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是一種常見的由不同病因引起的肝慢性、進行性、瀰漫性病變,是在肝細胞廣泛變性和壞死基礎上產生肝纖維組織瀰漫性增生,並形成再生結節和假小葉,導致正常肝小葉結構和血管解剖的破壞。病變逐漸進展,晚期出現肝衰竭、門靜脈高壓和多種併發症。
一、引起肝硬化的原因
引起肝硬化的原因很多,在國內以乙型病毒性肝炎所致的肝硬化最為常見,少部分為酒精性肝硬化和血吸蟲性肝硬化。在國外,特別是北美、西歐則以酒精中毒最多見。
肝硬化治療方法
目前尚無根治辦法,主要預防手段為及早發現和阻止病程進展。治療手段主要包括對症支持治療、藥物治療、內鏡下或外科手術治療。肝硬化的轉歸通常是慢性肝衰竭,除對症治療外,肝移植仍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療手段,但因肝移植手術費用高、肝源不足、免疫排斥等因素,不能大規模應用於臨床,多數患者不能得到有效的救治。
隨著幹細胞技術的不斷發展,幹細胞分離、培養、移植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並應用于越來越多疾病的治療,包括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心肌損傷、骨關節炎、卵巢早衰、黃斑變性、糖尿病、肝臟疾病。作為一種新的醫療技術,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證實MSC能夠阻止或減慢肝硬化發展。
臨床案例一:人臍帶血間充質幹細胞移植治療失代償期肝硬化45例
[1]李卓家,楊桂林,李曉良,吳其愷,鄧欣,李煒,王平,周伯平.人臍帶血間充質幹細胞移植治療晚期肝硬化45例臨床觀察[J].現代免疫學,2013,33(06):484-487.
選擇失代償期肝硬化住院患者45例為治療組,40例為對照組,肝功能分級屬Child-Pugh分級標準B/C級,治療組接受幹細胞治療+基礎治療,對照組接受基礎治療。
外周靜脈輸入幹細胞2×107個,觀察患者移植後第0、4、8周的臨床療效及術後的不良反應。治療組和對照組乏力、納差、尿少、水腫症狀在第1~2周即明顯緩解,腹脹明顯減輕,2~8周症狀持續緩解。治療組8周後肝功能合成指標(ALB、PTA)較治療前均有顯著改善,而對照組治療前後比較則無顯著性差異。
臨床案例二:多次人臍帶間充質幹細胞移植治療失代償期B型肝炎肝硬化患者
[2]張駿飛,宋海燕,陳曦,潘勁勁,劉力偉,陳從新,劉波.多次人臍帶間充質幹細胞移植治療失代償期B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臨床研究[J].實用肝臟病雜誌,2018,21(05):693-696.
在60例B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接受單次HUC-MSCs肝內移植治療20例,接受多次細胞移植治療20例,另20例對照組接受常規內科治療。經肝內門靜脈穿刺,注入人臍帶間充質幹細胞約4×108個,幹細胞移植治療1~3次,隨訪36個月。
治療前,三組血清TBIL、ALB、INR和Child-Pugh評分比較,在隨訪12個月和24個月時,單次移植組血清ALB水平顯著高於對照組,在隨訪36個月結束時,多次移植組血清TBIL、ALB、INR和Child-Pugh評分與單次移植組和對照組比,均有所下降。在隨訪36月結束時,多次接受細胞移植患者肝臟最大平掃面積較對照組顯著增大、脾臟長度和厚度較對照組顯著縮小。
結語:
臨床試驗揭示了HUC-MSCs移植是安全可行的,能有效改善失代償期肝硬化患者和B型肝炎肝硬化的肝功能,緩解臨床症狀,提高生存率!