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由市中醫院主辦的2020年中醫藥文化節今天開幕,文化節上通過通過膏方現場製作、展示、健康義診、健康知識大講堂等活動,邀請市民加入到「治未病」的隊伍中來。據了解,「十三五」以來,我市中藥材產業穩定發展目前已達270萬畝,綜合產值480億元。
煎、炒、攆、熬、搓……在中醫藥文化節現場,許多慕名而來的市民近觀看了中醫如何將原始藥材炮製成平時服用的蜜丸、散劑、膏方等中藥形式,驚嘆中華傳統醫學的神奇。現場還有多名平日一號難求的中醫專家為患者義診,宣傳治未病的中醫理念。
市中醫院院長左國慶表示,本屆中醫藥文化節,以「傳岐黃薪火、揚中醫文化、促全民健康」為主題,通過舉辦名中醫專家大型健康義診、中醫藥文化講座、中醫藥健康科普演講比賽、中醫藥健康知識大講堂、膏方展示及技術培訓等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活動,在全社會努力營造珍視、熱愛、發展中醫藥的濃厚氛圍,讓廣大市民切身感受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獨特魅力。
長期以來,中藥產業一直是我市醫藥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產值佔比超過全行業的三分之一。近年來,我市始終將中藥產業作為生物醫藥的支柱產業進行培育,「十三五」期間,在企業中藥材基地建設、產品培育、技術改造以及公共平臺建設等方面累計投入財政資金超過六千萬元。
接下來,我市將以標準化、智能化建設為核心,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努力破解當前中藥材原材料質量參差不齊、藥效難以保障的行業難題和產業瓶頸,通過現代生物技術建設植物細胞培養和提取體系,全力提升原材料供應標準化供應水平。支持企業建立高水平區域化檢驗中心等公共服務平臺,推進現代信息技術、智能製造在中藥生產中的應用,不斷提升我市中藥產業的競爭力。
市衛生健康委中醫綜合處處長廖惠萍表示,我市要進一步加強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特色技藝,做好重慶地方特色中醫藥流派的整理和傳承研究,進一步加強中醫藥傳統知識調查,收集篩選民間中醫藥驗方、秘方和技法,探索建立合作開發和激勵機制,進一步加強中藥炮製技術傳承基地建設,探索院辦中醫藥文化博物館建設,實施中醫藥文化傳播行動,通過醫院的影響力,推進中醫藥進社區、進鄉村、進家庭、進校園。
(文章來源:上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