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襄王在位五十六年,去世時已七十五歲,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最長的國君之一。可以這樣講,在康熙之前沒有人在位時間超過他。他去世以後,他的兒子,秦孝文王,正式即位只有三天就死了,因為昭襄王在位的時間實在太長了。秦孝文王的兒子秦莊襄王,也就是後來秦王贏政的父親,主政三年也去世了。三年以後,秦王嬴政繼位。
就在秦王贏政即位的那一年,李斯風塵僕僕地來到了鹹陽。李斯是楚國人,年輕時在地方做基層小吏,覺得生活清苦,工作壓力很大,又沒什麼油水,就想換工作。他念過書,所以就跑到齊國稷下學宮(即學習的地方),向荀子學帝王之術。他的同學有著名的韓非。學成以後,李斯不想回楚國,他覺得楚王很昏庸,而其他國家呢,沒什麼機會,只有秦國有發展前景,於是就到秦國去了。
李斯去的時候,是秦莊襄王三年(公元前247)。他先投奔呂不韋門下,不久,秦王贏政即位了。李斯剛開始在呂不韋門下當門客,後來呂不韋覺得這個人很有本事,李斯也處處表現自己,就慢慢地被提升為客卿,當過郎官,當過長史。這時侯秦國的大權掌握在呂不韋手裡,贏政已二十多歲了,為了不讓他掌權,趙太后和呂不韋一直拖著不給他行冠禮。
始皇九年(公元前238),22歲的贏政終於加冠親政。他首先拿掉了嫪毐(lao ai),清除了嫪毐勢力。嫪毐是他母親趙太后的情人。然後他又除掉呂不韋,逼迫趙太后放下了權カ。至此,贏政掌握實權。
秦王贏政即位後不久,曾發生了一件事。韓國的一個水利工程師,名叫鄭國,被發現是個間諜。韓國離秦國最近,秦國老去攻打它,每次韓國被攻打後就割讓土地。韓國受不了了,有人就給韓桓惠王出了個主意,派水利工程師鄭國到成陽去,說秦國的關中水利條件這麼好,但是還經常有旱災、水災,是因為缺乏水利設施,勸秦國興修水利,告訴秦自己就是水利專家,可以幫他修渠。秦國當初攻取巴蜀以後,曾經興修了都江堰工程。都江堰工程使成都平原成為糧倉,是世界水利史上的著名工程,是秦國的蜀郡守李冰父子主持的。修渠的好處,秦國人是知道的,所以就在關中修渠。
這是贏政即位轉年的事情。每年發動數以十萬的民夫修渠,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這拖住了秦國東進的步伐。修了幾年後,鄭國的真實目的被發現了,原來他是借興修水利之名,行「疲秦」之計,意在阻止秦國東徵六國。他是一個間諜,秦國上下一片譁然。
這件間諜案被鬧出來,好像是偶然的,其實也有其必然性。為什麼呢?因為秦國這個時候,已經是非常強大了。秦國的強大離不開客卿的貢獻,過去這些人確實有本事,也帶來秦國的發展和輝煌,現在秦國已經發展到一定程度了,好像這些人的重要性也就不那麼顯著了。加上外來人才對秦國本土官員的利益有擠壓作用,雙方矛盾就更尖銳了。
秦王雖然容許了鄭國繼續修渠,可是這件事對於秦國對外來人才的政策不能沒有影響,因此,在呂不韋退休、秦王贏政主持朝政後,大約是在本土官員的強烈要求下,贏政發布了一個《逐客令》,解去所有在秦國任職的六國客卿的職務,將他們門驅逐出境,李斯也在其列。在這個情況下,李斯就寫了著名的《諫逐客書》。
《諫逐客書》是非常有說服力的一篇文章,李斯在文中歷數秦穆公以來秦國重用客卿所取得的成就,特別是秦孝公以來,商鞅、張儀、範雎等輔佐秦君,變法圖強的歷史經驗。認為「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這不是把人才往敵國推嗎?不是讓這些客卿,到敵國那去就業嗎?對秦國有什麼好處呢?這不就像授敵以兵器,資盜賊以糧物嗎?秦王贏政讀到這篇《諫逐客書》,幡然醒悟,馬上召回李斯,取消《逐客令》。
秦王贏政審時度勢,知錯就改,收回成命,很有領導風範,李斯也由此得到重用。
《道德經》有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懂得、了解別人叫做智,能認識、了解自己才算真正的明。能戰勝別人可以證明有力量,能戰勝自己才算真正的強者。秦王嬴政敢於正視自己的錯誤決策,不遮掩不辯護,更能樹立自己的尊嚴和威信,讓群臣折服。
中國古語也說,「人貴有自知之明」、「自知者貴」,能明白自己才是最關鍵的,而我們多數人是不敢面對真實的自己。說一個很簡單的現象,當你在自我介紹說自己的名字時,是不是很快很模糊地就說完了,囫圇吞棗似的,一字一字說清晰的不多見,能說明白自己名字意思和意義的不多見,這都是自信不足的表現。
那如何才算是明白自己呢?
勇敢地克服自己弱點的人,敢於學習自己厭惡之人的優點的人,算是明白了自己的大半。如果錯了,去不認錯,就有兩個錯。前一個錯也許是無意為之,而後一個則是你主動做出的了!
參考書籍資料,圖片來源:
文字:⊙張國剛《資治通鑑與家國興衰》,經授權發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齊善鴻心解《道德經》
圖片:⊙攝圖網授權圖片
⊙網絡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