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嬴政的逐客風波

2021-02-13 華商書院

秦昭襄王在位五十六年,去世時已七十五歲,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最長的國君之一。可以這樣講,在康熙之前沒有人在位時間超過他。他去世以後,他的兒子,秦孝文王,正式即位只有三天就死了,因為昭襄王在位的時間實在太長了。秦孝文王的兒子秦莊襄王,也就是後來秦王贏政的父親,主政三年也去世了。三年以後,秦王嬴政繼位。

就在秦王贏政即位的那一年,李斯風塵僕僕地來到了鹹陽。李斯是楚國人,年輕時在地方做基層小吏,覺得生活清苦,工作壓力很大,又沒什麼油水,就想換工作。他念過書,所以就跑到齊國稷下學宮(即學習的地方),向荀子學帝王之術。他的同學有著名的韓非。學成以後,李斯不想回楚國,他覺得楚王很昏庸,而其他國家呢,沒什麼機會,只有秦國有發展前景,於是就到秦國去了。

李斯去的時候,是秦莊襄王三年(公元前247)。他先投奔呂不韋門下,不久,秦王贏政即位了。李斯剛開始在呂不韋門下當門客,後來呂不韋覺得這個人很有本事,李斯也處處表現自己,就慢慢地被提升為客卿,當過郎官,當過長史。這時侯秦國的大權掌握在呂不韋手裡,贏政已二十多歲了,為了不讓他掌權,趙太后和呂不韋一直拖著不給他行冠禮。

始皇九年(公元前238),22歲的贏政終於加冠親政。他首先拿掉了嫪毐(lao ai),清除了嫪毐勢力。嫪毐是他母親趙太后的情人。然後他又除掉呂不韋,逼迫趙太后放下了權カ。至此,贏政掌握實權。

秦王贏政即位後不久,曾發生了一件事。韓國的一個水利工程師,名叫鄭國,被發現是個間諜。韓國離秦國最近,秦國老去攻打它,每次韓國被攻打後就割讓土地。韓國受不了了,有人就給韓桓惠王出了個主意,派水利工程師鄭國到成陽去,說秦國的關中水利條件這麼好,但是還經常有旱災、水災,是因為缺乏水利設施,勸秦國興修水利,告訴秦自己就是水利專家,可以幫他修渠。秦國當初攻取巴蜀以後,曾經興修了都江堰工程。都江堰工程使成都平原成為糧倉,是世界水利史上的著名工程,是秦國的蜀郡守李冰父子主持的。修渠的好處,秦國人是知道的,所以就在關中修渠。

這是贏政即位轉年的事情。每年發動數以十萬的民夫修渠,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這拖住了秦國東進的步伐。修了幾年後,鄭國的真實目的被發現了,原來他是借興修水利之名,行「疲秦」之計,意在阻止秦國東徵六國。他是一個間諜,秦國上下一片譁然。

這件間諜案被鬧出來,好像是偶然的,其實也有其必然性。為什麼呢?因為秦國這個時候,已經是非常強大了。秦國的強大離不開客卿的貢獻,過去這些人確實有本事,也帶來秦國的發展和輝煌,現在秦國已經發展到一定程度了,好像這些人的重要性也就不那麼顯著了。加上外來人才對秦國本土官員的利益有擠壓作用,雙方矛盾就更尖銳了。

秦王雖然容許了鄭國繼續修渠,可是這件事對於秦國對外來人才的政策不能沒有影響,因此,在呂不韋退休、秦王贏政主持朝政後,大約是在本土官員的強烈要求下,贏政發布了一個《逐客令》,解去所有在秦國任職的六國客卿的職務,將他們門驅逐出境,李斯也在其列。在這個情況下,李斯就寫了著名的《諫逐客書》。

《諫逐客書》是非常有說服力的一篇文章,李斯在文中歷數秦穆公以來秦國重用客卿所取得的成就,特別是秦孝公以來,商鞅、張儀、範雎等輔佐秦君,變法圖強的歷史經驗。認為「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這不是把人才往敵國推嗎?不是讓這些客卿,到敵國那去就業嗎?對秦國有什麼好處呢?這不就像授敵以兵器,資盜賊以糧物嗎?秦王贏政讀到這篇《諫逐客書》,幡然醒悟,馬上召回李斯,取消《逐客令》。

秦王贏政審時度勢,知錯就改,收回成命,很有領導風範,李斯也由此得到重用。

《道德經》有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懂得、了解別人叫做智,能認識、了解自己才算真正的明。能戰勝別人可以證明有力量,能戰勝自己才算真正的強者。秦王嬴政敢於正視自己的錯誤決策,不遮掩不辯護,更能樹立自己的尊嚴和威信,讓群臣折服。

中國古語也說,「人貴有自知之明」、「自知者貴」,能明白自己才是最關鍵的,而我們多數人是不敢面對真實的自己。說一個很簡單的現象,當你在自我介紹說自己的名字時,是不是很快很模糊地就說完了,囫圇吞棗似的,一字一字說清晰的不多見,能說明白自己名字意思和意義的不多見,這都是自信不足的表現。

那如何才算是明白自己呢?

勇敢地克服自己弱點的人,敢於學習自己厭惡之人的優點的人,算是明白了自己的大半。如果錯了,去不認錯,就有兩個錯。前一個錯也許是無意為之,而後一個則是你主動做出的了!

參考書籍資料,圖片來源:

文字:⊙張國剛《資治通鑑與家國興衰》,經授權發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齊善鴻心解《道德經》

圖片:⊙攝圖網授權圖片

⊙網絡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鄭國渠陰謀曝光,李斯諫阻嬴政逐客?其實《諫逐客書》另有來由
    這個陰謀的中途曝光惹得秦王嬴政勃然大怒。就在得知內情後的第一時間,嬴政下達了一道嚴令:會韓人鄭國來閒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覺。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諸侯人來事秦者,大抵為其主遊閒於秦耳,請一切逐客。」李斯議亦在逐中。斯乃上書。
  • 秦王嬴政的假父,嫪毐│167
    尤其是隨著秦王嬴政的慢慢長大,危險性也越來越高。但是如果要和趙姬一刀兩斷,一定會引得趙姬和他翻臉成仇,呂不韋又不太敢,或者說不願意。畢竟維持和趙姬的同盟,才能確保兩個人都能在秦國朝廷站穩腳跟,屬於抱團取暖。因為兩個人都來自於其他國家,之前在秦國沒有絲毫根基,如果兩人鬧矛盾,很容易被各個擊破。
  • 秦王嬴政的殺伐果斷:車裂嫪毐 摔死同母異父的弟弟
    看熱播電視劇《大秦賦》,估計有一大群人在等著太后趙姬的男寵嫪毐人頭落地,還有一大群人等著看秦王嬴政摔死他兩個同母異父的弟弟,能不能有點愛心,這可是人倫慘劇。最近追劇,發現劇中的秦王嬴政快成聖人了,又重情又重義,這還能成為孤家寡人嗎?
  • 嫪毐之亂:是送給秦王嬴政的「血色」成人禮!
    而年幼的嬴政留在趙國,幾次都差點被趙國人洩憤所殺。可以說他童年過的相當殘酷,估計嬴政也正是在趙國的這段人質歲月中,養成了自己「千古一帝」的城府。等到異人成為了秦王太子後,趙國人才被迫將嬴政送到秦國,此時他已經8歲了。
  • 歷史事件|嬴政「臥榻懸秦王劍」?嫪毐表示「被冒犯」
    在《大秦賦》最新的劇情中,嬴政發現了嫪毐和趙姬的事情,並且知道了其二人有兩個孩子的事實,於是乎,嬴政為了提醒和刺激嫪毐,面在嫪毐熟睡之時做出了「臥榻懸秦王劍」的神操作。這一劇情發生後,網友呈現出兩面化,一方面認為這是秦王嬴政「放長線釣大魚」,另一方面認為這一劇情沒有必要,是編劇的應加而為之。
  • 秦王嬴政·雍城加冕
    公元前247年,嬴政即王位。於公元前238年四月乙酉日,當了十年秦王的嬴政在故都雍城(今陝西鳳翔)蘄年宮終於完成加冕禮,時年二十二歲。這是秦歷史上重大的政治事件,秦始皇由此開始「親理朝政」,雄姿勃發,實現其橫掃六合,氣吞天下的第一步。
  • 秦王嬴政為什麼要力促秦趙聯盟,他又是如何消除趙王趙偃疑慮的
    可想而知,秦王嬴政內心對趙國是何等的痛恨,對趙偃自然也是懷恨在心。但是,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秦王嬴政卻想和趙王趙偃訂立盟約,這又是為什麼呢?這就要說到當時秦王嬴政計劃統一六國的軍事戰略。在趙王趙偃抓住了頓弱的時候,自然是對秦王想要聯合燕國的動機深表懷疑,並因此質問頓弱,秦王嬴政是否想要聯合燕國來攻打趙國。但是頓弱對此矢口否認,表示秦王想要聯合燕國,攻打的是楚國。
  • 《大秦賦》嫪毐痴心妄想當秦王,趙姬為私生子放棄大王,嬴政絕望
    《大秦賦》嫪毐痴心妄想當秦王,趙姬為私生子放棄大王,嬴政絕望。這部劇的劇中的並沒有想像中的驚濤駭浪,更多是把秦國的故事娓娓道來。比起前三部都是男人權欲之爭,這部劇中最大的不同就是增加了後宮的戲份,趙姬和內侍長嫪毐的故事也描寫得很詳細。趙姬是趙國的一個舞姬,她聰明伶俐深受嬴政父親的喜愛,所以從呂不韋的妾成了嬴異人的妻子。
  • 呂不韋自殺之謎:秦王嬴政到底想不想殺他 他對秦國有什麼功勞
    看熱播電視劇《大秦賦》嫪毐終於下線了,接下來該輪到呂不韋了,估計大家都盼著秦王嬴政滅六國一統天下了。在最新的預告中,渭陽君嬴傒帶領群臣逼秦王嬴政殺呂不韋,似乎嬴政不想殺自己的仲父,在真正的歷史上秦王嬴政到底想不想殺呂不韋?為什麼秦王嬴政寫了一封信給呂不韋後,呂不韋就自殺了。
  • 《大秦賦》秦王嬴政拔劍殺嫪毐,妖后趙姬親自擋劍,秦國即將大變
    《大秦賦》第三十七集至第三十九集,異常精彩,秦王嬴政拔劍殺嫪毐,妖后趙姬親自擋劍,李斯險被嫪毐殺死,秦王嬴政即將親政,秦國即將大變。原來,李斯剛走不久,華陽太后便佔卜算出李斯二人此行兇多吉少,秦王隨即秘密派遣李信帶人保護李斯,所以是華陽太后救了李斯,羋姓勢力也決心全力輔佐嬴政,這為之後剷除呂不韋和嫪毐奠定了基礎。
  • 《大秦賦》中的樊於期對嬴政有多恨,竟為荊軻刺殺秦王獻出人頭
    公元前240年,呂不韋派蒙驁同張唐督兵五萬討伐趙國,又命令嬴政弟弟成蟜同樊於期率兵五萬作為後援。結果出師不利,蒙驁派張唐督去督取成蟜的軍隊,成蟜年幼只好找樊於期商量。因為樊於期一直都很討厭呂不韋淫亂後宮,就對成蟜說:"今王非先王骨肉,惟君乃嫡子。"說嬴政是呂不韋的兒子,要成蟜造反,還發布檄文通告秦國。
  • 為何秦王在雍城行冠禮,嫪毐卻在鹹陽叛亂?嬴政下了好大一盤棋
    談秦說漢(338)為何秦王在雍城行冠禮,嫪毐卻在鹹陽叛亂?嬴政下了好大一盤棋按照電視劇《大秦賦》的劇情安排,嬴政前往祖地雍城行冠禮時,嫪毐能調動的兵力都在鹹陽;佔領了鹹陽城,就可以清洗嬴姓宗親與楚系羋氏外戚,為立自己與太后的私生子為王掃清障礙;接著出兵雍城,廢嬴政而以太后之詔冊立新的秦王。
  • 秦王嬴政憑什麼要自稱「皇帝」,他能hold住嗎?
    在《大秦賦》的最後幾集中,秦王嬴政任用尉繚和李斯等人,積極推行統一戰略,僅用10年時間就兼併了六國,繼而北拒匈奴,南平百越,建立郡縣制,推行書同文,車同軌,完成了華夏大地亙古未有的統一大業。嬴政認為「王」的稱號已經不足以彰顯其豐功偉業,「無以稱成功,傳後世」,於是命令李斯等人研究改號事宜,最後自己裁定為「皇帝」,意在「德兼三皇,功蓋五帝」。
  • 樊於期為秦王所用,為何要背叛幫荊軻刺殺秦王?
    當時太子丹和荊軻有自己的計劃,那就是要刺殺嬴政。為了得到秦王的信任,荊軻率先想到了一個辦法,這個人就是樊於期。秦始皇歷史畫像荊軻,和太子丹合謀刺殺秦王因為他在背叛秦國之後,秦王嬴政對他恨之入骨,並且多次命人將他進行捉拿,但都沒有將他給抓住
  • 荊軻刺秦王:嬴政的殘暴與恐懼
    這部電影,還引入了心理分析與人性探索,試圖去回答,秦王為何如此暴虐?影片中有這樣一個片段。鹹陽殿中,秦王、呂不韋與韓國使者談論求和與退兵事宜。呂不韋認為攻韓有風險,同意韓國的求和。待他們完成交涉,一直沉默不語的秦王嬴政跳起身來,如同諂媚的小丑,蹦躂到呂不韋面前,為他的仲父敬上一杯酒。
  • 李斯一篇諫逐客令讓秦王收回成命挽狂瀾於既倒
    這事對秦國來說沒有受到多大損失,秦國還得了一個便宜,但是秦國對於外來的客卿,產生了戒心,這時朝中的文武百官乘機隊秦王說:對於來自秦國以外的客卿大多是為他們國家來遊說,替他們國家著想,他們是以離間秦國為目的,對這些人我們不能用他們,請求大王將他們驅逐出境,秦王當時答應了。也感覺到這些人和秦國不是一條心,就下了逐客令,李斯也不能倖免。
  • 呂不韋之死背後藏玄機,三角戀不是主因,真相是嬴政下了一盤大棋
    有趙姬在身子底下墊著,嫪毐總覺得自己高高在上,難免有點飛翔的感覺,於是對誰都頤指氣使,喝大了直接以秦王的「假父」自稱。 當然,這一切都在嬴政的算計之中,他令呂不韋、昌平君和昌文君,率軍重創嫪毐叛軍。 嫪毐失敗被俘後,被處以車裂之刑,他與趙姬的兩個兒子,被嬴政活活摔死。在審理嫪毐案情的過程中,呂不韋「皮條客」的身份暴露。嬴政當然咽不下這口氣,他連母親都囚禁了,怎麼會放過呂不韋?於是,被貶到封地的呂不韋,接到了嬴政的一封信: 「君何功於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