月,法國重申了會遵守《洛迦諾公約》保證波蘭領土的完整,而且籤署了軍事行動議定書,在口頭上保證波蘭利益。
波蘭算是獲得了了口頭上的支援保證,心裡有了與德國相抗衡的本錢。
德國這邊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納粹主義「老師」義大利,但是墨索裡尼不願意輕易涉足對於自己沒有足夠好處的戰爭,他並不認同德國提出的一旦波蘭戰爭爆發後法國進攻德國時義大利將從意法邊境進攻法國的決議。
墨索裡尼的態度說的直白點,「老子都沒有把握可以幹倒法國,你現在一個人要幹三個,你不是拉我下水嗎?」
希特勒不甘心又向墨索裡尼詢問,如果需要義大利參加戰爭那麼義大利軍隊需要什麼樣的物資準備,言外之意,「如果你能幫忙,你要啥,給個價!」
墨索裡尼也不含糊,給希特勒開了「奢華版」的軍需物資需求單,墨索裡尼的女婿、外交部長齊亞諾是這樣評價的,「這份清單足以氣死一頭牛,如果它認字的話。」希特勒也不傻,知道義大利不可能有什麼作用,那麼希特勒只能尋找其他的「夥伴」,比如蘇聯。
德國與蘇聯的關係從希特勒上臺之前就非常的不好,早期的「國會縱火案」就是納粹黨打擊德國共產主義的很好的例子,在希特勒上臺之後德國更是主導了旨在遏制蘇聯的《反共產國際協定》聯盟。
但是在國家思維裡,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其實,在德國與蘇聯接觸之前英法就和蘇聯開始了為了遏制德國的談判,因為德國主導了遏制蘇聯的《反共》聯盟,因此英法在溝通中就以此為基礎要求蘇聯與英法達成戰爭協議,即在英法遭到德國攻擊時蘇聯需要對英法進行援助,但是卻對蘇聯在被攻擊時英法的援助隻字不提,這樣一邊倒的協議蘇聯也不傻當然不會同意。
希特勒抓住機會派遣了德國外交部長裡賓特洛甫前往蘇聯磋商,當天兩國就籤訂了《德蘇互不侵犯條約》,這份「瞬發」的協議讓整個歐洲都處於「懵逼」的狀態,原本完全對立的兩個國家竟然在一夜之間成為了盟友,這是這麼達成的,難道遇見了「真愛」?
當然能夠讓蘇德不計前嫌的不是突然爆發的「愛情」而是切切實實的利益。《德蘇互不侵犯條約》最為重要的協定就是雙方對於歐洲的瓜分,希特勒和史達林一人一個盤子將東歐切的很「勻稱」。
就這樣在波蘭戰爭開始之前,波蘭獲得了英法的「官方保護」,但是失去了蘇聯的幫助;德國看清了義大利投機主義的把戲,但是卻獲得了一個暫時的盟友蘇聯。
按照這個態勢,波蘭戰爭爆發後德國首先進攻波蘭,英法進攻德國,蘇聯進攻波蘭,理論上的戰爭流程應該是這樣的。但是實際結果是,波蘭被裝進了「謊言的口袋裡」。
這裡要說一下的是,就在波蘭拒絕德國對但澤的要求之後,英國首相內張伯倫再一次將「綏靖」的態度灌輸給了波蘭,他認為只需要與希特勒達成關於但澤的協議,那麼是避免戰爭最好的方法。
而波蘭也計劃就但澤問題與德國進行進一步的磋商(意思是,行了,我退一步,但澤給你),但是此時手裡握著《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希特勒已經不滿足但澤這一小塊地方了(歐洲的蛋糕分完了,我盤子都準備好了,還會在意你的三瓜兩棗的?),此時戰爭已經不可避免。
波蘭戰爭的奇葩的戰爭動作1939年9月1日4時,德軍入侵波蘭,波蘭戰爭爆發。
波蘭戰爭之後各國開始了一系列的「騷操作」,戰爭發起者德國,第一次將「閃電戰」付諸實踐,效果顯著;戰爭當事者波蘭陳舊的戰略思想、戰術思想、戰鬥思想指導下的一戰時期的陸軍全程被動;英法,簡單的說,該來的沒有來;蘇聯,簡單的說,不該來的來了!
勝利來的太快—德國:
這是一戰結束之後德國武裝力量第二次進入戰爭狀態,是的,你沒有看錯,是第二次,第一次是在西班牙內戰中,德國改進了坦克的戰術運用並升級了坦克性能。
空軍,德國空軍集結了1900架飛機,在開戰之初對波蘭境內的飛機場進行了突襲打擊,毫無準備的波蘭空軍在一天之內將制空權拱手讓人,德國的偵察機,轟炸機如入無人之境在波蘭領空肆意飛行,不但掌控了波軍的動向而且在波軍撤退過程中以轟炸機對波軍造成了巨大的混亂。
陸軍:德軍的2800輛坦克部隊幾乎沒有遇到有效的抵抗就突破了波軍建立在一線防禦,裝甲部隊直插波蘭腹地對波軍主力「克拉科夫」集團軍和「羅茲」集團軍進行分割包圍。
此時能夠阻止德軍裝甲部隊的只有來不及送達一線的燃料供應,而波軍的指揮系統,交通系統幾乎全面崩潰。
整場戰爭德國的表現也並非完美無缺,因為在戰爭中應用了新戰術並且將斯洛伐克軍隊加入了軍隊體系,所以在戰鬥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現了地刺混亂,但是幸運的是他們的對手更亂。
說好的反擊沒有來—波軍:
如果說波軍對德波戰爭沒有任何準備,這是不對的,在德國露出戰爭獠牙的時候波軍也是做出了戰爭預見的並且做了戰爭準備,只是這樣的戰爭準備脫離實際。
波蘭制定了「西方計劃」用以防備將來的對德作戰,該計劃將波軍主力沿德波邊境展開,構建堅固的防禦阻擋德軍的入侵達到「禦敵於國門之外」的戰略目的。
此外,在這份計劃裡還有一旦西線英法進攻德國,波軍將從兩個方向對德軍進行反擊,波茲南地區的主力距離柏林最近可以直取柏林。(額,這是哪來的迷之自信?)
在戰鬥中,波軍缺乏坦克的戰術運用能力,受制於一戰支援坦克的坦克戰術理論,波軍的坦克數量不但數量不足、質量差而且極為分散,在面對德軍的裝甲集群時往往尚未發揮作用即被擊毀。
這個時候波軍將希望全部寄托在自己的援軍身上,當英法對德宣戰,波蘭奔走相告,以為戰爭迎來了轉機,但是直到戰爭結束,這樣的轉機也沒有到來。
該來的沒有來—英法:
9月1日,德國進攻波蘭,但是直到9月3日上午11時,英國政府才正式對德國宣戰,而法國則要比英國還要晚6個小時,英法兩國甚至連宣戰這樣的「空頭支票」而都不願意給的及時一些。
法軍的蘇德邊境原本就有數十萬的主力部隊,在波蘭戰爭爆發之後法軍向邊境增兵,這使得法軍在德軍大兵壓境共有86個法國師對德國西線虎視眈眈,此時德軍擺在西線「齊格菲防線」的只有33個師(一說29個師),其中有22個預備役師。
但是面對這樣的德軍,法國一直在虎視眈眈,是的,就是看看。法軍安靜的看著東線的波蘭水深火熱幾乎亡國,而在西線,法軍安靜的看著對面的德軍一直在醞釀。
終於在9月7日,波蘭戰爭開始後的第七天,法軍在德法邊境發起了一場醞釀了7天的戰鬥行動,即所謂的「薩爾攻勢」。法軍向德軍方向派出了15個師,但德軍並未與其作戰而是退回了「齊格菲防線」之後,「大獲全勝」的法軍在德軍防線之前再一次止步不前「虎視眈眈」,此後直到波蘭戰爭結束,法軍一槍未發。
這裡一定要重點說一下英國,當他們的四個師趕到西線戰場的時候已經是波蘭戰敗之後的事情了,不過這是二戰英國人第一次坑隊友,但並不是最後一次,後面我們會看到包括,法國、美國、中國在內,沒有英國人不敢坑的。
不該來的來了—蘇聯:
關于波蘭的劃分問題其實早在《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補充裡就已經明確了,因此當德軍主力直插波蘭的時候,按照雙方的協定,蘇軍也應該進軍波蘭,但是蘇聯並不打算為希特勒牽制波軍留在東線防備蘇聯的主力。
雖然希特勒竭力邀請史達林一起出兵進攻波蘭,,但是蘇聯更希望坐享其成,以最小的損失獲得最大的戰果,特別是當戰果在戰爭之前被議定的時候。
9月15日,此時的波軍已經全線崩潰,國家中心華沙處於德軍團團包圍之中,陷落只是時間問題。因為法軍在德國西線的「象徵性進攻」的威脅,希特勒再一次請求史達林出兵。
兩天後,蘇軍的白俄羅斯方面軍和烏克蘭方面軍進入波蘭境內,脆弱的波軍已經做不出阻擋的努力了,僅僅一天之後蘇德雙方便在波蘭境內會師。
蘇軍的加入沉重的打擊了波蘭軍隊抵抗的信心,更打擊了西線「虎視眈眈」的英法軍隊本就薄弱的戰鬥意志。
10月5日,波蘭境內的軍隊向德國和蘇聯投降,波蘭戰役的戰鬥階段結束。持續四周的波蘭之戰,德國人以微弱的傷亡代價(傷亡4萬多人),擊敗了波蘭;波蘭為自己的盲目自信付出了20萬人傷亡的代價以及國土的淪陷。蘇聯成為波蘭戰爭最大的贏家,不但獲得了大片的土地而且損失輕微。
波蘭戰爭結束之後,歐洲大陸獲得了短暫的平靜,這樣的平靜很短暫,在希特勒開始下一次戰爭之前,這樣的平靜對於歐洲未來的五年而言難能可貴!
波蘭戰爭是德國「戰爭欲望」的開始,讓希特勒都想不到的順利讓納粹自信爆棚開始了接二連三的戰爭道理最終走向了戰爭的深淵導致最終的覆滅;波蘭作為一個有想法(與英法一起反擊德國)沒實力(落後的戰爭潛力)的受害者,過於自信也過分相信他的盟友,最終導致慘被;英法,口號喊得震天響,「空頭支票」滿天飛,但是當戰爭真的到來的時候就淪為了「紙老虎」,蘇聯無疑是波蘭戰爭最大的贏家,但是出「出來混總是要還的」在下一期的芬蘭戰爭中,我們說說蘇聯是如何被弱小的芬蘭上一課的。
木説歷史,專注於二戰歷史,有興趣的可以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