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按下了生活的「暫停鍵」。或許會有些寂寥、孤獨、驚慌,但是這恰是匆忙時光中的難得停歇,給予歲月片刻的安寧,來一場心靈的對話,去審視和思考自我,以積蓄未來前行的能量。
人生是逆旅,我亦是行人。交大的傑出校友錢學森、屠岸、汪耕等也都因病而暫停學業,最終他們選擇化困守的隔離為獨立思考成長期。現在讓我們一同走進他們的「隔離期」故事,感悟他們的從容、勇者無懼和可貴的人生定力。
因傷寒休學接觸共產主義
著名科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
錢學森
1930年春夏之際,入學交大一年且向來體質不錯的錢學森得了傷寒,病情來勢洶洶,需要長時間療養。於是,錢學森向交大辦了為期一年的休學手續。休學一年,他暫時放下學業課程,有了比較充裕的自由讀書時間。
錢學森交大畢業照
期間他大量閱讀哲學、文藝、工程類圖書,其中有許多進步書籍。這是他第一次接觸科學共產主義;接著讀馬克思的《資本論》、普列漢諾夫的《論藝術》、布哈林的《歷史的唯物觀》等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他感到只有唯物史觀和辯證唯物主義才是有道理的,唯心主義等沒有道理;經濟學也是馬克思講的有道理,而資產階級那一套經濟學理論,則不能自圓其說。
錢學森休學期間所讀的部分書目
1930年10月《交通大學上海同學錄》
附載長假學生名單
後來,他談起這段經歷的感受時說:「既然我是學科學的,那麼,對於社會和宇宙的看法,就得有一個正確的科學態度。我們科學工作者如果掌握了它,就等於掌握了研究宇宙,人類社會和研究科學的鑰匙,就等於我們在人生道路上有了正確的方向。
錢學森的工作照
詩歌、愛情和信仰給了他力量
著名詩人、翻譯家
屠岸
1946年5月,就讀於交大管理學院鐵路管理系的屠岸(學名蔣璧厚),在臨近畢業這一年,年僅22歲風華正茂的他卻不幸染上肺結核,需與健康人隔離。這在當時無疑是一件可怕的事,那時肺結核沒有特效藥,生了等於判了死刑。
屠岸年輕時的照片
對屠岸來說,生活的一切剛剛開始:在交大醉心於外文系主任唐慶詒先生的授課,他發起成立了「南洋詩文社」,與交大同學合辦油印詩刊《野火》,參加進步的學生運動,開始嘗試寫詩,並翻譯外國詩歌。就在這一年,與屠岸志同道合、嚮往奔赴延安的交大同窗好友張志鑣,不幸肺病復發去世。更讓他不能釋懷的是,他最喜歡的英國詩人濟慈,也是22歲染上肺結核,才華橫溢的他25歲便離開人世。屠岸感到很絕望,他不禁把英年早逝的濟慈引為知己,對濟慈的命運和詩歌有了一種更深的理解,好像超越了時空在生命和詩情上相遇。
1945年6月8日屠岸就讀交大時期的畫作
屠岸翻譯的《濟慈詩選》
這時候,他當時的女友後來的妻子章妙英向他伸出溫暖的手,這給屠岸戰勝疾病增強了信心。但同時,屠岸覺得信仰也給了他力量。因為他在交大期間一直追求進步,患病前的2月,他經同在交大讀書的表弟,已是共產黨員的奚祖綱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隔離期讀濟慈的詩歌,愛情和信仰成為支持他活下去的力量。最後屠岸恢復了健康,他也更堅定了自己的信仰。
年輕時期的屠岸和妻子章妙英合影
由於這場大病,他未能在交大繼續學業。離開交大後,他繼續從事地下工作和文學翻譯之路。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們能生機勃勃,世界遂能生機勃勃。
追求各盡所能、坦誠互助的理想社會
電機設計專家
汪耕
1944年9月,汪耕(原名汪積威)考進遷到重慶辦學的交通大學,入讀最熱門的電機工程系。當時交大實行淘汰制,特別是一二年級學生,幾門主課考試頻繁,一兩門主課不及格就要退學,所以學生大多很用功。出身貧寒的汪耕發奮苦讀,成績優異但是營養很差,身體虛弱。1945年,交大復員上海,復員途中汪耕看到人們的悲慘生活和回到上海當時花天酒地的生活,兩種生活人群是如此鮮明而尖刻地存在,使汪耕思想上印下了深刻痕跡。
汪耕在交大求學的照片
汪耕致交通大學校長程孝剛信札
1946年,回到徐匯交大的汪耕肺結核復發。當時國外已發明特效藥,但是非普通人能買得起。得了肺結核,打破了汪耕個人一切的幻想,他體會到光憑個人努力有出路的想法是錯誤的。隔離期間,他閱讀了一些肺結核療養書籍,頑強而又耐心地靜臥休養,翻閱了一些魯迅書籍,對當時的舊社會有了一些認識。同時,彼時的交大作為愛國運動的「民主堡壘」,中共地下黨領導的學生進步活動風起雲湧。撤退到解放區的同學們也來信告知解放區的真實情況,這對汪耕思想觸動很大。
1948年5月4日,建在交大上院、中院南面大草坪上的「民主堡壘」
隔離初期他傷感、孤獨,他很快重啟自我,逐步確立自己的人生觀。他覺得在舊中國,像他這樣僅僅通過個人奮鬥和才能立足於世是行不通的,應該追求一個各盡所能、坦誠互助,沒有爾虞我詐的理想社會。同時,他認識到身體健康的重要性,作為一個未來的專業人員要鍛鍊好身體,他應該通過自己的專業工作,對國家、社會和人民做出貢獻。
1960年,汪耕與於潔芬的結婚照
難忘四載求學,終生情牽母校
「蔡淑芬獎助學金」捐贈設立者
蔡淑芬
蔡淑芬高中畢業於蘇州私立振華女中,英語根基很好,也喜歡數理化。當時的交大入學試卷是全英文試題,和她同年報考的考生有1100人,只錄取110名,而蔡淑芬以優異的成績被錄取。
1935年交大新生報名登記冊
但在大二結束的暑假,蔡淑芬突然病倒了,高燒持續數十天,病情一度危急,只好休學一年。
直到1938年秋回到交大復學時,校園已不復昨日。徐家匯的校舍被日本人辦的同文書院所佔,交大遷至法租界中華學會社所在地,那裡便是蔡淑芬讀完大三、大四完成學業的地方。四載求學生涯始終在蔡淑芬的心中鮮活地存在著,青澀的歲月芳華令蔡淑芬難以忘懷。
1948年11月22日,蔡淑芬和丈夫乘飛機離開上海前往香港,到港不久就遇到了在港校友,很快便加入了交大香港同學會。
直至耄耋之年,蔡淑芬也堅持每隔一兩年從香港回到母校住一住,看一看。上海交大110周年校慶之際,已是九旬高齡的蔡淑芬,在兒女的陪伴下返校參加校慶。
蔡淑芬大四時填寫的服務志願書
情牽母校,飲水思源。這似乎成了蔡淑芬晚年生命的重要主題之一。
即便大病初癒,身體抱恙,在病榻上的她依舊心心念念母校的發展和學子們的成長。在兒女的大力支持下,蔡淑芬終於完成了多年來為母校捐款的心願。
110周年校慶時,蔡淑芬為母校捐獻10萬港幣,其中5萬用於母校110周年校慶,5萬設立為「蔡淑芬獎助學金」,後又追加至每年10萬。十餘年來,蔡淑芬獎助學金已資助了數百位同學。
多年來,蔡淑芬學長一直心繫母校發展,善心若水,對學校貧困生資助慷慨給予了寶貴支持,同時熱心香港校友會的建設。蔡淑芬學長對母校拳拳的愛心,交大永遠銘記。她的一生是交通大學「飲水思源,愛國榮校」精神的最佳詮釋,她的精神為交大人稱頌。
暮春三月,萬物復甦。疫情將會被勇敢的人們戰勝,有信仰的人生不會迷茫,隔離期後,願否極泰來。不僅收穫知識、記憶,還有精神的豐盈,若有信仰藏於心,未來定不負於君,讓我們心懷未來的宇宙星辰 ,共待春暖花開,雲散日出!
來源:上海交通大學官微 素材:交大檔案文博管理中心 責任編輯:金雪 祁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